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替一個孩子預約咨詢,已經約了好幾次。但每一次都會爽約。小友感到有點尷尬。我覺得這不是尷尬與不尷尬的問題,而是邊界問題。
一個人,要不要接受心理咨詢,TA自己明白。別人看到的,只是TA想讓你看到的那一面。
輕易不要代替別人來預約心理咨詢。咨詢若不主動,至少說明當下TA還能承受。真正有需求的來訪者,都會主動尋求心理咨詢。
甚至,一些老師也會力薦某個學生來找我做咨詢。咨詢做與不做,效果當然不一樣。不一定能夠產生你要的結果,但做過咨詢的人,從未后悔過。
我做咨詢,從不主動。
從來沒有主動邀請別人來我這做咨詢的習慣。你來與不來,我其實都在。你對心理咨詢了解得越多,越會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但,很多人都錯誤地以為,但凡做心理咨詢的都是有精神疾患的。假如你固執(zhí)地這樣理解,那只是你的理解,但絕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
打個比方吧。
心理咨詢,更像你在茫茫沙漠中,無路可走時,有個人會一直陪著你一起走過困境。
好的心理咨詢,讓你感覺到,你很有力量,并且可以憑借自己最后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咨詢師,很重要。
有些心理咨詢師,名聲很響,技術也很熟練,但未必就適合你;就像我們在尋求婚姻伴侶的時候,別人都以為的合適,其實在你這里一點感覺都沒有。
找到一個與你相匹配的心理咨詢師,你的收獲就會很大。我們在做心理咨詢的時候,更看重的是來訪者的自我成長。
因此,沒有咨詢欲望的來訪者,注定了是彼此浪費時間。一個人,真正想要實現(xiàn)自我改變,TA的行動力往往很驚人。
我最近做過的一些心理咨詢,都是來訪者自己主動預約。我在接受心理咨詢的時候,往往會多問一句,是誰的申請?
若是父母包辦,這做父母的,往往就有很強的心理訴求。他們在迷惘之際,渴望得到咨詢師的點撥。
但,真正要發(fā)生改變,還是要仰仗來訪者的自我突破。
我最不愿意接納的是,在做面詢之前,首先會反復問,到底有沒有咨詢效果。萬一沒有得到TA想要的答案,TA會從此對心理師有一種抵觸心理。
所以!我會主動告訴來訪者,我只是陪伴你一起成長。至于有沒有效果,主要看來訪者自己的力量。
因為這句話,有的來訪者就直接掛斷了電話。我覺得這很好。對心理師的期望值,不能太高。太高常常會失望。
小友熱心待人,但她并不能真正了解咨訪之間的倫理規(guī)范。我經常會拒絕一些不適合的來訪者。
因為,做心理師,最起碼的底線是,你必須要有勝任力。不熟悉的領域,輕易不要去觸碰。
好的心理師,更應該被稱為是靈魂上的工程師。
一個孩子,曾經告訴我:心理師就是不一樣,與父母聊天,你永遠是雞同鴨講,牛頭不對馬嘴。但在心理師這里,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尊重。
貼著來訪者走,做來訪者的心理拐杖,這是心理師日常最主要的工作。所以,一個人,TA需要不需要咨詢師的服務,由TA自己說了算。
越俎代庖,常常是吃力不討好。
【一起看電影】豆瓣9.5,二戰(zhàn)以后影響最大的戰(zhàn)爭(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