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美文。每一篇文章都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的特點。要讓學生正確的解讀文章,理解領悟文章的情感,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做“有情人”,成為文章與學生之間感情的紐帶和橋梁,傳情悟道。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切實將情感教育落到實處,引導學生按文入情,深切感受課文情感的脈搏,激起情感共鳴,從而使深刻的道理滲透學生的心田。
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好情感教育呢?我淺顯的談談以下三個方面的體會。
一、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入情,達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幻燈片、掛圖、背景音樂等等。這些教學手段直觀形象,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可以創(chuàng)造和渲染氣氛。這樣既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又達到了預期的情感教學效果。
例如《臺灣的蝴蝶谷》一文,第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描述了蝴蝶谷里非常迷人的景象。在教學此處時,教師可以直接利用多媒體播放畫面:山谷里各種黃顏色的蝴蝶和各種各樣五彩繽紛的蝴蝶,上下翻飛,翩翩起舞的景象。在配有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中,伴隨老師和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等等,讓學生感受臺灣蝴蝶谷的美麗,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臺灣寶島的喜愛之情,達到預期的情感教育。
二、以自身的情感體驗感染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要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教師只有真正感受到教材中的真感情,自己先動之以真情,再去撞擊學生的心扉,才能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要把作者的心,作者的情,融進自己的情感。教學時,通過教師動人心弦的講解,繪聲繪色的描述,聲情并茂的朗讀等等,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
教師要善于精心設計導語、過渡語、評價語、結(jié)束語等等,以激情入境,讓課文中美好的形象去撥動學生的心弦,陶冶學生的情操。如在教學《荷花》時,教師可以以猜謎語(“一個小姑娘,長在船中央,身穿粉紅袍,坐在船中央。”)的形式導入教學,“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歡嗎?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多媒體展示各種美麗的荷花圖,配上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這樣將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課文中展開教學。在精講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時,讓學生交流:作者為什么把這幅畫看作是“活的畫”呢?用這么美的詞句來描寫荷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如此設計,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荷花美的認識,更體會了學生對荷花深深的喜愛之情。
朗讀是調(diào)動學生情感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葉圣陶先生說過:“讀得好,可以深切地傳達出課文的思想。”在教學《愛如茉莉》一文時,教師可以以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讀,來帶動感染學生走進課文。通過學生的反復朗讀課文,來體會感受如茉莉般的溫情和愛。
三、通過咬文嚼字,抓住重點詞語句子來品味,達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情感是以認識為基礎的,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作者強烈的思想情感,往往都是從心底瀉至筆端,通過文章的字里行間表達出來。因此。我們必須從文章的語言文字入手,捕捉動情點,抓住重點詞語句子,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咬文嚼字,細心品味,讓學生受到預期的情感教育。
例如,在教學《母親的恩情》一文第一自然段時,應著重指導學生讀好“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這一句話。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插圖想象當時的場景,通過抓住“深”、“還”、“一針針”、“一線線”等重點詞語來反復誦讀句子,讓學生體會母親不辭勞苦,對兒子的一片關愛之情,從而達到要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情感教育。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不僅是有效地教學手段,而且在傳道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教學中要讓學生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愛,有所憎,因情悟理,達到作者預期的情感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