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想要拔掉孩子身上的刺,殊不知,這可能是在剪掉孩子飛翔的翅膀。
所以,不能總想著要拔掉孩子身上的刺。
可是孩子身上的刺也是真的,而且通常只扎家里人,很少一部分孩子會為禍社會。
專家認為,青春期的孩子開始進入第三階段的叛逆期。最早的叛逆期表現(xiàn)在2-3歲,表現(xiàn)為不再聽父母的安排,肆意哭鬧;第二個叛逆期是在7-9歲,表現(xiàn)為厭學棄學,頂撞父母;第三個叛逆期是在12-18歲,主要表現(xiàn)是親情關系冷淡,自我封閉,不聽勸說,拒絕溝通等。
不管專家如何歸納,這孩子啊,總歸是不好教育,或者教育不好。
科學上,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期,被稱為青少年心理過渡期,被解釋為: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jiān)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tài)度。
我們絕大部分父母,又不是心理學專家,面對孩子的叛逆,通常多是強權壓制,或者威逼利誘,或者放任自流。想必即使是專家,面對自家小孩,也恐怕力有不逮。我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叫《少年犯》,有一個鏡頭記憶深刻。一個在少管所里長期采訪少年犯的記者,看多了各種孩子的頑劣,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卻在回家的時候,看到了自己的孩子被押上了警車。
所以孩子身上的刺,家長還是想拔掉它。
這刺拔不拔,怎么拔,家長還是要先分析一下自家孩子的脾性,看人下菜碟。
青春期的孩子,處處想要表達自己“成熟”,要求“獨立”,希望與父母平等對話。作為家長的,看到的只是幼稚。況且,多少年來,家長可都是教導著孩子要聽自己的話的。不聽,哪兒成?!孩子一心要想擺脫父母的束縛,而父母就覺得這是成心要對著干。
這就難免常態(tài)化的對抗產(chǎn)生。
父母早上提醒孩子快起床這樣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的行為,在孩子看來,這是家長對自己的控制行為。得到孩子的答復就是不耐煩的一聲吼:“喊啥子喊,我曉得起來!”家長還以為,這是孩子的起床氣。家長也明明看到,孩子磨磨蹭蹭,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
有時候,孩子做作業(yè),家長作勢要關心一下孩子的學習,迎來的可能又是一聲吼:“走開!”孩子覺得這是未經(jīng)允許,侵犯了他的獨立空間。
家長最看不得的當然是孩子看電視看手機。家長要是問一句:“你的作業(yè)做完了嗎?”那自然是得不到好臉。沉浸于電視里的情節(jié),可能算他心情好,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回你兩個字:“管我!”心情不好的話,就得引爆火藥桶。
了解了這些,家長首先要做出改變。
首要的是穩(wěn)住情緒。穩(wěn)住家長自己的情緒,才能為穩(wěn)住孩子的情緒提供基礎。也沒見脾氣暴躁的家長能靠暴躁制服孩子的。
其次,既然孩子急需要平等的對待,那就“屈尊”成朋友的姿態(tài)與孩子交流。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傾聽。
再次,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家長要培養(yǎng)自己具備強大的內心,對孩子的問題能有大尺度的容忍:不尊重家里人,忍!學習退步,忍!懶散拖拉,忍!……忍!
家長多忍忍,孩子也就慢慢懂事了。
當然,幾乎沒有那么理性的家長,在親子關系中處處做得都好。偶爾地發(fā)發(fā)脾氣,吵一吵,也讓熊孩子知道:你這小子(丫頭),老子(老娘)不跟你一般見識,你也別蹬鼻子上臉!大家各退一步,各自反思。多反思自己,才能早點長大!
孩子身上的刺,什么時候不扎家里人了,就變成翅膀了。他就長大了,就會飛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