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書鴻1904年4月出生于杭州,自幼喜歡藝術,而他的父親是個信奉實業(yè)救國的人,執(zhí)拗地把他送到工業(yè)學校去讀書。無奈之下,他選擇了與繪畫有關的染織專業(yè),并參加了由豐子愷等人組織的西湖畫會。
1927年,常書鴻與學雕塑的妻子陳芝秀前往法國,入里昂中法大學,畢業(yè)后到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繼續(xù)深造。塞納河畔,凱旋門旁,二人徜徉在藝術世界。陳芝秀是社交活躍分子,她和常書鴻把留法學生組織起來,成立了“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常書鴻女兒常沙娜回憶:“媽媽漂亮,打扮入時,非常愛我,而且非常能干,會織好看的毛衣,我穿的衣服都是她做的。媽媽在雕塑系學得很不錯,還拿到了獎學金……”
常書鴻夫婦與女兒常莎娜在法國
回國及婚變
留學的十年間,常書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許多油畫作品獲獎或被博物館收藏。1935年秋,在巴黎塞納河畔一個舊書攤上,常書鴻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編輯的名為《敦煌圖錄》的畫冊,受到極大震撼。為了敦煌藝術寶庫,1936年,他放棄了優(yōu)越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毅然回到了祖國。次年,妻女剛剛回國,一家三口就跟隨北平藝專匆匆踏上了南逃之旅。
1942年9月,在常書鴻的辛苦游說及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支持下,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會成立,1943年10月,常書鴻攜帶妻子兒女乘坐一輛敞篷大卡車從重慶出發(fā),跋涉了一個多月,終于抵達蘭州。常書鴻在蘭州“招兵買馬”之后,繼續(xù)坐著大卡車,頂著凜冽的朔風,到達了敦煌。
起初,陳芝秀也為敦煌壁畫和雕塑的瑰麗所折服,投入到壁畫臨摹工作??墒?,漸漸地,敦煌生活的刻板和孤獨令他倆開始沖突四起。此時,一個浙江籍退役軍官闖入了他們的生活。此人取得常書鴻信任,承擔起研究所的后勤工作,他善于察言觀色,以甜言蜜語俘獲了常夫人的芳心。陳芝秀個性單純幼稚, 一時沖動,拋下一雙兒女,與那個軍官不辭而別。
常書鴻先生曾痛苦地反思自己的婚姻悲?。骸霸谧优目藿新曋校议_始默默地承受這意想不到的打擊。在苦不成寐的長夜里,鐵馬聲聲,如泣如訴,更勾起了我萬千思緒?;叵牖貒髱啄陙淼目部里L雨,回想妻子這幾年跟我一起遭受的痛苦,在怨恨之后,又感到自己心頭襲來的一陣自我譴責……”
母親離開后,十幾歲的常沙娜與父親、弟弟相依為命。她傾心照顧父親、弟弟,絕口不提母親。直到近二十年后的1962年,常沙娜才與母親在杭州重逢。那天母女相見,兩人異常克制,竟沒流一滴眼淚。常沙娜只記得母親連連致歉,并說:“現(xiàn)在我也很苦,一失足成千古恨?!痹瓉恚莻€國民黨退役軍官已經病死在監(jiān)獄,陳芝秀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改嫁一體力勞動者,還不得不以幫傭來維持一日三餐。從那時起,常沙娜瞞著父親每月寄錢給母親,直至老人家過世,但母女倆卻再也沒有相見。
常沙娜至今仍保存母親的六封信,她說:“……母親信里的字很差很差,和記憶中媽媽的字完全不一樣了,看了心里很難受?!?陳芝秀留給世人的作品,只有兩尊雕像,其中一個是女兒 。
文革歲月
1947年,常書鴻與助手李承仙在蘭州結婚。夫妻二人繼續(xù)在敦煌開展保護和研究工作。1951年,敦煌藝術研究所劃歸中央政府文教委員會文化事業(yè)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常書鴻繼續(xù)擔任所長直至文革爆發(fā)。
文革一到,先生成了革命對象,被打翻在地,被稱為“老牛鬼”,李承仙被稱為“大蛇神”,敦煌文物研究所被稱為常李夫妻的黑店。據(jù)高爾泰回憶:“打他們打得最兇的,不是那些挨過整的人,而是那些他們一手培養(yǎng)提拔起來的人。以往出國辦展覽,先生都要把一個孫紀元的帶在身邊,后來又送他到北京中央美院雕塑研究班深造。每次斗爭會,此人都要哭著問他,用這些小恩小惠三名三高拉攏腐蝕青年是什么目的。答不上來就打。個兒高大,出手無情,有次一揮手,先生就口角流血,再一揮手,先生的一只眼睛當場就腫了起來。腫包冉冉長大,直至像一個紫黑色的小圓茄子。革命群眾驚呆了,一時間鴉雀無聲。”
同在全國各地一樣,所里的革命群眾,也分成了互相對立的兩派。兩派都忠于毛主席,指責對方不忠。比忠心也就是比兇狠,對先生爭相批斗,輪流抄家。他倆被趕到一間狹小的廢棄庫房食宿。有些事不說要打,說了也要打。身上舊傷沒好,又加上許多新傷。先生滿口的牙,被打得一個不剩。
一九六八年,批斗會少了,除有紅衛(wèi)兵來串聯(lián),臨時舉行現(xiàn)場批斗之外,大都是監(jiān)督勞動。先生脊椎受傷,不能站立,勞動時只能用兩塊老羊皮包住膝蓋,兩手撐地,跪著爬行。給他的任務,是喂豬。所里有一頭約克夏,養(yǎng)在伙房后院里,先生每天爬去,跪著把豬食切碎拌勻煮熟,打到面盆里,端下鍋臺,再端起往前放一步,爬到跟前,端起再往前放一步,再爬到跟前,這樣一端一爬,一端一爬,到豬跟前,倒給豬,再往回爬,端第二盆。豬一餓,就要吼叫,聽到的人就要朝先生吼叫。為了滿足豬的要求,先生一天到晚,不停地來回爬。院里堆著煤,以致身上烏黑,他烏黑的形像,成了伙房后院景觀的一部分。
但常書鴻很豁達。他對高爾泰說,老牛鬼這個稱呼不壞,牛是善良的動物,“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正是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品質。 還說他晚上喂豬的時候,想起了李白的詩句:“跪進雕菰飯,月光明素盤”,說到這里,他倆“大笑”。但是他也說,兒子從蘭州來看望他們,所革委會始終不讓見面,他和李承仙兩個,真是難過極了。
1970年,韓素音到中國來,向周恩來提出,要見常書鴻。常、李因此都被解放了,恢復工作,恢復名譽,補發(fā)工資,住院療傷。上級責令撥款,為他們突擊修復和裝潢那被破壞得一塌糊涂的住宅,以便“接待外賓”。事后先生客居蘭州,成了“新聞人物”。
魂系敦煌
1978年常書鴻恢復敦煌研究所所長職務,1979年任甘肅省文化局副局長。1982年,任國家文物局顧問,敦煌研究所名譽所長,并移居北京。實際上,由于與第二任研究所所長段文杰的矛盾,常書鴻“一直想回敦煌,一直回不去?!荒芸途犹m州和北京”(高爾泰語)。高爾泰回憶說:“我勸先生算了,別回敦煌去了。我說人生如逆旅,安處是吾鄉(xiāng),已經七十多歲,能放松休息最好……先生不這么認為,他說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他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敦煌,就這么糊里糊涂被趕了出來,怎么想都不得安心?!?/p>
他激憤地喊著:“為什么要我住在這個屋子里,把我弄到北京?為什么不讓我回敦煌?我要回敦煌,我還要住我那個土房子!”
為了能重返敦煌,先生作了許多努力,新華社記者為此寫了長篇內參, 胡耀邦 作了批示,調查組作了累月的調查,調查材料一厚本,但最后還是不了了之。
1987年,先生83歲,他這位“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回了一次敦煌, 想最后再看一眼榆林窟,研究院竟不派車,只得自己租了一輛。沒想到,有人竟派人追趕而去,不準先生進洞。常老氣極了,大罵來人,拿出早已有備的國家文物局和省文化局批文,才免于被趕的命運。
常書鴻說:“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轉生’。不過,如果真的再一次托生為人,我將還是'常書鴻’。我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做完的工作。”
(本文參考了常莎娜女士、高爾泰先生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