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不能讓自己活得太委屈。
但實際上,生活中我們所感受到的大部分委屈未必是別人給的,而是自我PUA的結果。
明明自己已經很疲憊了,很不想做一件事,但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不讓對方失望難過, 你便還是會選擇,再累再難也要硬著頭皮去完成它;
明明自己并沒有做錯什么,但看到別人稍有不滿的神色,或是言話中透露的一點負面評價, 你便開始忍不住各種反思自責,甚至因此而不斷懷疑否定自己。
我們總以為,只有照顧好別人的情緒,才能讓自己獲得認可,并為自己建立起好的人際關系。
可當一個人總是把關注點放在別人身上時,犧牲的必然是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
換而言之,這就是在消耗自身能量去滋養(yǎng)別人的過程。
處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怎么可能會過得不辛苦,活得不憋屈。
或者有人會問,難道對別人好,多理解別人,錯了嗎?
當然不是。
但前提在于,我們要先懂得對自己好,不因此而為難自己。
否則,等待著自己的,將會是一輩子吃不完的虧,受不完的委屈。
曾看過一段印象深刻的話:
“這個世界,總有你不喜歡的人,也總有人不喜歡你。這都很正常??桃馊ビ懭讼矚g,折損的,只能是自我的尊嚴?!?/p>
我們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認可,但事實是無論怎么做,都很難讓所有人滿意。
以犧牲自我為代價的討好,降低尊嚴的付出,從來都換不來好報。
正如《人間失格》里的主人公葉藏,從小他便是以一種近乎卑微的方式活著。
為了討人歡喜,葉藏常常會扮演搞笑的小丑,想方設法博取周圍人的關注。
炎熱的夏天,他穿上鮮紅的毛衣,走在堂前搞怪,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父親想買獅子舞面具當作禮物,明明自己很討厭,卻不敢明說,只為了討好父親;
在學校時,故意做出夸張的事情逗樂同學,在作文里寫滑稽故事,只為了取悅老師;
甚至在長大后,哪怕他知道身邊的朋友只是利用他,不惜受傷也要努力滿足朋友的需求……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表面上,我總是笑臉迎人,內心卻是拼盡了全力,在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一的高難度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冒著冷汗討好別人?!?/p>
委屈自己換來的并不是每個人的喜歡,而是他人理所應當?shù)倪^分索求。
小說的最后,葉藏被朋友和家人送進了精神病院,悲哀地度過余生。
他的一生都在試圖取悅所有人,從未真正感受過快樂,也從沒能過好這一生。
蘇岑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過度考慮別人的感受,是一種對自己的不認同?!?/p>
凡事只考慮周全每個人的心情,往往會忽略了自己的感受。長此以往,與他人之間的交往,便會變成自己沉重的負擔。
我們生怕惹得他人不高興,所以哪怕為難自己,也要盡力滿足不合理的要求。
但我們要知道,我們將就別人,別人不會將就自己,他們不會考慮我們的感受。
當我們將就的次數(shù)多了,別人甚至會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不會覺得有任何問題。
所以,與其費力去周全將就關系,還不如果斷結束,因為這樣的相處太累了。
一位網友曾說過一件自己的事,通過這件事,他也知道對方是什么樣的人了,果斷和對方斷了聯(lián)系。
一次,朋友外出找他借車,但他心里一點也不想借,倒不是心疼油和汽車的磨損,而是怕出事,畢竟因為借車出事的事情太多了。
因此,他就委婉和朋友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他原本以為朋友會理解,但沒想到朋友一點也不理解,不僅如此說話還特別難聽。
朋友說:“真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不就是一輛車嗎?找你借是看著你了,裝什么呀,老子還不借了?!?nbsp;
當朋友說完之后,他心里特別難受,他直接回了個就是不借。
就這樣因為借車,他們之間的友情結束了,有網友問他后悔嗎?他表示一點也不后悔。
他說:“從他借車的一刻起就沒有把我當朋友,就從來沒有考慮我的感受,既然他不把我當朋友,那么我又何必自討沒趣把他當朋友呢?”
實際上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從來不考慮我們的感受,相處就要靠我們去委曲求全,那么這樣的關系真的沒有任何意義,果斷結束就行了。
不要覺得這樣做不好意思,因為對方都好意思了,你又有什么不好意思呢?
看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人若是越在乎別人的看法,就越會忽略自己的感受;就會越忽略自己的感受,就越像木偶一樣拼命活給別人看。最后,一步步將真實的自我囚禁在了深深的黑暗里?!?nbsp;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無論我們再努力,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歡。
若是總習慣性忽略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自我懷疑,丟失真實的自己。
如果我們不想墜入黑暗中,那么從今天起就多考慮自己的感受。
當我們內心變得足夠強大,便不會再因別人不喜歡自己而苦惱。
而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應如作家莫言所說:“在喜歡你的人那里,去熱愛生活。在不喜歡你的人那里,去看清世界。就這么簡單?!?/p>
寧可坦坦蕩蕩做獨一無二的自己,也不費盡心思成為討人喜歡的模樣。
人生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活,學會勇敢拒絕,余生才能更加瀟灑自在。
《一禪小和尚》中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小和尚問師父:“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熬夜?”
師父說:“因為白天在做別人喜歡的人,晚上才能做回自己?!?nbsp;
對人卑微迎合,將自己的感受置后,是失去快樂的開始。
悅人者眾,悅己者王,置頂自己的感受,才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民國知名作家蘇青,讀書時便是出了名的才女。 而后她中途退學,在父母的安排下早早步入婚姻的殿堂。
為了博得夫家認可,她放棄最愛的讀書創(chuàng)作,一心相夫教子,伺候公婆。
而丈夫李欽后對她的付出不屑一顧,還在外沾花惹草,與她時有爭執(zhí)。
直到有天,因為生活費丈夫給了她一巴掌,她才幡然醒悟,果斷離婚。
此后,蘇青不僅重新拾起對文學的熱愛,成為當時上海炙手可熱的女作家。
她還穿上時髦的旗袍,去逛心儀的展覽,只管自己開心,活出了別樣的風采。
西方有句諺語:“杯子里要先盛滿對自己的愛,溢出的部分再去愛別人?!?/p>
人生在世,我們之所以過得不開心,就是因為不夠愛自己,沒能把自己感受放在第一位。
等歷經千帆后才恍然明白,唯有先讓自己快樂,才是人生第一要義。
因為當我們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喜歡的不放棄,討厭的不遮掩,便能自在過一生。
而一個人注重了自己的感受,便能真正的愛自己,如此,才能關注別人的感受,也真正有能力去愛別人。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你自己都不愛自己,誰會真正愛你呢?”
深以為然。
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好好愛自己,這個世界上,最不可辜負的是我們自己。
早睡早起,注意飲食,保持一個人的身體健康;
注重內心感受,取悅自己,活出一個人的精彩;
接納自己,為自己增值,成就一個人的光芒。
任何時候都要記得:別把外界的事太當真,我們才是人生的主角,自己的人生要自己負責。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
“你生命的前半輩子或許屬于別人,活在別人的認可中;那把后半輩子還給自己,去追隨你內在的聲音。”
凡事只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未必能得到尊重與感激,反而會慣壞得寸進尺的人;
害怕破壞一段關系,于是刻意討好迎合他人,最終只會委屈了自己。
人生在世,要學會愛別人適可而止,愛自己盡心盡力。
照顧好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做好自己的擺渡人,便能抵達幸福的彼岸。
法國作家辛涅科爾曾經說過:對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對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
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凡事喜歡向外求,因此深受其累。為了追求外界的認可,追逐虛名浮利,放棄了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東西;渴望得到別人的照拂,生活的偏愛,卻忽略了自己才是人生的掌舵人。
人生下半場,向外求,只能收獲失望與苦楚。唯有向內求,置頂自己,才是破局的關鍵。
在色彩識人心理學中,我們可以擁有“置頂自己”的能力。首先色彩心理療愈師會引導我們看到真實的自己,也就是被隱藏的情緒根源和內心深處真實的需求(覺察到我們到底在害怕什么?我們渴望被認可、被理解、被尊重……?);
然后運用色彩療愈技術清理和釋放這些情緒,讓情緒流動,感受內心的真實的情緒;此時此刻,我們直觀身體和情緒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子,不批判、不抗拒,對自己誠實,尊重并全然接納真實的自己,重新找回內心的力量。
如此,我們便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珍愛自己,在別人的世界里獨善其身,也只有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屬于我們自己的人生。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走進彩虹之門,關注七彩人生,解開人生路上的困惑,我們下期見!(部分圖文來自網絡,我們尊重原創(chuàng),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