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中世紀,世俗王權與教權之間的博弈是歷史發(fā)展的一條主脈絡。自克呂尼改革以來,教會逐漸擺脫德皇的控制,在世俗權力上開始凌駕于王權之上。從1077年的卡諾莎之行到英諾森三世對西歐各君主一系列的強硬作為,教會的權勢達到了頂峰。然而法國卡佩王朝的快速崛起以及王權的集中鞏固,使得羅馬教廷迎來一個比分裂的神圣羅馬帝國更難纏的對手。
1285年,在腓力三世去世后,17歲的美男子腓力四世繼位成為新的法王,開始了他長達29年的統(tǒng)治。腓力四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間致力于打擊貴族,擴大王室的權益,進一步鞏固了王室的力量,為法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意識覺醒奠定了堅實基礎。
腓力四世
腓力四世在位期間連續(xù)多次對外用兵,擴大了法國領地。1294年腓力四世以領主名義,召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來巴黎受審,英王拒絕后,腓力四世開啟了與英國的戰(zhàn)爭,并占領了加斯科尼地區(qū)。1297年腓力四世入侵弗蘭德爾,鎮(zhèn)壓了當地人民起義。同年,腓力四世擊退了神圣羅馬帝國的諸侯對東部香檳地區(qū)的進攻,迫使這些諸侯承認法國在默茲河以西的主權。
這一系列的戰(zhàn)爭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也為法國王室?guī)砹藝乐氐呢斦栴}。對此,腓力四世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如提高國家稅賦,收繳猶太人財富等,但這仍無法彌補戰(zhàn)爭造成的財政虧空,于是腓力四世將目光投向了當時最富裕的教士階層。腓力四世下令向法國境內的神職人員征稅,如果不交稅,教會財產將會被扣押,這嚴重觸犯了教會的利益和權威。
此時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也是一位強硬的教皇,他堅持教皇至上的傳統(tǒng)觀點。針對法王這一舉動,卜尼法斯八世于1296年2月頒布著名的教諭《教士不納俗稅》,禁止神職人員向政府繳稅,也禁止平信徒(非神職信徒)向教會財產要求任何利益?!胺欠ㄕ鞫惖慕y(tǒng)治者會被開除教籍,他們的國家禁止一切宗教活動。”
卜尼法斯八世
腓力四世與之前的法王態(tài)度完全不同,面對教皇的威脅,腓力四世毫不退讓,并針鋒相對地宣布凡法蘭西王國的臣民,未經國王允許,不得將金銀、貨幣、武器、馬匹從法國流向羅馬教廷,并驅逐了負責教廷財務的人員,這對羅馬教會的收益造成了嚴重影響。
而當時,卜尼法斯八世對西西里晚禱事件斡旋失敗,對其權威和地位造成了嚴重影響,并不適于同法王決裂牽扯更多的精力,所以此時教皇對腓力四世的態(tài)度趨于緩和,此后又發(fā)布新的圣諭稱《教士不納俗稅》暫不適用于法國,腓力四世可以在必要的情況下向教會征稅。1297年8月,教皇追封腓力四世的祖父路易九世為圣徒(圣路易),路易九世死于1270年,死后僅27年就被追封圣徒,這在基督教歷史上十分罕見,由此可見在第一輪交鋒中,教皇完全處于下峰。
1300年,卜尼法斯八世宣布本年為基督教的第一個禧年,“禧年”這個詞來源于舊約的“圣年”,于是1300這年成為歷史上的第一個圣年大赦,在教皇的倡導下有二十多萬人前往羅馬朝圣,這為羅馬教廷帶來了大量的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會對法國財政的依賴,教皇對待法王的態(tài)度日漸強硬起來。
1301年,腓力四世逮捕了一位法國主教,這位主教正好是教皇駐法國的一名代表。腓力四世指責這名主教犯下了叛國以及持異端邪說等罪。腓力四世的行為嚴重違反了教會法中“只有教皇才能審判主教”的規(guī)定。
教皇要求腓力四世立即釋放主教,并號召法國的主教們到羅馬,審查法國國王的宗教問題。卜尼法斯八世給腓力四世發(fā)了一道詔諭,譴責了腓力四世在對待教會的問題上犯下的許多罪行,認為國王對教皇的不敬是不可理喻的,是無信仰的預兆。
詔諭傳到法國后,引起了腓力四世的強烈不滿,他將詔諭焚燒之后,授意他的首席顧問皮埃爾.弗洛特偽造了一份更加盛氣凌人的詔書。在這封詔書中,法王模仿教皇的口吻,侮辱法國國王,強調世俗國王在一切問題上都要服從于教宗,教宗凌駕于一切之上。
通過偽造詔書,腓力四世獲得了法國民眾的支持,于是腓力四世于1302年4月順勢召開了法國歷史上第一次由教士、貴族和市民參加的三級會議,會議上腓力四世獲得了法國三個階層的有力支持。三級會議各個等級分別寫信給教皇,申明國王只服從上帝,教皇不得干涉法國的任何內政。
卜尼法斯八世得知法王偽造詔書后,怒斥后者道德敗壞,遂發(fā)布《一圣通諭》,重申教皇擁有高于世俗君主的最高權力,并預言其不得善終,結果一語成讖,當然這是后話了。
《一圣通諭》對腓力四世而言無疑一份戰(zhàn)爭宣言,在與英國達成《巴黎條約》后,腓力四世再次召開三級會議,會議上他捏造了卜尼法斯八世犯有陷害主教、褻瀆天主、神職買賣、生活淫蕩、迷信魔術、謀殺前任教宗等一系列罪狀,這些捏造的罪名無一例外指向一個目的,那就是卜尼法斯八世不是一個合法的教皇。
卜尼法斯八世對這些莫須有的指控予以強烈譴責,并決定于1303年9月8日圣母圣誕節(jié)這天宣布對法王革除教籍的絕罰并罷免其王位。腓力四世決定先下手為強,于前一天組織了一支雇傭軍潛入意大利,突襲教皇所居住的阿納尼城堡,并拘捕了教皇。
教皇被拘捕
據卜尼法斯傳記記載,教皇并沒有像某些史書描寫地那樣驚慌失措,當時卜尼法斯緊握十字架,正襟危坐,臨危不懼,維持了他作為教皇的形象和尊嚴。
然而雇傭軍中有教皇的仇敵,他們剝去了教皇的皇冠和法衣,甚至毆打了教皇,這是對一個人極大的侮辱,何況作為基督教精神領袖的教皇。
雇傭軍原本打算將教皇挾持到巴黎受審,然而當地的騎士和民眾聞訊趕來將雇傭軍團團圍住。雇傭軍無奈將教皇釋放。
在阿納尼民眾的護送下,卜尼法斯八世返回羅馬,然而受此打擊的教皇幾乎精神崩潰,在返回羅馬兩個月后便羞憤而死,他的死是標志教皇權威衰落的轉折點。
卜尼法斯去世后,當時參與營救卜尼法斯的一位樞機主教(也是當時的多明我會總會長)被選為新教皇,是為本篤十一世。本篤十一世上臺后,羅馬城的形勢十分混亂和危險,所以本篤十一世便逃到了羅馬附近的另一座城市佩魯賈,但只過了九個月本篤十一世便離奇死亡。
1305年,在腓力四世的強力干涉下,樞機主教在里昂召開教皇選舉會議,并推舉法王的好友法國波爾多主教為新教皇,也就是本文的另一位主角克萊芒五世。
克萊芒五世由于身患癌癥,且迫于法王的壓力并沒有到羅馬加冕,而是選擇了法國南部城市里昂。此后,克萊芒五世雖然有意返回羅馬,但此時的羅馬局勢動蕩,城內反叛勢力一直沒有停歇。終于在1309年,克萊芒在腓力四世的脅迫下將教廷搬到了距離里昂不遠的小城阿維尼翁,開啟了長達七十年之久的“阿維尼翁之囚”時期。
克萊芒五世在擔任教皇期間,共任命了24位樞機主教,其中只有一位不是法國人。他在位期間對法王十分尊敬,不僅同意法國國王有權向教會和神職人員征稅,還宣布解散擁有大量財產的圣殿騎士團,任命法國國王指定的人為大主教,克萊芒五世在位期間幾乎對法王言聽計從,唯一沒有妥協(xié)的地方就是拒絕法王審判卜尼法斯八世。
圣殿騎士團
迫于法王壓力解散圣殿騎士團,并燒死大量騎士團成員成為克萊芒五世一生最大的污點,這也為他的權威、地位、名譽以及心靈帶來了巨大影響。他對于無力解救騎士團深感自責,終于在騎士團覆亡后的兩個月后也郁郁而終。
然而教廷受法王節(jié)制的日子并沒有過去,此后先后又有六任教皇在阿維尼翁度過,這六位教皇與克萊芒五世一樣無一例外都是法國人。在此期間任命的134位樞機主教中,至少有112位都是法國人,此前無論是教皇還是樞機主教的人數,都是意大利人占絕對優(yōu)勢。教廷在這七十年間失去了克呂尼改革期間的獨立性和崇高性,教廷儼然成了法國的教廷,成為了法王屬下的宗教事務管理局。
1377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在當時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和意大利圣女佳琳的敦促之下,排除了種種困難,終于再次返回羅馬,結束了整整70年的阿維尼翁流亡歲月。
然而在返回羅馬的第二年,格里高利十一世便去世,教廷再次發(fā)生分裂,羅馬主教選舉了意大利人烏爾班六世為教皇,而法國主教則選舉了瑞士人克萊芒七世,不久克萊芒七世便在法國主教們的支持下,再次返回了阿維尼翁,從此又拉開了長達四十年的西方教會大分裂。
從“阿維尼翁之囚”這個事件的名字來看,好像是說教廷在這70年的時間里失去了自由,淪為了法王的附庸甚至是傀儡,然而很多后世之人都過分夸大了這次事件對教廷的影響。根據一些歷史記載,在阿維尼翁的這七十年間,教廷在財政收入、稅負、宗教事務管理等方面仍然保持正常的運轉,仍然能夠對英、法、德、西等基督教國家施加強大的影響力。
而阿維尼翁雖然現在屬于法國而在當時卻是教皇國的一部分領地。在13世紀末,當時的教皇就從路易九世的弟弟查理一世手中買下了阿維尼翁城。所以,阿維尼翁一直屬于羅馬教皇的領地或者說財產,直到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為止。所以教廷只是從羅馬遷往了教皇國的另外一處領地,相當于我們現在換了一個首都一樣,并非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遷到了法國境內,更談不上成為法王的“囚徒”。
宗教改革
而從腓力四世死后,法國在很短時間內更換了三個法王,國內局勢并不穩(wěn)定,所以對教皇的影響已經很弱,之所以教皇不顧羅馬市民的呼吁返回羅馬,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羅馬城內派系紛爭,反叛勢力依然存在以及臺伯河洪水和瘟疫等自然災害嚴重等。相比羅馬,阿維尼翁形勢比較穩(wěn)定,教廷對局勢的掌控比較方便,且阿維尼翁位于商業(yè)和貿易路線上,可以為教廷帶來更多的財富。
但無論如何,七十年的流亡歲月對于教廷的權威和統(tǒng)治還是產生了較大影響,為今后的西方教會大分裂以及不久后宗教改革埋下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