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黃帝內經二十論》,我對中醫(yī)的生命觀、疾病觀有了新的認知,深刻體會到中醫(yī)在診療中更應該重視對舌診、脈診等方面的把握,以便掌握疾病核心病機。同時,在《內經》養(yǎng)生觀基礎上,挖掘《脾胃論》的內涵,重視脾胃勞倦在養(yǎng)生、治療中的重要性。
舌脈互參是精準辨治前提
中醫(yī)素來注重四診。在查看患者理化和影像學檢查結果的基礎上,中醫(yī)師通過望、聞、問、切來辨證論治,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診療方案。在中醫(yī)四診中,最重要的就是舌診和脈診。
門診曾有一個典型病例:患者為老年男性,自訴雙膝關節(jié)疼痛伴活動不利1個月。雙膝關節(jié)X片提示:雙膝關節(jié)退變。診斷為:雙膝骨性關節(jié)炎(OA)。服用西藥對癥治療半個月,未見明顯好轉。舌診:舌質黯紅,苔薄膩黃,中間有裂紋。脈象:脈結代,左關浮滑,尺稍弱。辨證為痰熱壅阻陽明,濕熱下注,津血虧虛,不榮則痛。根據癥狀、影像學及既往用藥史,考慮消炎止痛藥物效果不佳,根據癥狀及病程,符合肝腎不足證的表現,考慮可給予補益肝腎、活血化瘀治療。但診其脈象,脈雖結代,但脈勢沉取有力,如盤走珠,結合其舌苔及飲食二便情況,再次驗證。因此,辨其病證為痰熱壅滯,不榮則痛,擬瓜膝四物湯加葛根、澤瀉、知母、黃柏、蒼術等加減?;颊叻?周后,雙膝疼痛明顯好轉。
《內經》講:“凡治病必查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孫思邈認為:“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就是說臨床上看病要一絲不茍。問診和望診存在主觀性,常常難辨真假,但舌診、脈診是客觀的,可以作為治病遣方的依據。朱丹溪門人總結丹溪臨床經驗,指出“先求諸脈,而因、而證、而治、四者井然”。因此辨證診治,無論是辨病位還是辨病性,都應當以脈診為首、舌脈互參。
臨證關鍵是辨病性病位
西醫(yī)以解剖為基礎,中醫(yī)講機體部位是以五藏、六經為核心。五藏、六經不是從解剖入手,講的是功能。中醫(yī)講病性,不論是內因、外因、不內外因,都要掌握。掌握上述要點,臨床上遇到疑難雜癥才能迎刃而解。
門診有一中年女性患者訴耳部疼痛,素有頸項部不適,耳鼻喉科就診后無明顯異常,遂來我科就診。觸診其頸項部兩側有疼痛感,伴雙耳疼痛,為少陽經循行部位。舌診顯示舌尖紅、苔少,脈診顯示雙寸浮數?;颊咧髟V為耳部疼痛,西醫(yī)認為和頸椎病無關。中醫(yī)認為,耳部和頸椎均為少陽循經之處,診為少陽經熱,擬和解少陽、條達氣機之法。給予葛根湯加小柴胡湯、天麻、磁石、沉香等加減治療。服用1周后,患者訴雙耳疼痛明顯好轉,頸項部活動度佳。
中西醫(yī)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中醫(yī)診治疾病時,在解剖結構基礎上,更重視五藏、六經。從少陽經考慮頸椎病和耳鳴的聯系,從脈診予以論證,藥到病除,患者的癥狀很快得到緩解。
現代人尤需重視辨中焦
《內經》十分重視法時養(yǎng)生,強調人體氣血隨著時序的遷延有著不同的狀態(tài)。“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本,故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逆之則災害省,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是萬事萬物遵守的客觀規(guī)律,認識和掌握這一自然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以此原則來養(yǎng)生是最理想的養(yǎng)生方法。除了法時養(yǎng)生,《內經》還論述了情志對于養(yǎng)生的影響,“神清志平,百節(jié)皆寧,養(yǎng)性之本也”。它認為心境清凈,無欲無求,則五臟安和,百脈調暢,諸竅通利,則健康無病。這與“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yǎng)生之道相契合。
現代飲食、享受資源豐富,飲食勞倦,久坐傷肉?!秲冉洝氛f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論形氣兩虛,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醫(yī)不能辨之者,蓋已久矣。脾胃為后天之本,遣方用藥應當時時顧護胃氣,亦是張仲景從《內經》中得出的用藥經驗。有胃氣則生,再生修復有源,無胃氣則死,修復再生無源。脾胃勞倦最易導致陽氣下陷,中陽不足,痰濕壅組,百病自生。臨床用藥中,李東垣治療脾胃的效果尤為顯著。對于飲食勞倦,李東垣擅用風藥,如防風、升麻、羌活、藁本等對癥處理,升陽祛濕。在頸椎病眩暈的患者中,石氏傷科也有擅用牛蒡子祛風化痰治療經驗的總結。久病怪病多生于頑痰,從脾胃入手,常有意想不到的療效。(江蘇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骨傷科 鄧蓉蓉)
來源: 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