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詩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詞人,政治家,教育家。除了他的詩歌和坎坷磨難的人生經(jīng)歷,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和弟弟蘇轍的兄弟情了。
蘇軾思念弟弟的一首詞,尤其最后一句傳誦千年,今卻被誤會成情詩
蘇軾和蘇轍,相差兩歲,性格迥異。蘇軾為人外向,天性豪放灑脫,不拘禮法,猶如其詩詞,縱橫恣肆,揮灑自如;蘇轍則為人內(nèi)向,謙虛謹(jǐn)慎,忠厚樸實,善于守拙。
因而二人的性格決定了蘇軾鋒芒外露,樹敵不少,屢屢遭貶;而蘇轍則沉穩(wěn)持重,仕途穩(wěn)健,一直做到拜相參政。不過蘇轍受父兄影響,在大是大非政治上同父兄保持一致。蘇軾蘇轍兄弟二人,年齡相近,受乃父蘇洵教誨,感情和睦,相親相愛,相互勸勉,相互激勵,相知相隨,相互敬重。
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中評價兄弟:“子由之文實勝于,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而蘇轍則對兄長始終充滿敬意,在《吾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寫道:“我初從公,賴以有志。無我則胸,誨我則師?!?。《宋史·蘇轍傳》總結(jié):“轍與兄進(jìn)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
蘇軾蘇轍兩兄弟,志趣相投,無話不談,詩詞歌賦,花鳥魚蟲,在二人一生中書信不斷,其中詩詞唱和就近200首,其中不少詩詞膾炙人口,千古傳誦,諸如婦孺皆知的蘇軾的中秋詩詞名篇《水調(diào)歌頭》,在題序中明確注明是想念弟弟“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保?/span>
《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能夠把兄弟情演繹到如此感人又如此浪漫的,估計也只有蘇軾了,這篇《水調(diào)歌頭》空靈蘊藉,格調(diào)高古,千百年來無人企及和超越,隨之成為千古絕唱。
尤其最后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別人傳誦千年,可是在很多流行歌手作曲翻唱之后,本來一首兄弟情深的詞,如今卻被誤會成了情詩。就是因為對《水調(diào)歌頭》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詩人當(dāng)時的心境際遇不甚了解才會造成的。
蘇軾蘇轍兄弟,不但在詩詞歌賦上給后人留下了眾多文化遺產(chǎn),而且在傳統(tǒng)孝道上也樹立了標(biāo)桿和典型,兄弟二人同進(jìn)退,共患難,生死相依,不離不棄的故事經(jīng)常讓人感慨不已。
人生天地間,骨肉有幾人?人世間,即便是再親密的兄弟姊妹,相聚的日子也是不多的,歲月倥傯,轉(zhuǎn)眼即逝,更何況蘇軾蘇轍兄弟,仕宦困頓,屢遭貶謫,天南地北,在一起的日子更是屈指可數(shù),然而,兄弟二人的感情并不以距離的遠(yuǎn)近而產(chǎn)生隔閡,反而是愈久彌堅,愈遠(yuǎn)愈深!
“患難之中,友愛彌篤”,如此感人肺腑的兄弟情深,豈能不令人千古傳頌?惟愿此生此世,有兄如詩,有弟如轍,足矣!
鬧出本來是描寫兄弟情的詞,如今卻變成了書寫愛情的笑話,便是因為讀詩卻沒有結(jié)合作者創(chuàng)作的心情和時代背景造成的。
平時讀詩時,只有了解詩詞背后的意義故事,才能更加體會詩中含義,利于背誦,不至于鬧出詞不達(dá)意的笑話。
讀蘇詩的詞,品味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fā),使人豁達(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