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原稿有沒有后幾十回?應該是有的。因為從前八十回來看,結(jié)構(gòu)縝密,情節(jié)嚴謹,人物性格豐富深刻而內(nèi)在統(tǒng)一,又有無數(shù)詩、詞、曲、花簽、對話、細節(jié),對八十回以后作了大量暗示,絕對不是寫到一半就中斷的作品能達到的。
另一方面,前八十回里也有許多矛盾之處。比如賈蘭的年紀問題,出場時已經(jīng)五歲,而這時黛玉只有六七歲,中間還隔著探春、賈環(huán)、惜春幾個人,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這只是一時疏忽,佳蕙跟小紅對話時,提到“可氣晴雯、綺霰他們幾個,都算在上等里去,仗著老子娘的臉面,眾人倒捧著他去”。綺霰不知道,晴雯可的確是無父無母的孤兒,明確交代過的,她有什么“老子娘的臉面”可仗?而小紅的父親是林之孝,僅次與賴大的二管家,小紅怎么沒有“老子娘的臉面”可仗?在有的版本中,這句話變成了“仗著寶玉疼他們,眾人就都捧著他們”,也許是作者發(fā)現(xiàn)了漏洞,也許是續(xù)書人的修改。多半是后者,因為寶玉是主子,寶玉“疼”則眾人“捧”,這沒什么不合理的。
但是晴雯的身世,仍有矛盾之處。“這晴雯進來時,也不記得家鄉(xiāng)父母,只知有個姑舅哥哥,專能皰宰”,會做廚師的表哥,應該已經(jīng)成年了,雖然是“多渾蟲”,也不至于不知道家鄉(xiāng)父母吧?表哥知道家鄉(xiāng),晴雯怎么就不能知道?除非是表哥表妹,從小一起被拐賣,當時都是不懂事的孩子。但晴雯和多渾蟲年紀相差較多,相貌品行專業(yè)更是全不相同,怎么可能流落多年還保持聯(lián)系?
晴雯的身世,顯然經(jīng)過重大修改。修改的原因也不難推測。被逐后寶玉探晴,是悲慘而動人的一幕。如果晴雯有父母,哪怕并不慈愛,對重病被逐的女兒也多少會有幾分照顧。這樣一來,晴雯的處境沒有那么悲慘,探晴也就的震撼力也就減弱了。
佳蕙當著小紅指斥晴雯等人是“仗著老子娘的臉”,顯然林之孝也是后期才派給小紅作父親的,早期小紅的父母地位也比較低。但是小紅是賈府勢敗后“獄神廟慰寶玉”的人,給她比較高的出身,以及王熙鳳身邊服侍的職位,才能讓她有展轉(zhuǎn)的余地,更方便幫助寶玉。
總之,小紅和晴雯,出身一升一降,都是出于藝術(shù)上的考慮,為了情節(jié)更合理。而如果沒有寫到八十回以后,這樣的修改從何而來?
類似的情節(jié)還有很多。而修改也明顯是很多次的。就寶玉的結(jié)局,前文暗示的就至少有貧窮、出家、寶釵死后續(xù)娶湘云三種,這三種又不是能硬湊合在一起的。顯然,作者設(shè)想了不止一個結(jié)局,并且都在寫作中進行了嘗試。
有人認為,八十回之前是經(jīng)過修改整理的,八十回之后只是構(gòu)思或大綱,沒有整理。但是這不合情理。哪個作者會對作品的前一部分精雕細琢、數(shù)度修改,后一部分才只保持構(gòu)思大綱,遲遲不修改呢?正常的作法是寫完一遍,再進行通篇修改、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增刪五次”的修改、不止于“批閱十載”而是更長久的修改。
可以斷定,在曹雪芹精益求精的筆下,前八十回也還在修改之中,因為還有諸多細節(jié)方面的矛盾沒有彌補。那么,八十回之后,應該也有成稿,也經(jīng)過多次的修改,只是未必是四十回或者二十八回罷了。
既然有成稿,哪里去了?怎么會遍尋不著?有一種傳奇性的說法,是曹雪芹死后,留下“新婦飄零”。因為家貧,新婦又年輕,喪禮諸事不備。有鄰居老婦熱心幫忙,勸曹家遺孀:“人已經(jīng)死了,你還不趕緊燒點紙錢,讓他打點路上的小鬼,以免得受苦。”家里沒有紙錢,遺孀就把曹雪芹的書稿拿出一部分來,剪成紙錢燒了——這么有細節(jié)的傳奇,當然只是傳奇。
我倒是希望是有借閱者借去了。《紅樓夢》(當時還不叫這個名字)在成書之前,已經(jīng)頗有名聲,在親友之間傳閱。清朝的印刷術(shù)已經(jīng)相當成熟,《紅樓夢》沒有付印不是因為技術(shù)原因,而是因為沒錢。作者貧困,又始終修改未完,所以沒有“眾籌”印刷成書。
于是在親友間的傳閱,就只是手抄本,也是孤本。一旦借去而迷失,對曹雪芹是相當大的打擊?;蛟S他就是因為受不了這打擊,病體加劇,才溘然長逝,來不及補寫。他的運氣,不如黃蓉母親阿蘅好,桃花島女主在《九陰真經(jīng)》被盜之后,重新默寫,寫到一半才逝世的。
希望是迷失,而不是被焚,起于癡迷的奢望:如果是燒了,就一點指望也沒有,不可能修復了。如果是丟了,說不定藏在哪個角落里,也許某一天有重見天日的希望,哪怕是殘稿,哪怕只有一紙半頁。如果真有那一天,將會是眾多紅迷的集體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