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古代以農業(yè)社會為主,然而古人金融借貸的便利程度,卻與現(xiàn)代相差不遠。偏偏就是那街邊幾間不起眼的瓦房、幾枚不起眼的銅板,就濃縮了一部源遠流長的金融發(fā)展史。
子曾經(jīng)曰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自己的朋友大老遠的跑來看自己當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然而,款待遠到而來的朋友自然少不了花錢,如果主人家交友遍天下,那么接下來可能就會出現(xiàn)很尷尬的一幕——花費超出預算了。
對于現(xiàn)代人來講,這根本不叫事,只需要瀟灑的拿出信用卡,就能完美化解尷尬。不過,在沒有信用卡的古代社會,古人缺錢了會怎么辦呢,難道真如玩笑話說的那樣送到菜市場上去論斤賣了嗎?
戰(zhàn)國篇
古代雖然沒有網(wǎng)貸也沒有信用卡,但若論起借貸,一點也不比現(xiàn)代人落后。
公元前256年,周朝末代君主周赧王姬延就玩了把信用貸。當時周赧王組織了五千人馬去進攻秦國。軍隊打仗是要花錢的,但周天子家的國庫卻早就空虛了。
無奈之下,周赧王只得向百姓中的富人借錢。他事先和富戶們說好等打了勝仗回來就還錢。百姓們看是周天子要借錢,于是在沒有抵押物的情況下依然紛紛同意借錢給周赧王,看來古人對于信用貸的意識很超前啊。
結果,周赧王出師不利,大敗而回。此時國內的債主們早就對王師回朝望眼欲穿了,一見周赧王回來了,大小債主立刻去找周赧王討債。
但周赧王打了敗仗,哪里有錢還債。這樣的行為據(jù)戰(zhàn)國魏李悝的《法經(jīng)雜法》記載,像周赧王這樣欠債到期不還錢的失信行為,要打屁股和坐牢。
刑不上大夫,更何況周天子。讓周赧王坐牢是不可能了,但債主們也不愿平白受此損失,于是大家一合計,決定一起登門討債。
接下來,周赧王就看見黑壓壓的一片債主們追上門來討債了,無奈之下他只好躲到宮里的一個高臺上去,希望可以躲開這幫討債的人。
債主們追上來后,發(fā)現(xiàn)了周赧王躲債的高臺。大家便管這個高臺叫“逃債臺”,以至于后世留下了個“債臺高筑”的成語。
漢代篇
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信用貸的發(fā)展轉瞬就是百年。據(jù)《史記》記載,漢代的漢景帝也曾是信用貸的消費者。
當時漢景帝想平定七國之亂,怎奈國庫空虛,于是漢景帝只好向“子錢家”借債。
所謂的“子錢家”,就是當時社會上專門放高利貸的人,看來信用貸發(fā)展到漢代,已經(jīng)有了專門機構小具規(guī)模了。
子錢家聽說漢景帝的借貸用途后,經(jīng)過一番風險評估,紛紛認為風險太大不愿借錢給漢景帝。漢景帝百般斡旋,最后終于有位毋鹽氏同意借給漢景帝一千兩黃金。
高風險當然對應高收益,更何況是壟斷經(jīng)營呢。毋鹽氏獅子大開口,要求的利息是1000%
三個月后,七國之亂平定,漢景帝很講信用的一次性還本付息,毋鹽氏由此大發(fā)一筆橫財,一舉登上富豪寶座。
漢代和皇帝做生意的收益雖然可觀,但機會實在不多,大多數(shù)漢代的金融機構,還是以面對民間百姓的小額借貸為主。
民間比較盛行的方式是抵押貸款,這類金融機構叫做典當行。通常借款人把抵押物拿到典當行后,雙方約定好借款的金額和期限,到期后借款人就拿錢來把抵押物贖回即可。如果到期后沒有贖回,那么抵押物就由典當行處理了。
這類小額借貸十分方便,而且抵押物的品類也很多,大到古玩字畫,小到一件衣服都可以做抵押物。司馬相如就曾經(jīng)拿了一件袍子去典當行換錢來買酒喝。
不過,典當行的利息卻不少,據(jù)史料記載,這類金融機構在五代前收取的月利高達5%-8%,或許是利息實在高得不像話了,宋朝以后,它們的月利逐步降為2%-5%。
明代篇
漢代的大財主和皇帝做生意大發(fā)橫財,這樣的好事在明代是不存在的。
明代有個叫沈萬三的大財主,也曾給皇帝朱元璋提供過資金支持。
當時朱元璋修南京城缺錢,沈萬三聽說后,二話沒說就“助筑都城三分之一”,以一人之力出了三分之一的修城款,這樣的支持實在很給力。
朱元璋修好了城池,又想犒賞三軍。沈萬三又是二話沒說,主動提出犒賞三軍的銀兩也由自己全資贊助。
哪知道朱元璋不但不領情,反而隱隱起了仇富之心。他怒斥沈萬三說:“你算什么東西,也配犒賞朕的大軍”。
然后,朱元璋借著藍玉案,將沈萬三發(fā)配云南,沈萬三在發(fā)配途中客死異鄉(xiāng),他留下的萬貫家私,也全部都被朱元璋沒收了。
明代和皇家做生意雖然風險巨大,但民間的借貸卻十分發(fā)達。
明末時,民間出現(xiàn)了錢莊,專門從事民間金融。錢莊除了可以辦理存貸款,還能發(fā)莊票,辦理憑票兌付銀兩的業(yè)務,比起今天的銀行來也毫不遜色。
不過想在錢莊借款也是有門檻的,只有百姓中的有錢人才能得到錢莊的貸款,看來古人也有風控意識呀。
雖然古代以農業(yè)社會為主,古人借款的頻率遠非現(xiàn)代人的對手,然而古人金融借貸的便利程度,卻與現(xiàn)代相差不遠。誠然,古代的金融機構并沒有現(xiàn)代這般燈光璀璨,裝修精致,但偏偏就是那街邊幾間不起眼的瓦房、幾枚不起眼的銅板,就濃縮了一部源遠流長的金融發(fā)展史。
(參考資料:《法經(jīng)雜法》、《史記》、《明史》)
我們意在文化傳播和分享
若您有異議,請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