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行走上海 | 從百草園到且介亭, 朝花夕拾山陰路

          我在念高小時文革了,無書可看。中國近代文藝作品,唯有魯迅的著作還可以公開讀讀,于是開始接觸,對先生的印象從好奇到敬重直至崇拜。自然,也對遠在上海東北角的這個公園特別有感情,因為那兒有先生的紀念館。

          最早接觸先生的作品,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對文中兩個細節(jié)一直神往:其一,小小年紀的先生,居然有抓蒼蠅喂螞蟻的本領(lǐng);其二,先生描的繡像竟能賣錢。那時我也仿效,但終究不及先生的功力,敬佩之心由此而生……

          后來隨著年齡大起來,喜歡閱讀先生的小說,后來又偏好雜文,繼而就崇拜起先生冷雋挺峭,含蓄不乏激情、幽默內(nèi)含尖銳的文章風格。凡在大革文化命中自學成才,最終成為知識分子的那代人,他們的字里行間,或多或少都流露受先生影響的痕跡,也是那個年代的烙印吧。

          我將本篇題記為《從百草園到且介亭,朝花夕拾山陰路》,是想“舊事重提”,回顧先生生活、工作直至走完生命最后一刻的那個地方,好讓作為后人的我們,繼承先生的遺志,發(fā)揚先生的精神,對一切違背人民大眾意志的邪惡和丑陋,作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斗爭……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建立后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 1951年1月正式開放,魯迅公園內(nèi)這座江南民房風格的紀念陳列館于1956年10月,魯迅逝世二十周年時建成,周恩來總理題寫了館名。1988年,當時的這個“虹口公園”正式改名為“魯迅公園”。陳列展廳有魯迅手稿、文獻照片、遺物的展示,資料極為翔實,是了解魯迅和當時上海情況的一個生動課堂。

          我閱讀《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小說,正處在渴求知識和為人之道的青春萌動期, 正是這些文學作品開啟我探索人類文化寶庫的大門。盡管那是一個文化蕭瑟,極為單調(diào)乏味的年代, 但既然知道有這樣的寶庫存在, 總會想盡辦法去探險的,而且任何力量無法阻擋。毋庸回避, 先生作品中的思想,是我當時精神力量的來源。

          版面下圖是紀念館中展示的蠟像,魯迅和文化青年在一起。這個情景來自上圖的那張魯迅先生生前最后拍的照片:照片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所舉行的“全國第二回木刻流動展覽會”的會場內(nèi),黃新波等木刻青年在聆聽魯迅先生的教誨。(木刻是我少年時代的最愛。)

          版面上圖照片攝于1931年4月20日上海。馮雪峰(1903-1976),是與魯迅結(jié)識較早、交往時間最長的一位共產(chǎn)黨人。通宵達旦編完《前哨》(紀念戰(zhàn)死者專號)后,當天魯迅與馮雪峰兩家攝此照紀念。

           1925年攝于北京。當時魯迅在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兼課,并與在此學習的許廣平相識。許廣平,魯迅學生,在女師大風潮中與魯迅由相知到相愛,后成為魯迅的夫人。

          題《芥子園畫譜三集》贈許廣平》(1934),魯迅在詩中表達了對許廣平深沉、真摯的情感。魯迅和許廣平共同生活了十年,魯迅寫他與許廣平的感情曾說:

          “十年攜手共艱危,

          以沫相濡亦可哀。

          聊借畫圖怡倦眼,

          此中甘苦兩心知?!?/span>

          版面下圖是先生與夫人許廣平兒子周海嬰合影照。

          魯迅的雜文是感應的神經(jīng),功守的手足。

          “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    

          在魯迅一生的創(chuàng)作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雜文。魯迅的雜文,密切結(jié)合社會的現(xiàn)實,“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風格凝練犀利,辛辣幽默,極具戰(zhàn)斗性,在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中,發(fā)揮了教育民眾,打擊敵人的巨大作用。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魯迅一生在黑暗中艱苦跋涉,上下求索,不斷地追求救國救民真理。他早年即立下了 ” 我以我血薦軒轅 ” 的崇高志愿,并為之奮斗不息。后來,嚴酷的社會現(xiàn)實,有“轟毀”了魯迅長期只信“進化論”的思路,從而使他接受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確信“唯新興的無產(chǎn)者才有將來”,完成了作為精神界之戰(zhàn)士的思想歸宿。

          版面上右圖這張毛澤東當年在延安窯洞工作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桌上放著幾本《魯迅全集》。

           版面上左圖是一九四六年十月十九日周恩來在上海魯迅逝世1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fā)表演講的照片。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二日下午,魯迅遺體公葬于上海西郊萬國公墓。一九五六年,魯迅墓遷置于虹口公園(即今魯迅公園)內(nèi)。先生回家了,整個公園就是他非常想往的童年家中的那個“百草園”……

          版面上圖:拉摩斯公寓魯迅上海住所(1930-1933),在此所作雜文分別編入《南腔北調(diào)集》、《偽自由書》。

          版面右圖:景云里魯迅上海住所(1927-1930),在此所作雜文分別編入《而已集》、《三閑集》和《二心集》。

          版面下圖:施高塔路(今山陰路)上的大陸新村地處租界之外的所謂越界筑路區(qū)域,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取“租界”兩字各半,把自己的大陸新村寓所稱為“且介亭”,并用作他后期雜文集的書名。

          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先生的人生軌跡:從童年時代紹興故里的“百草園”啟蒙,在上海寓所“且介亭”走完人生和文字生涯的最后一刻……

          魯迅1927年10月從廣州來到上海, 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曾先后住在虬江路景云里和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并經(jīng)常去不遠的內(nèi)山書店和虹口公園。現(xiàn)在作為旅游景點開放的上海山陰路魯迅故居是一座磚木結(jié)構(gòu), 紅磚紅瓦的三層樓房。在此期間,魯迅寫了許多戰(zhàn)斗性雜文,并編輯《譯文》雜志, 翻譯《死魂靈》等作品。提倡木刻版畫, 還編輯整理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 1935年致電祝賀工農(nóng)紅軍勝利到達陜北, 1936年初, 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等。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時25分。魯迅先生在他的寓所——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今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與世長辭。

          魯迅先生在逝前的9月5日,以題為《死》的文章中給妻子許廣平留下遺囑:

          1、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趕快收殮,埋掉,拉倒。 

          3、不要作任何關(guān)于紀念的事情。 

          4、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炔?,那就真是糊涂蟲。 

          5、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shù)家。 

          6、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7、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上海萬國殯儀館禮堂的魯迅葬禮。來參加葬禮的人大多是自發(fā)而且多數(shù)是青年,正如史沫特萊所說:先生對中國青年的影響深遠。

          安葬魯迅時,上海工人、學生及各界人士5000余人自動為魯迅送靈。隊伍前的魯迅巨幅畫像為司徒喬所繪。

          魯迅夫人許廣平(右1)、兒子周海嬰(右2)、宋慶齡(右3)、日本友人內(nèi)山完造在魯迅墓前。

          從魯迅故居出來,沿山陰路漫步,好想看看先生當年經(jīng)常往來行走的這條馬路……

          這兒的建筑風格與西區(qū)風格迥異。

          筆直的弄堂深不可測,走進去讓人覺得不知所措。

          沿街很少有西區(qū)那種高墻大院,也少見堂而皇之的樓堂館所;那低調(diào)的圍墻和萬國旗般的晾曬衣物分明在告訴你:這兒住的都是平頭百姓人家。

          冥冥之中似乎先生要引領(lǐng)我回到那個年月;但居民門前停放的那些現(xiàn)代化小車和遠處的高樓時時在提醒我,時代畢竟不同了……

          此文寫于2009年末歲尾

          END -



          新華路時光

          xinhualu69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文藝批評 | 張業(yè)松:魯迅的戀人絮語——因吳俊先生的新著《文學的個人史》再談《朝花夕拾》“整本書”
          讀書 朝花夕拾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優(yōu)秀教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朝花夕拾讀后感
          一起讀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充滿童年的回憶
          引人入勝——《朝花夕拾》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