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考古所見絲綢之路寧夏段上的樂舞藝術(shù)

          考古所見絲綢之路寧夏段上的樂舞藝術(shù)

          馬建軍

          (寧夏文化廳文物保護(hù)中心,寧夏銀川750001)

          中圖分類號:K879.49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292(2015)03-0173-06

          收稿日期:2014-12-01

          摘要:絲綢之路是世界歷史上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重要線路,是人類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文化交流的主干道,在東西文化交流、商業(yè)貿(mào)易往來、民族遷徙融合、政治軍事等方面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寧夏是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考古出土的大量遺物,見證了文化交流的發(fā)達(dá)與繁榮。樂舞遺珍便是其中非常重要而又獨(dú)特的種類,且顯示了“聲色之美,戎華兼采”的區(qū)域特色。

          關(guān)鍵詞:絲綢之路;寧夏段;考古;樂舞遺珍

          作者簡介:馬建軍(1967—),男,回族,寧夏海原人,寧夏文化廳文物保護(hù)中心主任,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區(qū)域文物考古學(xué)和區(qū)域文化學(xué)及博物館學(xué)。

            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線路之一。其基本走向形成于兩漢時期,全程分東、中、西三段。東段從長安到?jīng)鲋?今甘肅武威),稱為長涼古道,有南、中、北三條路可以通行,其中,北路經(jīng)過今寧夏境內(nèi)。自戰(zhàn)國、秦漢以來,歷經(jīng)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歷史時期的發(fā)展,形成了諸如蕭關(guān)道、茹河道、原靈道、靈環(huán)道、六盤鳥道等著名線段,是不同歷史時期關(guān)中通往北方與河西走廊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的主干道,在中西、南北文化交流和商業(yè)貿(mào)易往來以及民族遷徙融合等方面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脊潘姷臉肺杷囆g(shù)便是交流的見證之一。

          一、考古所見的樂舞遺珍

            近年來,絲綢之路寧夏段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取得了大量成果,尤其是絲路繁榮昌盛的北朝至隋唐時期,固原、彭陽、吳忠、鹽池等市縣境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北魏漆棺畫墓、新集北魏墓、北周高官大型墓葬、隋唐粟特人史系后裔墓葬群、唐代粟特人何國后裔墓葬群、吳忠北郊北魏唐墓群、吳忠西郊唐墓群,等等。從中出土了諸如鎏金銀瓶、玻璃碗、胡旋舞石門等一批蜚聲中外的國之瑰寶,還有漆棺畫、綠釉樂舞扁壺、騎馬樂俑、吹奏樂俑與伎樂壁畫等許多反映聲色之美的遺珍,呈現(xiàn)了戎華兼采的濃郁特征,是彌足珍貴的樂器與舞蹈實物資料,是樂舞藝術(shù)的見證。

            近年來,寧夏境內(nèi)考古發(fā)現(xiàn)的樂舞遺珍主要有以下幾種。關(guān)馬湖漢墓群出土的伎樂百戲俑①,一組10個,有吹奏、踏鼓、作舞俑,有表演功夫俑與倒立雜技俑,顯現(xiàn)了漢代的百戲場面。北魏漆棺畫左側(cè)畫面上的裸體舞者形象②,裸體,圓臉,眉目清秀,肩臂上纏繞飄帶,有圓形頭光,翩翩起舞。北周綠釉陶扁壺上浮雕的西域樂舞圖案③,一組7人,中部3個舞伎騰躍跳舞,中間1人腳尖踩踏在蓮花臺上,身軀躍動,翩翩起舞,周圍4人伴奏。彭陽新集北魏墓出土一組伎樂俑④,含8件吹角俑,3件擊鼓俑,1件撫瑟俑,1件吹竽俑,其中,吹角俑雙手托一長角,鼓腮吹奏;擊鼓俑,左臂彎處有一扁圓形鼓,右臂執(zhí)鼓桴作擊鼓狀,同墓還出土了陶制鼓、瑟、竽等樂器模型④。北周宇文猛墓和李賢夫婦合葬墓中出土的騎馬吹奏樂俑,其中,宇文猛墓有3件,有雙手握簫吹奏者,也有右手執(zhí)樂器放在嘴部作吹奏狀者⑤;李賢墓10件⑥,分三種,一是騎者左手舉至嘴部持樂器吹奏,二是騎者雙手握排簫吹奏,三是騎者雙手持長笛吹奏。李賢墓出土的壁畫,現(xiàn)存兩幅侍女伎樂圖。一幅侍女右側(cè)腰間有小圓鼓,雙手執(zhí)槌擊鼓;另一幅侍女腰前掛一細(xì)腰鼓,左手拍擊鼓面⑥,正作表演;李賢墓中出土的金戒指寶石戒面上雕刻一裸體人物,雙手舉一弧形花環(huán)⑥,實為舞者。須彌山石窟中第45窟、第46窟中方形塔柱的佛龕基座雕刻樂伎,所持樂器有橫笛、細(xì)腰鼓、排簫、笙、琵琶、箜篌、簫、鼓、箏等9種,分為彈撥、吹奏、打擊三大類。鹽池窨子梁粟特人墓葬中出土的胡旋舞石門,正中減地淺浮雕男性舞者,踩在一小圓毯上,雙人對舞,手舉長巾,熟練揮旋,似騰躍于云氣之中⑦。西夏王陵出土的妙音鳥“迦陵頻伽”,人首鳥身,雙腿連爪跪騎于貼塑卷云紋的長方形座上,呈云端飛翔狀。

          二、考古材料顯示的樂舞形式

            絲綢之路寧夏段考古發(fā)現(xiàn)的珍貴樂舞資料,蘊(yùn)含豐富的樂舞形式,主要有佛教樂舞、鼓吹和橫吹的軍樂、胡騰舞、執(zhí)物舞、胡旋舞,等等。

          1.佛教樂舞

            佛教樂舞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傳至相關(guān)國家和地區(qū),源于印度的佛教樂舞在推動佛教傳播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在中國絲綢之路沿途的石窟壁畫與雕刻上留下了明顯痕跡,而且在諸多出土的器物上也有所表現(xiàn),同時還豐富和充實了中國傳統(tǒng)的樂舞藝術(shù)。北朝時期,佛教樂舞隨佛教一同涌入中國境內(nèi),成為當(dāng)時中國舞蹈的代表性樂舞。北朝至隋唐之后,漆棺畫、伎樂壁畫、寶石戒指、妙音鳥等器物及石窟中的樂伎雕刻,均含佛教樂舞的內(nèi)容。漆棺畫左右側(cè)板上聯(lián)珠紋圓環(huán)內(nèi)的畫面中“有兩個裸體狀的人物,肩臂上纏繞飄帶,有圓形頭光,翩翩起舞,似為供養(yǎng)天人”②。從現(xiàn)存的畫面觀察,人物是舞伎,且舞姿和形態(tài)不盡相同。從總體上講,每個圓環(huán)內(nèi)的舞伎成對,為一對男女,其中,女舞伎裸胸豐乳,體態(tài)豐滿,屈臂彎肘,聳肩歪頭,所執(zhí)長巾隨舞繞臂飄逸,手臂和腿部動姿各有不同,沒有明顯的扭腰出胯動作。有一幅保存完好者,女性舞者,高挽發(fā)髻,面部圓潤,裸胸豐乳,所執(zhí)長巾隨舞繞臂飄逸;男性舞者,高挽發(fā)髻,面相方頤,絡(luò)腮胡須。無裸胸,左右腿向內(nèi)彎曲,右腳尖向下著地,左腳提起,腳掌向內(nèi),舞姿動作看似幅度較大。

            佛教在公元前3世紀(jì)被孔雀王朝阿育王尊為國教后,向四周廣為傳播。從時間上看,先后形成了秣菟羅藝術(shù)、犍陀羅藝術(shù)、笈多藝術(shù)和薩珊波斯佛教藝術(shù),這幾種藝術(shù)都傳至中國。影響深遠(yuǎn)者當(dāng)屬犍陀羅藝術(shù),其實質(zhì)是希臘化的佛教藝術(shù)。裸體舞蹈藝術(shù)是在古希臘特定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希臘羅馬雕塑式裸體有翼天使和神像與舞蹈姿態(tài),通過犍陀羅藝術(shù)傳入,沿著克孜爾、敦煌、云岡等石窟一線,經(jīng)長期流變,在諸多石窟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須彌山石窟便是之一。須彌山石窟內(nèi)的樂伎身上長有羽翼,半裸,姿態(tài)各異,或盤腿而坐,或單腿跪地,或雙腿跪地,或蹲坐,他們手持不同樂器,身體與手的姿勢因所持樂器而不同,身心投入,盡情表演,細(xì)微動作表現(xiàn)了演奏的愉悅。這些有翼樂舞人物形象與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有翼神像存在著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翼人、翼獸的表象在希臘、羅馬、波斯的繪畫和雕塑中常見。漢代末期,希臘凌空展翅飛翔的翼人、翼獸以及與佛教結(jié)合而形成的披巾飛天形象,沿著絲路傳入并影響了中國的繪畫與雕塑藝術(shù)。漆棺畫畫面上長巾繞臂飄逸的裸胸舞伎無疑是受到這種藝術(shù)影響而產(chǎn)生的。北周的樂伎壁畫,舞伎顧盼有情,神情怡然地表演擊鼓舞,這種題材受到了佛教中大自在天的影響。源于印度的毀滅與跳舞大神濕婆即大自在天,據(jù)說有五種身相,其中“舞王相”最美,她一面跳舞一面擊鼓,手鼓之聲象征過去的創(chuàng)造之聲和未來之聲,也是世間音樂的抽象之聲,姿態(tài)優(yōu)美,是人們頂禮膜拜的偶像。西夏王陵出土的“迦陵頻伽”,更具佛教樂舞文化意味?!板攘觐l伽”其是梵語的音譯,漢語譯作好音鳥、妙音鳥,原為喜馬拉雅山中的一種鳥,能發(fā)妙音,印度人崇敬它,后被佛教吸納,作為“極樂世界”之鳥,將其美妙之聲納入佛的世界之中,使之成為佛教樂舞的種類,并把它變成了人面鳥身,出現(xiàn)在盛大佛事中。在敦煌莫高窟和日本“古代圣靈會想像圖”中東大寺大佛殿前的樂舞中皆有其形象,斯坦因在新疆磨朗發(fā)現(xiàn)的“有翼童子”也是此類形象⑧。這種形象也來自于古希臘神話傳說:“從古希臘神話來看,人面鳥身的怪物有兩個:一個是哈爾帕,和佛家傳說中的金翅鳥有點(diǎn)相似;另一個是‘西壬’(sirenes),是希臘神話中專以美妙歌聲誘惑水手們的海妖。他們的上身是美麗的少女,胸部以下則完全是鳥的形狀,長著雙翅,鳥尾和鳥腳?!雹?/p>

          2.“鼓吹”與“橫吹”樂

            “鼓吹”是兩漢魏晉時期的軍樂隊,興起于西漢騎兵開始盛行之時,最早出現(xiàn)的形式是馬上樂隊,為北方邊地雄豪班壹所創(chuàng),“始皇之末,班壹避墜于樓煩……值漢初定,與民無禁,當(dāng)孝惠、高后時,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旌旗鼓吹”⑨。鼓吹的形成顯然受到了游牧狩獵的北方民族影響?!稑犯娂肪硎齽挾ㄜ姸Y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漢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雹猱?dāng)時鼓吹所用的四種樂器,即打擊樂器鼓和鐃,吹奏樂器簫和笳。相似的考古材料還有東晉永和十三年(357年)冬壽墓的壁畫、四川成都站東鄉(xiāng)青杠坡三號墓和成都揚(yáng)子山一號墓出土的漢代畫像磚,均有表現(xiàn)“鼓吹”的內(nèi)容?。東漢時,這種軍樂的配享與用途有了變化,只有邊將和萬人將軍才能配以鼓吹,同時被采用于皇室儀仗和宴樂中,逐步成為皇帝、太子、諸王宴樂夸耀身份和富貴的手段,增加了與軍樂無關(guān)的一種功能,成為宣揚(yáng)威儀鹵簿的組成部分。南北朝時期,其功能性質(zhì)和組成與之前基本相同,只是鼓吹的人數(shù)各代不同,大致在7—16人之間,不同等級享用鼓吹人數(shù)多少不一,樂器的組合也有變化,鐃逐步從樂隊中消失,體現(xiàn)了“鳴笳以合簫聲” ?。宇文猛和李賢墓中出土的吹奏騎馬俑意義重大,是北朝時期西北地區(qū)難得的高官配享“鼓吹”的實物資料,因為這種實物在南北朝墓葬中,屢見于中原地區(qū),北方地區(qū)則出土較少。這主要是模擬墓主人生前配享的“鼓吹”制度,體現(xiàn)了兩位墓主人的生前地位,說明魏晉以來盛行于北方及中原的鼓吹樂,北周和北齊亦沿襲使用,并繼續(xù)著陪葬的傳統(tǒng)。以鼓吹為主的伎樂俑,是寧夏境內(nèi)絲路考古獲得的頗有特色的樂舞實物資料。

            “橫吹”是西漢時期出現(xiàn)的另一種軍樂隊。晉崔豹《古今注》載:“橫吹,胡樂也。博望侯張騫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乘輿以為武樂,后漢以給邊將軍。和帝時,萬人將軍得用之?!??說明其源于西域,后發(fā)展為軍樂,且邊地守將用之,其主要使用的樂器是鼓和角。據(jù)《宋史·樂志》所載:“西戎有吹金者,銅角,長可二尺,形如牛角,書籍所不載。或云出羌胡,以驚中國馬。” ?《晉書·樂志》也說:“胡角者,本以應(yīng)胡笳之聲,后漸用之橫吹,有雙角,即胡樂也。” ?可見,角源于西北游牧民族地區(qū),稱胡角,因胡角橫吹,故稱為“橫吹”。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于軍中,使用者都是軍事將領(lǐng)。十六國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相繼進(jìn)入中原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權(quán),其軍隊以騎兵為主,喜用“橫吹”,致使其盛行。彭陽北魏墓中出土的伎樂俑群,是難得的“橫吹”樂實物材料。相似的實物在西安南郊草廠坡北朝早期墓?、河北磁縣北齊馮翊王高潤墓?、東魏茹茹公主墓?均有出土。

          3.胡騰舞

            胡騰舞,最早產(chǎn)生于中亞,典型特點(diǎn)在于“騰”字,即用雙腿踢蹬騰跳,舞者以男性為主,由西域傳入中原,舞者騰踏、跳躍,急蹴環(huán)行,反手叉腰,弄目、合頜、聳肩等形式,突出“騰”字,是一種節(jié)奏性很強(qiáng),又有樂器伴奏的男性舞,體現(xiàn)了西域雄豪奔放的民族性格和風(fēng)趣詼諧的民族情調(diào),形成了獨(dú)具一格的西域舞蹈的藝術(shù)特色。北朝時期,胡騰舞在華濫觴,入華粟特人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胡騰舞圖案,應(yīng)該是其標(biāo)準(zhǔn)圖像。在考古資料中看到的胡騰舞資料,舞蹈者都是1人,伴奏者或多或少,有2人、4人、6人,甚至還有多人伴奏的。樂器也是多種多樣,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琵琶和橫笛。?寧夏的綠釉陶扁壺,壺的腹部浮雕有西域樂舞圖案,人物皆深目高鼻,頭戴蕃帽,身著窄袖翻領(lǐng)胡服,足登靴,為胡人形象。舞者右足后勾,左足腳尖前騰,有顯明的騰跳動作,應(yīng)該是在表演胡騰舞。相似或相同的器物在河南安陽北齊驃騎大將軍范粹墓中出土4件,為黃釉陶扁壺,壺的腹部刻畫有一組5人的樂舞圖,中間立于蓮花座上的男舞蹈者,踏節(jié)騰跳。伴奏者4人,分別在吹笛、擊鈸、彈五弦和拍掌,是西域胡騰舞形象。?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同類扁壺,壺的腹部兩面均浮雕5人一組的胡騰樂舞圖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于闐古都約特干城址(今和田市附近)收集到一件殘?zhí)展蓿厦嬗酶〉袼茉炝擞陉D樂隊,由12人組成。?

            唐代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和李端的《胡騰兒》兩首詩,對胡騰舞有詳盡的描述,向達(dá)先生據(jù)詩解釋云:“就劉、李二人詩觀之,胡騰舞大約出于西域石國,舞此者多屬石國人?!薄按溯呂枞寺蚀骱保渖纼??!v舞則舞衣前后上卷,束以上繪葡萄之長帶,帶之一端下垂,大約使舞時可以飄揚(yáng)生姿?!薄昂v舞容不甚可知,依二詩所言,大率動作甚為急劇,多取圓形,是以‘環(huán)形急蹴’‘跳身轉(zhuǎn)轂’云云。胡騰之騰或指其‘反手叉腰’,首足如弓形,反立氈上,復(fù)又騰起而言歟?” ?相關(guān)的考古材料還有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二號墓后門東扇背面石刻中部?、北魏平城遺址中的石硯上舞蹈雕刻圖案?、壽陽縣北齊厙狄回洛墓甬道殘存壁畫上,即有胡騰舞的形象?,同樣的扁壺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芝加哥藝術(shù)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加拿大多倫多博物館也有收藏。山東臨朐縣博物館藏北朝盧舍那佛的袈裟上也有胡騰舞形象?,在青州出土的北齊盧舍那佛袈裟上也可以看到?。北周安伽墓石床榻圖像?、北周史君墓墓門左右門框上的舞蹈圖像?中同樣有胡騰舞形象。其他飾物上如北齊扁壺形小銀牌飾,高僅3.1厘米,厚度約0.18厘米,上面有一個男性舞蹈者和4個伴奏者,其服飾、樂器、人物布局與范粹墓出土扁壺上的人物圖案極為相似。?日本滋賀縣Miho博物館藏北朝石床榻圖像、美國波斯頓藏安陽所出北齊石床榻圖像中也有胡騰舞圖像。

          4.執(zhí)物舞

            李賢墓出土的寶石戒指戒面上的微雕通過仔細(xì)觀察,人物是一舞者,裸體,左右兩臂抬升彎曲側(cè)伸,雙手舉一半環(huán)形物品,高過頭頂,物品兩端垂吊有物,整體似為花繩。舞者左腿前伸,腳向外展,右腿彎曲,右腳后收,腳尖著地,成為“蹉步式”,是一種舞蹈動作,應(yīng)是當(dāng)時的執(zhí)物舞。執(zhí)物舞一般以舞時所執(zhí)物品命名,主要有飄帶舞、花巾舞、花繩舞、碗舞、盤舞、鼓舞,等等。

            飄帶舞,飄帶一般多用絲綢,取其輕飄炫目,神韻瀟灑。這類舞蹈形象在克孜爾石窟中第100窟、第110窟、第135窟壁畫伎樂圖上均有所展現(xiàn)。花巾舞,在龜茲石窟壁畫中常見花巾舞的造型,克孜爾77窟的舞伎,雙手持絲綢兩端,舞風(fēng)古樸、活潑,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的舞伎近于全身赤裸,雙手持絲巾,體態(tài)窈窕嬌美。繩舞,又稱花繩舞,森木塞姆石窟26窟天宮伎樂圖中有舞花繩的伎樂形象,人物所持花繩一般有兩種:一種比舞蹈者身長稍短,綴有各種花飾,舞者以食指、拇指各持繩兩端而舞;一種則為繩上無飾物的環(huán)行花繩,舞者雙手套入繩環(huán)中舞蹈。一般舞者頭戴花冠,胸前佩飾,雙手持花繩兩端,舞姿飄逸,神情嫵媚。由于繩舞道具簡單,而且容易營造熱烈氣氛,所以很受歡迎。李賢墓中寶石戒指戒面上微雕的舞者,手持道具,符合兩端飾有物品的花繩特點(diǎn)。此外,還有碗舞、盤舞、鼓舞,鼓不僅是伴奏的主要樂器,還以鼓為主,創(chuàng)造了各種鼓舞??俗螤柺弑诋嬛杏袔е谋硌莸母鞣N鼓舞。李賢墓中壁畫上的女性舞伎,神情怡然,表演擊鼓舞,這種舞既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又是當(dāng)時流行的以鼓為道具的舞蹈,正所謂“如是天樂不鼓自鳴”。

          5.胡旋舞

            寧夏鹽池唐墓出土的石門,所刻圖案即為胡旋舞。還有相似的實物資料,即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半截石碑上,兩側(cè)刻著兩個男子舞蹈形象;甘肅山丹縣文物館藏有一個胡旋舞銅俑,一邊跳著舞一邊用右手握著來通喝酒,形態(tài)逼真;太原唐墓出土長沙窯瓷壺上的舞蹈形象?;陜西馮暉墓壁畫上的胡旋舞圖;等等。?

            胡旋舞,又有團(tuán)亂旋、團(tuán)圓旋等稱呼,原出于中亞一帶。《新唐書·禮樂志》載“康國者,一曰薩末健……國人嗜酒好歌舞……開元初,貢……,胡旋女子?!焙栌晌饔騻魅牒?,受到中原各族人民的喜愛,尤其受到上層統(tǒng)治階級偏愛,并有不少唐詩描述了胡旋舞的豐姿。白居易《胡旋女》最為著名:“胡旋女,胡旋女,心應(yīng)弦,手應(yīng)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飖轉(zhuǎn)蓬舞,左旋右轉(zhuǎn)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元稹的《胡旋女》也盛贊胡旋女的柔美:“胡人獻(xiàn)女能胡旋?!顢嗖莞蚪羌?,竿戴朱盤火輪炫,驪珠進(jìn)弭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f過其誰辨始終,四座安能分背面?!笨梢姡男煽?、節(jié)奏快、轉(zhuǎn)圈急,難分背面?!缎绿茣ざY樂志》也說:“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轉(zhuǎn)如風(fēng)?!?/p>

            胡旋女傳入的時間,有學(xué)者指出,可能早到北周?,比胡騰舞傳入的時間略晚。相應(yīng)的胡旋舞傳入的時間也晚于胡騰舞,二者的主要區(qū)別實際上是兩個字的差別,即“騰”和“旋”,無論從文字資料分析,還是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圖案仔細(xì)對比,差異明顯。胡騰舞文字描述為“環(huán)形急蹴”“跳身轉(zhuǎn)轂”,即騰跳旋轉(zhuǎn),據(jù)發(fā)現(xiàn)的實物圖案看,舞者腳尖著地,雙手向上抬升,身體前后略有擺動,留給人顯明的騰跳感,突出一個“騰”字。胡旋舞文字描述為“兩足終不離于毯子上,旋轉(zhuǎn)如風(fēng)”,即舞者足不離地,兩足交替,快速旋轉(zhuǎn),據(jù)發(fā)現(xiàn)實物圖案看,舞者并非腳尖著地,而是前腳掌著地,雙手上舉,身體略有彎曲,便于身體快速旋轉(zhuǎn)。

          三、考古材料所顯示的樂器

            在漢代或之前,羌族和匈奴創(chuàng)造的角、笳、笛就傳入了內(nèi)陸。隨后龜茲人創(chuàng)造的觱篥及直頸五弦琵琶也傳入了內(nèi)陸。在漢高祖時,于闐樂傳入長安宮廷。漢靈帝時,西域的箜篌和舞蹈傳入長安,同時,漢代時內(nèi)陸的琴、箏、磬、排簫、鼗鼓等樂器傳入了西域。

            簫。即排簫,寧夏出土的北周騎馬吹奏樂俑、石窟伎樂雕刻中均有使用,是古老的中原傳統(tǒng)樂器。它歷史悠久,有多種形制,分為小簫和大簫,小簫有十管、十二管、十六管、十七管、十八管、十九管;大簫有二十一管和二十三管。湖北戰(zhàn)國曾侯墓出土2件排簫,證實了簫出現(xiàn)很早。“中國古代的簫和現(xiàn)代的簫不同,古代的簫是排簫……一般用十六管,這種排簫也叫‘籟’,也叫比竹,意為以竹相比而吹之?!薄霸诠糯嵤欠浅A餍卸疑钍苋藗儦g迎的樂器。南北朝、隋、唐各代,它在樂隊中占著重要位置。一直到清代還有,但在民間就不通行了。在羅馬尼亞,排簫現(xiàn)在流行于民間,他們稱為納伊(Niau)。納伊可能是籟的音譯,西方的排簫也許是從中國傳去的?!??在佛教石窟的伎樂中,從新疆到中原,排簫是最常見使用的樂器。

            鼓。鼓的種類較多,主要有羯鼓、大鼓、答臘鼓、手鼓、腰鼓,等等。

            羯鼓。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中的樂伎使用羯鼓系統(tǒng)的小鼓。南卓《羯鼓錄》稱:“羯鼓,出外夷。以戎羯人之鼓,故曰羯鼓。”所謂羯人,實際上是古代月氏人。該鼓兩面蒙皮,兩杖分擊兩頭。唐代羯鼓常用于獨(dú)奏,“其聲焦殺鳴烈”。到宋代已是一面蒙皮了。

            大鼓。寧夏彭陽新集北魏墓出土有大鼓模型,鼓模型出土?xí)r不是平置,而是側(cè)放,以繩系中起脊處懸掛,以兩桴敲擊鼓的兩面,這種鼓泛稱為大鼓,漢文文獻(xiàn)記載為?鼓,又作剛鼓、堽鼓。?,即扛,意為鼓很大,必須由人抬或扛起,在魏晉時被納入鹵簿制度,當(dāng)時的墓葬壁畫中多有牽涉。甘肅高臺地埂坡魏晉墓四號墓中壁畫,一人負(fù)鼓前行,一人持槌擊鼓相隨。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墓壁畫中,煊赫的儀仗行列中,一副?鼓置于中央起拱的扛間,前后各一人抬鼓而行。河北磁縣灣漳墓北朝壁畫上,有人負(fù)鼓,其身后有一人執(zhí)槌擊鼓,鼓即為?鼓??梢?,大鼓的使用范圍很廣,從西北一直到中原,在石窟中的降魔成道圖上也有所見。?

            腰鼓。寧夏彭陽新集北魏墓中的持鼓俑、李賢墓中壁畫上的樂伎,須彌山石窟中的石刻樂伎,均使用腰鼓,形制有圓形和細(xì)腰形。在《唐書·音樂志》中記載:“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廣首而纖腹,本胡樂也。”其自西域傳入中原后,不僅在歷代宮廷中使用,而且在民間也很普及。

            鈸。寧夏北周陶扁壺上的樂伎使用之,其屬打擊樂器,多為佛教僧人法會時所用。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中說:“銅鈸……形如小瓶蓋?!苯?jīng)中外學(xué)者考證后指出,鈸源于西亞,隨亞歷山大東征傳至印度,約于漢代又隨佛教東傳至龜茲,在十六國初期傳至中原。唐代《通典》記:“亦謂之銅盤,出西戎及南蠻,其圓數(shù)寸,隱起如浮漚,貫之以事,相擊以和樂也?!?/p>

            角。寧夏彭陽新集北魏墓出土吹角俑,雙手托一長而略有彎曲的角,鼓腮吹奏。《舊唐書·音樂志》載:“西戎有吹金者,銅角是也。長二尺,形如牛角。”實際上,銅角是西域很古老的樂器?!稌x書》稱:“有雙角即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庇纱丝芍窃跐h代就已經(jīng)使用了。元朝軍隊廣泛使用,明朝被稱為“號筒”,清代稱其為“大銅角”。最早應(yīng)為羌人、匈奴所用,史籍中所稱的胡角,與銅角實為同一樂器。

            琵琶。須彌山石窟中和北周陶扁壺上的樂伎所用之。劉熙《釋名》記:“琵琶,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后曰把。像其鼓時,因以為名也?!边@是最早的漢文記載。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琵琶最早產(chǎn)生于西亞及伊朗,然后傳入龜茲,經(jīng)龜茲人民的改造,傳入中原。?有專家說:“在漢代,從西域傳入我國的是波斯的長頸琵琶,在南北朝時期傳入的是波斯的短頸琵琶。” ?約公元前1425年,古埃及底比斯的納赫特墓中壁畫《三個女樂師》中就有長頸琵琶。?

            豎箜篌。須彌山石窟中和北周陶扁壺上的樂伎所用之?!端鍟贰短茣贰缎绿茣贰锻ǖ洹贰短屏洹返葧摹兑魳分尽贰抖Y樂志》等都認(rèn)為豎箜篌出自西域。其實,豎箜篌約在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就已經(jīng)使用,后又東傳至亞述、波斯,它們被稱為“桑加”,有弓形的和角形的不同形制,是一種小型的抱在懷里彈奏的箜篌。而后西亞、波斯傳入西域的是豎式演奏,故名為豎箜篌,其在波斯稱為Cank,傳入西域或中原后仍稱Cank,漢譯“箜篌,坎侯”,均為“Cank”的音譯。?

            笛。北周的騎馬吹奏俑、須彌山石窟中的樂伎使用笛。笛子是既古老而且是在民間普遍流行的樂器,從漢晉直至元代,是石窟壁畫中常用的樂器?!墩f文》說,“羌笛三孔”,原始羌笛為三孔,由羌人傳入中原后,經(jīng)改造,出現(xiàn)了五孔笛、七孔笛。

          參考文獻(xiàn):

          ①寧夏博物館關(guān)馬湖漢墓發(fā)掘組.寧夏吳忠縣關(guān)馬湖漢墓[J].考古與文物,1984(3)∶28-36.

          ②固原縣文物站.寧夏固原北魏墓清理簡報[J].文物,1984(6):46-57.

          ③馬建軍.浮雕西域樂舞的釉陶扁壺[J].東方收藏,2012(10):72-74.

          ④寧夏固原博物館.彭陽新集北魏墓[J].1988(9):26-43.

          ⑤寧夏文物考古所固原工作站.固原北周宇文猛墓發(fā)掘簡報[J].寧夏考古文集[Z].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134-148.

          ⑥寧夏固原博物館.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夫婦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5(11):1-21.

          ⑦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寧夏鹽池唐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8(9):43-57.

          ⑧金秋.古絲綢之路樂舞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132.

          ⑨班固.漢書·敘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4197-4198.

          ⑩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十六:鼓吹曲辭[M]//中國古典文學(xué)基本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9.

          ?洪晴玉.關(guān)于冬壽墓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J].考古,1959(1):32//重慶博物館.重慶博物館藏四川漢畫像磚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57:67-69.

          ?易水.漢魏六朝的軍樂——“鼓吹”和“橫吹”[J].文物,1981(7).

          ?崔豹.古今注·卷中[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6:14.

          ?宋史: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559.

          ?晉書: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715.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南郊草場坡北朝墓的發(fā)掘[J].考古,1959(6):285-287.

          ?磁縣文化館.河北磁縣北齊高潤墓[J].考古,1979(3):235-243.

          ?張慶捷.胡商、胡騰舞與入華中亞人[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0:153.

          ?河南省博物館.河南安陽北齊范粹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2(1):47-51.

          ?林梅村.古道西風(fēng)——考古新發(fā)現(xiàn)所見中西文化交流[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237.

          ?向達(dá).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66-6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密縣打虎亭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237.

          ? “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163.

          ?王克林.北齊厙狄回洛墓[J].考古學(xué)報.1979(3).

          ?宮德杰.臨朐縣博物館收藏的一批北朝造像[J].文物,2002(9).

          ?中華世紀(jì)壇藝術(shù)館,青州市博物館.青州北朝佛教造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152-153.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發(fā)現(xiàn)的北周安伽墓[J].文物,2001(1).

          ?西安市文物保護(hù)考古所.西安北周涼州薩保史君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5(3).

          ?金申.北齊粟特人的小銀器[N].中國文物報,2003-08-06.

          ?李效偉.長沙窯[M].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3.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五代馮暉墓[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柴劍虹.胡旋舞散論[J]//敦煌吐魯番學(xué)論稿.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88-297.

          ?陰法魯.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樂器[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63.

          ?楊之水.龜茲舍利盒樂舞圖新議[J].文物,2010(9):66-74.

          ?林謙三.東亞樂器考[M].北京:音樂出版社,1962:283.

          ?沈知白.中國音樂史[J].音樂藝術(shù),1980(1).

          ?周菁葆.論“龜茲樂”[Z]//龜茲文化研究四.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本文出自:《寧夏社會科學(xué)》2015年第3期,173-178頁。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本所成立于1986年6月,承擔(dān)寧夏全區(qū)地下和地上文物的調(diào)查保護(hù)、考古發(fā)掘和科學(xué)研究工作。

          官方網(wǎng)站:www.nxkg.org.c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克孜爾千佛洞
          微閱讀?行走 | 7個 要點(diǎn) GET 敦煌樂舞
          云岡“音樂窟”復(fù)制成功|破壁而出的彈指鮮卑少年,即將邁出“行走世界第一步”
          唐朝的圓臉姑娘們---“和韻天下”展覽之三(南宋官窯博物館即將結(jié)束)
          敦煌莫高窟:講個飛天的故事給你聽
          絲路龜茲 西域圣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