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天竺統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國,并很快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系。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但此時中天竺發(fā)生了政變,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jié)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將伏擊。王玄策從騎多死難,玄策被擒扣押。后來,王玄策尋機逃脫。他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王國。在這里,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七千騎兵。玄策大怒之余,繼續(xù)檄召臨近唐各部軍府節(jié)度使及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又集兵馬萬余,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天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聞悉后也發(fā)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一仗擊潰天竺數萬象軍。天竺王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伎倆,云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三千,天竺兵將落水溺斃者萬余,被俘萬余,阿羅順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天竺,發(fā)誓要盡滅天竺。 而天竺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仗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助東天竺王尸鳩摩
由于東天竺援兵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亡東天竺,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高宗顯慶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廟參拜,禮佛而歸,中華的謙讓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佩服。由于在中國境內他并沒有做過什么,因此也沒有什么特別提拔和任命。再加上當時大唐開邊將星如云,玄策“不務正業(yè)”的功績(尤是對唐本無意征伐的國家)也不那么顯眼。在從印度回來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玄策晚年寫過回憶錄《中天竺行記》,但不為世人重視,后來也失傳了。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國王遣使隨之來中國。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wèi)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伴隨印度使節(jié)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杰吉爾),次年回國。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尸羅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Arunasva)立,發(fā)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fā)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一說是A■■uvarman)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高宗顯慶三年(658,一說顯慶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栗阇(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 ?br>玄策幾度出使印度,帶回了佛教文物,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于《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志》中。近年,人們在洛陽龍門石窟發(fā)現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題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