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人物記(7)---臨水照花人·張愛玲
張愛玲照片
求了半輩子“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終了不過是“半生緣盡,各奔東西”。在戰(zhàn)火紛飛的民國,哪一個人的命運不被浪潮推動著,浮沉著,聚散著,時而發(fā)光發(fā)亮,時而陰暗潮濕。
如那個“臨水照花人”--張愛玲。
壹 莫問童年只似夢
如果出身可以襯托出高貴,張愛玲當之無愧。祖母是大清“糊裱匠”李鴻章的女兒,祖父是晚清“清流派”知名代表張佩綸本人。
李鴻章之女菊耦與子女(張愛玲的父親與姑姑)
雖然父親張廷重紈绔了一些,但母親黃逸梵是民國初年最著名的新女性代表之一,乃清末首任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那一場婚宴,轟動當時,22歲的新郎新娘,如一對天造地設的金童玉女,門正當戶正對。一個名門之后,一個將門之女,聯(lián)姻只為了兩家富貴權勢在跌宕起伏的民國得以繼續(xù)延續(xù)。
張愛玲母親黃逸梵照片
張愛玲的身上清楚地烙印了她母親的影子,自生至死:倔強而驕傲。模樣英姿颯爽,剛烈而不接受任何一粒沙子落入眼睛。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在東方夜巴黎--上海出生。靡靡之地,連黃浦江都流淌著胭脂。
夜上海,一座不夜城。紈绔子弟在這里如魚得水,而離張愛玲的外公家南京太近。
對于羽毛的珍惜,是縉紳世家的通病。即便大清的龍旗換為了北洋的五色旗,近在南京的黃家決不允許女婿沾污黃家門楣。
一邊是赤裸裸的軍刀,一邊是琉璃萬種的各色美女,張愛玲的父親選擇了不被拘束和流連美色,舉家遷回天津舊宅。那一年,公元1922年,張愛玲兩歲。
在天津家里,一個比較簡樸的半舊花園洋房,沒草坪。戴眼鏡的是張父
父親和母親的冷戰(zhàn)遮蓋了張愛玲整個童年,陰沉沉地無片刻陽光。1925年,張愛玲的母親心灰意冷,選擇出國留洋,撇下兒子和女兒,萬里之遙到了法國,而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選擇了同樣的路,也遠赴法國。
父親相好的“姨太太”入門了,一個天津風月場所的靚麗女性。家無正妻,她便是正妻,趾高氣揚指揮著張家大大小小事物。
動輒處罰張愛玲和她的弟弟,好將來為自己的孩子騰出位置。而丈夫反反復復吸食鴉片、嫖妓,新來的姨太太經歷了正妻一樣的苦守空房。
她選擇了大吵大鬧,好為幸福撬開一扇小小的門。結果注定是雞蛋碰石頭,姨太太被休了,落寞地走出張家豪宅。
張愛玲和他的弟弟看著這個可憐的女人。心再比天高,命運還是薄的像一張紙。張愛玲懵懂的神色已經暗暗許下一定要做一個自力更生的女人,一輩子絕不做依附男人的藤蔓,一定要像她的母親一樣高高昂起頭顱。
張愛玲弟弟的照片,是母親親手著的色
張家少爺張廷重成了天津的笑料。妻赴重洋,妾又被休,家底一天天將要被敗光。李鴻章再大的面子,也看護不了這個死后數(shù)十年的外孫。一個個天津豪門關閉了對張家敞開的大門。
紈绔少爺怕了。滿清大大遺老遺少的頭銜已經漸漸鎮(zhèn)不住四周伸來的手。作為張佩綸與李鴻章女兒李菊耦的獨子,張家復興的擔子全在他身上,他擔不起也不想擔,過量的嗎啡注射在他身上,他一天天消瘦,快要死了。
他想起了遠在歐洲的妻子,那個柔媚而不失剛烈的女人。他寫信許下種種諾言,戒鴉片、不嫖娼、不納妾……一句句好聽的話傳進黃逸梵的眼睛。
她動心了。或許是為了孩子,或許是厭倦了萬里孤蓬飄泊,或許是可憐那個將死的丈夫。她回來了,一家人再次搬到上海。
溫馨而膩得出蜜的生活降臨在這個家庭。母親給她新做了衣服,給她新買了玩具,給她講西洋的種種,并把她們的新房子布置的如一個童話世界。張愛玲在《私語》中如是記述這段生活:
“我寫信給天津的一個玩伴,描寫我們的新屋,寫了三張信紙,還畫了圖樣。沒得到回信——那樣的粗俗的夸耀,任是誰也要討厭罷?家里的一切我都認為是美的頂巔。藍椅套配著舊的玫瑰紅地毯,其實是不甚諧和的,然而我喜歡它,連帶的也喜歡英國了,因為英格蘭三個字使我想起藍天下的小紅房子,而法蘭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磁磚,沾著生發(fā)油的香,母親告訴我英國是常常下雨的,法國是晴朗的,可是我沒法矯正我最初的印象。”
遵從醫(yī)囑,并在妻子精心照料下,張廷重將死的身體康復了。而男人之所以是男人,就在于說過的話從來有選擇地遵守。對于美色,在適合的土壤下再次生根發(fā)芽,張廷重故態(tài)萌發(fā)很快。
紙醉金迷的生活又開始陶醉他的身體,他的金錢。太優(yōu)秀的妻子給了他太大壓力,鴉片、事事順從的妓女是他最喜歡的麻醉劑。
家里的錢不夠用了,他拒絕拿出生活費。以挽留妻子的名義,他想耗盡妻子所有積蓄,然后依靠他,然后順從他,然后再也不能留洋外出。
堂堂張家少爺竟打起了妻子嫁妝的主意。黃逸梵絕不退讓,哪怕一家人吃糠咽菜,她也絕不肯拿出自己自由的根基和一雙兒女將來的保障。
吵鬧,再吵鬧。一紙協(xié)議兩個人離婚了。
張愛玲瞪大眼睛看著,那一年公元1930年,她10歲。
父親搬家了,離開石庫門,搬到一所弄堂房子里,好拒絕第一任妻子帶給他的失敗。
母親新租了一間公寓,給自己的倔強一個安放的地方。
張愛玲進入黃氏小學讀書了,寄宿學校,是母親黃逸梵四處請托的結果。張愛玲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xiàn)在她的作業(yè)本上,柔柔的,變幻靈動,風姿翩翩。
貳 要做倔強新女性
電車滴滴答答開向未來,張愛玲是乘客。她像一只婉轉的百靈鳥,在上海的十里洋場盡情飛翔。一會兒是父親的家,一會兒時母親的家。而母親的家漸漸不能去了,父親不允許。
父親新娶了一個妻子,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之女孫用蕃。
母親一個人躲在上海另一個地方。在同一座城市,張愛玲和母親卻平行在兩個不同的世界。
后來,母親走了,遠遠避開張家的漩渦和對孩子的擔憂,遠赴法國。
告別那天,兩個人在校園里挪動腳步許久。一個未做挽留,一個不做惜別,生分沉默不說話。
當母親真的走出校園,張愛玲“在校園里隔著高大的松杉遠遠望著那關閉了的紅鐵門,還是漠然,但漸漸地覺到這種情形下眼淚的需要,于是眼淚來了,在寒風中大聲抽噎著,哭給自己看。”(摘自張愛玲《私語》)
公元1931年,11歲,新一個學期,秋天。張愛玲轉到了上海圣瑪利亞女校,這是繼中西女中后的上海第二所女子貴族教會學校,近乎集中了上海灘所有的上流社會女公子。張廷重對女兒給予了厚望。
張愛玲幼年的照片,她母親親手著的色
而張愛玲是最獨特的一個,白利南路(今上海長寧路,圣瑪利亞女校旁邊)上,活潑跳脫,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和幻想,用她的畫筆和鋼水筆。
上學、放學路上,有仆人殷勤照顧。她享受著富貴帶來的美好,無憂無慮。東北的戰(zhàn)火與她無關,柳條湖也好,北大營也罷,她只是一個樂意享受生活精彩的小女孩。
一年168元的學費,相當于普通上海工人20個月的工資,伙食、雜費等尚且不包括在內。也只有如祖蔭尚在的張家這樣的家庭才可以勉力承受。
次年,一本混合著夢的小說,在圣瑪利亞女校悄悄流傳。書名《不幸的她》,作者張愛玲,年僅十二歲。
天才的路總是與眾不同。在他人尚絞盡腦汁用功為學習煩惱、困惑時,他們已經脫穎而出。站在高高的云端,俯視螻蟻一樣的凡人。
而天才帶來的除了贊譽,還有嫉妒和因嫉妒而來的冷箭。
后母尤其如此。生活上時時刁難,生身父親在一旁無所謂看著,仿佛不是自己的孩子。
張愛玲渴望有雙翅膀飛。她把更多時間留給學校,學習亦或寫小說、畫畫。十二、三歲的女孩子,想謀一份生活技能,自力更生,然后翱翔天空,在戰(zhàn)火紛飛的上海,始自于1932年1月28日晚間日軍悍然發(fā)動的襲擊。
5月5日,《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簽定,戰(zhàn)火暫時熄滅了。這一年,她畫的一幅漫畫被上?!洞竺劳韴蟆愤x中,發(fā)表了。報社寄來5元稿費。十三歲的女孩子選擇了漂亮,買一支小號丹琪唇膏,涂在微涼的唇上,給生活增加溫度和色彩,而不曾覺得國家好壞對她有什么影響。
她更加努力,盼望著成功和父親的肯定?!哆t暮》、《秋雨》、《論卡通畫之前途》等作品相繼發(fā)表。她的心浮地更高,她渴望著一個畫家或者作家的夢。
14歲,張愛玲升入圣瑪利亞女校高中。17歲,張愛玲高中畢業(yè)。
母親黃逸梵特意從法國歸來,低下頭到張家商量女兒留學事宜。
洋裝在身,得體得宜的母親越發(fā)襯托父親張廷重的猥瑣和渺小。張廷重拒絕一切商談,女兒張愛玲的一切他都將自行安排。
黃逸梵狼狽地退出張家。張愛玲和弟弟卻不能送一送母親,躲在仿佛扎了鐵柵欄的屋子,遠遠地看母親一步步離開。而父親的咆哮聲一陣陣傳來,久久不肯停歇。
張愛玲到英國留學的請求成了莫大笑話。父親和后母絕不允許留洋,父親擔心她成了第二個黃逸梵;后母一向認為她早早晚晚是要被潑出去的水,而家里剩下的錢不是很多了。
那一年,1937年夏天。人們預測了戰(zhàn)爭爆發(fā),卻不知道竟是這一年。8月13日,日軍鐵蹄踏進上海,以中國軍人血肉之軀對抗日軍艦炮、裝甲車、飛機三個月之久的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了。
炮彈時時在頭頂高懸,爆炸聲不能一刻暫停。十七歲少女張愛玲真切感受著國將破的悲哀。
張家宅子臨近蘇洲河,是中日軍隊廝殺的主戰(zhàn)場。她向父親告假,躲到了離戰(zhàn)場稍遠的母親居所。
兩個星期后,她回來了。后母大聲斥責她不告而別,不知禮數(shù),不懂禮貌,她解釋了,還是挨了后母的耳光。
對于沒有自己孩子的女人,也許只有如此才能宣示存在感和家庭地位了,而數(shù)十年后的結果注定是可悲和可憐的。要知道,有多少在丈夫或妻子死后的無子女二婚男女,被迫回到了最初來的地方。
父親因為他的遲遲不歸,大動干戈。張愛玲倔強的性子受了莫大折磨,不認錯,不承認動手打過后母,被父親狠狠揍了一頓,并關進空蕩蕩閑置許久的房間里,一關就是半年。自天漸涼的秋天,到落雪紛紛的冬天。
姑姑張茂淵來說情,被六親不認親哥哥打的住進醫(yī)院。甚至拿起了槍,要處死不孝女兒。
張愛玲和姑姑張茂淵合影
被拘禁的女兒患了很嚴重的痢疾,不請醫(yī)生,不給吃藥,任其一步步走向死亡。
張廷重恣意發(fā)揮一家之主的威風。因為時局動蕩,因為女兒性子需要磨一磨,即便把性命磨進去也在所不惜。
每日里大煙度日,和后來娶的妻子一起,兩個人已經沉淪了的靈魂靜靜地等待死亡降臨。
快到舊歷過年了,上海已經是日本人的占領區(qū)。張廷重夫婦本本分分做著日本人的順民。
張愛玲一直謀劃著逃跑,身子可以下床了,可以扶著墻走路了。某一天夜里,她真的逃了出去。那一年,1938年年初,張愛玲18歲。
張愛玲自由了。她用筆記下了那一刻:“當真立在人行道上了!沒有風,只是陰歷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燈下只看見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親的世界呵!我在街沿急急走著,每一腳踏在地上都是一個響亮的吻。而且我在距家不遠的地方和一個黃包車夫講起價錢來了——我真高興我還沒忘了怎樣還價。真是發(fā)了瘋呀!隨時可以重新被抓進去。事過境遷,方才覺得那驚險中的滑稽?!?/span>(摘自張愛玲《私語》)
“我后母把我一切的東西分著給了人,只當我死了。這是我那個家的結束?!?/span>(摘自張愛玲《私語》)從此,張愛玲和張廷重的家一刀兩斷,再不往來。
張愛玲逃到了苦苦等她的母親那里。不久,“弟弟也跟著來了,帶了一雙報紙包著的籃球鞋,說他不回去了。”(摘自張愛玲《私語》)
看著一雙兒女,倔強了一輩子的母親心疼惜的無法言說。而她的積蓄只能供養(yǎng)一個孩子,必須要舍掉一個。她選擇了兒子,要他回到父親身邊,好好讀書,自立自強,成人成材。
弟弟哭紅了眼睛走了。
張愛玲和弟弟小時候合影
叄 一夜之間已成名
母親給了張愛玲兩個選擇:裝飾自己,用金錢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嫁個好人家;用這筆錢讀書,一輩子自謀出路。
愛美的張愛玲義無反顧選擇了后者,要讀書,要留洋,要活一個精彩的自己。
她拿起荒廢近一年的書本,用功學習,參加了倫敦大學遠東區(qū)入學考試,竟得了第一名。
錄取通知書,火紅火紅地拿在手里,張愛玲已經看到了未來金光閃閃的大道。
而歐洲一日緊張過一日的局勢,一再耽誤她的行程。
國內的戰(zhàn)火更是不曾一日停息。錢袋越來越薄了,1939年夏,19歲的張愛玲和母親、姑姑遷居靜安寺路赫德路口愛丁堡公寓(今常德公寓)5樓51室。
歐戰(zhàn)完全爆發(fā),世界亂成了一鍋粥。德國人的潛艇四處襲擊英國人商船,跨越大洋成了危險旅途。
而書一定要讀,張愛玲不得不拿著倫敦大學通知書到了香港大學入學。
三年后,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發(fā),日軍進軍租界、香港和東南亞,戰(zhàn)爭規(guī)模再一次擴大。
香港淪陷,港大也因此停課,母親的男友死在新加坡戰(zhàn)火。
1942年夏,張愛玲不得不返回上海。這一年,張愛玲22歲。
拿不到的畢業(yè)證永遠拿不到了。母親遠在異國他鄉(xiāng),熟悉的公寓,卻再無親近和熟悉的人。
她選擇和姑姑一同居住在愛丁頓公寓(今常德公寓)6樓65室。
張愛玲照片
飯碗一定要端起來,她拾起了文學夢。1943年5月,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發(fā)表,張愛玲一夜成名。6月,《沉香屑·第二爐香》發(fā)表;此后,《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散文陸續(xù)發(fā)表,張愛玲成了上海灘最炙手可熱的暢銷小說家。
23歲的張愛玲想象不到夢竟然這么簡單就實現(xiàn)了。生活無憂,便恣意活出精彩的自己。
穿最華麗的旗袍,吃最好吃的甜點,欣賞最好看的歌舞,尋找最溫情的愛人。
一群一群的人圍繞在這個自力更生新女性身旁,看她的驕傲,欣賞她的美麗。
胡蘭成出現(xiàn)了,兩個人一見傾情。彼時胡蘭成已歷兩任妻子,育有7個孩子,年長張愛玲14歲,其最大的孩子僅僅小張愛玲6歲。
或許是過于缺乏父愛,或許是敢于向她勇敢表白的人沒有,或許是僅僅為了早點給自己安一個家。
婚書由兩人共同寫下:“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生,結為夫婦,愿使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span>前兩句出自張愛玲的手,后兩句由胡蘭成執(zhí)筆。
張愛玲和胡蘭成
沒有收獲祝福的婚禮,匆匆舉辦,約在1944年8月,距日本戰(zhàn)敗投降僅差一年。新娘子24歲,新郎38歲。
所有人都知道,胡蘭成是大漢奸汪精衛(wèi)鼎鼎有名的宣傳道具,活躍在日軍占領區(qū),出任偽國民政府宣傳部副部長,為日寇歌功頌德,為賣國賊搖旗吶喊,人人不齒其為人。而日本昨日黃花的局面都可以看得到,每一個群體都在避免著和漢奸賣國賊有絲毫牽連。
而張愛玲只看到了胡蘭成對她的好和甜言蜜語,和一封封炙熱露骨的求愛信,和胡蘭成編著的一本本閃耀著才子才情的書,義無反顧淪陷在愛情里,不肯自拔。
所遇皆非人。和她的父親很像,新婚的驚喜還沒有過去,各種捕風捉影的流言蜚語接踵而來。直到有一天她親眼看到胡蘭成和閨蜜偷情,她親耳聽到胡蘭成承認和這個和那個如和她一樣不能割舍的愛情。
這就是她,傾盡了愛情,傾盡了所有,而換來的丈夫。拿出一筆筆稿費,供他養(yǎng)家,供他東躲西藏,整日擔憂他以漢奸罪名被抓被殺。
胡蘭成換了名字逍遙在外,而張愛玲拖著疲憊的身軀寫小說謀取一點一滴稿費供給丈夫和自己,不得不戴著漢奸夫人的帽子,承受種種白眼。
1946年2月,張愛玲偷偷從上海到溫州看望許久不見的丈夫,卻看到胡蘭成身邊又多了另外一個女人,二十多天后,張愛玲帶著滿腔憤怒和無奈離開了。
4個月后,張愛玲寄來了決訣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時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span>
旋即,張愛玲和姑姑遷居梅龍鎮(zhèn)巷內重華新村2樓11號,重新開始亂糟糟的生活。《不了情》、《太太萬歲》、《華麗緣》、《十八春》(即《半生緣》)……陸陸續(xù)續(xù)發(fā)表,張愛玲被捧上了更高的神壇。
張愛玲作品集
隨著解放軍一步步接近上海,張愛玲和許多許多的人一樣流亡到了香港。
無依無靠的弱女子,在龐大的流亡群體中艱難謀生。即便離婚了,她也是前漢奸夫人。
無法言說,無處傾訴。
張愛玲小姐留花紀念 1950.10.15(中間張愛玲)
1953年,父親張廷重去逝。
肆 身至異國直至死
1955年11月,張愛玲搭乘“克利夫蘭總統(tǒng)號”游輪遠赴美國。
而異國他鄉(xiāng),生存依然是道難題。
1956年3月,她向美國文藝營遞上了她的避難申請,尋求來自文藝營的幫助。
她被美國文藝營接納了,文藝營是一位美國作曲家遺孀創(chuàng)辦的,愿給世界上飄零的藝人一個安身之所。
異國他鄉(xiāng)的日子,艱難險阻困惑時刻不能遠離。1956年8月,她又選擇一段婚姻安頓自己:嫁給同在文藝營的美國劇作家賴雅,大她30歲,和她一樣居無定所,到處漂泊。一場簡單至極的婚禮,甚至沒有婚紗,新娘來自神秘東方,36歲;新郎長于自由美國,66歲。
張愛玲和美國劇作家賴雅照片
1957年,母親黃逸梵在英國病逝。而張愛玲夫婦窘迫的竟然沒有一張機票錢,只能在吊唁的信里夾帶100美元。
她何曾苛求過誰,又何曾埋怨過現(xiàn)在的丈夫。
年輕時候的張愛玲和母親合影
為了生存,張愛玲翻譯著自己不喜歡的書籍,最好的年華埋沒在繁文瑣碎里邊,一遍又一遍,一稿又一稿,最后是不予采用。而她已沒有時間寫自己鐘愛的文字,她活在塵埃里,她活在卑微中,但她從來以真摯透明的愛對待世界,高貴著自己的靈魂。
1967年,第二任丈夫賴雅去世,年76歲,而張愛玲那年剛剛47歲。
1981年,逃亡日本的第一任丈夫胡蘭成在東京去世,年75歲,61歲的張愛玲在心里輕輕一嘆,沒有落下一滴眼淚。
兩個人的故事被胡蘭成寫在了《今生今世》:“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strong>
而張愛玲只是"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里,然后開出花來。"
1991年6月,姑姑張茂淵在上海去世,享年91歲。姑姑的命運和她一樣曲曲折折。
1995年9月8日夜(中秋節(jié))矚目中國文學界的張愛玲在洛杉磯西木區(qū)公寓內去世,享年75歲。
9月19日,遺體在洛杉磯惠澤爾市玫瑰崗墓園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張錯、高全之、張紹遷、許媛翔等人攜帶出海,撒于太平洋。
“曾幾何時,這個貴族后裔的滿堂家具讓胡蘭成炫目;曾幾何時,她家寬敞的平臺可以騎自行車。她沒有魅力嗎?在上海住霞飛路時,就有人日夜在樓下排隊等候;在美國,又有多少臺灣的讀者哭著喊著要漂洋過海,只為能見上她一面?!?/span>
張愛玲照片
而她只是她,在孤獨地死去一個星期后才因為惡臭被鄰居發(fā)現(xiàn)。她不會孤獨嗎?她只是不想再麻煩任何人,不想讓任何人看到她蒼老憔悴的樣子。
如果她可以改變性子,寬恕胡蘭成的朝三暮四,共同逃亡日本將如何?如果她肯脫下旗袍,穿上“人民大眾”的衣服老老實實坐在1950年的上海第一次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最后一排將如何?如果她屈從于父親呢?如果她在母親面前做出嫁給“好人家”的決定呢?那么她就不再是張愛玲。她的靈魂始終是追尋自由的,哪怕付出的是一生漂泊,一世無所作為。
但結果是:她把自己活成了傳奇,世上獨一無二的傳奇。
電視劇《半生緣》劇照(張愛玲小說改編)
而她的作品被搬上大陸熒屏,被最大多數(shù)中國人熟知的時候,她已經去世很久很久了。
后 記
張愛玲是民國可親可敬的一個人,驕傲著驕傲的,孤獨著孤獨的,以出類拔萃和不可復制的文學才華在民國文學史上畫上了濃濃一筆。
臨水照花,照人,更照自己。
1949年對張愛玲是個分界嶺,29歲之前在民國,29歲之后赴香港、赴美國,此后46年輾轉各地,視野更開闊,而其成就竟抵不上1943年至1949年短短6年間寫下的文章,是時代變了,還是某些東西禁錮了思維,民國之后中國再難以出大師。
就像現(xiàn)在,精致、精彩而又能打動靈魂的文學作品大多來自于網絡,該反思些什么?僅僅是中國偉大偉大再偉大,除了偉大再不能說些別的嗎?
我只知道,沒有大師的土地是荒涼和荒蕪的。物的層次的創(chuàng)造可以帶來國家強大和人民富足,而一個個冰涼涼沒有溫度和深度幸福體驗的人群,從嘴里說出的幸福真的是幸福嗎?
2018年12月中旬于伊川
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360百科:張愛玲、張廷重、黃逸梵、胡蘭成、張茂淵等詞條;
2.張愛玲作品集;
3.胡蘭成《今生今世》;
4.白落梅《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傳》附張愛玲年譜;
5.騰飛講史《張愛玲的照相筆記》。
備注:圖片和音樂來自網絡。
原創(chuàng)不易,感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