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禮則無儀,無儀不成禮。——題記
《論語》第三篇第十章:
【原文】
子曰:“禘(di,天子祭祀宗廟的五年之一大祭)自既灌(禘禮中第一次獻(xiàn)酒)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span>
【譯文】
孔子說:“禘祭的大典自從第一次用酒灑地來降神之后,我就不想看了?!?/span>
【悟讀】
薄筵十月,厚禮三載。
中國古代是一個高度重視禮儀的國度。長期將“禮”和“儀”連在一起,無禮則無儀,無儀不成禮。
禘禮是古代一種極為隆重且只有天子才能主持的五年一次的大祭之禮。
本章的背景,在《論語注疏》有載。此章言魯禘祭非禮之事。禘者,五年大祭之名。灌者,將祭,酌郁鬯於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而魯逆祀,躋僖公,亂昭穆,故孔子曰:“禘祭自既灌己往,吾則不欲觀之也。
趙伯循曰:“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廟,而以始祖配之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勛勞,賜魯重祭。故得禘于周公之廟,以文王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禮矣?!?/span>
周成王因周公旦對周朝有莫大的功勛,特許他舉行祶祭,這已然是于禮不合,周公旦的封國——魯國的歷代君主都沿此慣例。祶祭開始時,“灌”是祭祀中的第一個項目,而魯國的君臣,此時誠意未散,猶有可觀,此后,時間越長,則精神越懈怠。孔子嘆曰:“吾不欲觀之矣!”孔子繼承了易經(jīng)的觀點,認(rèn)為祭神如神在,重要的是虔誠的心意,對于繁復(fù)的犧牲品不應(yīng)過度強(qiáng)調(diào)。也反對勉強(qiáng)做假,喪失了祭祀的實際精神和意義。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等級名分,不僅活著的時候不能改變,死后也不能改變。生時是貴者、尊者,死后其亡靈也是尊者、貴者。本章對行禘禮的議論,反映出當(dāng)時禮崩樂壞的狀況,也表示了孔子對現(xiàn)狀的不滿。
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和諧社會,禮儀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