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針灸學》精要★
          經絡輸穴學總結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tǒng)。
          1、經絡系統(tǒng),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別部。
          2、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
          3、十二經脈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組成:手足、陰陽、臟腑。一陰一陽演化為三陰三陽,以區(qū)分陰陽氣的盛衰與多少:陰氣中太陰最盛,其次為少陰,再次為厥陰;陽氣中最盛為陽明,其次為太陽,再次為少陽。
          4、十二經脈著,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
          5、膀胱一線1.5寸,膀胱二線3寸。
          6、陰經為里,屬于臟,陽經為表,屬于腑。十二經脈間存在著表里相連的關系。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7、陰經與陽經在四肢部位交接,陽經與陽經在頭部交接,陰經與陰經在胸腹部交接。
          肺經與大腸經  食指;心經與小腸經  小指;心包經與三焦經  無名指;
          胃經與脾經  足大趾內側;膀胱經與腎經  足小趾;
          8、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陽蹻脈、陰陽維脈。
          作用為 統(tǒng)率聯絡經絡、調節(jié)氣血盛衰。
          9、任脈督脈沖脈同起于胞中,同出會陰而異行,成為“一源三歧”。
          10、十二經別,又稱為“別行之正經”。一般從四肢肘膝關節(jié)上下的正經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頭 部其間有“離、合、出、入”的特點——離,即從十二經脈分出;入,即進入胸腹腔;合,即與表里經同行;出,即在頭項部出來。手足三陰三陽經別,按陰陽表里關系組成六對,稱為“六合”。
          11、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再加去軀干前的任脈絡、軀干后的督脈絡及軀干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稱“十五絡脈”。又有孫絡、浮絡和血絡之分。孫絡為絡脈中最細小的分支,浮絡是浮行于淺表部位的絡脈,血絡則是細小的血管。
          12、十二經筋,是與十二經脈相應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圍大體與十二經脈一致。
          13、十二皮部  六經皮部名稱  太陽——關樞;陽明——害蜚;少陽——樞持;太陰——關蟄;    少陰——樞懦;厥陰——害肩。
          14、《靈樞·經脈》指出:經絡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15、經絡的作用:溝通內外,網絡全身,運行氣血,調整陰陽,抗御病邪,反應癥候,
          傳導感應,調整虛實
          16、《醫(yī)學入門》:醫(y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燭。業(yè)者不可不熟!
          17、腧穴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于軀體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應點和針灸等治法的刺激點。
          18、一般將歸屬于十四經系統(tǒng)的稱為“經穴”,未歸入十四經的補充穴稱“經外奇穴”,還有按壓痛點取穴的稱“阿是穴”。
          19、經穴都有具體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經循行線上,有明確的針灸主治證,共361個穴位(依據是李學川的《針灸逢源》)。
          20、奇穴,一有具體的名稱和位置,但未歸入十四經中,舉例  華佗夾脊穴、八邪、八風、十宣,   四花是膽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稱不定穴,天應穴。
          22、《靈樞·邪客》: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留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腘。
          23、張介賓《類經》: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間有所結聚,故當于節(jié)之會處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療作用有三個特點:臨近作用 遠道作用 整體作用。
          25、遠道作用舉例:合谷穴不僅能夠治療上肢病癥,而且能治頸部和頭面部病癥;足三里不僅能治下肢病癥,而且能治療腸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敖浗j所通,主治所及”。
          經絡總論—表1  十二經脈與臟腑器官的聯絡
          經絡名稱
          聯絡的臟腑
          聯絡的器官
          手太陰肺經
          屬肺,絡大腸,還循胃口, 上膈
          喉嚨
          手陽明大腸經
          屬大腸,絡肺, 入缺盆,上膈
          入下齒中,夾口、鼻
          足陽明胃經
          屬胃,絡脾, 入缺盆,下至氣街中,下膈
          起于鼻,入上齒,還口夾唇,循喉嚨
          足太陰脾經
          屬脾,絡胃,流注心中,上膈
          夾咽,連舌本,散舌下
          手少陰心經
          屬心,絡小腸,上肺,下膈
          夾咽,連目系
          手太陽小腸經
          屬小腸,絡心,抵胃
          循咽,至目內外眥,入耳中,抵鼻
          足太陽膀胱經
          屬膀胱,絡腎
          起于目內眥,至耳上角,入腦絡
          足少陰腎經
          屬腎,絡膀胱,上貫肝,入肺中,絡心
          循喉嚨,夾舌本
          手厥陰心包經
          屬心包,絡三焦,下膈
          手少陽三焦經
          屬三焦,絡心包,下膈,入缺盆
          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銳眥
          足少陽膽經
          屬膽,絡肝,入缺盆,出氣街
          起于目銳眥,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足厥陰肝經
          屬肝,絡膽,夾胃,注肺,上貫膈
          過陰器,連目系,環(huán)唇內
          經絡總論—表2  奇經八脈循行分布和功能
          脈名
          循行分布概況
          功能
          任脈
          腹、胸、頦下正中
          總任六陰經,調節(jié)全身陰經經氣,故稱“陰脈之海”
          督脈
          腰、背、頭面正中
          總督六陽經,調節(jié)全身陽經經氣,故稱“陽脈之海”
          帶脈
          起于脅下,環(huán)腰一周,狀如束帶
          約束縱行軀干的諸條經脈
          沖脈
          與足少陰經相并上行,環(huán)繞口唇,且與任、督、足陽明等有聯系
          涵蓄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之海”或“血?!?div style="height:15px;">
          陰維脈
          小腿內側,并足太陰、厥陰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脈
          調節(jié)六陰經經氣
          陽維脈
          足跗外側, 并足少陽經上行,至項后會合于督脈
          調節(jié)六陽經經氣
          陰蹺脈
          足跟內側,伴足少陰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陽蹺脈會合
          調節(jié)肢體運動,司眼瞼開合
          陽蹺脈
          足跟外側,伴足太陽等經上行,至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
          腧穴總論—表1  十四經穴分經主治規(guī)律
          經脈類別
          經名
          本經主治特點
          二經相同主治
          三經相同主治
          手三陰經
          手太陰經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陰經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陰經
          心病
          手三陽經
          手陽明經
          前頭、鼻、口、齒病
          咽喉病,熱病
          手少陽經
          側頭、脅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陽經
          后頭、肩胛病,神志病
          足三陽經
          足陽明經
          前頭、口齒、咽喉病,胃腸病
          眼病、神志病、熱病
          足少陽經
          側頭、耳病、脅肋病
          足太陽經
          后頭、背腰?。ū秤岵⒅闻K腑?。?div style="height:15px;">
          足三陰經
          足太陰經
          脾胃病
          前陰病,婦科病
          足厥陰經
          肝病
          足少陰經
          腎病、肺病、咽喉病
          任督二脈
          任脈
          回陽,固脫,有強壯作用
          神志病、臟腑病、婦科病
          督脈
          中風、昏迷、熱病、頭面病
          腧穴總論—表2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起止點
          折寸
          量法
          說明
          頭  面 部
          前發(fā)際正中至后發(fā)際正中
          12
          直寸
          用于確定頭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眉間(印堂)至前發(fā)際正中
          3
          直寸
          第7頸椎棘突下(大椎)至后發(fā)際正中
          3
          直寸
          用于確定前或后發(fā)際及其頭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眉間(印堂)至后發(fā)際正中第7頸椎棘突下(大椎)
          18
          直寸
          前額兩發(fā)角(頭維)之間
          9
          橫寸
          用于確定頭前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而后兩乳突(完骨)之間
          9
          橫寸
          用于確定頭后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胸腹脅肋部
          胸骨上窩(天突)至胸劍聯合中點(歧骨)
          9
          直寸
          用于確定胸部任脈經穴的縱向距離
          胸劍聯合中點(歧骨)至臍中
          8
          直寸
          用于確定上腹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曲骨)
          5
          直寸
          用于確定下腹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兩乳頭之間
          8
          橫寸
          用于確定胸腹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腋窩頂點至第11肋游離端(章門)
          12
          直寸
          用于確定脅肋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背腰部
          肩胛骨內緣(近脊柱側點)至后正中線
          3
          橫寸
          用于確定背腰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肩峰緣至后正中線
          8
          橫寸
          用于確定肩背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上肢部
          腋前、后紋頭至肘橫紋(平肘尖)
          9
          直寸
          用于確定上臂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肘橫紋(平肘尖)至腕掌(背)側橫紋
          12
          直寸
          用于確定前臂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下肢部
          恥骨聯合上緣至股骨內上髁上緣
          18
          直寸
          用于確定下肢內側足三陰經穴的縱向距離
          脛骨內側髁下方至內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轉子至腘橫紋
          19
          直寸
          用于確定下肢外后側足三陽經穴的縱向距離(臀溝至腘橫紋相當于14寸)
          腘橫紋至外踝尖
          16
          直寸
          用于確定下肢外后側足三陽經穴的縱向距離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中(zhōng)府(fǔ)
          肺之募穴
          在胸前臂的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1肋間隙處
          ①咳嗽、氣喘、胸滿痛等肺部病證;②肩背痛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內深刺,以免傷及肺臟,引起氣胸
          尺(chǐ)澤(zé)
          合穴
          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①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腫痛等肺系實熱性病證;②肘臂攣痛;③急性吐瀉、中暑、小兒驚風等急癥
          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
          孔(kǒng)最(zuì)
          郄穴
          在前臂掌面橈側,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
          ①咯血、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肺系病證;②肘臂攣痛
          直刺0.5-1寸
          列(liè)缺(quē)
          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任脈)
          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①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肺系病證;②頭痛、齒痛、項強、口眼歪斜等頭項部疾患
          向上斜刺0.5-0.8寸
          經渠
          經穴
          在前臂掌面橈側,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1寸
          ①咳嗽、氣喘、等肺系病證;②咽喉腫痛;③手腕痛
          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太(tài)淵(yuān)
          輸穴;原穴;八會穴脈會
          掌后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
          ①咳嗽、氣喘等肺系疾患;②無脈癥;③腕臂痛
          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魚(yú)際(jì)
          滎穴
          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腫痛、失音等肺系熱性病證;②小兒疳積
          直刺0.5-0.8寸。治小兒疳積可用割治法
          少(shǎo)商(shāng)
          井穴
          拇指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
          ①咽喉腫痛、鼻衄、高熱等肺系實熱證;②癲狂、昏迷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經絡腧穴各論—表2  手陽明大腸經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商(shāng)陽(yáng)
          井穴
          在手食指末節(jié)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
          ①齒痛、咽喉腫痛等五官疾患;②熱病、昏迷等熱證、急癥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二間
          滎穴
          微握拳,在食指本節(jié)(第二掌指關節(jié))前橈側凹陷處
          ①咽喉腫痛、齒痛、目痛、鼻衄;    ②熱病
          直刺0.2~0.3寸
          三間
          輸穴
          微握拳,在食指本節(jié)(第二掌指關節(jié))后橈側凹陷處
          ①     咽喉腫痛、齒痛、目痛;
          ②     熱病
          ③     手背腫痛
          直刺0.5~0.8寸
          合(hé)谷(gǔ)
          原穴
          在手背,第1、2掌骨之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①頭痛、目赤腫痛、齒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聾等頭面五官諸疾;②發(fā)熱惡寒等外感病證,熱病無汗或多汗;③經閉、滯產等婦產科病證
          直刺0.5-1寸,針刺時手呈半握拳狀。孕婦不宜針
          陽溪
          經穴
          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起時,當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①頭痛、目赤腫痛、齒痛、咽喉腫痛②手腕痛
          直刺0.5~0.8寸
          偏(piān)歷(lì)
          絡穴
          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處
          ①耳鳴、鼻衄等五官疾患;②手臂酸痛;③腹部脹滿;④水腫
          直刺或斜刺0.5-0.8寸
          溫溜
          郄穴
          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
          ①頭痛、面腫、咽喉腫痛  ②腸鳴腹痛  ③肩背酸痛
          直刺0.5~1.0寸
          手三里
          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
          ①肩臂麻痛、上肢不遂 ②腹痛、腹瀉 ③齒痛頰腫
          直刺0.8~1.2寸
          曲(qǔ)池(chí)
          合穴
          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證;②熱??;③高血壓;④癲狂;⑤腹痛、吐瀉等腸胃病證;⑥咽喉腫痛、齒痛、目赤腫痛等五官熱性病證;⑦隱疹、濕疹、瘰疬等皮膚、外科疾患
          直刺0.5-1寸
          臂臑
          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7寸。自然垂臂時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
          ①肩臂麻痛、瘰疬
          ②目疾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肩(jiān)髃(yú)
          在肩部,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舉時,肩部出現兩個凹陷,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①肩臂攣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證;②隱疹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關節(jié)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迎(yíng)香(xiāng)
          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當鼻唇溝中
          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證;②膽道蛔蟲癥
          略向內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經絡腧穴各論—表3  足陽明胃經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承(chéng)泣(qì)
          在面部,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①眼瞼瞤動、迎風流淚、夜盲、近視等目疾;②口眼歪斜,面肌痙攣
          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出針時稍加按壓以防出血
          四白
          在面部,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①目赤腫痛②面痛口咼③頭痛眩暈
          直刺0.3-0.5寸;或沿頭皮透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
          地(dì)倉(cāng)
          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經痛等局部病證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上蝾a車穴透刺
          頰(jiá)車(chē)
          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咀嚼時咬肌隆起處,按之凹陷處
          齒痛、牙關不利、頰腫、口角歪斜等局部病證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上虻貍}穴透刺
          下(xià)關(guān)
          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径燎跋骂M骨髁狀突前方,合口有孔,張口即閉】
          ①牙關不利、三叉神經痛、齒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證;②耳聾、耳鳴、聤耳等耳疾
          直刺0.5-1寸。留針時不可做張口動作,以免折針。
          頭(tóu)維(wéi)
          在頭側部,額角發(fā)際直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頭痛、目眩、目痛等頭目病證
          平刺0.5-1寸
          梁(liáng)門(mén)
          在上腹部,臍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納少、胃痛、嘔吐等胃疾
          直刺0.8-1.2寸。過飽者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天(tiān)樞(shū)
          大腸之墓穴
          在腹中部,臍中旁開2寸
          ①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等胃腸病證;②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患
          直刺1-1.5寸
          歸來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①腹痛、疝氣 ②閉經、月經不調
          直刺1-1.5寸
          伏兔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髕底上6寸
          ①腰膝冷痛,下肢痿痹 ②疝氣
          直刺1.0-2.0寸
          梁(liáng)丘(qiū)
          郄穴
          屈膝,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骨外側端連線上,髕底上2寸
          ①急性胃??;膝腫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證;②乳癰、乳痛等乳疾
          直刺1-1.2寸
          犢(dú)鼻(bí)
          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關節(jié)疾患
          向后內斜刺0.5-1寸
          足(zú)三(sān)里(lǐ)
          合穴
          胃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①胃痛、嘔吐、噎膈、腹脹、腹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證;②下肢痿痹;③癲狂等神志?。虎苋榘b、腸癰等外科疾患;⑤虛勞諸證,為強壯保健要穴
          直刺1-2寸。強壯保健常用溫灸法
          上(shàng)巨(jù)虛(xū)
          大腸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①腸鳴、腹痛、腹瀉、便秘、腸癰、痢疾等胃腸病證;②下肢痿痹
          直刺1-2寸
          條(tiáo)口(kǒu)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①下肢痿痹,轉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直刺1-1.5寸
          下巨虛
          小腸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①小腹痛,腰脊痛②泄瀉,痢疾    ③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豐(fēng)隆(lóng)
          絡穴
          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2橫指處
          ①頭痛,眩暈;②癲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④下肢痿痹;⑤腹脹,便秘
          直刺1-1.5寸
          解(jiě)溪(xī)
          經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①下肢痿痹、踝關節(jié)病、足下垂等下肢、踝關節(jié)疾患;②頭痛,眩暈;③癲狂;④腹脹,便秘
          直刺0.5-1寸
          沖陽
          原穴
          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①胃痛,腹脹 ②口咼,面腫,齒痛③足背腫痛,足痿無力
          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
          陷谷
          輸穴
          在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
          ①目赤腫痛 ②足背腫痛,足痿無力
          直刺0.3~0.5寸
          內(nèi)庭(tíng)
          滎穴
          在足背,當第2、3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①齒痛、咽喉腫痛、鼻衄等五官熱性病證;②熱?。虎弁滤?、腹瀉、痢疾、便秘等腸胃病證;④足背腫痛,跖趾關節(jié)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
          厲(lì)兌(duì)
          井穴
          在足第2趾末節(jié)外側,趾甲根角旁約0.1寸
          ①鼻衄、齒痛、咽喉腫痛等實熱性五官病證;②熱??;③多夢、癲狂等神志疾患
          淺刺0.1寸
          經絡腧穴各論—表4  足太陰脾經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隱(yǐn)白(bái)
          井穴
          在足大趾末節(jié)內側,趾甲角旁約0.1寸
          ①月經過多、崩漏等婦科病;②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證;③癲狂,多夢;④驚風;⑤腹?jié)M,暴瀉
          淺刺0.1寸
          大都
          滎穴
          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jié)(第1跖趾關節(jié))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①腹脹、胃痛、便秘、泄瀉 ②熱病無汗
          直刺0.3-0.5寸
          太(tài)白(bái)
          輸穴;原穴
          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jié)(第1跖趾關節(jié))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①腸鳴、腹脹、腹瀉、胃痛、便秘等脾胃病證;②體重節(jié)痛
          直刺0.5-0.8寸
          公(gōng)孫(sūn)
          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沖脈)
          在足內側緣,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①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脾胃腸腑病證;②心煩失眠、狂證等神志病證;③逆氣里急、氣上沖心(奔豚氣)等沖脈病證
          直刺0.6-1.2寸
          商丘
          經穴
          在足內踝前下方凹陷處,當舟骨結節(jié)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①腹脹、泄瀉、便秘、痔疾 ②足踝腫痛、舌本強痛
          直刺0.3-0.5寸
          三(sān)陰(yīn)交(jiāo)
          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交會穴
          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①腸鳴腹脹、腹瀉等脾胃虛弱諸證;②月經不調、帶下、陰挺、不孕、滯產等婦產科病證;③遺精、陽痿、遺尿等生殖泌尿系統(tǒng)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壓;⑤下肢痿痹;⑥陰虛諸證
          直刺1-1.5寸。孕婦禁針
          地(dì)機(jī)
          郄穴
          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①痛經、崩漏、月經不調等婦科??;②腹痛、腹瀉等脾胃病證;③小便不利、水腫等脾不運化水濕病證
          直刺1-1.5寸
          陰(yīn)陵(líng)泉(quán)
          合穴
          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①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等脾不運化水濕病證;②膝痛
          直刺1-2寸
          血(xuè)海(hǎi)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①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月經??;②隱疹、濕疹、丹毒等血熱性皮膚病
          直刺1-1.5寸
          大橫
          仰臥,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
          泄瀉、便秘、腹痛
          直刺1-1.5寸
          大(dà)包(bāo)
          脾之大絡
          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第6肋間隙處
          ①氣喘;②胸脅痛;③全身疼痛;④岔氣;⑤四肢無力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經絡腧穴各論—表5  手少陰心經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極泉
          上臂外展,在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
          ①心痛、心悸   ②胸悶氣短、脅肋疼痛    ③肩臂疼痛,上肢不遂
          上臂外展,避開腋動脈,直刺0.5-0.8寸
          少(shǎo)海(hǎi)
          合穴
          屈肘舉臂,在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①心痛、癔癥等心病、神志??;②肘臂攣痛,臂麻手顫;③頭項痛,腋脅部痛;④瘰疬
          直刺0.5-1寸
          靈道
          經穴
          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5寸
          ①     心痛、心悸
          ②肘臂攣痛,手指麻木
          直刺0.3-0.5寸
          通(tōng)里(lǐ)
          絡穴
          在前臂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寸
          ①心悸、怔忡等心??;②舌強不語,暴喑;③腕臂痛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傷及血管和神經。留針時,不可做屈腕動作
          陰(yīn)郄(xì)
          郄穴
          在前臂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①心痛、驚悸等心??;②骨蒸盜汗;③吐血,衄血
          神(shén)門(mén)
          輸穴;原穴
          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①心痛、心煩、驚悸、怔忡、健忘、失眠、癡呆、癲狂等心與神志病證;②高血壓;③胸脅痛
          直刺0.3-0.5寸
          少(shǎo)府(fǔ)
          滎穴
          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
          ①心悸、胸痛等心胸??;②陰癢,陰痛;③癰瘍;④小指攣痛
          直刺0.3-0.5寸
          少(shǎo)沖(chōng)
          井穴
          在手小指末節(jié)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
          ①心悸、心痛、癲狂、昏迷等心及神志病證;②熱病;③胸脅痛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經絡腧穴各論—表6  手太陽小腸經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少(shǎo)澤(zé)
          井穴
          在手小指末節(jié)尺側,指甲根角旁0.1寸
          ①乳癰、乳汁少等乳疾;②昏迷、熱病等急癥、熱證;③頭痛、目翳、咽喉腫痛等頭面五官病證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孕婦慎用
          前谷
          滎穴
          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jié)(第5掌指關節(jié))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①頭痛、目痛、耳鳴、咽喉腫痛、熱病    ②乳少
          直刺0.2-0.3寸
          后(hòu)溪(xī)
          輸穴;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
          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jié)(第5掌指關節(jié))后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
          ①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痛證;②耳聾、目赤;③癲狂??;④瘧疾
          直刺0.5-1寸。治手指攣痛可透刺合谷穴
          腕骨
          原穴
          在手掌尺側,當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
          ①頭項強痛、耳鳴、目翳②黃疸、消渴、熱病、瘧疾③指攣腕痛
          直刺0.3-0.5寸
          陽谷
          經穴
          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①頭痛、目眩、耳鳴、耳聾 ②熱?、弁蟊弁?div style="height:15px;">
          直刺0.3-0.5寸
          養(yǎng)(yǎng)老(lǎo)
          郄穴
          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以掌向胸,當尺骨莖突橈側骨縫凹陷中
          ①目視不明;②肩、背、肘、臂酸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強身保健可用溫和灸
          支正
          絡穴
          在前臂背面尺側,當陽谷與小海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①頭痛、目眩  ②熱病  ③項強、腕臂痛
          直刺0.5-0.8寸
          小(xiǎo)海(hǎi)
          合穴
          微屈肘,在肘內側,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①肘臂疼痛,麻木;②癲癇
          直刺0.3-0.5寸
          肩貞
          在肩關節(jié)后下方,臂內收時,腋后紋頭上1寸
          ①肩背疼痛、手指麻痹  ②耳鳴
          向外斜刺1-1.5寸,或向前腋縫方向透刺
          天(tiān)宗(zōng)
          在肩胛部,當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約當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的1/3折點處取穴
          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損傷等局部病證;②氣喘
          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強行進針
          顴(quán)髎(liáo)
          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口眼歪斜、眼瞼瞤動、齒痛、三叉神經痛等面部病證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聽(tīng)宮(gōng)
          在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后緣,張口呈凹陷處
          ①耳鳴、耳聾、聤耳等耳疾;②齒痛
          張口,直刺1-1.5寸。留針時應保持張口姿勢
          經絡腧穴各論—表7  足太陽膀胱經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睛(jīng)明(míng)
          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目內眥旁0.1寸
          ①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夜盲、色盲等目疾;②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③心悸、怔忡
          囑患者閉目,醫(y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右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1寸。不捻轉,不提插(或只輕微捻轉和提插)。出針后按壓針孔片刻,防止出血。禁灸
          攢竹(cuanzhú)
          在面部,當眉頭凹陷中,眶上切跡處約在目內眥直上
          ①頭痛,眉棱骨痛;②眼瞼瞤動、眼瞼下垂、口眼歪斜、目視不明、流淚、目赤腫痛等目部病證;③呃逆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內緣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天(tiān)柱(zhù)
          在項部,大筋(斜方?。┩饩壷蟀l(fā)際凹陷中,約當后發(fā)際正中旁開1.3寸
          ①后頭痛、項強、肩背腰痛等痹證;②鼻塞;③癲狂癇;④熱病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上方深刺,以免傷及延髓
          風(fēng)門(mén)
          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①感冒、咳嗽、發(fā)熱、頭痛等外感病證;②項強,胸背痛
          斜刺0.5-0.8寸
          肺(fèi)俞(shu)
          肺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①咳嗽、氣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熱、盜汗等陰虛病證
          斜刺0.5-0.8寸
          心(xīn)俞(shu)
          心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①心痛、驚悸、失眠、健忘、癲癇等心與神志病變;②咳嗽、吐血;③盜汗,遺精
          斜刺0.5-0.8寸
          膈(gé)俞(shu)
          八會穴血會
          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①嘔吐、呃逆、氣喘、吐血等上逆之證;②貧血;③隱疹,皮膚瘙癢;④潮熱、盜汗;⑤血瘀諸證
          斜刺0.5-0.8寸
          肝(gān)俞(shu)
          肝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①脅痛、黃疸等肝膽病證;②目赤、目視不明、夜盲、迎風流淚等目疾;③癲狂癇;④脊背痛
          斜刺0.5-0.8寸
          膽(dǎn)俞(shu)
          膽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①黃疸、口苦、脅痛等肝膽病證;②肺癆,潮熱
          斜刺0.5-0.8寸
          脾(pí)俞(shu)
          脾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①腹脹、納呆、嘔吐、腹瀉、痢疾、便血、水腫等脾胃腸腑病證;②背痛
          斜刺0.5-0.8寸
          胃(wèi)俞(shu)
          胃之背俞穴
          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等胃疾
          斜刺0.5-0.8寸
          腎(shèn)俞(shu)
          腎之背俞穴
          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①頭暈、耳鳴、耳聾、腰酸痛等腎虛病證;②遺尿、遺精、陽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統(tǒng)疾患;③月經不調、帶下、不孕等婦科病證
          直刺0.5-1寸
          大(dà)腸(cháng)俞(shu)
          大腸背俞穴
          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①腰腿痛;②腹脹、腹瀉、便秘等胃腸病證
          直刺0.8-1.2寸
          膀(páng)胱(guāng)俞(shu)
          膀胱背俞穴
          在腰部,骶正中嵴旁開1.5寸,約平第2骶后孔
          ①小便不利、遺尿等膀胱氣化功能失調病證;②腰骶痛;③腹瀉、便秘
          直刺或斜刺0.8-1.2寸
          次(cì)髎(liáo)
          在骶部,約當髂后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后孔
          ①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等婦科病證;②小便不利;③遺精;④疝氣;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委陽
          三焦下合穴
          在腘橫紋外側端,當股二頭肌肌腱的內側
          ①腹?jié)M、水腫、小便不利 ②腰脊強痛、下肢攣痛
          直刺1-1.5寸
          委(wěi)中(zhōng)
          合穴
          膀胱下合穴
          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②腹痛,急性吐瀉;③小便不利,遺尿;④丹毒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腘靜脈出血
          膏肓
          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①咳嗽、氣喘、盜汗②健忘、遺精③虛勞
          直刺0.5-0.8寸
          志(zhì)室(shì)
          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①遺精、陽痿等腎虛病證;②小便不利、水腫;③腰脊強痛
          斜刺0.5-0.8寸
          秩(zhì)邊(biān)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陰痛
          直刺1.5-2寸
          承(chéng)山(shān)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處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直刺1-2寸。不宜做過強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腸肌痙攣
          飛(fēi)揚(yáng)
          絡穴
          在小腿后面,當外踝后昆侖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
          ①頭痛,目眩;②腰腿疼痛;③痔疾
          直刺1-1.5寸
          跗陽
          陽蹻郄穴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侖穴直上3寸
          ①頭痛、頭重 ②腰腿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直刺0.8-1.2寸
          昆(kūn)侖(lún)
          經穴
          在足部外踝后方,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①后頭痛、項強、腰骶疼痛、足踝腫痛證;②癲癇;③滯產
          直刺0.5-0.8寸。孕婦禁用,經期慎用
          申(shēn)脈(mài)
          八脈交會穴(通于陽蹺脈)
          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①頭痛,眩暈;②癲狂癇證、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直刺0.3-0.5寸
          金門
          郄穴
          在足外側,當外踝前緣之下,榾骨下緣處
          ①頭痛,小兒驚風 ②腰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直刺0.3-0.5寸
          京骨
          原穴
          在足外側,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①頭痛、項強、目翳 ②腰腿痛
          直刺0.3-0.5寸
          束骨
          輸穴
          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jié)(第5跖趾關節(jié))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①頭痛、項強、目眩  ②腰腿痛
          直刺0.2-0.5寸
          足通骨
          滎穴
          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jié)(第5跖趾關節(jié))的前方,赤白肉際處
          ①頭痛、項強 ②目眩 ③癲狂
          直刺0.2-0.3寸
          至(zhì)陰(yīn)
          井穴
          在足小趾末節(jié)外側,趾甲根角旁0.1寸
          ①胎位不正,滯產;②頭痛,目痛;③鼻塞,鼻衄
          淺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經絡腧穴各論—表8  足少陰腎經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涌(yǒng)泉(quán)
          井穴
          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2、3趾趾縫紋頭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
          ①昏厥、中暑、小兒驚風、癲狂癇等急癥及神志病證;②頭痛、目眩、失眠;③咯血、咽喉腫痛、喉痹等肺系病證;④大便難,小便不利;⑤奔豚氣;⑥足心熱
          直刺0.5-0.8寸。臨床常用灸法或藥物貼敷
          然谷
          滎穴
          在足內側緣,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①月經不調、陰挺、遺精、小便不利②消渴、泄瀉 ③咽喉腫痛、咳血
          直刺0.5-1.0寸
          太(tài)溪(xī)
          輸穴;原穴
          在足內側,內踝后方,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①頭痛、目眩、失眠、健忘、遺精、陽痿等腎虛證;②咽喉腫痛、齒痛、耳鳴、耳聾等陰虛性五關病證;③咳嗽、氣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頻數,便秘;⑤月經不調;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直刺0.5-0.8寸
          大鐘
          絡穴
          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
          ①癃閉、遺尿、便秘 ②咳血、氣喘③癡呆 ④足跟痛
          直刺0.3-0.5寸
          水泉
          郄穴
          在足內側,內踝后下方,當太溪穴直下1寸,根骨結節(jié)的內側凹陷處
          ①月經不調、痛經 ②小便不利
          直刺0.3-0.5寸
          照(zhào)海(hǎi)
          八脈交會穴(通于陰蹺脈)
          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①失眠、癲癇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腫痛等五官熱性疾患;③月經不調、帶下、陰挺等婦科病證;④小便頻數,癃閉
          直刺0.5-0.8寸
          復(fù)溜(liū)
          經穴
          在小腿內側,太溪穴上2寸,當跟腱的前緣
          ①水腫、汗證(無汗或多汗)等津液輸布失調疾患;②腹脹、腹瀉等胃腸疾患;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直刺0.5-1寸
          交信
          陰蹻郄穴
          在小腿內側,太溪穴上2寸,復溜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后方
          ①月經不調、崩漏 ②泄瀉、便秘
          直刺1-1.5寸
          筑賓
          陰維郄穴
          在小腿內側,當太溪與陰谷的連線上,太溪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
          ①癲狂、嘔吐 ②疝氣 ③小腿疼痛
          直刺1-1.5寸
          陰谷
          合穴
          在腘窩內側,屈膝時,當半腱肌腱與半膜肌腱之間
          ①陽痿、疝氣、崩漏 ②癲狂 ③膝股痛
          直刺1-1.5寸
          橫骨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①少腹脹痛、小便不利、遺尿 ②遺精、疝氣
          直刺1-1.5寸
          肓(huāng)俞(shu)
          仰臥。在中腹部,當臍中旁開0.5寸
          ①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胃腸病證;②月經不調;③疝氣
          直刺1-1.5寸
          俞府
          在胸部,當鎖骨下,前正中線旁開2寸
          ①咳嗽、氣喘、胸痛 ②嘔吐
          斜刺或平刺0.5-0.8寸
          經絡腧穴各論—表9  手厥陰心包經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天池
          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外1寸,前正中線旁開5寸
          ①     咳嗽、氣喘 ②乳少、乳癰 ③胸悶 、脅肋脹痛
          斜刺或平刺0.5-0.8寸
          曲(qǔ)澤(zé)
          合穴
          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尺側緣
          ①心痛、心悸、善驚等心系病證;②胃痛、嘔血、嘔吐等熱性胃疾;③暑熱病;④肘臂攣痛
          直刺1-1.5寸;或點刺出血
          郄(xì)門(mén)
          郄穴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鍵之間
          ①急性心痛、心悸、心煩、胸痛等心疾;②咯血、嘔血、衄血等熱性出血證;③疔瘡;④癲癇
          直刺0.5-1寸
          間(jiān)使(shǐ)
          經穴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鍵之間
          ①心痛、心悸等心疾;②胃痛、嘔吐等熱性胃?。虎蹮岵?,瘧疾;④癲狂癇
          直刺0.5-1寸
          內(nèi)關(guān)
          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陰維脈)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鍵之間
          ①心痛、胸悶、心動過速或過緩等心疾;②胃痛、嘔吐、呃逆等胃腑病證;③中風;④失眠、郁證、癲狂癇等神志病證;⑤眩暈癥,如暈車、暈船、耳源性眩暈;⑥肘臂攣痛
          直刺0.5-1寸
          大(dà)陵(líng)
          輸穴;原穴
          在腕橫紋中央,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鍵之間
          ①心痛,心悸,胸脅滿痛;②胃痛、嘔吐、口臭等胃腑病證;③喜笑悲恐、癲狂癇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攣痛
          直刺0.3-0.5寸
          勞(láo)宮(gōng)
          滎穴
          在手掌心,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
          ①中風昏迷、中暑等急癥;②心痛、煩悶、癲狂癇等神志疾患;③口瘡,口臭;④鵝掌風
          直刺0.3-0.5寸
          中(zhōng)沖(chōng)
          井穴
          在手中指末節(jié)尖端中央
          中風昏迷、舌強不語、中暑、昏厥、小兒驚風等急癥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經絡腧穴各論—表10  手少陽三焦經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關(guān)沖(chōng)
          井穴
          在無名指尺側,指甲根角旁0.1寸
          ①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喉痹、舌強等頭面五官病病證;②熱病、中暑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液門
          滎穴
          在手背部,當第4、5指間指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①熱病頭痛、目赤、耳鳴、耳聾;    ②瘧疾
          直刺0.3-0.5寸
          中(zhōng)渚(zhǔ)
          輸穴
          在手背,當環(huán)指本節(jié)(掌指關節(jié))的后方,第4、5掌骨之間凹陷處
          ①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喉痹等頭面五官病證;②熱??;③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直刺0.3-0.5寸
          陽池
          原穴
          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①耳聾、目赤腫痛、咽喉腫痛 ②瘧疾、消渴  ③腕痛
          直刺0.3-0.5寸
          外(wài)關(guān)
          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陽維脈)
          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
          ①熱病;②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頭面五官病證;③瘰疬;④脅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直刺0.5-1寸
          支(zhī)溝(gōu)
          經穴
          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
          ①便秘;②耳鳴、耳聾;③暴喑;④瘰疬;⑤脅肋疼痛;⑥熱病
          直刺0.5-1寸
          會宗
          郄穴
          在前臂背側,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尺側,尺骨的橈側緣
          ①耳鳴、耳聾 ②癲癇 ③上肢痹痛
          直刺0.5-1寸
          天井
          合穴
          在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①耳聾、偏頭痛 ②肘臂痛
          直刺0.5-1寸
          肩(jiān)髎(liáo)
          在肩部,肩髃后方,當上臂外展時,肩峰后下方呈現凹陷處
          肩臂攣痛不遂
          直刺1-1.5寸
          翳(yì)風(fēng)
          在耳垂后方,當乳突前下方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中
          ①耳鳴、耳聾等耳疾;②口眼歪斜、面風、牙關緊閉、頰腫等面、口病證;③瘰疬
          直刺0.5-1寸
          角(jiǎo)孫(sūn)
          在頭部,折耳郭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fā)際處
          ①頭痛、項強;②目赤腫痛,目翳;③齒痛,頰腫
          平刺0.3-0.5寸
          耳門
          在面部,當耳屏上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地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①耳鳴、耳聾  ②齒痛
          微張口,直刺0.5-1寸
          絲(sī)竹(zhú)空(kōng)
          在面部,當眉梢的凹陷處
          ①癲癇;②頭痛、目眩、目赤腫痛、眼瞼瞤動等頭目病證;③齒痛
          平刺0.3-0.5寸
          經絡腧穴各論—表11  足少陽膽經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瞳(tóng)子(zǐ)髎(liáo)
          在面部,目外眥旁,當外側緣處
          ①頭痛;②目赤腫痛、羞明流淚、內障、目翳等目疾
          平刺0.3-0.5寸?;蛉忉橖c刺出血
          聽會
          在面部,當耳屏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①耳鳴、耳聾 ②齒痛、面痛
          張口,直刺0.5-1.0寸
          上關
          在耳前,下關直上,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①耳鳴、耳聾  ②偏頭痛、齒痛、面痛
          直刺0.5-1.0寸
          曲鬢
          在頭部,當耳前鬢角發(fā)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
          ①偏頭痛  ②目赤腫痛
          平刺0.5-0.8寸
          率(shuai)谷(gǔ)
          在頭部,耳尖直上入發(fā)際1.5寸,角孫直上方
          ①頭痛,眩暈;②小兒急、慢驚風
          平刺0.5-0.8寸
          完骨
          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處
          ①頭痛、頸項強痛、失眠 ②齒痛口噤不開 ③癲癇、瘧疾
          直刺0.5-0.8寸
          本神
          在頭部,當前發(fā)際上0.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2/3與外1/3交點處
          ①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②癲癇、小兒驚風
          平刺0.3-0.5寸
          陽白
          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①頭痛、眩暈 ②視物模糊、目痛、面癱
          平刺0.3-0.5寸
          頭(tóu)臨(lín)泣(qì)
          在頭部,目正視,瞳孔直上入前發(fā)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
          ①頭痛;②目痛、目眩、流淚、目翳等目疾;③鼻塞,鼻淵;④小兒驚癇
          平刺0.5-0.8寸
          風(fēng)池(chí)
          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
          ①中風、癲癇、眩暈等內風所致的病證;②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腫痛、口眼歪斜等外風所致的病證;③頭病,耳鳴,耳聾;④頸項強痛
          針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風府穴。深部中間為延髓,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與深度
          肩(jiān)井(jǐng)
          在肩上,前直乳頭,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①頸項強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難產、乳癰、乳汁不下、乳癖等婦產科及乳房疾患;③瘰疬
          直刺0.5-0.8寸。內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婦禁針
          日(rì)月(yuè)
          膽之募穴
          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①黃疸、脅肋疼痛等肝膽病證;②嘔吐、吐酸、呃逆等肝膽犯胃病證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臟器
          京門
          腎募穴
          在側腰部,掌門后1.8寸,當第12肋骨游離端的下方
          ①小便不利、水腫 ②腹脹、泄瀉、腸鳴、嘔吐 ③腰痛、脅痛
          直刺0.5-1.0寸
          帶脈
          在側腹部,掌門下1.8寸,當第11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處
          ①帶下、月經不調、經閉、小腹痛  ②腰痛、脅痛
          直刺0.8-1.0寸
          環(huán)(huán)跳(tiào)
          側臥屈股,在股外側部當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點處
          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風疹
          直刺2-3寸
          風(fēng)市(shì)
          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腘橫紋上7寸。垂手直立時,中指尖處
          ①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等下肢疾患;②遍身瘙癢
          直刺1-1.5寸
          陽(yáng)陵(líng)泉(quán)
          合穴;膽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
          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①黃疸、脅痛、口苦、嘔吐、吐酸等肝膽犯胃病證;②膝腫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關節(jié)疾患;③小兒驚風
          直刺1-1.5寸
          陽交
          陽維脈郄穴
          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5寸,腓骨后緣
          ①胸脅脹痛 ②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外丘
          郄穴
          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
          ①胸脅脹痛 ②頸項強痛、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光(guāng)明(míng)
          絡穴
          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①目痛、夜盲、近視、目花等目疾;②胸乳脹痛;③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陽輔
          經穴
          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①偏頭痛、目外眥痛、咽喉腫痛②腋下腫痛、胸脅脹痛③下肢痿痹
          直刺0.8-1.2寸
          懸(xuán)鐘(zhōng)
          (絕骨)
          八會穴之髓會
          在小腿外側,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①癡呆、中風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頸項強痛,胸脅滿痛,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丘(qiū)墟(xū)
          原穴
          在足外踝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中
          ①目赤腫痛、目翳等目疾;②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外踝腫痛等痛證;③足內翻,足下垂
          直刺0.5-0.8寸
          足(zú)臨(lín)泣(qì)
          輸穴;八脈交會穴(通于帶脈)
          在足背外側,當足第4跖本節(jié)(第4跖趾關節(jié))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①偏頭痛、目赤腫痛、脅肋疼痛、足跗疼痛等痛證;②月經不調,乳癰;③瘰疬
          直刺0.5-0.8寸
          俠(xiá)溪(xī)
          滎穴
          在足背外側,第4、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①驚悸;②頭痛、眩暈、頰腫、耳鳴、耳聾、目赤腫痛等頭面五官病證;③脅肋疼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等痛證;④乳癰;⑤熱病
          直刺0.3-0.5寸
          足(zú)竅(qiào)陰(yīn)
          井穴
          在足第4趾末節(jié)外側,趾甲根角旁0.1寸
          ①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等頭面五官實熱病證;②胸脅痛,足跗腫痛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經絡腧穴各論—表12  足厥陰肝經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大(dà)敦(dūn)
          井穴
          在足大趾末節(jié)外側,趾甲根角旁約0.1寸
          ①疝氣,少腹痛;②遺尿、癃閉、五淋、尿血等泌尿系統(tǒng)病證;③月經不調、崩漏、陰縮、陰中痛、陰挺等月經病及前陰病證;④癲癇,善寐
          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
          行(xing)間(jiān)
          滎穴
          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紋頭處
          ①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歪等肝經風熱病證;②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帶下等婦科經帶病證;③陰中痛、疝氣;④遺尿、癃閉、五淋等泌尿系病證;⑤胸脅滿痛
          直刺0.5-0.8寸
          太(tài)沖(chōng)
          輸穴;原穴
          在足背側,第1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中
          ①中風、癲狂病、小兒驚風;頭痛、眩暈、耳鳴、目赤腫痛、口歪、咽痛等肝經風熱病證;②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等婦科經帶病證;③黃疸、脅痛、腹脹、嘔逆等肝胃病證;④癃閉,遺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腫痛
          直刺0.5-0.8寸
          中封
          經穴
          在足背側,當足內踝前,商丘與解溪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
          ①疝氣、腹痛、小便不利  ②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蠡(li)溝(gōu)
          絡穴
          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①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等婦科病證;②小便不利;③疝氣,睪丸腫痛
          平刺0.5-0.8寸
          中都
          郄穴
          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①疝氣、崩漏  ②腹痛、泄瀉  ③脅痛、下肢痿痹
          平刺0.5-0.8寸
          曲(qu)泉(quán)
          合穴
          在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節(jié)面橫紋內側端,股骨內側踝的后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緣凹陷中
          ①月經不調、痛經、帶下、陰挺、陰癢、產后腹痛等婦科病證;②遺精,陽痿,疝氣;③小便不利;④膝臏腫痛,下肢痿痹
          直刺1-1.5寸
          章(zhāng)門(mén)
          脾之募穴;八會穴之臟會
          在側腹部,第11肋游離端下方
          ①腹痛、腹脹、腸鳴、腹瀉、嘔吐等胃腸病證;②脅痛、黃疸、痞塊(肝脾腫大)等肝脾病證
          直刺0.8-1寸
          期(qī)門(mén)
          肝之募穴
          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①胸脅脹痛、嘔吐、吐酸、呃逆、腹脹、腹瀉等肝胃病證;②奔豚氣;③乳癰
          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內臟
          經絡腧穴各論—表13  督脈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腰(yāo)陽(yáng)關(guān)
          在腰部,后正中線,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婦科病證;③遺精、陽痿等男科病證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命(mìng)門(mén)
          在腰部,后正中線,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溫陽要穴。①腰脊強痛,下肢痿痹;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經閉、不孕等婦科病證;③遺精、陽痿、精冷不育、小便頻數等男性腎陽不足病證;④小腹冷痛,腹瀉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至(zhì)陽(yáng)
          在背部,后正中線,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①黃疸、胸脅脹滿等肝膽病證;②咳嗽、氣喘;③腰背疼痛,脊強
          向上斜刺0.5-1寸
          大(dà)椎(zhuī)
          后正中線,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①熱病、瘧疾、惡寒發(fā)熱、咳嗽、氣喘等外感病證;②骨蒸潮熱;③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等神志病證;④項強,脊痛;⑤風疹,痤瘡
          向上斜刺0.5-1寸
          啞(yǎ)門(mén)
          在項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
          ①暴喑,舌緩不語;②癲狂癇、癔癥等神志病證;③頭痛,頸項強痛
          正坐位,頭微前傾,項部放松,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傷及延髓
          風(fēng)府(fǔ)
          在項部,后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祛風要穴。①中風、癲狂癇、癔癥等神志病證;②頭痛、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失音、目痛、鼻衄等內、外風為患病證
          正坐位,頭微前傾,項部放松,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傷及延髓
          百(bǎi)會(huì)
          在頭部,當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寸或后發(fā)際正中直上7寸,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①癡呆、中風、失語、瘈疭、失眠、健忘、癲狂癇證、癔癥等神志病證;②頭風、頭痛、眩暈、耳鳴等頭面病證;③脫肛、陰挺、胃下垂、腎下垂等氣失固攝而致的下陷性病證
          平刺0.5-0.8寸;升陽舉陷可用灸法
          上星
          在頭部,當發(fā)際正中直上1寸
          ①目痛、頭痛、眩暈 ②熱病、瘧疾
          平刺0.5-0.8寸
          神(shén)庭(tíng)
          在頭部,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
          ①癲狂癇、失眠、驚悸等神志病證;②頭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淵、鼻衄等頭面五官病證
          平刺0.5-0.8寸
          素髎
          在面部,當鼻尖的正中央
          ①鼻塞、目痛 ②驚厥、昏迷
          向上斜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不灸
          水(shuǐ)溝(gōu)
          (人中)
          在面部,在人中溝的上1/3與下2/3交點處
          ①昏迷、暈厥、中風、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癥,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癥、癲狂癇、急慢驚風等神志病證;③鼻塞、鼻衄、面腫、口歪、齒痛、牙關緊閉等面鼻口病證;④閃挫腰痛
          向上斜刺0.3-0.5寸,強刺激;或指甲掐按
          經絡腧穴各論—表14  任脈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腧穴名
          特定穴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中(zhōng)極(jí)
          膀胱募穴;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
          ①遺尿、小便不利、癃閉等泌尿系病證;②遺精、陽痿、不育等男科病證;③月經不調、崩漏、陰挺、陰癢、不孕、產后惡露不盡、帶下等婦科病證
          直刺1-1.5寸;孕婦慎用
          關(guān)元(yuán)
          小腸募穴;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保健要穴。①中風脫證、虛勞冷憊、羸瘦無力等元氣虛損病證;②少腹疼痛,疝氣;③腹瀉、痢疾、脫肛、便血等腸腑病證;④五淋、尿血、尿閉、尿頻等泌尿系病證;⑤遺精、陽痿、早泄、白濁等男科??;⑥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惡露不盡、胞衣不下等婦科病證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婦慎用
          石門
          三焦募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2寸
          ①小便不利、陽痿 ②腹脹、腹痛、泄瀉
          直刺1-2寸。孕婦慎用
          氣(qì)海(hǎi)
          肓之原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保健要穴。①虛脫、形體羸瘦、臟器衰憊、乏力等氣虛病證;②水谷不化、繞臍疼痛、腹瀉、痢疾、便秘等腸腑病證;③小便不利、遺尿等泌尿系病證;④遺精、陽痿、疝氣;⑤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后惡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婦科病證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婦慎用
          神(shén)闕(què)
          在腹中部,臍窩中央
          ①虛脫、中風脫證等元陽暴脫;②腹痛、腹脹、腹瀉、痢疾、便秘、脫肛等腸腑病證;③水腫,小便不利
          因消毒不便,所以一般不針,多用艾條灸或艾炷隔鹽灸
          下脘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2寸
          ①腹痛、腹脹、嘔吐、泄瀉
          直刺1-2寸
          中(zhōng)脘(wǎn)
          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①胃痛、腹脹、納呆、嘔吐、吞酸、呃逆、小兒疳積等脾胃病證;②黃疸;③癲狂,臟躁
          直刺1-1.5寸
          膻(dan)中(zhōng)
          心包募穴;八會穴之氣會
          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或兩乳頭連線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
          ①咳嗽、氣喘、胸悶、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氣機不暢的病證;②產后乳少、乳癰、乳癖等胸乳病證
          平刺0.3-0.5寸
          巨闕
          心募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6寸
          ①胃痛、吐酸、嘔吐 ②胸痛、心悸
          直刺0.3-0.6寸
          鳩尾
          絡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合部下1寸
          ①胸悶、心痛、心悸  ②嘔吐、腹脹③癲狂病
          直刺0.3-0.6寸
          膻中
          心包募穴,氣會
          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①胸悶、氣短、心悸、兄臺、咳嗽、氣喘 ②乳汁少 ③嘔吐、嘔逆
          直刺0.3-0.5寸,或平刺
          天(tiān)突(tū)
          仰靠坐位。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①咳嗽、哮喘、胸痛、咽喉腫痛、暴喑等肺系病證;②癭氣、梅核氣、噎膈等氣機不暢病證
          先直刺0.2-0.3寸,然后將針尖向下,緊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與深度,以防刺傷肺和有關動、靜脈
          廉(lián)泉(quán)
          仰靠坐位。微仰頭,在頸部前正中線上,喉結上方,當舌骨體上緣的中點處
          中風失語、暴喑、吞咽苦難、舌緩流涎、舌下腫痛、口舌生瘡、喉痹等咽喉口舌病證
          向舌根斜刺0.5-0.8寸
          承漿
          仰靠坐位。在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①唇緊、齒齦腫痛、面痛、口舍生瘡②消渴、癲癇
          斜刺0.3-0.5寸
          經絡腧穴各論—表15  下列常用奇穴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部位
          腧穴名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頭頸部
          四(sì)神(shén)聰(cōng)
          正坐位。在頭頂部,百會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①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癲癇等神志病證;②目疾
          平刺0.5-0.8寸
          印(yìn)堂(táng)
          在額部,兩眉頭連線的中點
          ①癡呆、癇證、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證;②頭痛,眩暈;③鼻衄,鼻淵;④小兒驚風,產后血暈,子癇
          提捏局部皮膚,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太(tài)陽(yáng)
          正坐或側伏坐位,在顳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1橫指的凹陷中
          ①頭痛;②目疾;③面癱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
          背部
          定(dìng)喘(chuǎn)
          側伏或臥位,在背部,第7頸椎棘突下(大椎穴)旁開0.5寸
          ①哮喘,咳嗽;②肩背痛,落枕
          直刺0.5-0.8寸
          夾(jiá)脊(jǐ)
          華佗夾脊
          側伏或伏臥位,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穴,左右共34穴
          適應范圍較廣,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療心肺、上肢疾??;下胸部的穴位治療胃腸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療腰腹及下肢疾病
          直刺0.3-0.5,或用梅花針叩刺
          胃(wèi)脘(wǎn)下(xià)俞(shu)
          俯臥或伏臥位,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①胃痛,腹痛,胸脅痛;②消渴
          斜刺0.3-0.5寸
          腰(yāo)眼(yǎn)
          伏臥位,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凹陷中
          ①腰痛;②月經不調,帶下;③虛勞
          直刺1-1.5寸
          上肢
          十(shí)宣(xuān)
          仰掌,十指微屈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離緣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①昏迷;②癲癇;③高熱,咽喉腫痛;④手指麻木
          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
          八(bā)邪(xié)
          微握拳,在手背側各指縫中的赤白肉際處,左右共8穴
          ①手背腫痛,手指麻木;②煩熱,目痛;③毒蛇咬傷
          斜刺0.5-0.8寸,或點刺出血
          外(wài)勞(láo)宮(gōng)
          伏掌,左手背側,第2、第3掌骨間,掌指關節(jié)后約0.5寸處
          ①落枕,手臂腫痛;②臍風
          直刺0.5-0.8寸
          下肢
          膝(xī)眼(yǎn)
          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即犢鼻穴)
          ①膝痛,腿痛;②腳氣
          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對側膝眼
          膽(dǎn)囊(náng)穴(xué)
          在正坐或側臥位,小腿外側上部,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陽陵泉)直下2寸
          ①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癥等膽腑病證;②下肢痿痹
          直刺1-2寸
          闌(lán)尾(wěi)穴(xué)
          在正坐或側臥位,在小腿前側上部,當犢鼻穴下5寸,脛骨前緣旁開1橫指。足三里穴下約2寸處
          ①急慢性闌尾炎;②消化不良;③下肢痿痹
          直刺1.5-2寸
          刺法灸法總結
          2       針法起源于東方(山東),灸法起源于北方。最初的針:砭石。拔罐法,古稱“角法”,原始罐具為獸角
          2       進針:單手:指壓進針=插入法、捻入法;雙手:指切、夾持(長針)、舒張、提捏。
          角度:直90、斜45、平15。方向:平行經脈循行方向,針尖對向病痛部。啞門、風府向下頜;風池向鼻尖
          2       行針:運針,毫針刺入穴位后,為了使患者產生針刺感應,或 調整針感強弱,以及使針感向某一方向擴散傳導而采用的操作方法。
          2       得氣:古稱“氣至”又稱“針感”,是指毫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轉等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氣感應。(患者醫(yī)者兩方面的感覺)
          2       補瀉:原則:“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靈樞·經脈》。E.g.補法:捻轉拇指快出,重插輕提,徐進疾退,隨經循行(列缺向上是向病所不是補瀉),與氣機反,出針后按針孔。
          2       灸法的特點:善治虛寒病癥預防保健,特殊功效可補針藥不足,易被患者接受和自我治療。
          2       艾=蘄艾的特點:淡黃色,便于揉捏成型,易于燃燒,熱力溫和,燒毀不易散落。以陳久為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2       九針:鑱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
          九針
          九刺
          十二刺
          五刺
          刺法
          作用
          選穴
          適應癥
          三棱針
          鋒針
          絡刺
          贊刺
          豹紋刺
          點刺放血;刺絡(瀉血);散刺(向內螺旋);刺絡拔罐
          通經活絡
          開竅泄熱
          消腫止痛
          以痛為腧,臟腑器官病變對應背俞穴,對應脊神經分布
          實、熱、瘀、痛
          皮膚針
          鑱針
          毛刺
          揚刺
          半刺
          弱刺激(紅而不痛);強刺激(痛而出血);中等刺激(痛不出血)
          淺刺皮膚(梅花七星羅漢)
          點:穴位叩刺
          線:循經叩刺
          面:局部叩刺
          -
          火針
          大針
          焠刺
          白亮;通紅;微紅
          古稱燔針
          芒針
          長針
          夾持進針,捻轉手法
          2       皮內針
          針具
          針身長
          針柄
          刺法
          撳釘型
          2~2.5mm
          與針身垂直
          直刺
          顆粒型(麥粒型)
          5~10mm
          與針身在同一平面
          平刺
          2       電針:用電針儀輸出脈沖電流,通過毫針作用于人體經絡腧穴,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波形:連續(xù)、疏密、斷續(xù)
          注意事項:用前檢查儀器,仔細調節(jié)電流量,避免電流回路經過心臟,孕婦慎用年老體弱醉酒過饑過飽過勞不宜,溫針后表面氧化不易導電。
          2       穴位注射:水針,不可注入關節(jié)腔血管和脊髓腔,避開神經干。
          2       耳針:采用短毫針或其他針具刺激耳穴,一診斷和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方法。
          耳穴分布規(guī)律:大體形如一個倒置在子宮內的胎兒。與面頰相應的穴位在耳垂;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與軀干相應的穴位在耳輪體部;與下肢相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篇】研究生入學考試《針灸學》考點精要(四)
          每天三分鐘學針灸 第十二天
          【中篇】研究生入學考試《針灸學》考點精要(五)
          針灸技能 80個常用穴位
          中醫(yī)執(zhí)業(yè)實踐技能考試常用針灸穴位-80個
          中西醫(yī)結合實踐技能-針灸1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