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他所寫的那一本流傳千古的《史記》記載的不只是歷史,還有司馬遷那顆心懷天下的赤誠之心……
他是歷史上的悲劇英雄,不是奮勇殺敵,戰(zhàn)死沙場,而是遭受宮刑,發(fā)憤著書。他是一位有所追求的人,他畢生的愿望就是把《史記》寫完,這樣自己也就死而無憾了。
這一切的源頭要從司馬家族開始講起了。很久之前,司馬氏還不叫司馬氏,時間慢慢久了,司馬氏一族做了司馬,那干脆就姓司馬吧!周朝時期,司馬氏一族離開周,分散到了衛(wèi)國、趙國、秦國這三個國家。而分散在秦國一批人,慢慢壯大了起來,也就是司馬遷一族。司馬遷的祖先司馬錯是一位武將,司馬錯的孫子司馬昌也是武將,一直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才逐漸又由武轉(zhuǎn)文。
司馬談是漢朝的太史令,也是一位非常有學(xué)問之人,在《史記》中記載了他做的一件大事——評六家要旨。這六家分別是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儒家、墨家。司馬談所認同的學(xué)派是道家,但他的兒子司馬遷卻截然不同。
司馬遷出生于龍門,他十歲就能背誦、朗誦古文,從小非常聰明。司馬遷二十歲時游禹穴,向北到達過汶水泗水,走過很遠很遠的路。在這一路上,司馬遷早已把孔子當做自己的人生偶像,時時刻刻向他學(xué)習(xí),他學(xué)習(xí)儒家的學(xué)業(yè),學(xué)習(xí)孔子的思想,他渴望成為像孔子一樣的人。他希望自己的才華得到施展,自己能夠在朝廷上建功立業(yè)。他的父親給了他這個機會,因為父親司馬談為太史令而保任為郎中。
公元前110年,漢朝進行了首次封禪活動,司馬談作為太史令參與了前期籌備,本以為能夠親眼見證這一盛事,但隨行到洛陽之后,他就病倒了。彌留之際,他握著司馬遷的手,交代他一定要完成一本偉大的史書。司馬遷痛苦地趴在床前,他哭著答應(yīng)父親一定會完成這一愿望。
父親死后,司馬遷順利接任父親的職位,當任太史令。他開始籌備寫《史記》,全身心的投入。可人生路上總是不順的,一件突如其來的禍事,使司馬遷的一生出現(xiàn)巨大的轉(zhuǎn)折。
漢武帝派李陵去攻打匈奴,在得不到后援部隊的情況下,李陵奮勇殺敵,殺死了將近一萬多匈奴,但最后還是不幸被捕,最終選擇投降。這件事情傳到武帝那兒,武帝非常生氣,當朝堂之上所有人都在罵李陵時,司馬遷站出來為李陵辯護,武帝聽后更加生氣,司馬遷被判宮刑。
可司馬遷有錯嗎?他只不過為自己認為有情可原的人說了一句話,卻被判了宮刑——這種令人失掉尊嚴,痛苦不堪的刑罰。這對司馬遷來說是一種莫大的羞恥,使他再無尊嚴。受刑之后,他也不是沒有想過要自殺,了結(jié)了此生,可他想到如果這是自己死去,沒有給后世留下點什么,和螻蟻有什么區(qū)別,因為他的人生目標是成為孔子一樣的人,他希望自己能流傳于后世。他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彼J為自己死得要有價值。他想到了左丘、孫子他們都是殘廢之人,都受過辱,可他們一樣都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司馬遷覺得他們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自己也能展現(xiàn)自我價值。司馬遷說:“退而論書策。”雖然不能在朝廷上建功立業(yè),但可以以另一種方式來實現(xiàn)人生價值。況且,自己的愿望沒實現(xiàn),怎么能甘心去死呢!這使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志向。
受刑之后,司馬遷很少再參與朝政,只是專心于他的史書,他已不愿再參朝了。他說:“雖被萬戮,豈有悔哉!”他認為寫好《史記》之后即使殺一萬次,他都不會后悔。這是司馬遷一生的期望與夢想。
寫完《史記》后,司馬遷就像是人間蒸發(fā)了一樣,有人說是漢武帝殺了他,有人說是自殺,我更相信是他自殺了。他當初活下來就是為了完成《史記》,現(xiàn)在《史記》完成了,他覺得自己也沒有必要活在這人世間了吧!這對他來說也算是一種解脫吧!
贊賞請注明篇目,以便轉(zhuǎn)交“稿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