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的故事
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些老物件愈加珍貴起來,母親搬了幾回家,家里的東西幾乎全都不見了,唯獨那臺老式縫紉機一直跟隨著她。
這樣一臺老式縫紉機,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符號了,家具換了一撥又一撥,現(xiàn)在房子又裝修了,看起來擺哪兒都不合適,但就是舍不得扔,因為有一種情結(jié)割舍不了,那就是曾經(jīng)共有的歲月。閑來,不是看看魚缸里自由自在的魚兒,或擺弄一下花草的枝枝杈杈,而是坐到這臺老式縫紉機面前倒倒線,縫個衣角褲邊什么的,當然多數(shù)的時候是媽媽在那縫,看著她忙碌的樣子,許多往事涌上心頭,一幕幕,一場場,一段段,………….
六、七十年代,物質(zhì)生活極其匱乏,那時的大件是:收音機、縫紉機、手表、自行車、大衣柜。東西少、錢也少。為了滿足大家的需要,母親工廠里的同事便做了個會兒,入會的職工每人每月從工資里拿出10元錢放在一起,大家捉鬮兒輪著使錢買大件。那一年輪到母親使錢,為家里添置了一臺縫紉機,這驚喜怎么形容呢,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家里置辦了一臺平板電視吧。真是不好比較,因為這件東西得來的太不容易了,因而對它非常珍貴寶貝起來。這是一臺蝴蝶牌的縫紉機,還不是窩斗兒的,母親叫人用三合板打了一個罩子罩在上邊,外面還蓋了一塊花布。
從此以后,媽媽就在這臺機器上為全家扎制衣服了。要知道,這是一件多么值得炫耀的事啊,有多少人家兒買不上縫紉機,穿的衣服只能用手針一針一針地模仿著扎制的機器邊。
那個時候,只要媽媽的縫紉機嚓嚓地響起來,我們姐妹倆兒就開始圍著它撒歡兒,看著媽媽嚓嚓地扎過去,心里就喜歡的不行,尤其是媽媽為我們縫制新衣的時候。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女孩子特別流行穿紅條絨衣服,母親就在服裝廠工作,做衣服是不成問題的,買來條絨,找來紙樣,比量著裁了便縫制起來。姐妹倆兒一人一件不偏不向。連上襟上上袖有了個大概模樣,母親就拽過我們來試一試,弄得身上癢癢的,心里也癢癢的。我上身一瞧衣服略長,還好遷個邊也還能穿,妹妹穿上就像袍子了,雖然人小也看得出來,不干了,坐在機器的踏板上就哭起來了,這個情節(jié)我印象極深。不知為什么,自從家里買了縫紉機以后,愛哭的妹妹只要一哭,就習慣性地坐在機器的踏板上,小小的身子蜷縮在里邊,而且一邊哭還一邊說:“媽我不哭了”, “媽我不哭了”,……..現(xiàn)在想起來,也不全是為了衣服做大了吧,也許是缺鈣。那時的日子真是缺衣少食啊。
有了縫紉機,家里的裝飾也有了改變。因為心靈手巧的媽媽又學會了機繡。枕套有牡丹盛開,床圍有魚兒戲水,門簾有鵲兒登枝,桌布有果蔬散落?,F(xiàn)在家里還留著當年用過的花繃子呢,還有一對繡花枕頭。當然在記憶里還珍藏著許多母親的繡品,比如鴨子、水草、熊貓、老虎等,母親用紙樣將它們一點一點拓到老家?guī)淼陌状植忌希缓笥没嚳嚭?,用彩線在機器上一點一點將它們繡出來。
這臺老式縫紉機伴隨了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總之有許多歲月可以在它的身上尋找到痕跡??纯礄C頭上那個蝴蝶牌的標志吧,小的時候閑來無事經(jīng)常用鉛筆紙張在上面拓這個蝴蝶,然后用刀子將它們像刻剪紙一樣刻出來。還有那些線梭子,經(jīng)常是趁媽媽不在的情況下,被我踏起腳踏板嗡嗡地纏滿了線。還有那些碎布片也經(jīng)常勾起我的回憶,當年學會使用縫紉機就是從扎小布片開始的。
那個時候?qū)W會了縫紉,又有多少新衣服可以做呢,日子不富裕,誰買的起布呢,大多還是在改衣服、補褲子。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叫《補》,說起改和補,那時的女孩或家庭主婦個個都是能手。膝蓋補得平平整整,屁股上扎得線一圈一圈非常勻稱。補得再好,誰愿意穿帶補丁的衣服呢。當年十六七歲,我已經(jīng)是個愛美的姑娘了,經(jīng)常想怎樣才能讓自己穿上不帶補丁的衣服呢,媽媽是沒有能力買的,只有動改衣服的腦筋了,上課想下課想走路想吃飯想想的腦仁痛。趁媽媽不在家,翻出一條媽媽的破褲子,動了修改的念頭。這是一條凡爾丁的毛料褲子,屁股后面已磨破了,因為媽媽較胖,而我當時是個小孩較瘦,如果把后片改成前片,破了地方就被裁掉了,前片改成后片沒有什么磨損又結(jié)實。就這樣我大膽動了剪子,第一次做了裁縫。褲子改好了,穿上一試蠻好的,我的心里樂開了花,后來又用二姨的一條綠卡基布破褲子改了一條四片裙,配上一件白汗衫,效果好的不得了,鏡子中的我真是漂亮極了。文革時期,穿著越樸素越好,害怕被批判資產(chǎn)階級壞思想,這樣的褲子、裙子,也只有穿在家里美一美了。
那個時候,母親經(jīng)常從工廠里帶回一些碎布,那些成批制衣栽下來的邊角布料五顏六色,形狀各異,可那都是新的啊,根據(jù)色彩、形狀搭配起來,媽媽用它們來拼床單、拼褥單,拼枕套,拼好了還挺有藝術(shù)性的呢。有的圖形像大桃、有的圖形像金字塔、有的圖形像魔方,又結(jié)實又好看。還記得,我用這些下角料為二姨家的孩子拼裙子的事,那也是要很動腦筋的呀,布的顏色、走向、形狀都要考慮到,像拼圖、像碼俱木,沒動什么剪子裙子就做好了,因為基本上保持了布的原來形狀。那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啊。當時我的表妹只有兩歲,圓圓胖胖的,十分招人喜愛,穿上這件粉白淡綠相間的彩條裙簡直可愛極了,像童星秀蘭-鄧波兒 ,她搞不懂我們?yōu)槭裁葱?,見我們笑,她也笑,大家更是笑的肚子疼??上菢拥娜棺記]有留心保存起來。
記憶復原:拼接褥單、拼接童裙。
80年代初無論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都興起了擺攤做買賣,老家有了集市,集市上誰都可以把東西拿去賣。老媽整天的在縫紉機上扎呀扎的,倒不是給家里人做衣裳,而是縫制枕頭套,布料就是那些上班時做成衣裁下的碎布,母親配形配色,把它們縫制成一個又一個的枕頭套,老家來人了就帶回去放到集市上賣,一塊錢一個,都賣了,一塊錢也是錢啊,賣了錢可以給老家的人補貼家用。想起來挺有意思的老媽用這臺縫紉機做的衣服不但穿在我們身上,還會穿在老家人的身上,還有就是那些花一塊錢賣的枕頭套,不定伴著誰人入夢鄉(xiāng)。
想想看,值得讓人動情、讓人回憶、讓人深思的東西怎么舍得丟棄呢?,F(xiàn)在,這臺老式縫紉機還在服役,而且功不可沒,修改個舊衣服,縫個褥單、被罩、枕頭套的經(jīng)常會用到它。尤其喜歡它,是因為,母親在忙碌之后拿著她做的活兒,在我們跟前展示時的那種情緒。母親會說:做好了,拿去吧。非常不經(jīng)意的樣子。看著我們驚喜的樣子,母親也會抿著嘴將笑意掛在臉上。與此同時,我們又一次甜美地享受了母親像小時候那樣對我們的呵護。
寫于2009年4月16日
補補補
衣服破了要補,襪子破了要補,鞋子破了也要補。說起當年的補來,已經(jīng)十分遙遠陌生了,現(xiàn)如今,全身上下早已無一處補過的地方,只剩下給鞋底釘個掌什么的,可那算不得補。
母親縫補的技法十分嫻熟,一家穿的蓋的都必經(jīng)她的手縫補漿制。開始是用手針補,后來家里買了縫紉機,母親的補便脫離了手工操作向機械化邁進了一步。每晚我們上床后,便聽見母親輕踏機板,伴著嚓嚓的聲音我們進入夢鄉(xiāng)。弟的褲子尤其費,母親不但在褲子的“屁股”處補上一個圓補丁,還要沿圓走上細密的針線?!跋ドw”也是如此,像是陀螺在轉(zhuǎn),看了叫人眼暈。
我是女孩子又是頭大,當然也要學會補。
襪楦子
家里的破襪子全歸我補。我把襪子套在襪楦子上補,不然的話補丁補好了,說不定跟哪兒連縫在一起還得拆。我曾有一雙鞋子,那是太姥姥給我做的,花條絨面,大紅色,十分好看。春節(jié)前從老家?guī)?,天還冷著呢,我就迫不及待地穿上了,穿上就不下腳,直至鞋尖被大腳指頂破了一個洞。我舍不得扔了,于是找來兩小塊相似的紅絨將它補好,沒想到效果很好,破洞不仔細看基本看不出來。母親夸,鄰居夸,說我手巧,將來一定會過日子。那時,母親和父親的工資加起來才一百出頭,供五口之家的吃穿用度顯然不足,母親便找來許多補活兒來做,以補貼家用。那些桌布、床單之類的白布上粘好了各式各樣的補花,粉的、紅的、黃的十分好看。母親的針法十分均勻細密,看了叫我手癢,我便跟母親學起補活兒來,母親教我鎖十字,后來又教我學會了柳葉針法。床單很大,母親在一頭補花,我便曳過邊角鎖邊。
看到這張補花床單親切的不得了,那時候不知道有多少母親做補活兒貼補家用。
穿著補過的褲子長大,又穿著補過的褲子邁出家門。
那時我身上穿著的棕色粗呢褲子是從母親身上淘汰下來的?!跋ドw”與“后屁股”均打了補丁。在農(nóng)村插隊的那會兒,它可幫了我的大忙。春天的小苗需要松土、拔草,農(nóng)民們特有蹲工,一條百米長的地垅一直蹲到頭。而我們城里人則不靈,只見知青們你起我蹲,我蹲你起,沒一個踏實的。我不蹲也不起,干脆跪在地上向前爬,要強使我戰(zhàn)勝了羞澀。穿著帶補丁的粗呢褲子,伴我連滾帶爬的走完了那段路程。
那個年代的補,好處太多,因而家家補,人人補,有誰沒得過補的濟呢。然而現(xiàn)在這個年代,早已將'補’甩得遠遠的,頗有些過河拆橋的味道。有的家里老式縫紉機早就處理掉了,年輕夫婦的家里甚至找不到一針一線,衣服自不必說要補,稍是過景就被大包小包的送到農(nóng)村親戚家去了,如今農(nóng)村人也講究起來,干脆送給收破爛的算了。
母親已經(jīng)很老了,還在補,但也只能為自己縫縫補補,家里早就沒有人再穿那些縫補過的衣服了。商場里總是擠滿了穿著新衣服還在購置新衣服的人們。捉襟見肘的年代已經(jīng)過去了,我們還有磨損的破洞,需要補上嗎?
寫于1996年9月6日
照片來自作者及網(wǎng)絡
鼓樓腳下生命的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