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羽 聶傳安
這段時間閑時沒事,印發(fā)給孩子們一些課外閱讀材料,如《猛人杜甫,一個小號的逆襲》、《貴族精神的三大支柱》、《阮籍的佯狂之旅》、《蘇小妹三難新郎》、《世說中的桓溫》、《說韓愈》、《陳元方與陳太丘》、《謝道韞與謝安》、《無情對與十七字詩》等等,還有那篇每屆學生我都會認真講解的《漁父》。
課文的延伸,《世說》的細化,人生的啟迪。力爭突出文字的可讀性與趣味性。
我把材料印發(fā)給每個孩子,讓他們看,不設任何問題。但我不能保證每個人都喜歡看,甚至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會看。我對他們講,“師度有緣人”。如果你對語文有緣,你就會看,就會喜歡;你如果真的不喜歡,老師也不會勉強,畢竟這是補充材料。
但我知道,一定有很多人會喜歡去看,也有人看后會形成于文字。
例如講了《漁父》后,就有三班的楊羽與十班的戴子林等同學以之為題材,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漁父》據說的屈原的作品,大約是在楚頃襄王執(zhí)政時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擊,個人和楚國面臨著厄運的情況下,詩人心情憂憤苦悶,來到汨羅江畔,邊行邊吟而成的。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tài)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里面有許多句子我們耳熟能詳,如:“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如“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如“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如“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等等。
楊羽以自己的筆再現了這個故事:
霧鎖沅江,煙波浩渺,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唯江畔一人身著素衣,緩緩而來。
他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輕風拂起略顯寬大的袖筒,幾縷黑中夾灰的發(fā)絲隨風揚起。
茫茫白霧中,一漁父拏一芥小舟,停泊岸邊。見那人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步于此?”
未對上漁父的目光,他仰頭,望著廣闊的江面,似在自言自語……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亦斜睨著江面,“圣者不會凝滯不前,而會隨著世道改變自己。舉世皆濁,何不攪泥揚波,眾人皆醉,何不吃酒糟而大喝其酒?為何非要脫離世俗,使自己走得如此艱難?”
他微蹙眉,堅定地望著遠處的水天一色,那有他最初的信念。“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我寧赴身湘江,葬于江魚腹中。怎能讓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
一陣無言的沉默。
清風徐來,兩人的衣衫似春水般漾起波瀾。
漁父半張口,欲言又止,莞爾而笑。不知是笑他的執(zhí)著,還是笑自己“與世推移”改念而不復勸阻。轉身,曳槳而去。
一粒人,一點舟,漸漸被大霧模糊,消失在他的視線中。
他是屈原。
世人有說他的固執(zhí),也有說漁父的圓滑。一道一儒,實是殊途同歸。
向著自己的信念,于己問心無愧,足矣。
楊羽文章明顯受原文影響,又有《湖心亭看雪》痕跡。但難得的是楊羽加上不少少女般的浪漫氣息,讓故事的畫面更加唯美。文章的最后點出自己對二人的評價:不論儒道,都是在追求自己的信念,路不同而歸宿一樣。楊羽似乎是在調和漁父與屈原的矛盾,為這個千古難題提供了自己的解決方法。
向著自己的信念,于己問心無愧,足矣。
我突然發(fā)現,楊羽這話,是不是也是對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