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說話的時候,很容易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談話障礙。
這些“障礙”,會讓原本處于正常聊天態(tài)勢的我們,瞬間陷入到難堪的境地。
很多人不愿意或者不敢跟別人交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害怕碰到這些問題。由于不懂得如何化解它們,最終不是逃避去接觸社交場合,就是以一種小心謹慎、沉默寡言的姿態(tài)去面對交流。
這些“談話障礙”都包括什么呢?大概有三種:
1,突然出現(xiàn)的冷場;
2,說錯話后的尷尬;
3,被人刁難的窘迫;
這三種“障礙”,都屬于“意料之外”的狀況。在聊天的過程當中如果突然出現(xiàn),那么沒有相關經(jīng)驗的人,他們的大腦就會瞬間“短路”,從而導致自己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做出什么反應。
而一個有應變能力的人,面對這些“障礙”,他也能夠扭轉局面,化被動為主動,讓難堪的感覺盡量減到最低。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口才,你就不能忽略鍛煉你的應變能力。
每種“談話障礙”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一篇文章很難涵蓋所有情況去講述。
但不管你遇到什么樣的談話障礙,其核心的處理法則,就是“迅速順勢而為”,就是在短時間內,根據(jù)當下出現(xiàn)的情況,順勢做出相應的反應。
也就是說,你的所有應變,都必須以現(xiàn)場情況為基準,然后順著現(xiàn)場情況的態(tài)勢,快速構思出恰當?shù)姆磻?/strong>
當然,這種敏捷的反應力,沒有經(jīng)過長時間的刻意鍛煉,沒有積累豐富的應對經(jīng)驗,是很難掌握其中的竅門的。
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只需要培養(yǎng)出這個反應意識,就足以讓我們應對大部分時間遇到的聊天問題了。
至于具體怎么操作,接下來我通過對三種“談話障礙”的分析,說明這個法則。
什么情況下,聊天會突然陷入冷場?
有很多種原因,諸如:
1,話題聊完了;
2,對話不在同一頻道;
3,聊的內容沒意思;
4,不了解對方的觀點;
5,說了不該說的話;
等等。
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聊天的冷場,當你意識到自己正處于這種狀況時,你就需要去做點什么事,讓這個“場子”重新暖起來了。
你要讓自己成為一個話題的“主導者”。當遇到冷場時,不要被動等待話題出現(xiàn),否則在等待的過程當中,凝固的氣氛會讓你感到越來越難受的。
趁著這個間隙,主動挖掘話題、轉移話題、制造話題,就是你要做出的反應。
很多人害怕冷場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找到繼續(xù)聊下去的話題,從而導致彼此相顧無言而尷尬。
而應變能力強的人,則可以迅速找到不同的“過渡話題”,填補這種空隙,緩解不好的氣氛。
而構建“過渡話題”的手段,不外乎以下三種方式:
第一,通過發(fā)問來獲取相關交談信息。如:
第二,針對外界事情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如:
第三,根據(jù)別人的言談反饋進行解讀。如:
當你遇到冷場的時候,通過這三種方式去構建話題,你就能夠繼續(xù)聊下去了。舉個例子。
你和小A是朋友,兩人就自媒體寫作進行了一番交談,大概聊了十幾分鐘。
小A:看來堅持寫原創(chuàng)文章,才是做自媒體最重要的事情!
你:是的,堅持不了的話,就很難產(chǎn)生質變,獲得一個好結果了。
聊到這里,大家突然陷入冷場,似乎沒有話題了。
這時,你意識到冷場的到來,而“自媒體”這個話題又聊得七七八八,你就需要迅速順勢而為,引入其他話題,去填補這個空隙。
例如你們在星巴克聊天,根據(jù)當下的環(huán)境,接下來你就可以這么說:
你:有時候我覺得,把筆記本帶到這里,然后一邊喝著咖啡,一邊寫著文章,這種生活真的挺寫意的。
小A:如果寫作能夠掙錢的話,誰不愿意這么做呢?動動手指頭,錢就來了??墒悄軌蛲ㄟ^這種方式掙錢的,永遠都輪不到我們這些小魚小蝦。
你:可不是嘛,這也是做自媒體的矛盾之處了!不堅持,你不會有結果;堅持了,你卻不一定有結果。玩玩就算了!所以,跟我聊完之后,你有什么打算呢?
可以看得出來,加插進來的話題,利用了構建話題的第二種方式,就是根據(jù)外界事物,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這個填補冷場而構建話題,對于接下來的聊天,就能起到了一個過渡的作用。
記住,應對冷場的訣竅,并不在于你能找到所有聊天的話題,只要你能夠找到一個可以填補冷場的過渡話題,這就已經(jīng)足夠了。
通過這個“過渡話題”的幫忙,你不但可以緩解沒話說的尷尬,還可以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思考到接下來彼此想要談的話題。
如果你們的冷場,也不會讓大家有任何尷尬的感覺,就沒必要為了說話而說話了。
每個人都會有說錯話的時候。
當你說錯話時,最好的解決辦法,當然就是直接道歉。
但廣義而言,這里的“說錯話”,指的是那種說得不太好、不太恰當,或由于口誤而引起大家尷尬的話語。
例如你明明想稱贊一位女士,說她長得很像你媽年輕時候那個樣子,卻說成了“這位大姐長得像年輕的大媽”,那么這個時候,就很容易出現(xiàn)尷尬了。
于是,一個需要你應變的時刻,就這樣猝然而至。那么面對這種尷尬的情況,你應該要怎么去應對呢?
一般來說,我們遇到尷尬的情景會分為兩種:
1,主動性尷尬,通過自己的言行而引發(fā)的尷尬;
2,被動性尷尬,通過別人的言行而形成的尷尬;
換言之,我們要處理遇到的尷尬情況,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說錯話”,也有可能是別人對我們的“說錯話”。
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想要讓陷入被動的自己重新掌握主動,你都需要采取應變措施。
而應對尷尬的方式,總的來說有四種:
第一,轉移話題
轉移話題,就是把造成尷尬的話題,轉移到其他的關注點上,從而讓自己在當前問題上,避免長時間地停留。
例如你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工資,比其他人的要低一些。當這句話一說出來,你頓時覺得自己是混得“最不好”的那個人似的,尷尬由此產(chǎn)生。
也許別人壓根不會把你工資的高低,跟你混得好不好拉在一起說,不過礙于面子的關系,你為了避免大家過多討論這個話題,從而讓自己難堪,你就可以轉移話題,這樣說:
“我工資這個問題留待以后再解決,不過說歸說,你們工作這么多年,積累下來的經(jīng)驗,應該可以讓你們去賺取一些工資以外的收入吧!”
由于這個問題跟大家有切身關系,所以你拋出這個問題,就可以順勢把你工資低的尷尬,轉移到其他人賺外快這件事上。
第二,模糊表述
模糊表述,意即不正面講述問題,但聽起來好像已經(jīng)回答了一樣,
這個方法,適合應對別人對你的“刁難”。
例如你不喜歡別人問你的工資,畢竟說出來會讓你尷尬,但別人還是無心地問了,這時你就可以模糊回答,說:“還好,在水平線以上吧!”
如果別人追問到底是多少,你還可以繼續(xù)這樣說:“總之足夠應付日常生活的吃喝玩樂啦!”
你的回答,既沒有撒謊,也沒有具體說出來你的工資,相信別人聽到,肯定不會繼續(xù)糾纏下去,讓你難堪了!
要是追問,你就運用上一種方式,轉移話題就行!
第三,幽默自嘲
自嘲,就是自己開自己玩笑。
當你說錯話的時候,適當自嘲一番,別人對于你言語的介意程度就會降低很多。
例如你跟一位女生朋友一起逛街,你因為某些突發(fā)意外,不小心碰到了女生的大腿。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時刻。
你可以直接道歉說:“不好意思,如果有什么得罪,你隨時都可以罵我!”
沒想到女生就順勢跟你開玩笑說:“要怎么罵你呢?是要罵你斯文敗類嗎?”
面對這個問題,就要考驗到你的應變能力了。直接說“可以”,好像給人太懦弱的感覺,這時你就可以自嘲說:
“其實‘斯文敗類’對我來說,是一種贊美,因為別人罵我,一般只會直接罵我‘敗類’!”
尷尬的氣氛,就這樣被大家一笑置之了。
想一想,這是不是也是一種“迅速順勢而為”的應變回答呢?
第四,將錯就錯
因為自己的不小心說錯話或者做了什么,而導致尷尬的出現(xiàn),這時你可以將錯就錯,讓這個尷尬看起來是你故意制造出來的。
例如別人問你一些人所共知的常識性知識,但你剛好沒有了解,于是就直接回答說“沒有”。
沒想到對方卻用很驚奇地目光看著你,說:“不會吧!這種小學的知識,你作為大學生居然不知道?”
又是一個需要你應變的時刻。你當然可以不怕尷尬,直接說:“沒有學過就沒有學過,這有什么奇怪的!”
但如果你擔心這種尷尬會引起自己的不適,你就順勢應變回答說:“對??!這種小學生的知識你還要問我?回答不知道顯得我無知,那我回答知道還顯得我幼稚呢!唉,有什么你還是直接說吧!”
這樣就可以把你的“不知道”,直接變成是你故意說出來的回答。最后把話題轉移過去,這個尷尬也就沒有了。
除了上面四種應對方式,其實還有一種,就是遇到尷尬的時候,故意忽略。
例如放屁,不管是別人放的還是自己放的,裝作什么不知道,好像什么都沒發(fā)生似的,讓這個尷尬“無處露頭”,那么只要熬過這個點,尷尬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這也說明,當你不小心弄出一些尷尬的事情來,只要你沒有尷尬的反應,或者不給出反應,其實大家也不會覺得有什么。
你越是對事情感到尷尬,那么大家就會越是產(chǎn)生尷尬的情緒。
有時候若無其事,也是一種不錯的應對方式。
不管是別人有意無意的玩笑,還是某些意料之外的矛盾或沖突,一旦我們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這些突如其來的境況,就會讓我們陷入窘迫的狀態(tài)。
為了讓自己恢復到正常的情緒,我們必須主動反應,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候,就需要我們采取應變措施了。
應對這些“障礙”,跟應對尷尬的情況,幾乎大同小異,只要懂得融會貫通,一樣可以作為應對方法去使用。
例如有一期奇葩說,何炅奇襲蔡康永,問對方:
“難道小時候我們討厭的事情,都是錯的嗎?小時候有的是非觀和價值觀,不會因為長大而改變。例如‘討厭撒謊的人’這件事,我從小就很討厭?!?/p>
蔡康永就反問:“可是你小時候,如何辨別謊言這件事?媽媽說‘我不餓,這個東西給你吃’,這是謊言嗎?”
何炅“嗯”了一聲之后,就立刻懵圈了,然后蔡康永帶著勝利的姿態(tài),瀟灑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這時何炅陷入無比的尷尬之中,因為他的奇襲失敗了。
面對這個情況,怎么辦呢?
何炅畢竟是一個有經(jīng)驗的主持人,為了緩解自己的尷尬,他首先裝作很生氣地“回罵”蔡康永,這個行為是為了展現(xiàn)自己的“憤怒”,讓自己有臺階下,然后再自嘲說:“不好意思,剛才我很失敗的奇襲對方!”
經(jīng)過他這一連串的“表演”,大家都笑了起來,尷尬的氣氛也就煙消云散了。
如果你遇到類似的尷尬,可以借助自己裝出來的“各種情緒”,以此去掩蓋自己的尷尬。但如果你的尷尬,是因為對方一些攻擊性的語言,你就要懂得以對方的邏輯,去反擊對方了。
例如關于丘吉爾,有這么一件事。
有一次,丘吉爾的政治對手阿斯特夫人對他說:“如果你是我丈夫,我會把毒藥放進你的咖啡里?!鼻鸺獱栃χf:“夫人,如果你是我的妻子,我就把那杯咖啡喝下去?!?/p>
言下之意,就是說誰娶了她這樣一個惡毒的婦女,誰都不想活下去。
這一類的反擊,可以學習辯論去掌握和提高。提升你的辯論技能,你的應變能力,也肯定會隨之提高的。
不管是哪一種應變方式,私底下勤加練習,自己設想一些可能遇到的難題,然后試著去思考回答,形成思維習慣,以后你遇到類似的情景,也懂得怎么反應了。
畢竟,這不僅僅是敏捷思維的養(yǎng)成,也是自身心理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