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麻黃、芍藥、細(xì)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石膏30—60克。
【用法】煎服法同小青龍湯方。
【方解】于小青龍湯加石膏,故治小青龍湯證而有煩熱者。
【仲景原文解析】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第14條: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解析:咳喘脈浮,此為心下有水氣而表不解的小青龍湯證。所不同者,只多上氣煩躁之證,故以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按:由本條可知,所謂肺脹,是除外邪內(nèi)飲還必兼有熱壅氣逆的證候,以咳而上氣且煩躁為主要特征。上氣者,即氣沖逆上而不下的癥狀。
【辨證要點(diǎn)】小青龍湯證兼煩躁者,
【驗(yàn)案】王某,女性,31歲,病歷號102132,1964年12月12日初診。感冒后引起咳喘已半月,經(jīng)服湯藥,咳喘向愈,但前天又受涼致咳喘加重,吐白痰多,頭痛惡寒,時(shí)胸悶心煩,口干不思飲,苔白根膩,脈浮弦。證屬外寒內(nèi)飲而熱壅于上,治以解表化飲兼清熱除煩,與小青龍加石膏湯:
麻黃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干姜6克,細(xì)辛6克,五味子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
結(jié)果:上藥服三劑咳喘減輕,繼加減服四劑癥已。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