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點:甘肅省博物館之絲綢之路文明展廳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并開通西域之后,在古代長安和羅馬之間就形成了一條以絲綢貿(mào)易為特色的文化走廊,這條貿(mào)易通道橫貫亞、非、歐三大洲。
因為當時中國的絲綢十分受西域歡迎,德國地理學(xué)家李?;舴沂紫葘⑵浞Q為“絲綢之路”。作為絲綢之路上的西北重鎮(zhèn),是古代中國通向西方的門戶,也是東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躍的地區(qū)之一,絲綢之路在甘肅留下了無數(shù)璀璨的文明。私以為甘博最值得一看的,就是絲綢之路文明展廳
甘肅是目前中國最早出現(xiàn)青銅器的地區(qū)之一,發(fā)達的早期青銅文化和馬的馴養(yǎng)促進了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交往范圍的擴大,甘肅成了古代中國最早接受并傳授東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帶。
這個展廳里還展出了一些彩陶制品,彩陶權(quán)杖頭如果不是看說明的話,我還以為這是一個罐子。這件出土于西和縣寧家莊的彩陶,屬于仰韻文中晚期,彩繪已經(jīng)相當成熟。
之所以把仰韶文化的彩陶也放在這個展廳,想必是因為杖頭不是中原的物品,而是埃及、非洲的東西吧。
紅陶刻劃紋鳥形器屬于齊家文化,有點類似于罐子,制作成了一只鳥的形狀,尤其是鳥頭,還是非常形象的。
三狗紐蓋彩陶方鼎出土于玉門火燒溝,屬于四壩文化。鼎呈四方形,鼎腳不知道是不是后來修補過的,顏色明顯與鼎身不同。鼎蓋上雕著三只小狗,中間的一只比較完整,兩側(cè)的多少有些毀損。
可能是這個時期狗已經(jīng)與人類生活得很和諧,有很多出土的文物都有狗的造型,甚至有幾十片犬紋的青銅制品。
到了沙井文化,陳列的文物類型就更豐富了。這個時代人們的審美普遍提升,除了生活用品,還有大量的首飾,比如鑲綠松石的金耳環(huán)就很精致。
周、秦的先祖在涇水上游和西漢水上游興邦立業(yè),開疆拓土,中原文化不斷向西推進。到戰(zhàn)國時,秦長城西達臨洮,秦與河西走廊的交通已經(jīng)通暢,甘肅出土了大量的周秦青銅器。
甘肅靈臺白草坡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帶著濃郁的草原民族風(fēng)格,發(fā)現(xiàn)的八座西周墓里出土了三百多件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已經(jīng)具有相當精致的花紋,
西周初年的時候,靈臺白草坡這個地方是軍事要沖,是王朝與西戎之間的交通要道,可能在這里發(fā)生過多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因此,在出土的這批文物中,有大量的青銅兵器。
銅啄錘怎么看都不像是個錘子,我初看的時候以為是一把短匕或者是長劍的一個劍頭部分。只能說,我們的思維里已經(jīng)固化了錘子的形狀,完全不知道古代的錘是這樣的。
很快看到了一把青銅短劍,我又懵了。這把劍怎么看都是是裝飾用的,上面有著鏤空的花紋。看了好一會兒才明白,原來這花里胡俏的東西,是劍鞘。而劍相比起來,倒是比剛剛看到的銅錘要更薄一些。
有一個銅戟居然雕了一個胡人的頭,這是“以胡制胡”么?不僅如此,在戟的其他部位,也不乏雕飾的紋樣。這不僅是一件武器,也是一件工藝品了吧。
雖然知道金子在春秋并不罕見,這也是當時流行的硬通貨。那時候的國君賞功臣的時候,就喜歡賞多少金來著。不過,我還是沒有想到當時的技藝,已經(jīng)能把金子打造得這么薄。而陳列的金飾片,顯然只是作為裝飾作用的。
戰(zhàn)國時候的銅飾片圖案就更加復(fù)雜了,鏤空打造了很多動物的形象,比如雙鹿紋銅飾片、動物紋銅牌飾、立獸銅帶扣等。
長城外,遼闊的草原上生活著匈奴、月氏、烏孫等多個游牧民族。漢朝的時候,匈奴是草原的霸主,像月氏、烏孫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族群就生活在漢民族和匈奴的夾縫中。同時,也把華夏文明傳播到中亞西亞和歐洲,也為中原帶來了草原民族的生活習(xí)俗和物質(zhì)文化。
絲綢之路使東西方之間的交往更趨頻繁,商胡販客往來不絕。即使魏晉時期中原地區(qū)社會動蕩,但隴右河西還是相對穩(wěn)定的,因此絲綢之路依然暢通無阻。
武威磨嘴子出土的西漢《儀禮》木簡看著容量不小,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木簡上的文字(看到了估計也不認識)。
東漢的醫(yī)藥木簡文字很清晰,我們偶爾也能認出幾個字,連猜帶蒙,還是沒有能夠把一條木簡上的字認完全了。
甲渠候官治所是額濟納旗至金塔一段河西長城的輔助防御設(shè)施,治所由鄣、塢兩個相連的方形城堡組成,其中南面的塢比較大,面積約兩千平方米。塢的三米范圍內(nèi)圍列四排尖木樁,塢墻上有轉(zhuǎn)射攻擊敵人。塢內(nèi)側(cè)有房屋、灶和牲畜圈等,供士兵使用。從復(fù)原模型來看,那時候應(yīng)該是地大物博的,中間的地方很空曠。
武威樓臺出土的東漢綠釉陶樓院已經(jīng)很成規(guī)模,樓高五層,下面兩層又有回廊相圍,由可以拆卸的二十三個部件組裝而成。這座樓院是東漢后期豪強世家莊園塢壁的濃縮寫照,可見當時的社會還是相當富裕的。
同樣在武威雷臺出土的銅連枝燈是一個燈臺,高146厘米、寬66厘米。底座是倒置的喇叭形,座面裝飾瑞獸紋和云氣紋。燈呈樹形,主干分為三段,套插而成,段與段銜接處各置十字形的托架,就像是燈樹的分枝。十字托橫向四出,四端各飾透雕花葉一個,干枝頂端有仙人騎鹿形的紋飾。
這樣一來,完整的連枝燈可以放置十三盞,那光線就很明亮了。不過現(xiàn)在有的枝丫毀損了,剩下的托架只能放九盞燈。
有一件敦煌出土的西漢玩具衣服十分有趣,顏色倒是很鮮艷,不過這尺寸也委實小了些,大概是給玩偶穿的,要不就是給小孩子練手用的?
還有一些小玩意兒也挺有意思,不過正在我們小聲討論黃羊夾子怎么使用的時候,聽到傳來義務(wù)講解員講解“馬踏飛燕”的聲音,頓時顧不得這個夾子是如何捕捉黃羊的,急忙循聲趕了過去。
自由行:甘肅省博物館之絲綢之路文明展廳
6月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