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補腎化瘀方(劉茂甫方)
【組成】枸杞子15g,菟絲子15g,五味子15g,天麻15g,鉤藤15g,葛根30g,丹參30g,地龍9g,茯苓30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
【功效主治】補腎化瘀。用于中老年頸椎病。
【方解】方中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補腎益精,茯苓健脾除濕,丹參活血化瘀通經均為君主之藥;葛根升陽生津解肌、潤養(yǎng)筋脈為臣藥;天麻、鉤藤平肝息風,地龍通絡利濕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化瘀通絡之效。本方特點為:除用補腎、活血、祛濕化瘀外,重用葛根。葛根: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其味甘、性平、入脾胃經,為解肌退熱、透發(fā)麻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的常用藥。唐以前多用于解肌、調胃、止瀉、止痢,宋代以后又常取其升陽止瀉及透疹退熱之功,以治脾虛瀉泄和疹透不暢之癥。近代又常用治高血壓、頭痛、冠心病。劉教授用此治頸椎病。他認為該藥既能解肌,又能透疹,說明其有表里雙解之作用,頸椎病雖非外邪侵犯于表,但多有項背強痛之筋脈不通之證,故取其生津液、潤筋脈之效用于頸椎病。劉老還指出,此非表證,要用此藥量宜大,方可全效,故一般用量多為30g,遠大于正常量(6~12g)?,F代藥理研究證實,葛根提取物總黃酮及葛根素有增加冠狀動脈、腦血流量的作用,對解除項背強痛效果頗好,對頭痛、頭暈、耳鳴及肢麻的癥狀也有改善作用。
【加減】心煩、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30g,遠志9g或合歡皮15g,夜交藤15g;血虛者加何首烏、熟地黃各15g;伴疲乏無力、肢體軟弱不用氣虛證者,去枸杞子、五味子,加補陽還五湯(黃芪15g,赤芍15g,川芎15g,桃仁9g,紅花9g);舌質紫暗,瘀血癥狀甚者加紅花25g,延胡索18g;冷痛甚者加桂枝9g;肢體麻木、沉重甚者加防己18g;伴有口干、但不欲飲,午后煩熱等肝腎陰虛癥狀者去枸杞子、菟絲子,加六味地黃湯(熟地黃、山藥、山茱萸各12g,澤瀉、茯苓、牡丹皮各9g)。
【驗案】譚某,女,55歲。1993年11月27日初診。頭昏頸面部麻木1年,加重50天。患者于1年前,無明顯原因頭昏,右頸項麻木,有時面部亦有麻木感,經本單位衛(wèi)生所治療,時輕時重,50天來頭昏癥狀加重,頸項麻木不能緩解,有時疼痛,面部不適,伴腰膝酸困心煩,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食欲可,大小便正常。曾于1991年頸椎拍片報告頸椎病。平素體健,分別于1980年、1989年2次左脛骨骨折,已絕經5年。查體:體形略胖,血壓15/10kPa,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頸部活動尚可,兩肺(-),心界不大,心率78/分,律齊A2>P2,腹部無壓痛,肝脾不大,雙腎區(qū)叩痛(-),右手握力較差,腱反射無亢進,頸顱多普勒超聲檢測報告:右側椎動脈供血不足。西醫(yī)診斷:頸椎病、右側椎動脈供血不足。劉茂甫教授根據以上癥狀認為屬腎虛血瘀。治宜補腎益精,活血化瘀,佐以安神,處方為:天麻15g,鉤藤15g,遠志9g,五味子15g,枸杞子15g,女貞子15g,炒酸棗仁15g,柏子仁15g,葛根30g,川芎18g,丹參18g,紅花12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服上方2周頭昏頸面部麻涼、腰膝酸困明顯減輕,只是睡眠仍欠佳,故按以上治則:加合歡皮18g,夜交藤15g,牛膝15g,去柏子仁、五味子、遠志。服藥6劑,睡眠好轉,頭昏、頸項麻木已不明顯,說明服藥有效。由于患者煎藥不便,故改用成藥益腎飲補腎化瘀以治其本。該患者10多年來竟骨折2次,并常感腰膝酸困,說明其本為腎虛,頸項麻木為氣血不通故用補腎化瘀治療后療效明顯。
【體會】中老年頸椎病,是由于脊椎老化所引起的退行性脊椎病之一。臨床癥狀多,治療難度較大,劉茂甫教授認為其發(fā)病與腎虛、血瘀有關,用補腎化瘀法,對緩解癥狀效果較好。
【方源】《劉茂甫中醫(yī)世家經驗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