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面:“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謎目:城市連歷史街區(qū),卷簾格
謎底:成都 寬窄巷
“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語出清代大學(xué)士張英。清康熙年間,安徽桐城人張英在朝廷任文華殿大學(xué)士、禮部尚書。張英老家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空地作通道。吳家建房欲占通道,張家不許,雙方遂將官司打到縣衙門??h官顧忌雙方勢力,不敢輕易斷案。張家寫信請求張英出面干預(yù)。張英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意,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亦主動退讓三尺,遂成“六尺巷”。張吳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故事傳為美談。
筆者創(chuàng)作此謎,有四大收獲。
其一,應(yīng)用“謎格”——藏柳暗花明之機?!熬砗煾瘛笔亲畛R娭i格之一,別名“倒讀格”,謎底“倒讀”以扣謎面,應(yīng)用得當(dāng),給猜者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樂趣。該謎以“卷簾格”入謎,謎底倒讀為“巷窄寬都成”以扣謎面。
其二,利用“頓讀”——獲畫龍點睛之趣?!邦D讀法”指謎底不按原來音節(jié)讀義而利用“斷讀”,使其產(chǎn)生歧義以此扣合謎面。經(jīng)“頓讀”后的謎底,釋義和原義風(fēng)馬牛不相及,往往產(chǎn)生畫龍點睛之趣。謎底“成都寬窄巷”經(jīng)“卷簾”為“巷窄寬都成”,再經(jīng)“頓讀”為“巷、寬窄、都成”以扣謎面,其意境、文意、結(jié)構(gòu)完全改變,修辭手法更加豐富。
其三,巧用“典故”——得開卷有益之智。運用歷史人物及事件、奇聞軼事、神話傳說、古文名篇、詩詞曲賦等典故,并使謎面、謎底都能準確無誤地表達這一典故意義的燈謎,叫“典故謎”。此謎讓我們重溫了“六尺巷”的典故。
其四,借用“故事”——寓宣傳教化之功?!傲呦铩惫适抡蔑@儒家修身、齊家、仁者愛人的博大精神,更在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很好的文化傳承遺產(chǎn)。
“桐城六尺巷”與“成都寬窄巷”,兩個地理位置不同、肇興時代不同、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歷史名巷街區(qū),如今經(jīng)一條“廉政燈謎”將其緊緊相連,賦予其新的內(nèi)涵,使人感嘆燈謎的文學(xué)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