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
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真得感謝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的那場瀟瀟春雨,蘇東坡被貶為湖北黃州團練副使已經三年,他在那年春日去黃岡東南三十里又名螺螄店的沙湖,途中遇雨得疾,但他卻作了千古傳唱的《定風波》一詞,為他黃岡貶謫時期詩文詞賦的全面豐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此詞上闕寫雨中,下闕寫雨后,是自然景象同時也是具有象征意義的“風雨”貫穿全詞。
詩人笑對政治風云,蔑如榮辱得失,從眼前實景中感悟曠達解脫的人生哲理,從實景的描繪里表達超凡脫俗的生命理念。
全詞從實感層次向超驗層次飛升,手揮五弦,目送飛鴻,為我們留下的是一顆光芒耀眼復照心的永恒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