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魏國是第三個被秦滅亡的。魏國從公元前403年魏文侯魏斯建立諸侯國到公元前225年魏國都城大梁被水淹、魏王假被俘,共歷經(jīng)了8代8個王178年。
魏國的先祖是周朝時武王的弟弟畢公高,因被武王封于畢國,故稱畢公高。武王死后,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繼續(xù)輔助周成王,成王死后,召公、畢公又輔助了周康王。畢公主要負(fù)責(zé)管理刑獄,在他管理期間,天下安定,四十余年沒有人犯罪,史稱“成康之治”。
晉獻公時,畢公之后的一支名叫魏武子,曾隨公子重耳在外一起流亡了十九年,先后輾轉(zhuǎn)了狄、衛(wèi)、齊、曹、宋、鄭、楚、秦等八個國家,最后在秦國繆公的幫助下重耳返回晉國當(dāng)上了國君,是為晉文公,魏武子因功被封為了大夫。
晉頃公時,魏武子之后世魏獻子開始主持國政,此時,魏氏進入六卿,同為六卿的還有趙氏、韓氏、范氏、中行氏及智伯氏,而趙氏為趙簡子鞅,隱隱已成為六卿之首。
晉出公時,智伯氏聯(lián)合趙、韓、魏三家共同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封地,這樣六卿實則就剩下了四卿。
晉哀公時,智伯氏專政,日益驕橫。公元前455年,智伯氏假借晉國國君之命,向趙、韓、魏三家索地,趙襄子不予,智伯氏就率韓康子、魏桓子三家一起進攻趙襄子的封地晉陽,并“引汾水灌其城”。緊要之時,趙襄子策反韓、魏兩家共同攻取智伯,滅了智伯氏。這樣晉國就只剩下三卿了,三卿中以趙氏最為強大。
魏桓子的孫子是魏文侯魏斯,公元前425年晉幽公九年,魏斯為晉國正卿,他任用法家代表李悝(kuī)為相實行變法,并用名將樂羊、吳起等為將,魏國成為了戰(zhàn)國初期最先強盛起來的國家。
公元前403年晉烈公十七年,卿大夫魏文侯魏斯、趙烈侯趙籍、韓景侯韓虔三家被周天子賜封為諸侯,從名義上承認(rèn)了三家的諸侯地位,晉國名存實亡。
公元前389年,魏將吳起以5萬魏武卒打敗了十倍于己的秦軍,保護了魏國的河西之地,創(chuàng)造了軍事史上的神話,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陰晉之戰(zhàn)”。
晉靜公二年(公元前376年),魏武侯、趙敬侯、韓哀侯三家廢掉晉靜公,將其遷于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三家共同瓜分了晉國的土地,稱為“三家分晉”。
魏武侯之后為魏惠王,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后魏國又稱梁國。公元前353年魏國在攻趙回師途中的桂陵中了齊國的埋伏,這是有名的“桂陵之戰(zhàn)”,十年后,魏軍又在馬陵被齊軍打敗,魏將龐涓中箭身亡。從此,魏國開始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333年,秦將公孫衍進攻魏國,魏國被迫割讓陰晉與秦國修好;此后,公孫衍再度進攻魏國雕陰,斬首魏軍八萬,擒獲魏將龍賈,魏惠王將河西地區(qū)割讓給秦國,向秦國求和。
公元前323年,魏與韓、趙、燕、中山五個國家進行了“五國相王”, 即五個國家互相承認(rèn)對方稱王,以達到“合縱”的目的。此后,中原六國不斷合縱抗秦,又不斷遭到秦國“連橫”政策的破壞。
公元前293年魏襄王時,秦將白起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鎮(zhèn))發(fā)動了對韓魏聯(lián)軍的作戰(zhàn),史稱“伊闕之戰(zhàn)”,共殲滅韓魏聯(lián)軍24萬余人,奪取了韓魏大片土地。
公元前257年魏安釐王二十年時,秦趙長平之戰(zhàn)后的第三年,秦國出兵圍困趙國都城邯鄲,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聯(lián)合楚國春申君和趙國平原君共同打敗了秦國,解救了趙國。
信陵君死后,秦國不斷蠶食魏國,奪取了魏國大部分地區(qū)。
魏王假時,公元前225年,秦將王翦之子王賁以水淹之計攻破魏國都城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了。
魏國從從魏文侯算起,人才濟濟,本國的人才有李悝、樂羊、西門豹、龐涓、公孫衍、公孫痤、蘇秦、張儀、范睢、信陵君、尉繚等,外來的人才有吳起、孫臏、商鞅等。而諸如縱橫家公孫衍、張儀、蘇秦、范睢,兵家吳起、孫臏,法家商鞅等,皆為魏所不留而去他國,這些人后來都在他國建立了不世的功勛,出將拜相,位列公侯。
史載魏國自魏惠王之后代代有癖好,而且皆是惡癖。魏惠王酷好珠寶,好大喜功,沽名釣譽;魏襄王酷好種馬;魏哀王酷好工匠;魏昭王酷好武士;魏安釐王有“龍陽之好”(同性戀者);魏景滑王酷好丹藥;最后一代魏王假癖好獒犬,在秦攻魏都時,不思用兵良策,而用獒犬代替兵士,魏國終被信陵君言中,水淹城破而亡國。
國家有此君王者,不滅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