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樓、筒裙、小卜少……談起這些,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想到傣族。
傣族的先民們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干欄式建筑——竹樓,被世人譽為民居建筑藝術(shù)中的一朵奇葩。
傣族竹樓與神鳥鳳凰有關(guān)系。早期,創(chuàng)建了落地式坡形窩棚。后來,從天而降一只鳳凰,翅膀伸開,形成房價的姿態(tài)。于是模仿鳳凰姿態(tài)創(chuàng)建出傣族的第二代竹樓——“鳳凰房”。又逐步演變?yōu)椤案吣_干欄式竹樓”。
精巧竹樓翠竹圍繞,綠樹成蔭。她宛如一顆顆明珠,散落在茂密的竹林深處,形成獨特的建筑風(fēng)格。那一條條紅砂石鋪砌的小徑縱橫交錯,兩旁花卉綠籬、翠竹芳草,使整個傣族寨顯得錯落有致、美麗動人。
傣族大多住于平壩,村寨臨江湖畔,以一個家庭作為單元,每個家庭會用竹編籬笆圍合出獨立院落。竹樓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飼養(yǎng)牲畜及堆放雜物。
室內(nèi)分內(nèi)外兩間,一間為客室,客室內(nèi)置有火塘,上面放三腳架,供烹飪、取暖、照明之用,室內(nèi)放置著魚簍、獵槍及紡車等;內(nèi)為臥室,全家同宿于此,席鋪床成一排,床間以布幕相隔,外人不能進入內(nèi)室。
傣家人的孔雀舞最為著名,以其優(yōu)美的舞姿、華麗的服飾和多彩的道具而聞名。傣家少男、少女表演傳統(tǒng)的舞蹈、葫蘆絲,與我們傳統(tǒng)印象中的孔雀舞不同,這里是一名男士表演的。其實,早年的孔雀舞是由男性表演的,因為只有雄性的孔雀才會開屏。后來,因為舞蹈家刀美蘭、楊麗萍精湛的表演,讓孔雀舞名滿天下,成為了傣族人的一個重要象征,所以由女性表演的孔雀舞已習(xí)以為常。
傣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其中有許多與自然有關(guān)的神靈和精靈,如山神、水神、木神等。
潑水節(jié)又稱“浴佛節(jié)”,不光是傣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同時也是布朗等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流行于云南的南部。傳說,潑水活動當(dāng)初為了紀念除掉魔王的七位姑娘,洗去她們身上殺死魔王迸濺的污血。傣族男女老少都穿上節(jié)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著采集的花葉沾水,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拿著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征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jié)成了歡樂的海洋。
傣家村寨,多依水而居,鳳尾竹下,風(fēng)情無限,一派美好的風(fēng)光,也賦予了傣家服飾鮮活的色彩。
女子上著短衣,下著一襲長筒裙,充分展現(xiàn)了女子身材苗條纖細的特點?;ㄉG麗明媚,燦若天邊的朝霞。
男子則著無領(lǐng)對襟窄袖上衣,寬腰無兜長褲,用粉紅色、青色或白色頭巾包頭。他們掛背袋、帶短刀,又是一番干凈利索的打扮。
他們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fā),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
來到這里要有一次民俗體驗,手工體驗區(qū)可體驗的項目有很多,有傣陶制作、傣紙制作、醫(yī)藥體驗、編織體驗等等。
傣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會主動打招呼,端茶倒水,用豐富的美食來款待。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
葫蘆絲,一種用來“談情說愛”的樂器,就誕生在這個浪漫的天堂里。
很久以前,一次山洪暴發(fā),面對危急險情,一個傣族小伙子抱起一個大葫蘆勇闖驚濤駭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那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葫蘆,送給勇敢的青年,他捧起葫蘆,吹出了美妙的樂聲。頓時,洪水退去,鮮花盛開,孔雀開屏,世間萬物共同祝愿這對情侶吉祥幸福。
到了這里真的就不想走了,想一直留在這里,感受村寨的寧靜,也感受時光被拉長,這里實在太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