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最常用的“不”字,讀音也十分簡單,但是放在古籍中,各種讀音卻是層出不窮,實在令人費解?!兑魧W五書》中整理歸納了“不”字的讀音。書中記載“不”在讀音方面有丕(pī)、趺(fū)、府鳩反(fōu)三個讀音。古“丕”字寫作“不”,“不”有時也作發(fā)聲之辭。
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中有: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凡云不然者。皆于此義引申假借。其音古在一部。讀如德韻之北。音轉入尤,有韻讀甫鳩,甫九切。段玉裁認為,“不”除了方九切這個讀音外,還有另外的讀音,甫九切,義為“不然”。還有不當作柎,古聲不柎同,當萼足解。
辭海對不字注音有五:
①bù,有“表否定”,“表禁止”,“未,不到”,“非,不是”,“無”,“作助語,無意”;
②fū,有“柎的本字,花蒂”;
③fōu,有“姓”;
④fǒu,有“同否”;
⑤pī,有“通丕,大”。
“不”為萼足義,讀“趺(fū)”音?!都嵱蓓崱罚骸皷?,草木房為柎。一曰華下萼?;蜃鞑弧!薄锻ㄖ尽ち鶗砸弧罚骸安唬趱?。像花萼蒂之形?!庇糜谀承┑孛麜r,也讀“趺”音。焦竑曰“濟南之'華不注山’,吳興之'余不溪’,皆作趺(fū)音讀。”
古“丕”字和“不”字本為一字,“不”字的本義為萼足。當“大”解是由本義假借而得?!墩f文解字》把“丕”解釋為:“大也。從一不聲。敷悲切?!彪S著語言的發(fā)展,詞義的演變,“不”字假借為當“大”解的“丕”字,使用過程中才產(chǎn)生了形體的分化,產(chǎn)生了“丕”字。所以“不”字古音讀作pī,通丕,為大。
“不(fōu)”亦讀府鳩反,常在詩文和姓中使用,隨著語言的發(fā)展,使用情況逐漸減少。宋鮑照《松柏篇》:“孝子撫墳號,父子知來不?欲還心依戀,欲見絕無由?!薄逗鬂h書皇甫規(guī)傳》記載漢有“不疑”姓。所以讀作fōu多出現(xiàn)在姓氏中。另外“不(fǒu)”讀方九反,其實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否”字?!墩f文·不部》:“否,不也。從口從不,不亦聲。方久切?!毙戾|曰:“不可之意見于言,故從口?!?/span>
最后總結一下“不”字的讀音?!安弧北玖x為萼足之義,讀為“趺(fū)”音,后假借為當“大”解的“丕”字,在一些文獻中通古“丕(pī)”字。某些古文獻中“不(fōu)”讀為府鳩反,這個讀音在姓中也曾出現(xiàn)。許慎的《說文解字》認為“不(fǒu)”當“鳥飛上翔不下來”時讀方久切,與“否”字音義相同。此音在某些詩文中也運用過,“不”讀方九反,可能是一種詩文中的通假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