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準確用吳茱萸湯“捷徑”,以治療頭痛、眩暈為例

          吳茱萸湯出自于《傷寒論》,具有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的功效,是臨床上治療肝胃虛寒,濁陰上逆的常用經(jīng)典方劑之一。筆者結合多年臨床實踐經(jīng)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吳茱萸湯靈活加減治療如頭痛、眩暈、嘔吐等,不論西醫(yī)何種病名,只要辨證屬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證,應用吳茱萸湯加減治療,皆能取的滿意療效。

          頭痛

          患者李某,女,56歲,退休教師,初診:持續(xù)性頭痛1月余,加重2天?;颊咂剿伢w健,無高血壓及家族偏頭痛病史。1月前無明顯誘 因出現(xiàn)頭痛發(fā)作,以頭頂部為甚,呈持續(xù)性,伴四肢不溫,惡心、煩躁,曾到市某醫(yī)院查頭顱CT未見異常。血壓:11065mmHg。曾間斷服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川芎茶調(diào)片等中西藥物,癥狀略有緩解,但仍頭痛不止,近2天頭痛加劇,遂來就診?,F(xiàn)癥見:面色灰暗,四肢不溫,惡心,煩躁,頭痛以頭頂部為甚,舌質(zhì)暗淡,苔薄白,脈沉遲。西醫(yī)診斷: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中醫(yī)診斷:頭痛,屬肝胃虛寒,濁陰上逆之證。治宜暖肝和胃,散寒止痛。給予吳茱萸湯化裁,處方:吳茱萸20g,黨參10g,生姜12g,大棗6枚,川芎12g,藁本12g,姜半夏9g。每日1劑,囑其加水1500ml,煎1次,取藥液約600ml,去滓,分3次溫服。

          復診,連服2劑后頭痛明顯減輕,四肢轉溫,惡心、煩躁基本消失,上方再進7劑,病遂痊愈,隨訪1年未復發(fā)。

          按:《素問·風論》有“腦風”“首風”之名,認為頭痛乃外在風寒邪氣犯于頭腦所致。用吳茱萸湯治療頭痛,古已有之,《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378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在臨床上導致頭痛的原因很多,應用吳茱萸湯治療頭痛則必須辨證為肝經(jīng)虛寒,濁陰上逆方可使用。本病例為中年女性,患頭痛時間較長,面色晦暗,四肢不溫,且以頭部巔頂疼痛為主,證屬肝經(jīng)虛寒無疑。方中重用吳茱萸、生姜以暖肝和胃,黨參、大棗益氣和中,加川芎、藁本以加強散寒止痛功效,姜半夏和胃降逆。諸藥合用,共奏暖肝和胃,散寒止痛之功效,故藥到而病除。現(xiàn)代藥理研究吳茱萸中含有的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異吳茱萸堿和吳茱萸內(nèi)酯等化學成分具有鎮(zhèn)痛作用。但吳茱萸辛溫有毒,并不是所有頭痛均可選用,臨床上講究辨證施治,有是證用是藥,必須辨證為厥陰頭痛方可使用。

          眩暈

          患者張某,男,64歲,農(nóng)民,初診:陣發(fā)性頭暈、目眩、耳鳴1年余,重則惡心、嘔吐,面色蒼白,肢冷汗出。平時間斷口服全天麻膠囊、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等藥物,頭暈時輕時重。近3天因受涼后出現(xiàn)頭暈、目眩,旋轉不定,惡心、嘔吐,如坐舟船,在市醫(yī)院門診輸天麻素注射液、鹽酸倍他司汀氯化鈉注射液等藥物,癥狀緩解不明顯,為求中醫(yī)治療遂來診。現(xiàn)癥見:頭暈、惡心、嘔吐清稀痰涎,雙目緊閉,畏寒怕冷。查舌質(zhì)暗淡,苔白膩,脈沉細。西醫(yī)診斷:美尼爾氏病。中醫(yī)診斷:眩暈,辨證為肝寒犯胃,濁陰上逆。治以暖肝散寒,和胃降逆。給予吳茱萸湯加減:吳茱萸18g,生姜30g,黨參15g,大棗6枚,姜半夏12g,茯苓9g。每日1劑,加水約1200mL,煎1次,取藥液約450mL,去滓,分3次溫服。服完3劑后頭暈目眩明顯減輕,未再惡心、嘔吐,已能睜眼,仍畏寒,四肢不溫,心下痞滿。上方去茯苓、姜半夏,減吳茱萸為12g,加干姜12g,炒白術12g,炙甘草9g。繼服7劑后,諸癥消失,隨訪半年未再復發(fā)。

          按:眩暈在臨床上以痰濕中阻、肝陽上亢、腎精不足及氣血虧虛為常見,而本病反復發(fā)作1年余,近因受涼而誘發(fā),且畏寒怕冷,嘔吐清稀痰涎,結合舌脈辨證為肝寒犯胃,濁陰上逆證?!饵S帝內(nèi)經(jīng)》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此病人辨證為肝寒,正是“有者求之, 無者求之”的最好體現(xiàn)。因肝寒犯胃,中焦受阻,升清降濁失調(diào),導致濁陰上逆,清竅不利,故眩暈反復發(fā)作。方用吳茱萸湯暖肝散寒,和胃降逆,加茯苓升清,姜半夏降濁,以恢復脾胃升降功能。服藥后頭暈目眩明顯減輕,嘔吐已止,因仍畏寒、四肢不溫,心下痞滿,為中陽虧虛不能溫養(yǎng)四末,故去姜半夏、茯苓,合理中湯以加強溫補之力而收全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吳茱萸湯的臨床運用體會
          吳茱萸湯證
          (三)吳茱萸湯——產(chǎn)后頭痛,厥陰頭痛,痰厥頭痛
          【圖說千方百劑】溫里劑之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辨證治療頭痛、嘔吐、眩暈
          吳茱萸湯■陰實癥頭頂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