非冠時期的廚房---面食
200215
生于江南魚米鄉(xiāng),對于面食,先前不是很接受。
記憶里,小時候只有家里遭遇青黃不接,揭不開鍋的時候,廚房里,才會以面條當正餐。那時的面條,是以爛糊面的方式窩在鍋里。面中,奶奶還會放發(fā)芽豆、青菜、癟子團或者其它什么作為補充。既克服以面條當正餐的寒酸,又為吃了爛糊面容易餓而增加營養(yǎng)。
或許是小時候爛湖面吃多了。工作后,看到同事早晨都去面店解決早餐,一直不能接受那里的紅湯面條。哪怕品種再多:大排面、雞蛋面、素雞面……再后來,終于接受紅湯面。難得一個人居家的日子,會自己動手,為自己做碗紅湯面;冬天時,還會云店里叫上一碗羊湯面。吃面的日子,其實在心底里,還是含有粗糙生活時節(jié),簡單打發(fā)歲月的意思!
疫情防控,居室的食材,不能及時補給。于是也就想著法子,減輕廚房壓力,以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溫飽問題,又為生活增添些趣味。
做面食,是最好的安排。
首先想到的是學(xué)做油條。
在下廚房的APP中,一次又一次地觀看教程。特意,選擇了健康綠色配方的油條制作方式。然后,牛奶、雞蛋、酵母、面粉……一項項地按著要求準備。開始揉面,發(fā)酵!
如山中買來蘭花草的主人一般,真是一刻看三回,看面團的發(fā)酵情況。規(guī)定的時間到了,還是只看到小小的面團。不知是時間未到,還是酵母量不足。也管不了多少,只管開啟余下的程序。醒面,揉搓,壓扁、切條……所幸的是,在面團中似乎看些微的小孔狀,也就以為,這些小孔,等面團放入滾燙的油鍋,就會在高溫中繼續(xù)發(fā)酵松脆。
事實上,被投入油鍋炸油條的已發(fā)酵了一點的面團,在沒鍋中敢沒有出現(xiàn)再次發(fā)酵長大的畫面。好在,油鍋中,它的色澤是金黃的,雖然不是很松,但吃到嘴里,還是香濃的。也算是自已地手制作油條的犒賞吧!
宅家,廚房做美食,似乎是很多人的選擇。看到朋友做了紅糖開花饅頭,那松軟可口的樣子,隔著屏就能品嘗到。急著討教經(jīng)驗。朋友也熱情,一會兒,就將制作程序及配料表,傳了過來。依葫蘆畫瓢,應(yīng)該不是困難的事情吧!
那天下午,早早地開始搗鼓起來。面粉、酵母、紅糖、溫水……
開始和粉。然后,將和好的面團放在盆里,溫暖的地方開始發(fā)酵。因為有了朋友的配方,心底里,對于這次做饅頭是否成功是很有信心的。事實上,看盆中的面團,體積似乎也大起來了。用手去拉一下,還真有拉絲狀。感覺,離饅頭做成功又走近了一步!
事實上,做出的是發(fā)酵版的“面疙瘩”。沒有期待中的松軟,有的是面疙瘩的硬朗。
問題又出在哪里了呢?
看朋友發(fā)來的程序中,有“排空”,再發(fā)酵的程序。排空是什么意思呢?問題肯定出在這兩個字上吧!原來,“應(yīng)當將面團放置在面板上揉,將面團內(nèi)的空氣揉出去,然后放在相對密封的容器中,讓它于室溫下再發(fā)酵30分鐘左右。二次發(fā)酵對發(fā)面成品的松軟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喲?!笔〉慕?jīng)歷,應(yīng)該就是缺少了這一步驟!
看來,要想真正發(fā)好面,做蓬松出味美可口的油條、饅頭等面食,同志還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