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逨盤:一部銅鑄的史書
今日陜報
·
鎮(zhèn)館之寶
它,是寶雞市眉縣農(nóng)民一镢頭挖出的國寶;它,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12位王征戰(zhàn)、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它,對西周青銅器斷代研究有重要意義,具有證史補史的作用;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的青銅器銘文字數(shù)最多的國寶;它,印證了《史記》的可信性;它,以及與它一起出土的青銅器被譽為21世紀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對西周歷史研究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姓名:西周逨盤
年齡:2800多歲
職稱:國寶級
戶籍登記年齡:2003年
出生時間:西周周宣王時期
現(xiàn)住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第一展廳,一組鑄自2800多年前西周晚期的青銅器文物,吸引了絡繹不絕前來參觀的人群。27件展品,件件堪稱國寶,其中,最耀眼的當屬逨盤,被稱之為“中華第一盤”。
西周逨盤,通高20.4厘米,重18.5公斤,口徑53.6厘米,銜環(huán)的獸首兩眼圓睜,給人一種不可侵犯的威嚴之感。千百年來逨盤的4只獸足默默地馱負著西周王朝及單氏家族厚重的歷史。
11月13日,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第一展廳展出的鑄造于2800多年前的西周逨盤。
優(yōu)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器身斑駁的銹跡是它年代久遠的見證。氣勢恢弘的長篇銘文使它成為“中華第一盤”。
據(jù)介紹,逨盤是西周時期盛水用的器物。它的主人姓單,名逨,所以取名逨盤。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的銘文字數(shù)是新中國成立后出土的青銅器文物中字數(shù)最多的文物,共372字。
銘文以詩化的語言敘述了單氏家族8代祖先輔佐西周12位天子征戰(zhàn)、理政、管理林澤的豐功偉績,是27件青銅器中史料價值最高的一件。
逨盤從何而來,與它相關的故事又有哪些呢?帶著諸多興趣,11月13日,記者驅(qū)車趕往寶雞,尋訪它的前世今生。
1 一群農(nóng)民挖出驚世國寶
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第一展廳的顯著位置,發(fā)現(xiàn)國寶逨盤的地點——眉縣楊家村土崖被真實地再現(xiàn)在參觀者的面前。通過博物院講解員的生動介紹,我們的思緒被帶入16年前的那個冬天。
2003年1月19日,寶雞市眉縣楊家村的王寧賢、王明鎖、王勤寧、王拉乾、張勤輝5位村民在村北10多米高的土崖上取土。下午4時左右,王拉乾一镢頭下去,突然出現(xiàn)一個拳頭大的洞。借著陽光,他往洞里一望,里面泛著一片青光,感覺像是個古墓。接著,王明鎖上前趴在洞口往里看,仔細端詳著泛青光的東西,他看到了幾個大銅鼎,他說:“這東西和電視上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時的青銅器一樣,應該都是文物?!?位農(nóng)民既興奮又緊張。5人商議,這事要保密,并且派了其中之一的王寧賢馬上回家打電話通知文物部門,其他人原地守候。
11月4日,當年發(fā)現(xiàn)逨盤等國寶的五位農(nóng)民中的王拉乾(左)和王明鎖在文物發(fā)現(xiàn)現(xiàn)場。
接到電話的寶雞市文物局工作人員立即通知眉縣文物局派員趕赴現(xiàn)場。當天晚上,在市、縣文物專業(yè)人員和縣、鎮(zhèn)、村領導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窖藏中的27件青銅器被完好地發(fā)掘出來,運到眉縣文化館保管。興奮不已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全無睡意,連夜對27件青銅器作初步清理。他們發(fā)現(xiàn)這批青銅器紋飾精美,銹蝕較輕,且件件有銘文。在清理逨盤的過程中,當?shù)沟舯P內(nèi)虛土,處理盤底的銹蝕時,一行行銘文漸漸顯露出來。
隨著清理工作的繼續(xù),發(fā)現(xiàn)逨盤的字跡更加清晰,銘文已能釋讀出大半了,“逨曰:丕顯朕皇高祖單公,桓桓克明哲厥德,夾詔文王、武王,達殷,膺受天魯命,匍有四方,……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周天子的謚號一一出現(xiàn),西周歷史的輪廓被勾勒了出來。
隨后,在陜西省、寶雞市、眉縣文物考古人員的共同參與下,楊家村青銅器的神秘面紗被層層揭開。
2 一篇銘文記載西周正史
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青銅器數(shù)量之多、形體之大、銘文之長、內(nèi)容之重要、保存之完好,極為罕見。它至少有8個考古“第一”和“之最”:第一次發(fā)現(xiàn)西周青銅器的洞式窖藏;第一次發(fā)現(xiàn)一個家族27件青銅器出土于一個窖藏,件件有銘文和華麗的紋飾;第一次出土系統(tǒng)介紹一個家族8代世系事跡的青銅器;第一次發(fā)現(xiàn)一個家族史銘文總字數(shù)達4000余字,是目前一次發(fā)現(xiàn)銘文字數(shù)最多的;第一次發(fā)現(xiàn)同時在出土的青銅器上將年、月、干支、月相等四要素集中多次使用,四十三年逨鼎是目前發(fā)現(xiàn)西周紀年銅器中年份最高的;第一次出土完整記錄周王朝從文王到厲王以及宣王的名稱、位次和有關事件的青銅器,是記錄歷代周王最多的一次;第一次發(fā)現(xiàn)“孝王”于青銅器銘文中;第一次發(fā)現(xiàn)新中國成立以來銘文最長的青銅器,內(nèi)容極其重要。
楊家村青銅器窖藏的發(fā)現(xiàn)被稱為21世紀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逨盤用短短的文字描述了西周幾代君王風云跌宕的歷史。逨盤銘文翻譯后的大意如下:逨說:“我顯赫偉大的始祖單公,威武英明,知人善任,是一位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輔佐文王、武王,討伐殷商,接受皇天大命,撫佑四方諸侯國,建立了周王朝,操勞國家,順應天意。我偉大的遠祖公叔,能輔佐成王,承受大命,制服了不祭祀享獻的荒蠻,安定了四方萬邦。我偉大的遠祖新室仲,沉穩(wěn)英明,安遠善近,輔佐康王,臣服了不來朝謹庭參的戎方。我偉大的遠祖惠仲盠父,善和于政,成于謀略,奉侍昭王、穆王,經(jīng)營四方,討伐楚荊。我偉大的遠祖零伯,仁慈明智,盡職盡責,侍奉共王、懿王。我偉大的祖父懿仲,直言規(guī)勸,協(xié)助孝王、夷王治理國家,有成就于周邦。我偉大的父親龔叔,端莊恭敬,嚴肅謹慎,和詢于政,德行顯著,輔佐厲王。逨繼承先祖和先父的職事,夙夕恭敬自己的職責,因此天子對逨多有賜賞。祝愿天子萬年長壽無疆,保佑周邦,治理四方?!?/p>
西周單氏逨盤銘文拓片。
王說:“我的顯赫偉大的文王、武王,從皇天那里接受大命,撫佑四方諸侯國。從前,你的先祖輔佐先王,盡心操勞大命?,F(xiàn)在,我要表彰你先祖的功勛,重申冊命,提高你的官職爵秩,命你輔助榮兌管理四方林業(yè),專供王宮使用。賜給你紅色的蔽膝、黑色的佩玉綬帶以及帶有銅飾的馬轡頭絡銜?!边F感激天子美好的賞賜,作了祭奠我偉大先祖的寶盤,用來追祀前世文德彰明的先祖。先祖威嚴英靈在天,逨恭恭敬敬在人間,恭敬操持完滿的德性。希望先祖蓬蓬勃勃,降給逨多福長壽,心懷寬綽,并給我安康保佑、高官厚祿、長命善終。逨永作天子的賢臣,子子孫孫將永遠享用,以此盤祭祀先祖。
372字,即使是現(xiàn)在的新聞消息也是極短的。然而從武王伐紂,到西周對戎狄、鬼方、楚荊的征戰(zhàn),都被清楚地描述出來。逨盤上實際共提到十二位周王: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僅未及西周的末代周王幽王。單氏家族8代祖先的功勛、個性也被逐一刻畫,文字華美又精湛。
3 一盤驗證司馬遷《史記》
中國古代史的夏、商、周三代,在《史記》等中國古代史書文獻中多有記載,但也遭到懷疑和否定。
20世紀初,隨著殷墟甲骨文等歷史文物的面世和研究,這一問題有了較大進展。著名學者王國維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文材料,對照歷史文獻,創(chuàng)造并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證據(jù)法”,撰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xù)考》。在這兩篇著作中,王國維考證了商王的世系,證明了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的記載大體不誤,記載的商代歷史為信史。
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第一展廳的顯著位置,發(fā)現(xiàn)國寶逨盤的地點——眉縣楊家村土崖被真實地再現(xiàn)在參觀者的面前。
1976年12月15日,在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大隊白家生產(chǎn)隊發(fā)現(xiàn)了一個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窖藏,出土西周青銅器103件,其中,墻盤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墻的人為紀念其先祖而鑄的青銅器,墻盤內(nèi)底部鑄刻有18行銘文,共計284字,記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6王的重要史跡以及作器者的家世,印證了《史記·周本紀》中關于西周前半段周王世系的記載,但西周后半段仍然缺乏歷史文物的驗證。
逨盤橫空出世,盤內(nèi)底鑄銘文記述了單氏家族8代祖先輔佐西周12位天子的豐功偉績,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當年參與楊家村窖藏考古發(fā)掘工作的寶雞市文物局副局長劉宏斌對記者說,逨盤銘文對西周王位世系有著明確的記載,第一次印證了《史記·周本紀》所記載的西周諸王世系名號和次序,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所擬定的西周年表作出了檢驗,為研究單氏家族史及西周王朝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等提供了實物資料,對西周青銅器斷代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具有證史補史的作用。因此,逨盤當之無愧地被譽為“青銅史書”。
在眉縣楊家村村委會北面,豎立著省文物局和寶雞市政府題詞“保護文化遺產(chǎn) 守望精神家園”的石碑。
守望精神家園
記者手記
站在2800多年前古人留下來的青銅禮器前,仿佛感受到了他們的體溫、呼吸,看到了古人的表情。血腥的侵略者一次次橫掃,古人們除了奔逃還是奔逃??梢韵胍?,當西周滅亡時,戎狄入侵,西周貴族倉皇東逃前將青銅器就地掩埋,以備后用。逨盤的主人,在那個慌張的絕望日子,并沒有忘記祖先的榮耀,把看作比生命還重要的器物窖藏起來。正是這一舉動,通過文字留給了后人一個古代檔案庫,使西周顯得越來越完整,越來越具體,越來越偉大,成為永久不衰的文化基因,散播到久遠,至今還能聞到、聽到。
這些青銅禮器的氣韻和紋飾印證著周朝的審美水平已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直到今天還讓海內(nèi)外藝術家嘆為觀止,被視為人類不可重復的奇跡。
在贊嘆國寶逨盤等27件青銅器價值的同時,人們更對當年發(fā)現(xiàn)這批國寶的5位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產(chǎn)生了欽佩之情。他們發(fā)現(xiàn)文物、保護文物的行動與國寶的橫空出世具有同等價值。
如今,在眉縣楊家村村民委員會北面,一個由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文物局和寶雞市政府分別題詞的“國家珍貴文物保護功臣”“保護文化遺產(chǎn) 守望精神家園”的兩塊石碑就豎立在村頭,赫然醒目。這不僅是對新時代寶雞農(nóng)民重義輕利、知禮尚德形象的致敬,更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詮釋。
記者在楊家村見到了當年發(fā)現(xiàn)逨盤的5位農(nóng)民中的王拉乾和王明鎖。當看到他們現(xiàn)在的生活并不富裕時,記者就試探地問,你們發(fā)現(xiàn)文物交給國家后悔嗎?他們幾乎同時說:“不后悔!”他們說,把文物交給國家,國家也沒虧待他們,給每人獎勵了2萬元,還給了許多榮譽,讓他們?nèi)ケ本┖蛧饴糜蔚龋麄兏械胶芄鈽s。特別是近年來,他們還不斷接受全國各地單姓家族的拜訪,為此,他們感到當年的舉動是正確的。
據(jù)了解,寶雞群眾有保護文物的光榮傳統(tǒng),并且成績顯著,在全國樹立了榜樣。從2003年至今,寶雞群眾發(fā)現(xiàn)文物、保護文物的壯舉達20多起,保護國家文物上千件。寶雞市先后3次在北京舉辦了寶雞群眾保護文物展覽,轟動全國。
沉睡了近3000年的貴族器物,被5位文化程度不高的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進一步揭秘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史,而新時代的中國普通農(nóng)民,沒有靠這些無價之寶去發(fā)財,而是積極保護,同樣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高貴與文明。
掩藏在厚重的黃土之下的逨盤鐫刻著中華民族一段歷史記憶,2800多年后的今天,眉縣5位農(nóng)民又賦予了它新的生命活力。他們同時在中華的文物保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歷史將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
監(jiān)制:張 立
編輯:白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