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欧美精品成人动漫二区|国产中文字幕综合色|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1. 
      
        <b id="zqfy3"><legend id="zqfy3"><fieldset id="zqfy3"></fieldset></legend></b>
          <ul id="zqfy3"></ul>
          <blockquote id="zqfy3"><strong id="zqfy3"><dfn id="zqfy3"></dfn></strong></blockquote>
          <blockquote id="zqfy3"><legend id="zqfy3"></legend></blockquote>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手肘部(4)
          原文鏈接:http://www.fumuhui.com/news/51154.shtml
          當(dāng)前位置:父母會育兒網(wǎng)>育兒知識>小兒推拿常用穴位:手肘部(4)
          所屬欄目:日常護理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手肘部(4)
          內(nèi)容導(dǎo)讀:寶寶一天大便4到5次小兒肺炎的臨床表現(xiàn)33周4天感冒了在線等
          小兒推拿小兒按摩推拿
          28、外八卦
          【位置】掌背外勞宮周圍與八卦相對處。
          【操作】拇指作順時針方向掐運,稱運外八卦。
          【次數(shù)】100到300次。
          【主治】胸悶、腫脹、便結(jié)等。
          【臨床應(yīng)用】運外八卦能寬胸利氣,通滯散結(jié)。臨床上多與摩腹、推揉膻中等合用,治療胸悶、腹脹、便結(jié)等癥。
          29、一窩風(fēng)
          【位置】手背腕橫紋正中凹陷處。
          【操作】指端揉,稱揉一窩風(fēng)。
          【次數(shù)】100到300次。
          【主治】腹痛、腸鳴、關(guān)節(jié)痹痛,傷風(fēng)感冒。
          【臨床應(yīng)用】揉一窩風(fēng)能溫中行氣、止痹痛利關(guān)節(jié)。常用于受寒、食積等原因引起的腹痛等,多與拿肚角、推三關(guān)、揉中脘等合用。本法亦能發(fā)散風(fēng)寒,宣通表里,對寒滯經(jīng)絡(luò)引起的痹痛或感冒風(fēng)寒等癥也有效。
          30、膊陽池
          【位置】在手背一窩風(fēng)后3寸處。
          【操作】拇指甲掐或指端揉,稱為掐膊陽池或揉膊陽池。
          【次數(shù)】掐3到5次;揉100到300次。
          【主治】便秘、溲赤、頭痛。
          【臨床應(yīng)用】掐揉膊陽池能止頭痛、通大便、利小便,特別對大便便秘結(jié),多揉之有效,但對大便滑瀉者禁用;用于感冒頭痛,或小便赤澀短少多與其它解表、利尿法同用。
          31、三關(guān)
          【位置】前臂橈側(cè),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橈側(cè)面或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稱推三關(guān);屈患兒拇指,自拇指外側(cè)端推向肘,稱為大推三關(guān)。
          【次數(shù)】100到300次。
          【主治】氣血虛弱,病后體虛、陽虛肢冷、腹痛、腹瀉、斑疹白瘩,疹出不透以及感冒風(fēng)寒等一切虛、寒病癥。
          【臨床應(yīng)用】
          (1)推三關(guān)性溫?zé)幔苎a氣行氣,溫陽散寒,發(fā)汗解表,主治一切虛寒病癥,對非虛寒病癥宜慎用。臨床上治療氣血虛弱,命門火衰、下元虛冷,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無華,食欲不振、疳積、吐瀉等癥。多與補脾經(jīng)、補腎經(jīng)、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
          (2)對感冒風(fēng)寒,陰冷無汗或疹出不透癥,多于清肺經(jīng)、推攢竹、掐揉二扇門等合用,此外對疹毒內(nèi)陷、黃疸,陰疽等癥亦有療效。
          32、天河水
          【位置】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稱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總筋處,一起一落彈打如彈琴狀,直至洪池,同時一面用口吹氣隨之,稱打馬過天河。
          【次數(shù)】100到300次。
          【主治】外感發(fā)熱、潮熱、內(nèi)熱、煩躁不安、口渴、弄舌、重舌、驚風(fēng)等一切熱證。
          【臨床應(yīng)用】
          (1)清天河水性微涼,較平和,能清熱解表,瀉火除煩,主要用于治療性病癥,清熱而不傷陰分。多用于五心煩熱,口燥咽干,唇舌生瘡,夜啼等癥;對于感冒發(fā)熱、頭痛、惡風(fēng)、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風(fēng)熱者,也常與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等合用。
          (2)打馬過天河清熱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實熱、高熱等癥。
          33、六腑
          【位置】前臂尺側(cè),陰池至肘成一直線。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
          【次數(shù)】100到300次。
          【主治】一切實熱病癥。高熱、煩渴、驚風(fēng)、鵝口瘡、弄舌、重舌、咽痛、腮腺炎和大便秘結(jié)干燥等。
          【臨床應(yīng)用】退六腑性寒涼,能清熱、涼血解毒。對溫病邪入營血,臟腑郁熱積滯,壯熱煩渴,腮腺炎及腫毒等實熱證均可應(yīng)用。本穴與補脾經(jīng)合用,有止汗的效果。若患兒平素大便溏薄、脾虛腹瀉者,本法慎用。
          本法與推三關(guān)為大涼大熱之法可單用,亦可合用。若患兒氣虛體弱,畏寒怕冷,可單用推三關(guān),如高熱煩渴、發(fā)斑等可單用退六腑。而兩穴合用能平衡陰陽,防止大涼大熱,免傷正氣。如寒熱夾雜,以熱為主,則可以退六腑三數(shù),推三關(guān)一數(shù)之比推之;若以寒為重,則可以推三關(guān)三數(shù),退六腑一數(shù)之比推之。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手背及上肢伸面
          20、老龍
          【位置】中指甲后一分許。
          【操作】用掐法,稱掐老龍。
          【次數(shù)】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急驚風(fēng)。
          【臨床應(yīng)用】掐老龍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開竅的作用。若小兒急驚暴死,或高熱抽搐,掐之知痛有聲音,較易治,不知痛而無聲音,一般難治。
          21、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兩側(cè)赤白肉處,橈側(cè)稱右端正,尺側(cè)稱左端正。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羅紋面揉稱掐、揉端正。
          【次數(shù)】掐5次;揉50次。
          【主治】鼻衄、驚風(fēng)、嘔吐、泄瀉、痢疾。
          【臨床應(yīng)用】
          (1)揉右端正能降逆止嘔,主要用于胃氣上逆而引起的惡心嘔吐等癥;揉左端正能升提,主要用于水瀉、痢疾等癥。
          (2)掐端正多用于治療小兒驚風(fēng)、常與掐老龍、清肝經(jīng)配合。同時本穴對鼻衄有效,方法用細(xì)繩由中指第三節(jié)橫紋起扎至指端,扎好后,患兒靜臥即可。
          22、五指節(jié)
          【位置】掌背五指第一指間關(guān)節(jié)。
          【操作】拇指甲掐,稱掐五指節(jié);用拇、食指揉搓稱揉五指節(jié)。
          【次數(shù)】各掐3到5次;揉搓30到50次。
          【主治】驚風(fēng)、吐涎、驚燥不安、咳嗽風(fēng)痰等。
          【臨床應(yīng)用】掐揉五指節(jié)安神鎮(zhèn)驚、祛風(fēng)痰,通關(guān)竅掐五指節(jié)主要用于驚燥不安、驚風(fēng)等癥,多與掐老龍、清肝經(jīng)合用;揉五指節(jié)主要用于胸悶、痰喘、咳嗽等癥,多與運八卦、推揉膻中合用。
          23、二扇門
          【位置】掌背中指根本節(jié)兩側(cè)凹陷處。
          【操作】拇指甲掐,稱掐二扇門;拇指偏峰按揉,稱揉二扇門。
          【次數(shù)】掐5次;揉100到500次。
          【主治】驚風(fēng)抽搐,身熱無汗。
          【臨床應(yīng)用】掐揉二扇門能發(fā)汗解表,退熱平喘,是發(fā)汗的有效方法。揉時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風(fēng)寒外感。本法與揉腎頂、補脾經(jīng)、補腎經(jīng)配合應(yīng)用,適宜于平素體虛外感者。
          24、上馬
          【位置】手背無名及小指掌指關(guān)節(jié)后陷中。
          【操作】拇指端揉,稱揉上馬;拇指甲掐,稱掐上馬。
          【次數(shù)】掐3到5次;揉100到500次。
          【主治】虛熱喘咳、小便赤澀淋漓、腹痛、牙痛、睡時磨牙等。
          【臨床應(yīng)用】揉上馬能滋陰補腎,順氣散結(jié),利水通淋,為補腎滋陰的要法。主要用于陰虛陽亢,潮熱煩躁,牙痛、小便赤澀淋漓等癥。本法對于體質(zhì)虛弱、肺部感熱有干性羅音久不消失者,配揉小橫紋;濕性羅音配揉掌小橫紋,多揉有一定療效。
          25、外勞宮
          【位置】掌背中,與內(nèi)勞宮相對處。
          【操作】用揉法,稱揉外勞宮;用掐法,稱掐外勞宮。
          【次數(shù)】掐5次,揉100到300次。
          【主治】風(fēng)寒感冒、腹痛、腹脹、腸鳴、腹瀉、痢疾、脫肛、遺尿、疝氣。
          【臨床應(yīng)用】本穴性溫,為溫陽散寒,升陽舉掐佳穴,兼能發(fā)汗解表。揉外勞宮主要用于一切寒證,不論外感風(fēng)寒、鼻塞流涕以及臟腑積寒,完谷不化,腸鳴腹瀉,寒痢腹痛,疝氣等癥,且能升陽舉陷,故臨床多配合補脾經(jīng)、補腎經(jīng)、推三關(guān)、揉丹天田等治療脫肛、遺尿等癥。
          26、威靈
          【位置】手背二、三掌骨歧縫間。
          【操作】用掐法,稱掐威靈。
          【次數(shù)】掐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驚風(fēng)。
          【臨床應(yīng)用】掐威靈有開竅醒神的作用。主要用于急驚暴死、昏迷不醒時的急救。
          27、精寧
          【位置】手背第四、五掌骨歧縫間。
          【操作】用掐法,稱掐精寧。
          【次數(shù)】5到10次。
          【主治】痰喘氣吼、干嘔、疳積、眼內(nèi)胬肉等。
          【臨床應(yīng)用】掐精寧能利氣、破結(jié)、化痰。多用于痰食積聚、氣吼痰喘、干嘔、疳積等癥。本法于體虛者宜慎用,多與補脾經(jīng)、推三關(guān)、捏脊等合用,以免克削太甚,元氣受損。用于急驚昏厥時,本法多于掐威靈配合,能如強開竅醒神的作用。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手掌及上肢屈面
          1、脾經(jīng)
          【位置】 拇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 旋推或?qū)⒒純耗粗盖?,循拇指橈?cè)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脾經(jīng);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脾經(jīng)。補脾經(jīng)、清脾經(jīng)統(tǒng)稱推脾經(jīng)。
          【次數(shù)】 100到500次。
          【主治】 腹瀉、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黃疸等。
          【臨床應(yīng)用】
          (1) 補脾經(jīng)能健脾和胃,補氣養(yǎng)。用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癥。
          (2) 清脾經(jīng)能清熱利濕、化痰止嘔。用于濕熱熏蒸、皮膚發(fā)黃、惡心嘔吐、腹瀉、痢疾等癥。
          (3) 小兒體虛、正氣不足,患斑疹熱病時,推補本穴,可使穩(wěn)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經(jīng)
          【位置】 中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 旋推為補,稱補心經(jīng);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心經(jīng)。補心經(jīng)和清心經(jīng)統(tǒng)稱推心經(jīng)。
          【次數(shù)】 100到500次。
          【主治】 高熱昏迷、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心血不足、驚煩不安等。
          【臨床應(yīng)用】
          (1)清心經(jīng)能清熱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熱神昏、面赤口瘡、小便短赤等,多與清天河水、清小腸經(jīng)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補法,恐動心火之故。若血氣不足而見心煩不安、睡臥漯晴等癥,需要補法時,可補后加清,或以補脾經(jīng)代之。
          3、肝經(jīng)
          【位置】 食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 旋推為補,稱補肝經(jīng);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肝經(jīng)。補肝經(jīng)和清肝經(jīng)統(tǒng)稱推肝經(jīng)。
          【次數(shù)】100到500次。
          【主治】 煩躁不安、驚風(fēng)、目赤、五心煩熱、口苦咽干等。
          【臨床應(yīng)用】
          (1) 清肝經(jīng)能平肝瀉火,息風(fēng)鎮(zhèn)驚,解濕除煩,常用治療驚風(fēng)、抽搐、煩躁不安、五心煩熱等癥。
          (2) 肝經(jīng)宜清不宜補,若肝經(jīng)虛應(yīng)補時則需補后加清,或以補腎代之,稱為滋腎養(yǎng)肝法。
          4、肺經(jīng)
          【位置】無名指末節(jié)羅紋面。
          【操作】旋推為補,稱補肺經(jīng);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肺經(jīng)。補肺經(jīng)和清肺經(jīng)統(tǒng)稱推肺經(jīng)。
          【次數(shù)】100到500次。
          【主治】感冒、發(fā)熱、咳嗽、胸悶、氣喘、虛汗、脫肛等。
          【臨床應(yīng)用】
          (1)補肺經(jīng)能補益肺氣。用于肺氣虛損,咳喘氣喘,虛汗怕冷等肺經(jīng)虛寒癥。
          (2)清肺經(jīng)能宣肺清熱,疏風(fēng)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發(fā)熱及咳嗽、氣喘、痰鳴等肺經(jīng)實熱癥。
          5、腎經(jīng)
          【位置】 小指末節(jié)落紋面。
          【操作】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腎經(jīng);向指更方向直推為清腎經(jīng)。補腎經(jīng)和清腎經(jīng)統(tǒng)稱推腎經(jīng)。
          【次數(shù)】100到500次。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腹瀉、遺尿、虛喘、膀胱蘊熱、小便淋漓刺痛等。
          【臨床應(yīng)用】
          (1)補腎經(jīng)能補腎益腦,溫養(yǎng)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久瀉、多尿、遺尿、虛汗喘息等癥。
          (2)清腎經(jīng)能清利下焦?jié)駸?。用于膀胱蘊熱,小便赤澀等癥。臨床上腎經(jīng)穴一般多用補法,需用清法時,也多以清小腸代之。
          6、大腸
          【位置】食指橈側(cè)緣,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從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為補,稱補大腸;反之為清大腸。補大腸和清大腸統(tǒng)稱推大腸。
          【次數(shù)】100到300次。
          【主治】腹瀉、痢疾、便秘、脫肛。
          【臨床應(yīng)用】
          (1)補大腸能澀腸固脫、溫中止瀉。用于虛寒腹瀉、脫肛等病癥。
          (2)清大腸能清利腸腑,除濕熱,導(dǎo)積滯,多用于濕熱、積食滯留腸道,身熱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結(jié)等。
          (3)本穴又稱推三關(guān),尚可用于診斷,詳見診斷章節(jié)。
          7、小腸
          【位置】小指尺側(cè)邊緣,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從指尖推向指根為補,稱補小腸,反之為清,稱清小腸。補小腸和清小腸統(tǒng)稱推小腸。
          【主治】小便赤澀、遺尿、尿閉、水瀉等。
          【次數(shù)】100到300次。
          【臨床應(yīng)用】清小腸能清利下焦?jié)駸?,泌清別濁,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閉,水瀉等癥。若心經(jīng)有熱,移熱于小腸,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清清熱利尿作用。若數(shù)下焦虛寒、多尿、遺尿則宜用補小腸。
          8、腎頂
          【位置】小指頂端。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稱揉腎頂。
          【次數(shù)】100至300次。
          【主治】自汗、盜汗、解顱等。
          【臨床應(yīng)用】揉腎頂能收斂元氣、固表止汗,對自汗、盜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癥均有一定的療效。
          9、腎紋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間關(guān)節(jié)橫紋處。
          【操作】中指猴拇指端按揉,稱揉腎紋。
          【次數(shù)】100到500次。
          【主治】目赤、鵝口瘡、熱毒內(nèi)陷等。
          【臨床應(yīng)用】揉腎紋能祛風(fēng)明目,散痰結(jié)。主要用于目赤腫痛或熱毒內(nèi)陷痰結(jié)不散所致高熱,呼吸氣涼,手足逆冷等癥。
          10、四橫紋
          【位置】掌面食、中、無名、小指間關(guān)節(jié)橫紋處。
          【操作】拇指甲掐揉,稱掐四橫紋;四指并攏從食指橫紋處推向小指橫紋處,稱推四橫紋。
          【次數(shù)】每條橫紋各掐5次;推100到300次。
          【主治】疳積、腹痛腹脹、氣血不和、消化不良、驚風(fēng)、氣喘、口唇破裂。
          【臨床應(yīng)用】本穴掐之能退熱除煩,三瘀結(jié);推之能調(diào)中行氣、和氣血、消脹滿。臨床上多用于疳積、腹脹、氣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癥。常與補脾經(jīng)、揉中脘等合用。
          11、小橫紋
          【位置】掌面食、中、無名、小指掌指關(guān)節(jié)橫紋處。
          【操作】以拇指甲掐,稱掐小橫紋;拇指側(cè)推,稱推小橫紋。
          【主治】煩躁、口瘡、唇裂、腹脹等。
          【臨床應(yīng)用】推掐本穴能推熱、消脹、散結(jié)。主要用于脾胃熱結(jié)、口唇潰破及腹脹等癥。臨床上用推小橫紋治療肺部干性羅音,有一定療效。
          12、掌小橫紋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側(cè)掌紋頭。
          【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稱揉小掌橫紋。
          【次數(shù)】100到300次。
          【主治】痰熱喘咳、口舌生瘡、頓咳流涎等。
          【臨床應(yīng)用】揉掌小橫紋能清熱散結(jié),寬胸宣肺,化痰止咳。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瘡等,為治療百日咳、肺炎的要穴。臨床上用揉掌小橫紋治療肺部濕性羅音,有一定的療效。
          13、胃經(jīng)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jié)。
          【操作】旋推為補、稱補胃經(jīng);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胃經(jīng)。補胃經(jīng)和清胃經(jīng)統(tǒng)稱推胃經(jīng)。
          【次數(shù)】100到500次。
          【主治】嘔呃噯氣,煩渴善饑,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
          【臨床應(yīng)用】
          (1)清胃經(jīng)能清中焦?jié)駸?、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渴。亦可用于胃火上逆引起的衄血等癥。臨床上多與清脾經(jīng)、推天柱、橫紋推向板門等合用,治療脾胃濕熱,或胃氣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嘔惡等癥;若胃腸實熱、脘腹脹滿、發(fā)熱煩渴、便秘納呆,多與經(jīng)大腸、退六腑、揉天樞、推下七節(jié)骨等合用。
          (2)補胃經(jīng)能健脾和胃、助運化,臨床上常與補脾經(jīng)、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納呆腹脹等癥。
          14、板門
          【位置】手掌大魚際平面。
          【操作】指端揉,稱揉板門或運板門;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橫紋,反之稱橫紋推向板門。
          【次數(shù)】100到300次。
          【主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氣喘、噯氣等。
          【臨床應(yīng)用】
          (1)揉板門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多用于乳食停積,食欲不振或噯氣、腹脹、腹瀉、嘔吐等癥。
          (2)板門推向橫紋能止瀉橫紋推向板門能止嘔吐。
          15、內(nèi)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半徑所作圓周。
          【操作】用運法,順時針方向掐運,稱運內(nèi)八卦。
          【次數(shù)】100到300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悶納呆、腹脹嘔吐等。
          【臨床應(yīng)用】運內(nèi)八卦能寬胸利膈,理唰化痰,行滯消食。主要用痰結(jié)喘咳。乳食內(nèi)傷、腹脹、降悶、嘔吐等癥。多與推脾經(jīng)、推肺經(jīng)、揉板門、揉中脘等合用。
          16、小天心
          【位置】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
          【操作】中指端揉,稱揉小天心;拇指甲掐小天心;以中指關(guān)節(jié)或屈曲指間關(guān)節(jié)搗,稱搗小天心。
          【次數(shù)】揉100到300次;搗5到20次。
          【主治】驚風(fēng)、抽搐、煩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澀、斜視、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臨床應(yīng)用】
          (1)揉小天心能清熱、鎮(zhèn)驚、利尿、明目、主要用于心經(jīng)有熱而致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煩躁不安或心經(jīng)有熱,移熱于小腸而致小便短赤等癥。此外對新生兒的硬皮癥、黃疸、遺尿、水腫、瘡癤、疹痘欲出不透等亦有效。
          (2)掐、搗小天心能鎮(zhèn)驚安神。主要用于驚風(fēng)抽搐、夜啼、驚燥不安等癥。若見驚風(fēng)眼翻、斜視、可配合掐老龍,掐人中,清肝經(jīng)等合用。眼上翻者則向下掐搗;右斜視者則向左掐搗;左斜視者則向右掐搗。
          17、運水入土,運土入水
          【位置】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邊緣一條弧形曲線。
          【操作】自拇指根沿手掌邊緣,經(jīng)小天心推至小指根,稱運土入水;反之為運水入土。
          【次數(shù)】100至300次。
          【主治】小便赤澀、腹脹、嘔吐、痢疾、便秘、食欲不振等。
          【臨床應(yīng)用】
          (1)運土入水能清脾胃濕熱、利尿止瀉。常用于新病、實證。如因濕熱內(nèi)蘊而見少腹脹滿,小便赤澀、泄瀉,痢疾等癥。
          (2)運水入土能健脾助運、潤燥通便。多用于因脾胃虛弱而見完谷不化,腹瀉、痢疾、便秘等證。
          18、總筋
          【位置】掌后腕橫紋中點。
          【操作】按揉本穴稱揉總筋;用拇甲掐總筋。
          【次數(shù)】揉100到300次;掐3到5次。
          【臨床應(yīng)用】揉總筋能清心經(jīng)熱,散結(jié)止痙,通調(diào)周身氣機。臨床上多與清天河水、清水經(jīng)配合,治療口舌生瘡、潮熱、夜啼等實熱證。治療驚風(fēng)抽掣多用掐法。
          19、大橫紋
          【位置】仰掌,掌后橫紋。近拇指端稱陽池,近小指端稱陰池。
          【操作】兩拇指自掌后紋中向兩旁分推,稱分推大橫紋,又稱分陰陽;反之稱合陰陽。
          【主治】寒熱往來、腹瀉、腹脹、痢疾、嘔吐、食積、煩躁不安、痰涎壅盛。
          【次數(shù)】30到50次。
          【臨床應(yīng)用】
          (1)分陰陽能平衡陰陽、調(diào)和氣血、行滯消食。多用于陰陽不調(diào),氣血不和而致寒熱往來,煩躁不安、以及乳食停滯、腹脹、腹瀉、嘔吐等癥亦可用來治療痢疾。
          (2)合陰陽能行痰散結(jié),多用于痰結(jié)喘咳、胸悶等癥,若并法配合揉腎紋,清天河水能加強行痰散結(jié)的作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
          小兒上肢按摩
          教你點穴大法,一學(xué)就會!一按就靈!
          人體上肢穴位詳解
          小兒推拿【五經(jīng)穴】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