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兄弟左起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
104歲的邵逸夫退休了。從今年元旦起,這位華語電影的拓荒者、史上最年長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終于要成為名副其實的“逸夫”了。
從上世紀20年代上海一家小小的雜耍戲院,到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香港廣播電視有限公司(TVB);從一個家族企業(yè),到一個足以寫入歷史的文化產(chǎn)業(yè);從兄弟發(fā)家致富,到如今遍布祖國各地的“逸夫樓”“逸夫?qū)W校”“逸夫醫(yī)院”乃至享有“東方諾貝爾獎”美譽的“邵逸夫獎”……這位百歲老人的奮斗故事,已遠比他一手制作的上千部電影、電視劇還要精彩。他用近百年的堅持和付出,成就了華人世界的傳奇。十里洋場少年暗生“娛樂心”
1907年上海,祖籍浙江寧波的顏料商人邵玉軒家又添新丁,取名邵仁楞。因排行第六,大家習慣叫他“老六”。及至后來聲譽漸隆,人們?nèi)匀缓苌俜Q呼他的名字和職務,都是尊稱一聲“六叔”。邵仁楞18歲時,與父兄商量,為自己起了一個號:逸夫。從此,他以此號行走江湖。曾有人問他,為什么取這樣一個號,邵逸夫如是作答:寧波人從小就立志做大事,而這大事就是經(jīng)商,注定了忙碌。我取名逸夫,就是想鬧中求靜,安安逸逸度過一生。
邵玉軒是舊上海有名的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板,經(jīng)營漂染、財務等多種生意。他還關(guān)心時政,同情并支持
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當時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
邵玉軒好像就和電影有緣,有一次他與朋友出去游玩,一塊看了場電影。當時電影剛剛進入中國,雖然還是無聲電影,也被老百姓看成神奇的玩藝,誰都弄不懂那么一塊白布上,怎么會憑空出現(xiàn)山水樹木、活人畜牲!但邵玉軒與眾不同,他在驚嘆之余,馬上去打聽電影的知識,把它當作一個有利可圖的行當!當別人還在為電影作口頭義務宣傳的時候,邵玉軒已經(jīng)捷足先登,打起了電影的主意。1920年,上?!靶∥枧_”劇院的老板因為無力還債,只好把“小舞臺”抵押出賣。邵玉軒便派當律師的長子接收了“小舞臺”,將其改名“笑舞臺”,經(jīng)營起電影片子的進出口生意,開創(chuàng)了邵氏家族電影事業(yè)的先河,充分體現(xiàn)了他作為精明商人的心計。
1923年,邵家已趨敗落,所有家業(yè)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臺”一家劇院。邵氏兄弟毅然賣掉房子,舉家搬進“笑舞臺”,破釜沉舟,成敗在此一舉。
邵家四兄弟仁杰、仁棣、仁枚、仁楞都沒有繼承父業(yè),全部投身娛樂圈,并棄本名而改別號依次為醉翁、邨人、山客、逸夫。長兄邵醉翁由買賣電影片子到放電影,到后來獨樹一幟,成立中國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業(yè)公司”,開始自己拍電影。
邵氏兄弟目肖如炬,下決心買來一部電影攝影機,1924年出品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該劇原是邵醉翁編導的一部話劇,影片獲得極大成功。
旗開得勝的邵氏兄弟為之歡欣鼓舞,之后一口氣拍出《女俠李飛飛》、《梁祝痛史》、《義妖白蛇傳》和《孟姜女》等黃梅調(diào)古裝戲,深受觀眾喜歡?! ∩圩砦套约菏侵破思鎸а?,妻子陳玉梅領(lǐng)銜主演,老二邵邨人做編劇,老三邵山客主管發(fā)行,剛剛中學畢業(yè)的邵逸夫也被兄長們拍的片子搞得心癢難耐,在片場中覓一個“伙計”之職,除了打掃衛(wèi)生,管理演員的道具,還要隨時打雜。有時為了借一件道具,邵逸夫要跑幾十里路。弄得不好就要挨罵,還不敢向哥哥訴苦,因為哥哥不但不會袒護他,還會責備他:“誰叫你那樣笨?這點事情都做不好,還想干大事業(yè)?”邵逸夫是個好強的人,每次后勤出了問題,他總是自己承擔責任,主動向演員、職員征求意見,取得演員的支持。半年以后,邵逸夫終于成了個好后勤!
后來,哥哥又把他派去放映組,專跑片源。兩年以后,邵逸夫幾乎干遍了天一公司的所有部門。正是這種全面的基本訓練,使他后來主持電影公司時,什么問題都難不倒他!
由于邵逸夫勤奮又肯鉆硏,很快,從攝影、編劇到導演,電影制片各個環(huán)節(jié)他都了如指掌。險渡大洋成中國有聲電影鼻祖 當時,上海灘搶吃電影這碗飯的公司不止一家,“天一公司”遭到鐵壁合圍式的圍剿。邵逸夫的三哥邵仁枚接管了天一公司的營業(yè)經(jīng)理職務。他比大哥更多些經(jīng)營頭腦,首先想到的是為公司的產(chǎn)品找到銷路。他對著地圖苦苦思索,究竟該向什么地方去謀求發(fā)展呢?邵逸夫在一邊笑話他說:“你的手已經(jīng)劃到外國去了!”這句話反而提醒了邵仁枚。他認真分析說,東南亞一帶華人多,中華文化影響也大,久離祖國的華僑思念家鄉(xiāng),也許那里正是國產(chǎn)影片的好市場呢!大哥邵醉翁也動心了,當即一拍桌子,說:“去!我們就是要打到國外去!”
初到新加坡,浙江口音的邵仁枚被來自廣東、福建的新加坡華人拒之門外,幸得一位浙江老鄉(xiāng)的幫襯,邵仁枚帶去的幾部“天一公司”的片子才很快大受歡迎,一時爆棚。
邵仁枚忙得不可開交,只得拍電報回國,要六弟邵逸夫來當幫手。1926年,邵逸夫趕到了新加坡,協(xié)助三哥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創(chuàng)業(yè)的時日里,最使邵逸夫難忘的,是和哥哥一起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搞流動放映。他們像苦力一樣,扛著電影機和影片,在烈日下長途跋涉,深入到華僑眾多的農(nóng)場去放露天電影。那時的放映設(shè)備還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搖片子,一場電影放下來,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蟲叮咬,奇癢難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