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者,耕也。犁地即耕田,就是用犁將田地土壤翻動,便于耕種。地有早地和水田之分,犁也有旱犁與水犁的區(qū)別。旱地耕的深,水田則要犁的淺一點。有一張好犁是耕者引以為傲的事,地耕的透不透,既取決耕者犁地技術水平,更取決于犁的優(yōu)劣好壞,還取決于耕牛聽使喚程度。三者齊駕并驅,地必然犁的杠杠的。犁是由耒耜發(fā)展演變而來,甲骨文記載,早期的犁出現(xiàn)在商代,形制簡陋。至清代,犁結構仍簡單卻牢固耐用了,沿用至今。農村的犁都是由有豐富經驗的老木匠師傅,選取優(yōu)質的木材作材料,以木質較硬的花櫟木,放在池塘淤泥里泡三年,撈起晾干后作犁底、犁鍵為最佳。這種犁不懼雨淋,耐磨耐用。犁猿是在山間尋覓的牢固結實不易變形的“弓”形硬木,以火燎表皮,不傷木質層,陰干后使用。犁頭以柳木最好,不僅結實且損壞易于更換。配之于犁鏵、犁壁(犁兒面子)、牽口、炮桿、繩索、軛頭、撇繩等。犁鏵、犁壁是用白口生鐵鑄造而成,硬而耐磨,以爐火溶化注入模具中,而后放置細灰中降溫即可,成本低廉,美中不足的是易脆,遇暗石等硬物,鏵尖易折斷。牽口是鐵打的“8”字形鐵環(huán),一頭套在炮桿上,一頭套在犁頭上,與炮桿一起起連接繩索的作用。軛頭是天然形成的象“弓”形的木頭,自然的彎曲度,輔之人工雕作。木頭既有硬度,又有柔韌度。能工巧匠用刨子刨,鑿子鑿,粗沙細沙精心打磨至光滑無比,以減少軛頭與牛肩膀的摩擦力,使牛拉犁不至于痛苦。軛頭的寬度大致與牛體的寬度相當,繩索不至于勒住牛的身體。軛頭外側有凹糟,繩索在凹糟內置,不會滾滑影響牛勞作。兩端各鑿一孔洞,繩索從孔洞穿過,連接在炮桿上。炮桿可以根據(jù)牛的力量大小,左右移動繩索,力量大的繩索距離寬點,反之小點,也可分中平拉。牛軛頭厄住了牛的命運與生活。細心的耕者會將犁及其配件刷上桐油,犁地時偶遇下雨,不怕雨水浸濕。犁鏵分上锽鏵、下锽鏵及平锽鏵,有上锽不進地,下锽翻老底之說,唯有平锽鏵最好,犁地平穩(wěn),深淺一致。 “木頭身子鐵腳板,帶它下地把活干。干活還得人扶著,翻的土地松又軟。” “手臂長長腿兒彎,彎彎腿上掛銀匾。此物本領真不小,能把地皮給翻轉?!?“彎腰翹尾鐵嘴巴,有頭無腳順地滑。老牛不動它不動,它一邁步泥開花?!币粋€個謎面蘊含著農人的無窮智慧,也飽含農人對賴以生存的農耕工具的深情厚誼。有一犋會犁地聽使喚的牛必不可少。一頭成年公牛與一頭成年母牛配成一犋。選擇晴好天氣,土壤墑情合適之時犁地,效果最佳。犁地前一晚,就要備好草料,將牛喂飽。早上先讓牛補充草料,飲足水,而后牽至田間駕犁而耕。犁放置備耕地塊地角,解開挽著的撇繩及繩索,繩索放在犁猿中間的犁鍵上,先牽來公牛,左手拉牛鼻子,右手拿軛頭,套在牛肩膀上,從牛脖子下穿過仰繩系在軛頭上,防止牛抬肩甩掉軛頭。撿起撇繩在繩索上繞一圈半,再穿過軛頭上的撇繩圈,系在牛鼻桊上。而后牽來母牛,以以上程序再來一遍。駕牛完畢,揚起鞭子,作勢要打狀,喝一聲:“走!”牛兒打著噴鼻,低著頭拉著犁鏵邁步使勁向前走,犁鏵呼呼沙沙的響,翻動的土壤隨犁壁調整好的方向滾動。一犁過去把地撕開,一犁回來新土將舊土掩埋,如此循環(huán)往復。用撇繩拴在牛鼻子控制牛前進的方向,方向偏了拉一下撇繩,吆喝一聲“往上”或“往下”,牛就會按耕者的意圖調整方向和走勢。到田頭,拉一下撇繩,“往拐!”提起犁猿,牛也就轉身了。若墑情較大土壤粘犁,則在調犁時用鞭鏟子將犁鏵與犁壁上粘土鏟掉,不然越積越多,就犁不下去了。鞭鏟是一個“丫”形指拇粗的木棍,前端拴兩尺左右的繩子,用以抽打催促耕牛使勁前行,尾端裝以鐵柄,鐵柄一頭有圓柱形空洞,木棍插進空洞,另一頭則制成塊狀,便于鏟土,一物兩用。有經驗的牛在犁地過程中,遇到田間暗石或樹根等異物,牛會主動停下來,此時且不可揚鞭催牛,否則犁鏵繩索就會被牛拉壞,得不償失。仔細觀察后,一手提犁,一手帶撇繩,喝一聲“退一步,還退一步”,牛自然會退幾步,重新插犁,繼續(xù)。其間每隔兩小時要讓牛休息一下,補充草料、煮熟的米拌子及飲水。草料多以包裹玉米的衣殼子為主。牛有兩個胃,可以反芻。玉米衣殼都比較干,所以補足水分是關鍵。有牛餓不壞干的壞的說法。老農自然不會讓牛餓著干著,老農對牛的感情就象親人一樣,金貴著。歇息之間,一邊給牛蹭癢,一邊撿草料喂到牛嘴里,酷似給小兒喂飯的韻味。這是耕牛勞作最優(yōu)厚的待遇。農人喂養(yǎng)牛,牛犁地反哺,讓人們收獲莊稼,相得益彰。有一犋膘肥體壯的牛也是農人的驕傲和自豪,不亞于現(xiàn)在家庭擁有一輛跑車,由此可見一斑。牛也欺生,經常用它耕地的人它聽使喚,否則當耳旁風。記得我剛開始學犁地,牛兒根本不聽使喚,慢條斯理的邁著懶散的步子,還不時扭過頭來注視掌犁尾巴的人,眼里盡顯不屑,還不明所以的搖搖頭。一會兒里一會兒外,時不時伸嘴撈田間雜草吃,犁的地成蛇行狀,慘不忍睹。一會兒功夫我就揮汗如雨,腰酸背痛,手磨起了膙子,甚至打起了血泡。
家鄉(xiāng)附近有個斷韁村,那是個神奇的地方。那兒的牛犁地從來不用撇繩,牛自然而然的就聽使喚。從別處買去的耕牛,三天后犁地就不用撇繩了。而從這里賣出去的耕牛,不用撇繩反而又不聽使喚了。據(jù)說是關云長走到這里的時候,馬的韁繩斷了,他看到一個農人在耕地,于是借下了農人耕地駕馭牛用的撇繩做韁繩。而后他對農人說,這里耕地以后就不用撇繩了。說來也怪,那個地方從此以后甚至一直到如今,耕地真就不用撇繩了。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興趣者,可以踏訪,一探究竟。七十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喂養(yǎng)耕牛,既為掙工分、掙分值,又確實為犁地耕種的需要。大塊的田,五六犋甚至上十犋牛一起犁地,場面孰為壯觀。八十年代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多犋牛聯(lián)動場面不再顯現(xiàn),已成記憶中的痕跡了。僅剩一部分農戶持續(xù)喂養(yǎng)耕牛,時常出現(xiàn)一戶喂養(yǎng)的成年牛都是公牛或都是母牛,配犋有難度。這時就出現(xiàn)了“公牛當商,母牛鐵軛”的局面,即調牛時將一頭公牛當母牛使或將一頭母牛當公牛使。犁地久了,這頭公?;蚰概<瓤僧敼J?,也可當母牛使。這也是民眾智慧的具體體現(xiàn)。曾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和尚云游,偶見一女子用兩母牛犁地,心生歹念,調戲該女子,逐出一句:兩個陰門朝后一個陰門朝前。犁地的女子抬眼見和尚出言不遜,遂口答道:一個光頭往上一個光頭往下。和尚一聽羞愧難當,趕緊離開了。也有單牛獨霸的犁地場景,牛是成年膘肥體壯力氣大的公牛,雄視天下。不同的是連接犁頭的不是炮桿子,而是后彎子。后彎子形同軛頭,稍異。
牛既溫順也有發(fā)脾氣之時,雖說牛鼻桊降服了牛脾氣,讓人牽著鼻子走。但真的牛發(fā)起脾氣來,撇繩也拽不住,拖著犁猿尥蹶子滿田跑,直到犁猿損毀或被掛住跑不動方才停下,扭頭端詳氣喘吁吁滿臉惱怒的耕者。牛脾氣有時也指性格倔犟的人。牛是人類忠實的好朋友,魯迅的“俯身甘為孺子牛”,“甘當革命老黃?!钡鹊榷家耘1扔髑趧谔?,不計回報,甘于奉獻。秋冬犁地,屬于深翻冬炕。翻過來的土疙瘩經寒冬雨雪風霜冰凍的侵襲,春天即松散,易于播種育苗,隆冬也可以殺死土壤中的病蟲害,避免春種時因蟲害引起缺苗而導致作物減產減收。播種犁地適宜淺耕,掩住種子即可。秋天收割后,秋種時要重新犁地,一年要犁多次。水田要三犁三耙,精耕細作比旱地要求更嚴格。犁過的地土質松軟,通透性好,養(yǎng)分充足,適合莊稼生長及養(yǎng)分吸收,孕育更多的谷物。有道是:只有累壞的牛,沒有犁壞的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農業(yè)機械化的推廣使用,用牛犁地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省力省時快捷方便的拖拉機、微耕機及一些大中型犁地機械。免卻了喂養(yǎng)耕牛的勞苦與辛酸。精準扶貧易地搬遷政策促使一部分戶搬遷至集鎮(zhèn)居住,田地大多荒蕪,雜草叢生。犁地的犁、耙等農耕工具早已閑置或被束之高閣,物有所值的是懸掛于農耕博物館,敘說時代滄桑變遷進程的民俗農耕文化。耕牛犁地漸行漸遠,唯鄉(xiāng)愁記憶猶存,鄉(xiāng)野生活,田園拾趣,根深蒂固。 編輯 李潔
作者簡介
水長國,湖北省??悼h馬良鎮(zhèn)人,文學愛好者,偶信手涂鴉,有作品在報刊及網(wǎng)絡平臺發(fā)表。
柴米油鹽百姓事,鍋碗瓢盆皆文章。關注【黃土地文學】,體驗有滋有味的生活。
【黃土地文學】投稿:
郵箱136352905@qq.com
微信 L13848911998
你若喜歡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點個“在看”讓更多朋友看到哦!
聲明:平臺文章為原創(chuàng)作品。允許轉載和責編,授權轉載請聯(lián)系平臺編輯并注明來源:“黃土地文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