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中國人愛吃,也會吃,中國的美食更是多到可以讓你一年365天都頓頓不重樣。
可即便是在這千萬種美食中,面食也依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中國北方的面食足以傲視全球,其中尤以山西和陜西最佳,可到底誰才是中國的“面食之都”?
很多人一說山西大概是:煤。
在山西人看來,能準確表達山西人風骨的標簽,其實還是那碗山西面。面不僅是小麥做的,高粱、玉米、大豆、綠豆、土豆、蕎麥、小米、榆皮、藜麥等都可以做成面。
這些面在山西之外省份不常見,但是在山西基本是家家戶戶的家常便飯,而且,粗糧對身體好哦~
白日依山盡,黃海入海流。東到娘子關,西到黃河邊,南到風陵渡,北到雁門關,面食文化彌漫在山西的每一個角落,流淌在每一個山西人的血液里。
山西人對面簡直愛到發(fā)狂,不夸張地講,一個山西人一年吃面的頓數(shù)大概比外地人一輩子都多。
在做面這件事上,山西人開了上千個腦洞
撥魚兒、掐疙瘩.、蘸片子、栲栳栳、包皮面……光有據(jù)可查的面食就有28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來做面食。
山西人做面,基本上是手邊有什么就用什么,用擦菜的板子擦面,用剪刀剪面,用漏床抿面、壓面,用筷子戳面,用鐵筷子剔面,用彎刀削面,用木棍搟面,實在沒工具,還能用手心給你捏成貓耳朵煮個面!
假如你去一個山西人的家里做客,一周三七二十一頓正餐全吃面,都能保你不重樣。
雖然種類多,但山西人對面食的分類也是十分清楚的,就拿切面來說,不管你是加了雞蛋還是加了菠菜汁,切的寬還是切的細,只要是切出來的就是切面,就是換十八個澆頭那也叫切面!
除了原料多樣,制法之多更是神來之筆。
大家熟悉的面條需要借助刀和面板完成,但是在山西,借助刀還可以做柳葉面、噔噔面等花樣。
柳葉面
除了刀,在山西似乎任何物件都可以作為制作面的工具:用擦菜的板子擦面,用剪刀剪面,用漏床抿面、壓面,用鐵筷子剔面,用彎刀削面……
1
2
3
4
如果什么工具都沒有,也沒關系,有些面單靠手就能完成,比如:揪片、魚魚、貓耳朵。
貓耳朵
莜面魚魚
只有來到山西,你才會知道,
對于吃面這件事,山西人是認真的。
鬧他
講真,刀削面是豬豬的心頭大愛!
最正宗的要說大同刀削面了,大同刀削面里要說最經(jīng)典的那必須是豬肉刀削面,這刀削面妙就妙在一個是面,一個是湯頭,好的削面師傅削出來的面筋道,不易斷,入湯之后也很清利,比較正宗的店家的湯頭也是極其給力,肉湯香濃但是不油膩,口感一級棒!
莜面也好吃呀!莜面還可以做出很多花樣來呢,莜面魚魚,莜面山藥丸子,莜面窩窩團……
雖然都是莜面做的,但是口味各具風味,莜面魚魚炒著吃最贊,莜面窩窩團蘸著鹵湯味道超好,涼拌莜面也是很不錯的一道餐前涼菜,這些吃法山西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習慣。
大同涼粉是山西著名的傳統(tǒng)小吃,尤其以大同市渾源縣涼粉出名,是盛夏的消暑佳肴,基本上一到夏天,每頓飯都要有一碗涼粉,配一勺辣椒油入湯超給力!
也叫河漏、和樂,是將豌豆面蕎麥面或其他雜豆面和軟,用一種木質工具把面壓出來的形成許多小圓條,比面條堅、軟,在北方很常見,山西的河漏也可以說全國聞名了。
如果把中國地圖看成一只雄雞的話,那么,陜西正好就坐落在“胃”的那個位置。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陜怒吼秦腔,吃一碗干面喜氣洋洋,沒有辣子嘟嘟囔囔。陜西人愛吃面,這是出了名的。
對于陜西人,沒有什么是老陜的一碗面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加上一瓶冰峰,即便沒有花式澆頭的輝映,也能吃出麥子的香甜。
冬天天冷,下一鍋珍子面吃飽暖身,春天天暖,來一碗油潑面端上桌來;夏天天熱,端一盆蘸水面邊撈邊吃;秋天天涼,熱湯面蛋花面隨意變換。
相對與山西來說,陜西面的種類不多,可三原的疙瘩面、岐山的臊子面,西安的油潑面、戶縣的擺湯面,楊凌的蘸水面、biangbiang面......哪個都是一頂一的美味!
biang biang面,也叫褲帶面,在面的家族里,它是眾望所歸的老大:有最大的個頭,最多的筆畫,用最大的碗,也最大限度的填滿對飽足的定義。
一寸多寬的面條,在扯面師傅的手里歡快起舞,biangbiang地擊打著面案,再截成一段段的投入滾開的大鍋中,兩沸即成,潔白如玉的面條,配上綠色的小青菜、西紅柿雞蛋臊子、肉塊,撒上鮮紅的秦椒面和碧綠的小蔥,熱油一潑,香味四濺。
油是正經(jīng)的油,潑是撒潑的潑。陜西油潑面面觀純粹且濃烈,品之粗魯又盡興。
寬度、厚度和韌度恰似三維世界的三個維度,又如女性的三個維度,勾勒出油潑面的態(tài)度。油潑面的精華全在油的溫度和辣子細膩度。
有時候家鄉(xiāng)的記憶,就是油潑時那一聲醉人的滋啦~
“薄如紙,細似線,下到鍋里戲秋千,盛到碗里蓮花轉,柔軟口感,飽了也要加三碗?!边@首歌謠是我們陜西子弟童年傳統(tǒng)節(jié)目,沒有人不會唱的。
正宗的“臊子面”不僅以“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九大特點享譽陜西,而且以獨特的食俗將三千多年的祭祀禮儀保留傳承到今,堪稱美食里的活化石。
擺湯面與一般面吃法不同,最重要的就是那碗老湯,越是陳年的越好,黑黑的醬油色,上面漂滿切碎的韭菜葉。吃時,夾一小箸面條,放入湯里擺一擺,然后再吃。
擺湯面吃法有三個講究: 第一,湯汪味厚,講究亮湯鮮菜;第二,面薄性筋,講求薄切細搟;第三,湯面分碗,一碗盛臊湯,湯煎臊鮮,撩人食欲。
正宗的老陜都不說“吃面”,而是“咥(dié)面”。以“老碗盛食”,在饑勞餓透之后奮力扒拉碗中的食物。興致起了,得要是蹲著或者站著,吃的時候發(fā)出令人垂涎的聲音且酣暢得大汗淋漓...咥面,是一種歡暢,是一種豪爽。
關于山西和陜西“面食之都”的討論,由來已久,無論是從歷史傳承的角度還是面食的做法和種類來看,山西和陜西的面食既有相似之處,又各有千秋。
有人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更何況山西“面食之都”的頭銜,可是經(jīng)過官方認證的!
也有人說,關中平原沃野千里,小麥在這里的發(fā)酵早就爐火純青,陜西的“面食之都”才更深入人心。
其實,兩個省份的面食雖然不同,但人們對于面食的熱愛卻是相同的,不管是山西的面食,還是陜西的面食,它們都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驕傲。
更何況在北方的面食文化傳至南方后,又衍生出了更多的面食種類和做法,豐富了中國的面食文化,這才是最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