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的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板邵玉軒。
邵逸夫在美國人開辦的“上海青年會英文中學”念書時,就已經(jīng)加入長兄邵仁杰在1924年成立的天一影片公司,助兄長開拓外埠發(fā)行。畢業(yè)后他放棄升學,全身投入電影制作。在18歲時,他已經(jīng)成為攝影師,作品包括《珍珠塔》(上下集)及《西游記》等等。
天一影片在創(chuàng)業(yè)首兩年發(fā)展迅速,其他電影公司于是組成“六合影業(yè)公司”,群起杯葛“天一”,迫使上海甚至南洋的大戲院,不再播放天一的電影,史稱“六合圍剿”。1927年,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便推出流動放映車,為星馬鄉(xiāng)村送片上門,是中國影業(yè)史上的首創(chuàng)。
從1928年開始,邵家三兄弟不斷收購星馬的戲院和游樂場,組成屬于自己的院線和發(fā)行網(wǎng)絡,十年間開設了110間電影院、9間游樂場和劇場。[2]在1931年,邵逸夫赴美購買有聲電影設備和學習當?shù)氐募夹g。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即1932年,因為局勢不穩(wěn),“天一影業(yè)”決定遷往香港發(fā)展,并建立了“天一港廠”。1934年,天一憑借邵逸夫引進的技術,推出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套,由中國人獨力制作的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為中國電影技術帶來突破。
在1938年天一影業(yè)正式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其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波及東南亞,香港、南洋地區(qū)相繼淪陷,邵氏各兄弟的電影事業(yè)大受打擊。戰(zhàn)后,二哥仁棣回港重建業(yè)務,并于1948年將“南洋影片”改名“邵氏父子”。同時間,邵逸夫與三哥仁枚的新加坡電影公司“邵氏兄弟”亦重拾軌道。但“父子公司”在港的發(fā)展不順,遭“電懋”和“長城”兩大電影公司夾擊,所以邵逸夫決定接掌香港的電影生意。在1957年,邵逸夫回港以32萬元買下“父子公司”的清水灣地皮,興建邵氏影城,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自立發(fā)展他的電影事業(yè)。
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隨即向當年另一對手電懋挖角,成功招攬以林黛為首的多位影星過檔邵氏,亦羅致了鄒文懷當宣傳主任。邵氏兄弟創(chuàng)業(yè)作是林黛主演的黃梅調(diào)電影——《貂蟬》,結果票房不俗,亦成為李翰祥導演的成名作。這套電影更在第五屆亞洲影展上囊括五大獎項,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其后拍攝的黃梅調(diào)電影,都創(chuàng)下票房紀錄,例如《江山美人》等等。其中《梁山伯與祝英臺》更在香港、臺灣兩地屢創(chuàng)賣座紀錄,將黃梅調(diào)電影的熱潮推至頂峰。
邵逸夫亦著力發(fā)掘新人,例如在1959年參與籌辦香港小姐,為冠亞季軍提供試鏡機會;在1964年,邵逸夫開辦南國電影訓練班,培養(yǎng)了黃霑、羅文、王羽、羅烈、鄭佩佩、陳鴻烈等一批新人,又提拔了張徹當制作主任。而1966年邵氏胡金銓的《大醉俠》,就正式開創(chuàng)香港新派武打片的熱潮,其后拍攝的《獨臂刀》、《天下第一拳》等都廣受歡迎,在西方世界亦具深遠的影響力,例如《標殺令》系列就參考了很多邵氏武打電影,向邵氏武打片致敬。
1971年,邵氏公司股票上市,制片量亦進入頂峰期,在1974年拍片達到50部,單一公司有如此年產(chǎn)量,是香港影業(yè)史上罕見的。而一向拍攝國語片的邵氏,在1973年推出《七十二家房客》,刷新票房紀錄,就重振了粵語電影的地位。同時西方的性解放運動興起,邵氏拍攝了不少艷情片,結果備受非議,甚至有文化工作者發(fā)表公開信,批評邵逸夫。但時而至今,不少邵氏艷情片都被形容為經(jīng)典之作,例如《愛奴》、《金瓶雙艷》等。其實除了自制電影之外,邵逸夫亦有投資西方電影,其中1982年的黑色電影《銀翼殺手》最為經(jīng)典。
到1970年代中后期起,鄒文懷另立嘉禾電影,加上1980年代新藝城的興起,漸漸侵蝕邵氏的票房。邵逸夫逐決定轉(zhuǎn)投新興的電視行業(yè)。邵氏從此減產(chǎn),租出或賣出院線,更將邵氏影城的地皮租予旗下無線電視。1987年邵氏正式停產(chǎn),此前邵氏共推出逾1000部電影,亦最少獲得三十個本地和國際電影獎項。停產(chǎn)之后,邵氏仍斷斷續(xù)續(xù)透過附屬公司投資電影,例如《審死官》、《十萬火急》,以及近期上映的《72家租客》等,但產(chǎn)量稀少。
回朔至1965年,當年利孝和、邵逸夫、余經(jīng)緯及英美資金,投得香港的免費電視牌照,并于1967年正式啟播,并由最大股東利孝和為主席,邵逸夫則任常務董事。1980年,利孝和病逝,而美英資金亦不愿派人入主無線,邵遂增持無線股權成為最大股權,擔任無線的行政主席至今。2010年臺灣智慧型手機宏達電公司董事長王雪紅以個人名義與香港錦興集團主席陳國強、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私募公司,聯(lián)手買下邵氏兄弟(香港)手上的香港無線電視公司26%股權,邵氏則全面退出TVB經(jīng)營。邵逸夫主政期間,雖然競爭對手亞視屢次易手,但無線的領導地位仍然保持至今,無線亦成為市值超逾百億港元的傳媒企業(yè)。
2003年邵逸夫的邵氏兄弟宣布斥1.8億美元,重新在將軍澳興建邵氏影城,在2006年局部落成,預計于2009年全面啟用,太太方逸華曾表示,啟用之后邵氏會再拍攝電影。
2010年11月19日,邵逸夫出席無線43周年臺慶。
2014年1月7 日晨,邵逸夫爵士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6]。
其葬禮只供家人出席。無線電視發(fā)表聲明,表示雖然知道終會有這一日(邵爵士離世),但不會因此減少公司的傷痛和失落,無線電視所有人員都會懷念邵逸夫,并向邵逸夫夫人方逸華及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據(jù)悉,1月7日早上8時許,邵逸夫爵士被發(fā)現(xiàn)昏迷在西貢嘉澍路清水灣大廈住所內(nèi),救護車到場將昏迷的邵逸夫送院搶救,可惜搶救無效。[7]
他于1937年與年長他5歲的黃美珍在新加坡結婚,兩人育有二子二女,長子邵維銘、次女邵素雯、三女邵素云及幼子邵維鐘。這段婚姻維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黃美珍85歲時于美國洛杉磯病逝。
邵逸夫的現(xiàn)任太太方逸華于1931年出生于上海,隨母親長大,早年是個紅歌星,在南洋一帶很受歡迎。兩人在1952年邂逅,此后四十余年,方逸華一直在邵逸夫身邊幫他打理邵氏和無線的日常業(yè)務。直至1997年,兩人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正式注冊結婚,當時邵逸夫90歲,方逸華66歲。
自從發(fā)妻黃美珍逝世后,邵逸夫的幾個子女便陸續(xù)淡出邵氏管理層。邵逸夫的兩個兒子長居新加坡,在那里打理邵氏家族名下的商廈及住宅,對父親的影視帝國無接手的興[1]趣。
邵逸夫?qū)θA語影視圈的貢獻享譽全球,被稱為“華
邵逸夫叱咤影視圈和商界八十載,
他持有其上市旗艦企業(yè)邵氏兄弟公司74.58%股權,市值達56億元,其持股市值有42億元。同時,他通過邵氏兄弟公司和邵逸夫基金,控制市值超過200百億元的TVB32%的股權,成為單一大股東。
1967年邵逸夫創(chuàng)建香港無線電視(TVB),并于1971年開設了被譽為“港星搖籃”的訓練班,香港演藝圈“黃金一代”如:周潤發(fā)、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頂尖巨星,乃至大導演杜琪峰等都出自這個訓練班。
TVB在邵逸夫帶領下好戲連臺:《上海灘》《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鹿鼎記》等巨制捧出了“五虎將”黃日華、劉德華、梁朝偉、苗僑偉、湯鎮(zhèn)業(yè);女星則在汪明荃、趙雅芝、鄭裕玲后,捧出陳玉蓮、曾華倩、戚美珍、黎美嫻、劉嘉玲等各具特色的花旦。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天王”的人選和稱號也由邵逸夫一手操辦。
邵逸夫捐助超過數(shù)以十億計款項,為內(nèi)陸、香港兩地建設教育、醫(yī)療設施等。尤其是對教育事業(yè)和科技事業(yè),邵逸夫捐贈的教育資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國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樓”。香港多間專上院校的建設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qū)。
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級特大地震自然災害發(fā)生后慷慨解囊向災區(qū)捐款一億港幣,成為單筆個人捐款最多的人。
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fā)CBE勛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yè)的成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授勛。
1977年獲英女皇冊封為KNIGHT 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
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fā)現(xiàn)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
1998年,獲特區(qū)政府頒發(fā)的GBM勛銜。
20世紀50年代,香港得歷史之機遇百業(yè)興盛,電影業(yè)也不例外。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以50歲年紀為開辟事業(yè)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他想搶占香港這個制高點,還要建立自己的影院和出品自己的影片,而后者難度更大,關鍵要有制作優(yōu)質(zhì)電影的攝影廠。建廠就得買地。香港地少供不應求,他只買得清水灣一塊地皮。那是一座荒山,用邵逸夫的話說,在山上向四周開槍,都不會擊中任何人。
邵逸夫別無選擇。買下山后,夷去60英尺為平地,在上面建制片場。這便是后來聞名遐邇的邵氏兄弟電影制片廠。據(jù)悉這項工程僅地價和土方就花費近50萬港元。此后,從這里拍攝的影片源源流向邵氏電影發(fā)行網(wǎng),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遠遠超過香港其它電影公司的影片產(chǎn)量。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1300人,被外國傳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邵逸夫到香港之前,香港的電影院實行分級制,本土出品的電影只能在低級電影院放映。邵逸夫不信這個邪,他要用自己的電影征服香港人。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制片人,他懂得組建什么樣的隊伍來實現(xiàn)意圖。于是邵逸夫在報紙上大登廣告,招聘人才。廣告中說:“本公司有感于當今電影水準之低,決心改良設備,引進新技術,發(fā)掘制片人。本公司已選址清水灣建邵氏之影城,急需如下人才:制片、化妝、剪輯、配音及暗房等,公司將與同仁并肩奮斗,同甘共苦!”
這則廣告收到了意外的成效。不久,陶秦、李翰祥、
就在這座電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后拍攝了1000多部電影,其中不少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了打響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親自挑選劇本,從幾十部劇本中,最后選中了描寫貂蟬故事的《江山美人》。然而財務人員一做預算,費用至少要花100萬港幣!便勸邵逸夫放棄這部片子。但邵逸夫大膽起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李翰祥果然沒有辜負邵逸夫的厚愛,《江山美人》一炮打響,創(chuàng)下當時香港電影票房最高紀錄,并且囊括了第五屆亞洲電影節(jié)五項大獎。這部電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穩(wěn)了腳跟,也使李翰祥一舉成名。
緊接著,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楊貴妃》、《梁山伯和祝英臺》搬上了銀幕。這兩部傾注著邵逸夫心血的巨片上映后,在香港、臺灣以至東南亞一帶掀起了一股中國片的狂潮,觀眾簡直為它著了魔。據(jù)說《梁山伯和祝英臺》在臺灣上映時,有位老太太居然連看了100多場。各種報刊爭相評論邵氏出品的電影,歐美人也紛紛前來訂購邵氏的影片。[2]
邵逸夫以實際行動來要求自己成為精通電影的專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電影,幾十年來堅持不輟。好的電影和壞的電影他同樣喜歡看,他要看好的電影好在哪里、壞的電影怎樣壞。他不但是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而且他也是中國最精通業(yè)務的電影企業(yè)家。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就精通了電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輯、攝影、化妝、劇本、導演,樣樣內(nèi)行。而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他做事認真。他曾說:“我做事的態(tài)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細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一樣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絕對不放松的。同時我自己的工作時間也很長,一早就來(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邵氏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慮的是觀眾喜歡不喜歡。凡是觀眾不喜歡的,就堅決不拍。因此,他拍的電影上座率很好,常常觀眾場場爆滿。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玉懷、張徹……無不出自“邵氏”門下。 邵逸夫稱自己制片相當“嚴謹”,為了保證影片質(zhì)量,他對影片嚴格把關。出現(xiàn)劣片,若無法補救,寧愿燒掉。他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愿燒,燒掉好多部。”“觀眾看了劣片一定好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據(jù)稱,邵氏在迄今的37年間,燒掉的影片以十部計。“邵氏出品,必屬佳片”此話絕非誑語。
邵逸夫的成功還在于他從步入電影業(yè)時就認定,搞電影事業(yè)必須生產(chǎn)發(fā)行結合,方有出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邵氏兄弟實行“每月一院”的辦法,在香港和東南亞,邵氏影院星羅棋布,形成一張巨大的發(fā)行網(wǎng)絡。70年代,邵氏影院開始闖入世界影片市場,先后在美國、加拿大與歐洲若干國家自建戲院,或組織發(fā)行渠道,使中國影片在世界影壇嶄露頭角。進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辦或代理的電影院發(fā)行網(wǎng)絡,每年拍攝的40多部國產(chǎn)片可及時發(fā)往世界各地。這不僅娛樂了各國觀眾,對傳播中華文化亦有莫大之功。
1965年,邵逸夫開始進軍電視業(yè)。他與利孝和、余經(jīng)緯及英資公司合資創(chuàng)辦“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即“無線電視”)選定1967年11月19日正式啟播,并由公司最大股東利孝和出任董事局主席,而邵逸夫則為常務董事。70年代末期,電影業(yè)開始走下坡,受到來自電視的威脅和挑戰(zhàn),
1980年,因利孝和心臟病突發(fā)逝世,利氏家族又無心打理之下,改為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職,并增持無線股權,成為最大股東。隨后他集中力量經(jīng)營所屬的電視明珠臺和翡翠臺,將“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藝的精英都網(wǎng)羅到門下,使“無線”制作的高水平高質(zhì)量的電視劇集紛紛出籠,收視率急劇上升,壓倒其在香港的競爭對手“亞視”,雄視港島,影響擴及中國內(nèi)陸、澳門、臺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時至今日,仍然是香港免費電視“一哥”。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歷時四十多年的TVB雖然為邵逸夫所創(chuàng)立,但今時今日的TVB已不再單單屬于邵逸夫一個人的了——她已是香港人的TVB了。時間便是最好的證明:她的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廣告等等電視節(jié)目在全球各地吸引著無數(shù)的粉絲嗎?邵逸夫只不過是一個時代的記號,因為他的光環(huán)太大了,所以在其年齡問題而退出TVB時才出現(xiàn)了光榮引退這一新聞而已。正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相信許多年以后香港電視界一樣會在有萬萬千千個邵逸夫的出現(xiàn)。
邵逸夫一直穩(wěn)居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上。他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是港島屈指可數(shù)的大慈善家。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了邵氏基金會,致力于各項社會公益事業(yè)。
從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中國內(nèi)陸。從那一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港元用于支持內(nèi)陸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yè)。他對中國敎育事業(yè)更是情有獨鐘,如今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敎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它文化藝術、醫(yī)療設施遍布中國各地。
20多年來,邵逸夫一共向內(nèi)陸捐助了30多億港元,興建了5000多個敎育和醫(yī)療項目。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捐資創(chuàng)立的“邵逸夫獎”在香港正式宣吿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類的杰出科學家。“邵逸夫獎”10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足以媲美被視為國際最高自然科學獎項的“諾貝爾獎”,因而被稱之為“21世紀東方的諾貝爾獎”。邵逸夫說:“我相信人類的偉大在于追求、硏究、傳授學問、造福人類?!?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為表彰邵逸夫?qū)χ袊茖W敎育事業(yè)的貢獻,將中國發(fā)現(xiàn)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董事局2011年12月7日宣布,現(xiàn)年104歲的邵逸夫?qū)⒂?2月31日卸任公司董事局主席、非執(zhí)行董事及董事局下轄行政委員會成員的職務,由現(xiàn)任副行政主席梁乃鵬接任主席一職,任期兩年,邵逸夫妻子方逸華則繼續(xù)留任副主席兼董事總經(jīng)理。 [3]邵逸夫則獲委任為榮譽主席。[4]
娛樂圈教父
不久前,本港傳媒評選娛樂圈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六叔位居榜首。這不僅是因為他是本港娛樂圈明星中惟一年齡過百的人瑞,更重要的是他所執(zhí)掌的TVB王國是目前亞洲最大中文節(jié)目內(nèi)容的供貨商,在本港有著近乎壟斷的競爭態(tài)勢;邵氏出品的影響力,甚至在港資還未全面啟動北上掘金潮之前,便已先行滲入內(nèi)陸,TVB制作的《射雕英雄傳》等電視劇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內(nèi)陸引發(fā)了萬人空巷的盛況,至今仍被一代人奉為“經(jīng)典”;香港演藝圈的“黃金一代”也基本出自邵氏,如周潤發(fā)、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劉嘉玲等等。
不僅如此,邵逸夫?qū)ν苿酉愀垭娪暗陌l(fā)展亦功不可沒,他可以被視為是華人電影史的“活古董”。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他與幾位兄長聯(lián)袂稱霸整個東南亞的電影市場,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等地擁有110多家電影院和9家游樂場。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制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chuàng)了中國由邵逸夫獨掌大權的局面始于上世紀60年代。1957年,他只身赴港創(chuàng)業(yè),一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邵氏兄弟出產(chǎn)了1000多部電影;在日本、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200多個發(fā)行網(wǎng)點,專門放映邵氏公司拍攝的中國影片;當年風靡亞洲的影星,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凌波等無不出自邵氏門下。
可以說,邵逸夫締造了香港影視的黃金時代。在香港的文化史上,他是一個即使再過一百年都不可被忽略的標桿性人物。
富豪榜???/strong>
與時常出現(xiàn)在娛樂版頭條的明星身份相比,六叔或許更鐘意被視為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捱得苦、做事勤勉、精通業(yè)務、市場敏銳度極強、對成本錎銖必較,老一輩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邵逸夫并非出身于貧苦人家。他的父親在上海擁有一家頗具規(guī)模的顏料公司,可邵氏兄弟無人繼承父業(yè),全數(shù)進了娛樂圈。他于1926年追隨兄長赴新加坡開拓南洋電影市場,由職位最卑微的電影放映員做起。由于當時邵氏剛起步,并沒有自己的電影發(fā)行網(wǎng)絡,他只能自己挑著裝影片和器材的擔子跑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每個角落,到有華人聚集的地方放映。
至上世紀60年代,邵逸夫的影視王國頗具規(guī)模,他的勤勉卻不減年少。據(jù)說他至古稀之年仍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著名導演張徹在邵的手下工作過,他寫的書中回憶說:“邵逸夫當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見,他坐的勞斯萊斯是名貴豪華的車,車里有酒吧,他改裝成小型辦公桌,連途中的時間都不浪費?!?/p>
就商人而言,六叔也算是魄力過人、決策果斷。他從上世紀20年代與兄長一起打拼三十余年,已在南洋積累了相當?shù)纳砑遥瑓s仍選擇在知天命之年赴港“創(chuàng)業(yè)”;至20世紀70年代末,他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電影業(yè),轉(zhuǎn)向進軍新興的電視行業(yè)時,已年過古稀––即使忽略掉他所創(chuàng)出的那一番業(yè)績,六叔的毅力也值得今日受困于轉(zhuǎn)型的香港后生景仰。
拍電影、賣電影的人大多喜歡以“文化人”自居,六叔倒愿意誠實地承認自己是一個生意人。影評家們常常指責邵氏出產(chǎn)的影視作品“媚俗”,缺少藝術價值,產(chǎn)量大、傳世少。但僅以商業(yè)價值而言,專走小市民路線的“邵氏出品”稱霸香港電影市場近二十年;常被斥為盛產(chǎn)肥皂劇的TVB,也能常年坐擁本港收視率和廣告收入之首在營商方面,六叔則與所有對成本錎銖必較的香港老板并無差別,他甚至為此鬧出了笑話。例如,當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龍曾找他毛遂自薦,欲以每部一萬美元片酬拍電影。但邵逸夫認為此人太狂妄而把價碼壓至每部2500美元。結果李小龍掉頭投奔了六叔的競爭對手嘉禾,致使邵氏錯失了香港電影史上最具票房號召力的“金雞”。另一次是他拒絕了一名劇務要20元買100個生煎饅頭給片場工作人員的申請,理由是公司內(nèi)部食堂所賣的饅頭一個纔一毛錢。結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員因沒有早餐吃而鬧罷工,邵氏為此損失了近萬元。
事后,六叔的太太方逸華只好戲謔地告訴公司同仁“他可省了十元”。
慈善大家
六叔并非香港最有錢的人,但卻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數(shù)的大慈善家??梢哉f,他在香港的影響力源自于他的影視王國,而他在內(nèi)陸的口碑則主要是因為他的慈善捐贈。
早在1973年,六叔就設立了邵氏基金會,從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內(nèi)陸捐贈1億多元,用于支持各項社會公益事業(yè)。
1990年,中國科學院為了表彰他為中國教育事業(yè)做出的貢獻,將中國發(fā)現(xiàn)的2899號小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據(jù)統(tǒng)計,二十多年來,他共向內(nèi)陸捐贈了34億港元,興建了5000多個教育和醫(yī)療項目。目前,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它文化藝術、醫(yī)療設施遍布中國各地。2002年,六叔還捐資創(chuàng)立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的邵逸夫獎,用以資助全球造福人類的杰出科學家進行研究,目前基金總額已高達50億元。[5]
拍攝了中國最早的有聲粵語電影《白金龍》
拍攝影片1000余部,為中國所有電影制片廠之冠
擁有最多的影院,最高時期達200多家,為中國私人擁有量之首
建造了亞洲最大的電影拍攝基地
歷史上最年長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