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
心中有夢想
眼中有溫柔
腦中有哲學
● 作者 |橙子 ● 來源公號|正經(jīng)嬸兒
今天,距離2022年春節(jié)還有12天。
由于疫情的緣故,很多人選擇做一個“原年人”。
根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超過七成農(nóng)民工就地過年;北京上海約七成打工人就地過年;全國29個省市區(qū)發(fā)出了就地過年的倡議;超1億人沒有買回家車票。
然而,當父母知道你不回家過年,會是什么反應(yīng)呢?
微博上有個話題#當父母得知你過年不回家時#,
看完評論才知道,這屆父母才真的是“戲精”。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這句話放在往年是每個人不變的承諾。
但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春運和團圓的背后實則隱藏了疫情二次爆發(fā)的隱患,
很多人不得不舍小家為大家,放棄回家過年。
于是就出現(xiàn)了迷惑的一幕:
“什么?他不回來過年了,可算能過個清凈年了?!澳阈↑c聲,電話還沒掛呢!”
我媽讓我別回家,說全國人民都團結(jié)一心抗疫,我為什么不團結(jié)?
我媽懷疑我不回家過年是不是沒有對象。
我感覺我爸媽松了一口氣:我終于可以不用鬧了,這不是我們不想你回來呀,是你回不來,可以安心過年啦。
媽媽說我不回家,沒動力做飯。
當然,除了開玩笑,字里行間也能看得到父母的擔心,
比如從一周一個電話,變成一天一個電話。
我老爹問我一個人在外面怕不怕。
我媽說別回來了,太危險,我就去跟我姥告狀,說我媽不讓我回來了,結(jié)果……我姥說行,別回來了哈爾濱太危險了
父母嘴上說著沒事,當時表情就變了。
兒子,單位有任務(wù)就不用回來,把別人的困難放在第一位(爸爸,我的困難呢?
媽媽:難道你不是想打著疫情的名義要東西?
長這么大頭一次沒有在一起過年,媽媽想想還開心。
不想因為你回來一家人被隔離是真的,但更放心不下異地的你也是真的:
距離越近,思念越遠,媽媽心里越空。
比起花里胡哨的新年禮物,你能回家才是他們最開心的事情:
媽媽一直記得愛吃火鍋的你:
外婆總是忘記你不回去的事實,每天都曬一曬被子。
想你回來是真的,不想你回來也是真的。
爸爸也有用表情包的時候:
“什么時候回來?”“還能回來嗎?”成了他們最近問你最多的問題:
爸爸媽媽反向回家,決定過來孩子身邊:
哪怕我們都已經(jīng)26,7,8甚至30歲,爸爸媽媽們還是一萬個不放心:
想想孩子一個人在家過年,真是操碎了心:
在外面,最怕的就是孩子餓著:
媽媽說那就先不回了,等安全了再回,還發(fā)了紅包:
他們會盡最大努力讓你感受到遠方家和家人們的溫暖:
看完這些網(wǎng)友的回復(fù),不知道大家心里是什么感覺。
“爸媽,今年過年不回家了?!?/span>
這短短的10個字,包含了多少的無奈、遺憾和抱歉。
雖然人不聚在一起,“年味”還得共享。
因為疫情不方便回家過年,山東的郭先生在月初提前回了趟老家探親。
臨走前,父母嫌城里豬肉太貴,就在他的后備箱里塞了一頭幾百斤的活豬。
在沈陽上學的一位大學生因為實習工作沒法回家過年,遠在山東濰坊的媽媽聽說后,
給他寄了一份特殊的年貨——包餃子套餐。
原本以為只是簡簡單單一個快遞,拆開后竟然有已經(jīng)調(diào)好的兩大盒三鮮餡,已經(jīng)打好的面團,兩大盒三種顏色的水餃劑子,
甚至連搟面杖面粉都準備好了。
另外還有一份母親手寫的包餃子攻略。
據(jù)說這套硬核操作光是包裝費+冷運郵費就花了665.7元,比餃子還貴。
同樣無法回家的王女士,收到了媽媽從沈陽老家給她寄了整整50箱年貨,酸菜、腌肉、餃子皮、羊排、炸帶魚…
一道菜需要什么,怎么做,清清楚楚標注好寫在紙條上,配上細致的繪畫教程,就差煮好寄過來了。
還特意叮囑女兒:“照我寫的做,媽不嫌你胖!”。
有網(wǎng)友告訴父母今年可能不能回家過年后,第二天,媽媽就發(fā)來了一個快遞單號,說寄了一些家里做的臘肉臘腸。
作為父母心中的小女兒,過年必須有家鄉(xiāng)的粉條和牛肉。
小時候吃膩了的干果零食,媽媽還是怕不夠吃。
有網(wǎng)友表示,這幾天凈收快遞了。
我媽恨不得把年夜飯煮好了寄過來。
在南京的新疆女孩瑤瑤,和媽媽打視頻電話,說今年不回去了。
媽媽嘴上說“不回來挺好的,安全?;貋砣绻綦x,也太麻煩了?!?/span>
但轉(zhuǎn)眼,媽媽就寄來了快遞。
父母寄的年貨清空了一個冰柜。
如果愛是可見的,那必須像這樣一樣滿:
臘味永遠是快遞榜第一,看來吃過媽媽牌臘味才是過年。
17斤各種餡的餃子,真“硬核”父母。
作為一個內(nèi)蒙人,過年必須吃到一整只羊。
除了吃的,還有媽媽給女兒寄來了麻將桌,過年最重要的儀式感,爸媽全給安排妥當了。
這一份份穿越山海的愛與鄉(xiāng)愁,是父母的牽掛,是家鄉(xiāng)的味道,更是父母滿滿的愛。
即使千里之外家人也要寵愛你,就是你隨口說的一句愛吃,
他們就會記在心上,就是你不回家過年,他們也要給你滿滿的年味。
冰箱再大,也裝不下父母的愛,愛在哪里,年就在哪里。
有人說,如果不是疫情,“你永遠不知道家人有多思念你”。
對于背井離鄉(xiāng),在外工作學習生活的我們,有的人可能一個月才能抽空回一次家;
有的人幾個月才能回一次家;還有一些家太遠的人們一年之中也許只有在過年這段時間才能回家。
有一位網(wǎng)友算了這樣一筆非常扎心的賬:
回家不僅能被距離阻攔,也逃不過時間的魔爪。
有數(shù)據(jù)顯示,在大城市打拼1-2年的年輕人中,每年陪伴家人少于10天的比例有27.1%;當在大城市打拼的時間在八年以上時,這個比例上升到了61.7%。
在外打拼的時間久了,在大城市也扎住了根,有的也已經(jīng)結(jié)了婚、買了房,回老家的次數(shù)相對就少了。
對于他們來說,回家更多的是為了完成“任務(wù)”,探望下爸媽。
另外一方面,因為今年的疫情,在外打拼的人工作很忙也很累,但沒有賺到多少錢。
如果離家遠的話,七天的短假,兩天的時間可能都花在路上往返了,回去一趟成本太高。
在有關(guān)“春節(jié)不回家”的微博話題中,不少人在傾訴中都提到了一些“辛苦”“悲傷”“淚”“沒錢”等負面詞匯。
比如,今年80后的餓了么外賣員祝玫妹,就打算留在杭州過年,她老家在麗水市遂昌縣,家里還有三個姐姐。
祝玫妹的老公三年前出過事故,身體一直不好,她變成了家里的頂梁柱。
她說不回家的原因很直接,就是要賺更多錢。
現(xiàn)在祝玫妹早起后就開始跑外賣,一直忙到中午兩點,然后早早吃過晚飯,再接著跑單。
她打算大年三十也不休息:
“因為年三十到初四,跑單上線至少5小時的話,一天能有300塊的值班費?!?/span>
離家遠,和親人在一起的時間少,好不容易到了春節(jié),但又不能回家,再堅強的人也難免會覺得辛苦和累。
但無論如何家里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在等待著你回家,
他們也許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生活,但你永遠是他們生活中占比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有親人的地方,就是家,家在哪里,年就在哪里。
回家的理由有千千萬個,
不回家的原因卻只有一個。
其實,哪有人真的不想回家。
只是這個年,注定是特殊的。
但不管你在哪里過年,不管有沒有和家人在一起,一定有人始終牽掛著你。
吾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如果你回家了,一定要好好珍惜和父母相處的日子,別嫌他們嘮叨。
如果你沒回家,記得和父母多打打視頻電話嘮嘮嗑,找個時間,一定要回家看看。
這世上有這么多愛你的人,就算現(xiàn)在哭著退了票,也要笑著過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