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閑閑
放蕩無拘
No-action
/
/
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惹人間桃李花。
出自宋代白玉蟾的《臥云》。
大意是,身上的衣服常常被武夷山中靚麗的煙霞之色所映照,如此地愜意,哪里還會去招惹那俗世的桃紅柳綠啊。
細讀之下,便能感受出,這一句是詩人對于自然、超脫和內在清凈的追求,是道家思想的一種體現(xiàn)。
上半句,“羽衣”在道家文化中,常常指代道士所穿的法衣,象征著道家超凡入圣的身份。
而天上的云霧繚繞、色彩斑斕的“煙霞色”,則是一種超越世俗的靈性之美。
這是一幅“天人合一”的景象:道士身著羽衣,融入自然之中,與天地之氣相通,寧靜致遠、超凡脫俗。
下半句的“桃李花”,即是世俗的美好與繁華。
但在道家看來,這些“人間桃李花”只是生命中的過眼云煙,短暫且易逝。
超脫于紅塵之外,不為世間浮華所動。
在靜默與自然中尋找生命的真諦,追求心靈的自在和解脫,才是真正對“道”的領悟。
/
/
大智閑閑,放蕩無拘,任其自然。
出自元代丘處機的《沁園春 景金本題作 心通 道藏作狂寫詩篇》。
意思是,擁有大智慧的人寬廣博大,行為自在、不受外在束縛,做事順應事物的本性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
“大智閑閑”原本出自《莊子·內篇·齊物論》中,“大知閑閑,小知間間?!?/span>
智者廣博豁達,愚者斤斤計較,這既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
這里的“閑閑”二字,突出了一種悠然自得、無所掛礙的心境,強調了內心的平和與超脫。
而在丘處機心中的“道”,不僅是“大智閑閑”,還有“放蕩無拘”“任其自然”。
在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社會里,我們時常被各種約束和控制所裹挾,仿佛置身于一座無形的牢籠之中。
各種“專家”出謀劃策,告訴我們多少歲應該有怎樣的成就、多少歲應該結婚生子……
也有不少將人物化,十分直白地進行價值比對的言論,還被許多人大贊活得清醒、通透。
“專家”們將鮮活的人比喻成明碼標價的貨品,用性別、學歷、工資、兒女成績等因素給“人的價值”加分、減分。
在我看來,生活在如此價值觀下的人們,內心深處應當是十分緊繃,不自在的。
過度的約束和控制,不僅束縛的是身體,更抑制人之所以為人,內心最本真的天性。
在道家哲學中,真正的智慧并非源自于對成功的刻意追求,而是源于一種心靈寧靜與空靈的狀態(tài)。
真正的智慧,不是外在的、功利性的,而是內在的、自然而然流露的。
當你擺脫世俗尋常規(guī)范與成見的限制,遵循自然法則,而不是試圖征服或改變自然的規(guī)律,心靈才會回歸最本真的狀態(tài),走向真正的智慧。
/
/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出自唐代道士呂巖的《百字碑》。
呂巖,字洞賓,是唐代道士。
他的一生充滿了神秘色彩,被道教奉為神仙,也就是“八仙”中傳聞最廣的一位仙人——呂洞賓。
這一句詩的風格飄逸而不失深沉,既有一種超脫塵世的淡然,又透露出一種不為外人所知的孤傲。
詩人以“長生酒”為象征,表達了對生命長久、自由無束的向往,同時,“誰得知”三字,又巧妙地傳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與自得。
詩中運用象征和反問的手法,將這種對于超脫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人生的真諦,在于追求內心的寧靜與自由,不必過多在意外界的評價與目光。
在紛擾的塵世中,堅守自己的內心,追求那份屬于自己的逍遙與自在即可。
圖丨出自公眾號詩詞入畫De意E,插畫師Evilrose
文丨Evilrose,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每日積累
豐富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