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xù)查漏補缺,聊一部聯華影業(yè)公司1932年出品的《南國之春》。本片編劇兼導演蔡楚生,由高占非、陳燕燕、許曼麗、宗惟賡、蔣君超、葉娟娟、劉繼群等人主演。
▲聯華公司口號
1930年8月正式注冊高調出場的“聯華影業(yè)制片印刷有限公司(1932年后才改稱聯華影業(yè)公司)”,以羅明佑的華北電影有限公司為發(fā)行院線,有黎民偉的民新影片公司、吳性栽的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和但杜宇的上海影戲公司拍攝制作流水線,還有經營印刷出版業(yè)的黃漪磋宣傳策劃,已形成集制片、創(chuàng)作、放映、發(fā)行于一體的現代化影業(yè)公司雛形,加之公司創(chuàng)業(yè)力作《故都春夢》一炮打響,立刻在國片界站穩(wěn)了腳跟,并在短短的兩年之內即可與老牌巨頭明星、天一分庭抗禮。彼時,正是國外有聲片大量進入國內,而國片影業(yè)默片剛拍順手處于措手不及進退兩難之際,拙作(舊上海老電影系列之六十三《野玫瑰》)略有提及。
▲《南國之春》宣傳頁
初生牛犢不怕虎,剛成立的聯華公司卻從中看準了默片發(fā)展的商機。國外有聲片雖然大肆進入國內院線,但翻譯工作沒跟上,對國產默片實際影響不大。默片年代,囿于拍攝理念技術成熟及工業(yè)化生產能力所限,加上國人觀看國外默片沒有語言障礙,尚屬起步階段的國產默片當然沒有抵抗力。三十年代初,國產默片賴以生存的 “連臺本戲”、武俠神怪以及鴛鴦蝴蝶派的舊式言情片已近式微,國外有聲片雖然大量進入但因語言障礙國內觀眾寥寥。經營影院起家的聯華總經理羅明佑敏銳地發(fā)現了這個空檔,高舉“復興國片”的大旗,以其包容大度格調清新的創(chuàng)作風格,吸納孫瑜、蔡楚生等新生代導演,拍攝了《野玫瑰》、《南國之春》等一批清新影片,一掃國片市場神怪傳奇糜爛的低俗風氣,率先開啟轉向,開創(chuàng)了中國電影三十年代的新局面。
▲蔡楚生
本片編劇兼導演蔡楚生,拙作(舊上海老電影系列之五《漁光曲》)已有簡要介紹,但在這里還想多說幾句。提到蔡楚生,往往會想到他與鄭正秋的師徒之誼,想到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國片《漁光曲》和鼎鼎大名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但這部默默無聞的默片《南國之春》卻是蔡楚生獨立執(zhí)導的第一部電影。1929年,23歲從汕頭只身闖上海的蔡楚生輾轉打雜幾個電影公司,后因吃苦耐勞好學上進被明星公司的鄭正秋看中,先是助理導演而后提為副導演,將近兩年的時間蔡楚生協助鄭正秋拍攝了六部影片,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深受鄭正秋的影響卻又有所突破。1931年,經聯華導演史東山引薦,蔡楚生進入聯華公司任編劇兼導演,這才有機會獨立編導了他的第一部電影——情致纏綿、筆觸纖細的《南國之春》。這里附帶說一下,在明星期間,蔡楚生不但師從鄭正秋學到了完整的導演業(yè)務,還結交了另一位在明星“坐冷板凳”的三線男演員高占非,兩個闖蕩上海灘的單身漢好到同租一個亭子間,同吃一碗陽春面。蔡楚生到聯華當了導演,當然忘不掉他的“好基友”高占非。這部《南國之春》就是蔡楚生邀來陳燕燕,為莫逆之交高占非量身打造的傾情力作,蔡楚生奠定了初進聯華的一線導演位置,高占非、陳燕燕因此片一戰(zhàn)成名,隨后各自星運亨通。而這部電影,也被當時的“左翼”影評家冠以“小資產階級優(yōu)美抒情”之稱。本片主要演員高占非(舊上海老電影系列之十六《女兒經(一)》)、陳燕燕(舊上海老電影系列之六《大路》)、葉娟娟(舊上海老電影系列之六十三《野玫瑰》)、劉繼群(舊上海老電影系列之六十三《野玫瑰》)之前拙作都有簡要介紹,敬請參閱。下面介紹一下許曼麗、宗惟賡、蔣君超。
▲許曼麗
許曼麗1918年出生,12歲進入黎錦暉創(chuàng)辦的明月歌舞劇社,1933年擔任上海藝華影片公司主要演員進入電影界,1936年開始相繼在明星、新華公司參演電影,不知何故都沒得到重用,甚至在影片中鮮有正面鏡頭。1939年赴香港參演數部粵語片,1940年主演《孝子逃刑記》后息影。本片中許曼麗扮演洪老太太的丫頭,但片頭演員表字幕里沒有她。
▲宗惟賡
宗惟賡,個人信息不詳。著名攝影師,抗戰(zhàn)期間與程思遠曾合作過專門放映西片的樂群戲院,由此與常來看電影的程思遠長女月如(即林黛)成為忘年之交。1949年宗惟賡在九龍開辦攝影公司,專門拍攝美術照片,其親自掌機為程月如拍攝的護照照片被“長城電影制片有限公司”星探得到,后輾轉至“長城”總經理袁仰安的手中得以被影界挖掘,程月如也就變成了林黛。本片中宗惟賡應為客串,扮演男主室友丘有為。
▲蔣君超
蔣君超,照片上的這位慈祥老者,誰能想到他曾畢業(yè)于上海英法學院。1912年出生,1930年從影,任上海聯華影業(yè)公司演員,1937年上海淪陷后去香港,在《血肉長城》、《游擊隊進行曲》等影片中扮演角色。建國后任上海電影制片廠導演,他與著名電影藝術家白楊的結合,亦是影壇一段佳話。
本視頻片長78分32秒,與資料中85分鐘的片長明顯不符,因此算是部殘片,經常會有跳幀,但主要情節(jié)都在,主要情節(jié)的畫面也算清晰。早期電影殘片保存不易,向電影資料從業(yè)人員表示敬意。下面分四部分為您呈現。
名如其人,鄭正秋的正劇一正到底、悲劇也是一悲到底。青出于藍,蔡楚生的正劇也是一正到底,苦戲也是一苦到底。但是蔡公的手法是正菜旁邊必定擺一碟清口的小菜,他自己說過,“意義嚴肅充足的影片,看的人也許只有一百人,但再加些藝術的手腕,結果會有一千人、一萬人要看?!比缢@獎名作《漁光曲》中韓蘭根那張尷尬又滑稽的苦臉,如本片中男主三友陽臺炫技,這正是“青勝于蘭”的真諦所在,敬請參閱拙作(舊上海老電影系列之五《漁光曲》)中描寫的師徒票房大戰(zhàn)。想當初舊上海時期民國電影有四部票房神話,蔡楚生作品就占了3部,即《都會的早晨》、《漁光曲》和《一江春水向東流》,另外一部為其恩師鄭正秋的《姊妹花》。正如柯靈先生所說:“鄭正秋逝世表示結束了電影史的第一章,而蔡楚生的崛起象征另一章的開始。”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