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遜在《致詹姆士·博斯威爾的信》中這樣寫道:貧窮是人類幸福最大的敵人,它確實破壞了自由,使平等無法實現(xiàn),多數(shù)人處于極端困難的境地。
和富人相比,窮人的機遇要少很多,他們想跨越階層唯一的途徑就是讀書,努力讀書,能跳出農(nóng)村,就算是比父輩們強。
這是窮人能抓住的唯一的機遇,也是希望。
但與此同時,富人也在讀書,只有鳳毛麟角的“寒門貴子”能通過讀書拉近和富人的差距。
大多數(shù)人,只是跳出了農(nóng)村,不再過父輩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但在城市謀生,依然艱難。
就像我前不久看到的一個帖子:
有一位45歲的男人發(fā)帖說,侄女考上大學(xué)了,他覺得送錢俗氣,侄女家也不富裕,還得給她交學(xué)費,不如送她一臺筆記本,這樣也好減輕侄女父母的壓力。
送禮本意是好的,但在買電腦時,男人的考慮是“大學(xué)生用電腦也就做個作業(yè),以學(xué)業(yè)為重又不需要打游戲,買個配置一般的就行”,于是選了臺2000多塊錢的。
結(jié)果侄女是個懂行的,收到后發(fā)現(xiàn)是翻新機,羞辱了男人一通,并把電腦給扔了。
男人非常郁悶,感覺自己的心意被糟蹋了,買電腦的錢也打水漂了,關(guān)鍵那錢還是分期付款的。
如果只看事情表面,顯然是男人不懂裝懂買電腦被騙,侄女情商也不高糟蹋別人的心意,各打五十大板也就算了。
我看男人給別人的回復(fù),說自己學(xué)歷很高的,985畢業(yè),做技術(shù)的。評論區(qū)里他從晚上到凌晨,一直在回復(fù)評論里安慰他的、嘲諷他的人。
有人說:你45歲了,送人禮物送2000塊的電腦,怎么拿得出手,還分期,混得也太差了吧。
有人覺得是男人跟不上時代,并讓大家善良點別嘲諷他了。
有人分析男人平時肯定是舍不得花錢的人,因為賺得不多,所以舍不得花錢,因為舍不得花錢,所以買東西的經(jīng)驗少,才會這個容易被騙。
“45歲只買得起2000塊電腦”,一句話,刺痛多少“底層”中年人的心。
那些嘲諷男人的年輕人,哪里懂得中年人生活的艱辛。
上有老下有小,賺得不多花錢的地方多,平時不舍得買東西,送人禮物怕拿不出手,從自己的認知看以為2000多塊的電腦就是不錯的,結(jié)果心意被踐踏,心里非常憋屈。
“寒門”的孩子,脫離農(nóng)村容易,想跨越階層依然很難。
帖子里的那個45歲的男人,名校畢業(yè),在城市生活,卻依然算是城市里的“底層”。
“底層”的生活是悲慘又殘酷的,或許只有經(jīng)歷過生活毒打的人,才能明白。
就像小說《十宗罪》里說的,有時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宇宙,卻看不見社會底層最悲慘的世界。
記得羅振宇曾在節(jié)目里說過這樣一段話:
其實現(xiàn)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真正的社會底層已經(jīng)不是幾十年前,什么掃地的啊,什么臨時工啊,什么收破爛兒的。真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往往是那些5A寫字樓里面,每天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飯的白領(lǐng)。
帖子里的那個男人,就是這樣的“底層”。
謀生的手段很單一,朝九晚五上班,每月拿固定工資,業(yè)績好一點再拿一些獎勵。租住著幾千塊一個月的房,或者背著每月幾千甚至上萬的房貸。
最怕的事情是有人生病,大人感冒了抗一抗也就過去了,家里的老人、孩子若是生病了,甭管大病小病,幾千塊幾萬塊醫(yī)藥費總得要。
我有一個朋友,夫妻倆在北京郊區(qū)買了房子,每月背著一萬多的房貸,兩口子為了賺錢把家里老人接來幫忙帶孩子。
每個月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除了房貸,一家五口的生活費,孩子的學(xué)費,工資是月月見光。
前段時間孩子生病,手術(shù)費不多,卻把他們兩口子急得夠嗆,壓力瞬間倍增。
他們靠什么謀生?工作,只有努力工作。
還有一個朋友,前段時間失業(yè)了,聊天的時候特別低落、無助地說:“和老婆算了算,家里只有兩萬塊錢了,還完房貸,還要生活、養(yǎng)孩子,這個月我要是再找不到工作,我們一家三口就要喝西北風了?!?/span>
壓力太大,朋友的頭發(fā)一把一把掉,終于在快要喝西北風的時候找到了一份能謀生的工作。
我們周圍的人,沒有一個人能幫得了別人。
因為大家都在城市“底層”掙扎著謀生,小心翼翼活著,省吃儉用,不敢多花一塊冤枉錢。
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也曾是名校畢業(yè),也都在年輕時有過“輝煌”的時刻,也曾夢想過能通過讀書改變一些什么。
可生活的艱辛,依然要一一體會。
所以,那位發(fā)帖的45歲男人,其實我對他是同情和感到心酸的。而那些嘲笑中年人沒見過世面、小氣的年輕人,或許是你沒有窮過,才不懂。
在這世上,本就是有人住高樓,就有人在深溝,當住高樓的人,指責在深溝的人,為什么混得這么差,為什么不能再努力一點,為什么連買臺電腦都會被騙時。
顯然是缺少同理心。
早幾年,北京的“蟻族”被報道過,那些人中,有人是來大城市打工的,有人是剛畢業(yè)的學(xué)生,租住在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廉價的出租房里,上班倒多趟公交地鐵,每天通勤時間5小時以上,拿著微薄的工資,期待有一天能在大城市里看到更多機會。
那時對“蟻族”的評價褒貶不一,有很多人質(zhì)疑,都過成這樣了,為什么一定要在大城市呆著,回老家隨便找份工作都比這舒服吧。也有人嘲笑,大學(xué)生混成這樣,多丟人。
就像我文中提到的,40多歲名校畢業(yè),日子卻過得不那么好的人一樣,有些人一定會說是你沒本事、沒能力。
“何不食肉糜”啊朋友們,這世上的生活,本就是各有各的艱辛,“寒門貴子”們,哪那么容易實現(xiàn)階層跨越。
再者,因為思維和認知的局限性,階層與階層的鴻溝就更難跨越,這不是一句沒能力就能概括的。
記得《貧窮的本質(zhì):我們?yōu)槭裁磾[脫不了貧窮》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堅定、拖延。的確,我們并不貧窮,受過良好的教育,見多識廣,但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因為我們的認識比我們想象中要小得多。
總的來說,看似脫離了農(nóng)村的“新城市人”,不過是剛起步。
那位買2000塊電腦被騙的男人,同樣如此,不是他混得差,年齡大,而是他思維的局限性讓他只看到這么高。
這就是“底層”殘酷的真相。
說白了,那些嘲笑那個男人的人,又有誰不是底層呢?四十歲的時候,又會混得比他強多少呢?
多一些同理心吧,去體察別人的不易,平庸沒什么,活著就好。
就像余華說的:
“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