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和其他邊關雖同為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的關隘險地,卻與別的關溢不同的是發(fā)生過不少大事及產(chǎn)生過不少戰(zhàn)將,又無不在中國歷史上繞不開被記上一筆。
趙武靈王,漢高祖劉邦,漢武帝,隋煬帝在這里領兵出關征戰(zhàn),而還有兩位皇帝是作為戰(zhàn)俘恥辱地出關——他倆是北宋的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倆。
有兩位女人一出一進雁門關,影響了關內(nèi)外兩族的政治氣候,她們是古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及漢代才女蔡文姬。
還不能不提到另倆個女人,一位是宋王朝的朱皇后,屈辱出關死在塞外,另一位出關時是作為俘虜?shù)捻f妃,卻成為韋太后風風光光地又進了關。
容下面一一敘及
還有,還有,有關雁門關的文藝作品有多少?戲劇詩歌有多少?
雁門關,為什么說此關不過是綿綿長城中號稱“天下九塞”之其一關(其他八關分別是居庸關,八達嶺,紫荊關,楚長城,黃草梁,井陘關,平靖關,句注塞均謂古中原長城重要關隘)。而雁門關居其首。
因為自3000年前的周開始至明朝,此關為地處中原的以農(nóng)耕文明建立的各朝代,大致以此關為分界線以北的眾多以游牧為主的諸民族建立的各朝,進進退退,發(fā)生了無數(shù)次的戰(zhàn)爭,也由此產(chǎn)生了無數(shù)的戰(zhàn)爭故事以及耳熟能詳?shù)娜宋?。他們不僅僅被記載在史書上,還在民間文學,話本說唱,小說戲劇中演繹著。其故事背景居然離不開這座雄關,也因此雁門關被稱作了“中華第一關”。
進雁門關甕城,關門外上書明末清初山西名書法家,也是思想家,醫(yī)家的傅山書寫的名聯(lián)
三關沖要無雙地
九塞尊崇第一關
說起這位傅山老先生,生活在明清兩朝交替時,頗有當時知識分子的傲骨氣節(jié),誓不為滿清服務,康熙命他到京授官,他稱病不往,盡管地方官硬抬著他進京,仍然拒不見康熙,皇帝也為這風骨所動,為籠絡漢人文士,還是授傅山官職卻沒為難傅山,讓其仍回山西。
有一出由女老生謝濤老師演出的晉劇《傅山進京》,前幾年便轟動藝壇。諸位不妨一觀此劇如何?
登關城演武臺,身后的巍峨雁門關,哨塔及連綿的厚重城墻,環(huán)顧前后左右,山上隘下,不禁令我懷古之情浮想聯(lián)翩
剛進入雄關城門,你可領略冷兵器時代這高墻堅壁的堅不可催
低頭再仔細看一看石板路,除了可見千百年由沉重的馬車留下的車轍痕,這可不是一年幾月才形成的啊,還可以依稀辯認出馬碲影,不管是出關抵御異族的數(shù)朝漢人將士,還是曾經(jīng)被外族攻破城關進關的鐵碲,都在這巨大條石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政策,推動趙國日益強盛,繼打敗了林胡,樓煩等族的入侵后,命李牧鎮(zhèn)關,其率精銳騎兵以誘敵深入之策,大破匈奴十余萬騎,嚇得匈奴十多年不敢南侵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著手反擊匈奴,派蒙恬率30萬大軍出關主動北伐,,將匈奴打得落荒而逃700里,收復河套地區(qū),并駐守邊關,使勾匈奴不敢再犯
漢初,漢高祖劉邦親率30萬大軍出雁門關追擊匈奴
漢武帝繼位后,派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等將領在雁門關內(nèi)外多次擊敗匈奴的南侵,尤李廣與匈奴交戰(zhàn)數(shù)十次皆勝,因此被匈奴稱為“飛將軍”
公元615年隋煬帝北巡雁門關,也曾與突厥大軍在此大戰(zhàn)一場。傲慢的煬帝被突厥圍困,不得不走夫人路線,破財向可汗的夫人義成公主求救,才使突厥退兵,挽還顏面
盛唐時,發(fā)生安史之亂,艱難中,老將郭子儀出雁門關,平定安史之亂,為防后患,唐王朝派薛成貴長期駐守雁門關,防突厥騎兵再行南侵。為此,僅唐朝,在雁門關發(fā)生的戰(zhàn)爭就有40余次
邊關上的鼓聲雷動,戰(zhàn)旗飄舞中,多少將士為守關衛(wèi)疆而捐軀于此哦
難怪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李賀登此關感慨詠出如此名詩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紅旗,戰(zhàn)鼓,雄關,險山。
登此城樓,你會涌起與詩人的共鳴之聲嗎?
從游客服務中心廣場上,可見山峰上聳立的高達19米的楊六郎花崗巖雕像。
雁門關上的關樓又名寧邊樓,又稱六郎廟,現(xiàn)在是展示古戰(zhàn)爭冷兵器的博物館
北宋朝,與關外的遼國在雁門關發(fā)生了無數(shù)次的戰(zhàn)爭,因此戰(zhàn)將楊業(yè),楊延昭及佘太君成為了不僅是歷史人物,還是眾多的戲劇主角,不管是京劇還是不少地方戲曲的舞臺人物,常演不衰
楊業(yè)雕像
佘太君雕像
其實歷史上,雁門關也不是終日征戰(zhàn)之關,也還有關內(nèi),關外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的需要,有過不少息戰(zhàn)和平之時,著名的如“昭君出塞”。
此圖為1994年中國郵政發(fā)行的“昭君出塞”郵票,圖中顯示著匈奴呼韓邪單于深情顧盼為和親而向大漠行進的王昭君,并騎而行的場景
王昭君就是經(jīng)雁門關去和親的
在關內(nèi)外和平時,開設“互市”,雁門關關城外的寬闊大道成為了大市場,關內(nèi)的絲綢布匹,鐵器工具源源輸向關外,塞外的馬匹牛羊,皮毛制品輸入關內(nèi),生意紅火。
從關樓向下可以看到一溜商家夾道而建。當然古代不是這玻璃鋼屋頂?shù)摹?/p>
和親的政策給雙方都得到了祥和安寧
在敦煌第158窟壁畫中,有這么一幅描繪匈奴對去世的受尊敬的人才享受致哀的巜弟子致哀圖》,人們的悼念方式竟是以刀割耳,以劍刺胸。據(jù)說當年的王昭君因和親而感動匈奴上下,臨終就享受到這樣的異族哀榮方式悼念
從雁門關不僅有出去的故事,還有進來的故事。
東漢末年,一代雄主曹操為讓流落到匈奴的才女蔡文姬回歸漢朝,不惜重金向匈奴贖回蔡文姬,匈奴也順應潮流,隆重送還蔡文姬,演出了巜文姬歸漢》的佳話。
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有京劇巜蔡文姬》
郭沫若有話劇巜蔡文姬》
歸漢的蔡文姬就是從雁門關進入漢地的。
既悲又喜的蔡文姬在歸漢途中,悲的是不能不與同匈奴左賢王所生的一對兒女分別,喜的是終于離開匈奴返回家鄉(xiāng),途中,創(chuàng)作出了巜胡笳十八拍》,成為了十大古琴名曲之一。其中第十段更是以音樂奏出臨進入雁門關時的悲愴欣喜之情
圖為畫家范曾作的巜文姬歸漢》國畫
從雁門關出去的不能不提到兩位大宋皇帝——宋徽宗及宋欽宗,被金兵攻破北宋京城汴京(開封),俘獲的父子倆皇帝,一步一回頭,出得雁門關后從此再也沒活著回中原,死在塞外。這便是史稱“靖康之恥”
而原在深宮享樂的王后,公主皇子,嬪妃,宮女,待役們被驅(qū)趕著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別鄉(xiāng)離親出關去往塞外,過雁門關時還是四月天氣,北國仍天寒地凍,還必須忍受著金兵的羞辱鞭打,怎是一個苦能說得
更為令宋室君臣不堪其辱的是,金兵為慶祝其勝利,舉行了一個盛大的“牽羊禮”
什么是“牽羊禮”?
就是讓宋室皇帝以下三千被俘之伍,均袒露上身,趴在地上,披上羊皮,由金兵給每一個俘虜拴上繩子,牽著上金國朝庭,在呵罵聲中鞭打著爬著,爬著…年僅26歲貌美的朱皇后及眾多宮女不堪其辱,當晚便自盡而死
奇葩的是,守徽宗的一位韋妃竟然咬牙忍住了奇恥大辱,不禁活了下來,還在以后被金兵送回雁門關,經(jīng)中原回到江南,成為韋太后!原來是,她生下的一個兒子趙構,在北宋被滅以后,逃到杭州(被改為臨安),建立了南宋王朝,趙構成了南宋的第一個皇帝宋高宗,奉其母韋氏為太后。盡管當時韋氏已嫁給了金國將領完顏宗賢,還生下了兒女,金國為獲得南宋的進貢,在南宋接受了一系列屈辱條件后,奉還韋太后,便由韋后的金國丈夫親自護送到雁門關,南下交給宋軍
韋氏,出雁門關時是俘虜,進雁門關時卻是赫赫韋太后!享盡富貴安樂!她,進出雁門關,她,宋室是如何說?!
多少代的戰(zhàn)事而發(fā)生的故事,引得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把雁門關作為各路英雄豪杰演義的背景場地,如《天龍八部》中的人物就是以雁門關為生活,戰(zhàn)斗的演出地。為此金庸為雁門關傾注了無數(shù)筆墨
元朝滅南宋后,以后建立的元,明,清代都是大一統(tǒng)中華,雁門關再也不是邊關,因此少了故事,到如今,成為了游覽勝l地
地利門外的祭祀關羽的關帝廟,已在城外,古代,奉為戰(zhàn)圣的關帝廟只能建在城外,而文圣的孔廟人必須建在城內(nèi)
與關帝廟相對的居然不是楊家將群塑,而是楊家將戲曲之一幕
塞外古道現(xiàn)已成了寬闊公路。道旁,揚家將們還在策馬奔騰
古
思古生幽情,作此文舒游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