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時期的琴人琴家
漢魏六朝時期的琴人琴家
摘要:琴人琴家是琴的實施者,在琴的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琴樂藝術(shù)的發(fā)展,
琴所特有的藝術(shù)魅力得到了廣泛的認(rèn)可,琴成為抒情立志、宴會娛樂的重要樂器。這一 時期創(chuàng)作琴曲、演奏琴曲的除了文人雅士外,有皇族貴戚,也有宮廷樂人,還有藝妓奴 婢,琴也成為這一時期流
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樂器之一。正因如此,漢魏六朝時期出現(xiàn) 了一批技藝精湛的琴家。 同時, 有關(guān)琴的樂學(xué)理論也得到迅速發(fā)展, 出現(xiàn)了一些對琴史、 琴曲以及琴樂審美等方面的理論著述。
關(guān)鍵詞:漢魏六朝 文人琴家 琴樂流派 后世影響 著述
第一節(jié)
漢魏六朝時期的琴家
本節(jié)主要以作有琴賦的文人琴家介紹為主,這些琴家以賦寫琴,既有華麗的辭藻,又為 我們提供了琴的重要研究信息。 在這一時期還有許多著名的琴家, 他們也為琴的發(fā)展做出了 卓越的貢獻(xiàn),只因他們沒有琴賦的留存,在此僅作簡單介紹。
一、作有琴賦的文人琴家
劉向(公元前 77 年—前 6 年) ,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 。漢高祖劉邦 之弟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漢成帝即位之初,改名向, 升光祿大夫。河平三年(公元前 26) ,成帝詔劉向領(lǐng)校宮中藏書。劉向校書于秘閣,長達(dá) 19 年逝世前任中壘校尉。主要著述有《七略別錄》二十卷, 《列女傳》十五卷, 《說苑》二十卷 等。著有《琴說》 ,為漢代早期琴論,作有《雅琴賦》 。在其《說苑》中輯有琴曲故事, 《別 錄》中還有部分琴家資料。傅毅(公元 47 年—92 年) ,字武仲,東漢扶風(fēng)茂陵人。漢章帝 建初中,封傅毅為蘭臺令史,拜郎中,和班固、賈逵一起典校勘秘書。他模仿周頌清廊篇的 筆法,完成十篇顯宗頌,贊揚漢明帝的功德,而文名大噪。有《集》五卷,作有《雅琴賦》 、 《舞賦》 ,其《七激》中有對琴材、琴歌和演奏等部分的描寫。 馬融(公元 79 年—166 年) ,字季長,右扶風(fēng)茂陵人。東漢儒家學(xué)者,著名經(jīng)學(xué)家,博 通今古文經(jīng)籍,世稱“通儒” 。漢安帝時,任校書郎,詣東觀(朝廷藏書處)典校秘書。漢 恒帝時,外任南郡太守,后又拜為議郎,從事著論。有《周易注》十卷, 《尚書注》十一卷, 《毛詩注》十卷, 《周官注》十二卷, 《集》九卷等。通曉多種樂器, “尤善鼓琴” ???,作有 《琴賦》 ,其《長笛賦》中有對琴的起源和個別琴曲的記載。 蔡邕(公元 132 年—192 年) ,字伯喈, 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zhèn))圉人。博學(xué)多 才,通曉經(jīng)史、天文、音律,擅長辭賦。靈帝時召拜郎中,校書于東觀,遷議郎。獻(xiàn)帝時董 卓強迫他出仕為御史,官左中郎將。董卓被誅后,為王允所捕,死于獄中。有《月令章句》 十二卷, 《獨斷》二卷, 《勸學(xué)》一卷, 《集》二十卷。漢末著名琴家,作有《琴賦》《瞽師 、
(宋)朱長文. 琴史[M].見:琴史(外十種)[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第 29 頁 1
漢魏六朝時期的琴人琴家
賦》 ,傳《琴操》也為其所作, 《琴操》中涉及琴的起源、形制和琴曲琴歌,是令人研究漢魏 六朝時期琴樂的主要文獻(xiàn)資料。并傳有“蔡氏五弄” ,所用“焦尾”琴,也因其出名。蔡邕 是漢魏六朝時期最著名的琴家之一,對后世影響巨大。 嵇康(公元 223 年—263 年) ,字叔夜,譙郡铚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 “竹林七賢” 之一。為魏宗外戚,曾官中散大夫,故世稱嵇中散。因卷入魏末政權(quán)之爭,被司馬氏借故處 死。嵇康崇尚老莊,性格高傲剛直,不拘禮法,又喜談服食養(yǎng)生之事。有《嵇中散集》 ,又 魯迅輯校之《嵇康集》 。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通曉音律,魏晉著名琴家,在琴曲的創(chuàng)作、表 演和音樂理論方面,都有過不少的貢獻(xiàn)。作有《琴賦》《琴贊》《聲無哀樂論》 、 、 ,其中的美 學(xué)思想對后世有深遠(yuǎn)影響。并傳有“嵇氏四弄”《風(fēng)入松》等曲,琴曲《廣陵散》因其而名 、 揚天下。 閔鴻(約公元 250 年前后在世) ,字不詳,三國吳廣陵(江蘇揚州)人。仕吳為尚書。 入晉,征不就。少美文才,與薛謙、紀(jì)瞻、顧榮、賀循號“五俊” 。有《集》三卷,善彈琴, 作有《琴賦》 。 傅玄(公元 217 年-278 年) ,字休奕,北地泥陽(今沙溪耀縣)人,晉初文學(xué)家。仕魏, 晉初封鶉觚男,武帝進(jìn)爵為子,加駙馬都尉,后歷任御史中丞、太仆、司隸校尉。傅 玄博學(xué)能文,曾參加撰寫《魏書》 ;又著《傅子》百二十卷,評論諸家學(xué)說及歷史故 事,還有《集》五十卷。通曉音律,作有《琴賦》 《琵琶賦》 《箏賦》 《笳賦》 《節(jié) 、 、 、 、 賦》 。 成公綏(公元 231 年—273 年) ,字子安,東郡白馬人。幼而聰敏,博涉經(jīng)傳,有 俊才,辭賦甚麗。仕魏為博士,歷秘書郎,遷中書郎,司馬昭時拜騎都尉。入晉官爵 未詳。曾與賈充等參訂法律。有《集》十卷,善音律,作有《琴賦》 《嘯賦》 《琵琶 、 、 賦》 。 陸瑜(約公元 541 年—約 574 年) ,字干玉,吳郡吳人,陸琰之弟。少篤學(xué),美 詞藻。州舉秀才,后遷東宮學(xué)士。太建中,遷尚書祠部郎中,歷桂陽王功曹史兼東宮 管記,累遷永陽王文學(xué)、太子洗馬、中舍人。瑜卒后,皇太子嘗親自為文,遣使吊祭 之。有《集》十卷。善彈琴,作有《琴賦》 。
二、其他一些知名琴家
在這一時期還有許多知名琴家,主要有:師中、趙定、龍德、司馬相如、桓譚、 蔡琰、孫登、阮瑀、杜夔、劉琨、戴逵、戴顒、謝希逸、宗炳、柳惲等。 他們有專門在宮廷供職的,如師中、趙定、龍德、杜夔等。 師中,東海郡下邳(今江蘇邳州)人。傳云師曠之后,漢武帝時期招 入宮中。由 于他的影響“至今邳俗猶多好琴” ,作有《師氏雅琴》八篇。 ??? 趙定,渤海人,漢宣帝時期召入宮中為鼓琴待詔, “定為人尚清凈,少言語,善 鼓琴,時間燕為散操,多為之涕泣者。 ”作有《趙氏雅琴》七篇。 [2] 龍德,梁國人,漢宣帝時期與趙定一起招入宮中為鼓琴待詔,著有《諸琴雜事》 , [3] 又有《龍氏雅琴》百六篇。 杜夔(公元 188 年前—220 年后) ,子公良,河南人,為魏太樂令。 《琴史》說他
(清)嚴(yán)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全漢文之劉向《別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第 391 頁 [2] 同上 [3] 同上 [4] (宋)朱長文. 琴史[M]. 見:琴史(外十種)[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第 32 頁 [5] (清)嚴(yán)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全三國文之《嵇康集目錄》.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第 535 頁 2
漢魏六朝時期的琴人琴家
“邃于聲律,聰思過人,絲竹八音,靡所不能” ,又“妙于《廣陵散》 。 [4] 傳嵇康就 ” 是從他的兒子杜猛那里學(xué)到的這首名曲。 也有不依附于宮廷的文人學(xué)家,如司馬相如、桓譚蔡琰、孫登、阮瑀、阮籍、劉 琨、戴逵、戴顒、謝希逸、宗炳、柳惲等。 司馬相如(公元前 179 年—前 118 年) ,字長卿,蜀郡成都人,司馬相如因為彈 琴,博得卓文君的愛慕,傳為千古佳話,也說明他的琴聲是很有魅力的。在他的《美 人賦》《長門賦》等賦文中,提到《幽蘭》《白雪》等琴曲,以及琴演奏時的一些描。 、 、 司馬相如是漢代最早對琴界產(chǎn)生影響的文人之一,他所用的一張琴名叫“綠綺” ,也 因此而出名。 桓譚(約公元前 23 年—公元后 50 年) ,字君山,善彈琴,他的演奏曾得到光武 帝的欣賞,在其《新論》一書中,有《琴道》篇,包括有琴論、琴史和琴曲介紹等幾 個方面,對后世影響巨大。 蔡琰(公元 177 年—?) ,子文姬,蔡邕之女,妙于音律。生活多有坎坷,作有 琴曲《胡笳十八拍》 。 孫登(生卒年不詳) ,字公和,有道隱者, “鼓一弦琴,見者皆親樂之” [5] ,嵇康 曾嘆服其一弦琴技藝。 阮瑀(?—公元 212 年) ,子元瑜,幼時跟隨蔡邕學(xué)習(xí),為“建安七子”之一。 善鼓琴,曾在曹操舉辦的宴會上彈琴作歌,深得曹操的賞識。 阮籍(公元 210 年—263 年) ,字嗣宗, “竹林七賢”之一,善彈琴,傳《酒狂》 為其所作。 劉琨(公元 271 年—318 年) ,字越石,洞曉音律,作有《胡笳五弄》包括: 《登 隴》 《望秦》 《竹吟風(fēng)》 《哀松露》 《悲漢月》這五首琴曲。 、 、 、 、 戴逵(?—公元 396 年) ,字安道,東晉琴家,有“碎琴不為王門伶”的故事, 作有《琴贊》 。他的兒子戴勃、戴顒都是當(dāng)時著名的琴家,在朱長文《琴史》中被稱 ??? 為“三戴” 。 戴顒(公元 377 年—441 年) ,字仲若,戴逵之子,晉末琴家。 “顒制十五部,又 [2] 長弄一部,并傳于世。 ” 謝希逸(生卒年不詳) ,名謝莊,字希逸,南朝宋時琴家,作有《琴論》 ,令《樂 府詩集》中有部分佚文。 宗炳(公元 374 年—433 年) ,字少文,善彈琴,擅長演奏琴曲《金石弄》 ,劉宋 皇帝曾派樂師楊觀去向宗炳求教。 柳惲 (公元 497 年前—503 年后) 字文暢, , 南朝齊時琴家。 竟陵王子良稱贊他 “巧 越嵇心,妙臻羊體,良質(zhì)美手,信在今辰。 ”梁武帝也贊賞其: “才藝足了十人也。 [3] ”
第二節(jié) 漢魏六朝琴家于后世琴樂流派的關(guān)系
以目前所查到的資料來看,大家比較認(rèn)同的最早關(guān)于琴樂流派的記載,出現(xiàn)在宋 代朱長文的《琴史》中。在其書中關(guān)于隋末唐初的琴家趙耶利的記載有曰: “吳聲清 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fēng);蜀聲噪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俊。 [4] ”
[2]
(宋)朱長文. 琴史[M]. 見:琴史(外十種)[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第 39 頁 同上,第 40 頁 [3] 同上,第 42 頁 [4] 同上,第 45 頁 [5] 楊春薇. 琴樂流派的結(jié)構(gòu)研究法[J]. 中國音樂學(xué),2004, 4:第 39—45 頁 [6] 楊春薇. 琴樂流派源流之考證[J]. 中國音樂,2005, 3:第 17—21 頁 [7] 同上,第 17 頁 3
漢魏六朝時期的琴人琴家
這里明確的提出了“吳聲”與“蜀聲”兩個概括詞語,并點明了兩者風(fēng)格的不同???以看出, 在隋末唐初人們已經(jīng)有了對不同地域、 不同風(fēng)格琴樂演奏的簡單劃分與概括, 但是還沒有稱之為“派” 。唐代以后,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眾多琴樂流派, 如浙派、虞山派、廣陵派、川派、金陵派等等。 楊春薇女士在其《琴樂流派的結(jié)構(gòu)研究法》 [5] 與《琴樂流派源流之考證》 [6] 兩篇 文章中詳細(xì)的說明了琴樂流派的基本結(jié)構(gòu)與形成的必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地域 和琴人是構(gòu)成傳統(tǒng)琴樂風(fēng)格、流派的兩個關(guān)鍵因素;琴派要有一個產(chǎn)生、發(fā)展和消失 的時間過程;琴派要有其代表意義的琴譜刊行傳世;琴派中杰出的代表琴家對琴派音 樂風(fēng)格的發(fā)展和琴曲的創(chuàng)作、傳承有重要意義;琴派中要有共同的審美思想、音樂風(fēng) 格、指法特點;琴派強調(diào)師承關(guān)系等。并且認(rèn)為“在隋唐之前,琴樂并沒有形成清晰 的派別” [7] 。楊春薇女士對琴派出現(xiàn)時間和琴派形成必要因素上的考證和論述,為我 們研究琴派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幫助。但楊春薇女士的論述更傾向于是對 成熟琴派的標(biāo)準(zhǔn)認(rèn)定,其歷史淵源論述,基本以趙耶利時期為界,對漢魏六朝時期提 及較少。 筆者認(rèn)為,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與變化都是要有過程的,琴樂流派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也是 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歷史積淀,既然大家都認(rèn)同出現(xiàn)在朱長文《琴史》里“吳聲”“蜀聲” 、 是最早關(guān)于琴樂流派的記載,那么,在此之前的漢魏六朝琴家對早期琴樂流派的出現(xiàn) 肯定會產(chǎn)生一些影響。這些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從漢魏六朝的琴樂世家來看之 琴樂流派的形成首先要有相對穩(wěn)定的琴人群體, 琴人是構(gòu)成琴樂流派的關(guān)鍵因素 之一,并且還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琴樂風(fēng)格。在漢魏六朝時期曾出現(xiàn)過不少的琴樂世 家,如阮瑀、阮籍為代表的阮氏家族,還有被朱長文《琴史》稱為“三戴”的戴逵、戴 勃、戴顒為代表的戴氏家族。阮氏家族能稱為琴家的有阮瑀、阮籍和阮咸之子阮瞻, 阮咸善彈琵琶, 《琴史》記載其“妙解音律” ??? ,也應(yīng)對琴有所接觸,從阮瑀到阮瞻 是四代人,雖暫無佐證證明其師承關(guān)系為家族氏傳授,但他們的琴樂風(fēng)格多少也會受 到家族影響。還有“三戴”中的戴逵、戴勃、戴顒, 《琴史》有載“勃與颙并受琴于 [2] 父” ,明確地指出“三戴”有著家族式的師承關(guān)系,其音樂風(fēng)格、指法特點等肯定 會有所傳承。從這兩個漢魏六朝時期著名的琴樂世家來看,他們已具備了一些琴樂流 派形成中有關(guān)于“琴人”的要求。 2、 從琴家活動的地域范圍來說 后世琴樂流派基本上都是以地域名稱為其派別名稱,琴家活動的地域也是形成琴 樂流派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魏晉時期的嵇康等七人,因其思想和生活態(tài)度較為接近,所 以常聚于一片竹林中,肆意酣暢,彈琴詠詩,故世謂“竹林七賢” 。其代表琴家阮籍、 嵇康在琴樂演奏中也會有所交流與學(xué)習(xí),他們也可以說是當(dāng)時相對穩(wěn)定的一個琴樂團(tuán) 體。從地域因素來說,也具備了部分條件。 3、 從琴家所用琴譜的角度來說 現(xiàn)存最早的琴譜是唐人手抄本的《碣石調(diào)·幽蘭》 ,此譜采用文字譜的形式,即 用文字描述的方式來記錄琴演奏的具體指法。據(jù)此譜小序說,此曲傳自南朝梁丘明, 則這種記譜方式又可向前推至南朝。目前我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當(dāng)時有正式的琴譜刊行,但 至少有了可以傳授琴曲的記譜方法,大大方便了琴曲的記錄與流傳。這也對后世琴樂 流派的形成產(chǎn)生深遠(yuǎn)的影響。 根據(jù)上述三點,漢魏六朝時期具備了琴樂流派形成的部分最初條件。當(dāng)然,這只
[2]
(宋)朱長文. 琴史[M]. 見:琴史(外十種)[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第 39 頁 同上,第 40 頁 4
漢魏六朝時期的琴人琴家
是筆者個人的一些推論,我們不能就此認(rèn)為漢魏六朝時期就有了琴樂流派,但筆者認(rèn) 為這些情況的出現(xiàn),從琴樂流派的部分構(gòu)成條件上,對后世琴樂流派的形成會有所啟 示,并產(chǎn)生深遠(yuǎn)影響。
第三節(jié) 漢魏六朝時期有關(guān)琴的著述
文人琴家創(chuàng)作的琴賦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一些相當(dāng)有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與當(dāng)時其 他有關(guān)琴的著述相互映證、互為補充,共同為漢魏六朝時期琴這一藝術(shù)門類的成熟與 完善提供理論上的幫助,并為我們研究漢魏六朝時期琴的發(fā)展提供史料支持。本節(jié)主 要對琴賦以外的一些關(guān)于琴的著述予以簡單介紹。 漢魏六朝時期琴在整個社會的音樂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關(guān)琴的樂學(xué)理論也 得到迅速發(fā)展,無論是官方修訂的正史,還是個人的著作,只要涉及到音樂方面的, 大部分都有對琴的記載和論述,如《史記·樂記》 《漢書·藝文志》 《宋書·樂志》 、 、 還有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 、劉勰《文心雕龍》 、南朝陳釋智匠《古今樂錄》等。這些書中 都有對琴的記載和論述,有的記載了琴的形制,有的記載了琴曲典故,有的記載了琴 人琴家,有的論述了琴的審美觀點。 這一時期以“琴”為題名,專門論述琴的著述也有不少,除了九篇琴賦外,主要 有劉向的《琴說》 、揚雄的《琴清英》 、桓譚的《琴道》 、作者存疑的《琴操》 、謝希逸 的《琴論》等;還有一些篇幅短小的《琴銘》 《琴贊》 、 ,如:李尤《琴銘》 、嵇康《琴 贊》 、王珣《琴贊》 、殷仲堪《琴贊》 、戴逵《琴贊》 、謝惠連《琴贊》等等。下面就對 其中主要幾篇著述予以簡單介紹: 劉向《琴說》 ,文中列有七條: “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風(fēng)俗,四月妙 心察,五曰制聲調(diào),六曰流文雅,七曰善傳授。 ??? 據(jù)筆者理解,這七條可能是對琴 ” 曲作品和創(chuàng)作者的要求:第一是作品要以闡明“道德”為首位要素,第二是作品要具 有感動鬼神的藝術(shù)感染力,第三是作品要有美化風(fēng)俗的功效,第四是創(chuàng)作者要善于用 心觀察,第五是創(chuàng)作者要制作優(yōu)美的曲調(diào),第六是作品中應(yīng)能流露出文雅的氣質(zhì),第 七是作品應(yīng)善于傳授。 揚雄的《琴清英》 ,其文是從多本書中輯佚而得,主要內(nèi)容有:琴的起源、形制、 功能,還錄有《子安之操》 《雉朝飛操》等琴曲琴歌的典故。 [2] 桓譚《琴道》 、 ,其文 也是輯佚而得,內(nèi)容含量較大,涉及方面眾多。有琴的起源、形制、美學(xué)功能,并對 “操”“暢”含義進(jìn)行了注解,錄有《堯暢》《舜操》《禹操》《微子操》《文王操》 》 、 、 、 、 、 、 伯夷操》《箕子操》等琴曲及典故,還有雍門周與孟嘗君倫琴的故事,以及部分宮廷 、 琴師的記載。 [3] 《琴操》 ,作者存疑,在本文《琴的起源》一節(jié)中已有介紹,這是現(xiàn)存介紹早期 琴曲最為豐富、詳盡的專著,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后人研究漢魏六朝時期琴樂的重 要文獻(xiàn)之一。內(nèi)容涉及琴的起源、形制和琴曲琴歌,其重點 在于錄有詩歌五曲、十二 操、九引及河間雜歌二十一章等作品,并對每首作品進(jìn)行了介紹。 [4] 謝希逸《琴論》 ,其書已佚,現(xiàn)在所見的大部分是《樂府詩集》中引用的散句。 在《樂府詩集》中,共有十四處引用謝希逸《琴論》 ,內(nèi)容主要有“明君”諸調(diào)的舉 例, “暢” “操” “引” “弄”含義的注解,琴曲中五曲、九引、十二操的列舉,還 、 、 、
[2]
文化部文學(xué)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 中國古代樂論選輯[G].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第 89 頁 詳見(清)嚴(yán)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全漢文.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第 556 頁 [3] 詳見(清)嚴(yán)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全后漢文.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第 143—146 頁 [4] 詳見吉聯(lián)抗輯. 琴操(兩種)[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5] 詳見(宋)郭茂倩. 樂府詩集[M]. 聶世美,倉陽卿校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第 345—674 頁 5
漢魏六朝時期的琴人琴家
有《楚妃嘆》 《梁甫吟》 《陽春》 《白雪》 《神人暢》 《思親操》 《襄陵操》 《霹靂 、 、 、 、 、 、 、 [5] 引》 《文王操》 《克商操》 《神鳳操》 《離拘操》 《八公操》等琴曲曲目。 、 、 、 、 、 通過了解部分琴的著述,看出漢魏六朝時期的人們開始逐漸對琴進(jìn)行文字總結(jié),并形 成了初步的理論“系統(tǒng)” ,內(nèi)容涉及琴的諸多方面,許多的認(rèn)識得到了統(tǒng)一,這種理 論總結(jié)又促進(jìn)了琴的進(jìn)一步發(fā)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