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邀作者:hzw (才不是什么特邀,我是被拉下水的嗚嗚~)
? 無論你有沒有做過核磁,你可能都有對核磁共振的好奇,當然,如果你打開百度,你會看到:核磁共振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fā)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1938年Isidor Isaac Rabi首先采用分子束核磁共振法研究并精確地測量了原子核的磁矩,為此他獲得了194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Felix Bloch與Edward Mills Purcell發(fā)現,在液體和固體中也存在著核磁共振吸收的現象。兩人也因此獲得了195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已知核磁矩的精確值的情況下,就可以反過來利用核磁共振現象進行精確測量。1950年W. G. Proctor和虞福春在精密測量
??本文按照半經典的理論,對核磁共振進行簡單的介紹。
??早在1924年,Wolfgang Ernst Pauli就為了解釋原子光譜的超精細結構而提出了原子核必須有自旋的假說。實驗發(fā)現,中子和質子都是費米子,固有角動量與電子相同,均為
??在討論原子核的磁矩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電子的磁矩。
??環(huán)形電流可以產生磁矩,那么繞核運動的電子也應當能產生磁矩。為簡化問題,我們假設電子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其頻率為
上式中
根據
為化簡表達式,記
??1925年,George Eugene Uhlenbeck和Samuel Abraham Goudsmit根據一系列實驗事實,大膽假設:電子不是點電荷,它有著自旋運動,擁有固有的自旋角動量。
??它在z方向的分量只可能是
??這與實驗事實完全不符。為此,二人進一步假設電子的磁矩為1個玻爾磁子,為經典數值的2倍,即有
這個2即為只考慮自旋時的朗德g因子,其定義為:
??上一節(jié)我們對電子的磁矩進行了推導,結合電子的軌道磁矩與自旋磁矩我們可以得到:
其中
為簡化表達式,記
??在此基礎上,人們猜測帶電量與電子相同的質子的軌道因子仍為1,自旋因子仍為2,而不帶電的中子對應兩個因子均為0。然而測量表明,對于質子而言。對于中子來說,,而。人們的猜測與實驗事實完全不符。
??現代的精確測量得到的核子自旋磁矩的z分量為:
2.4、核磁矩
??再看原子核的磁矩大小。對原子核磁矩精確測量的實驗告訴我們,核磁矩并不等于核子磁矩之和。這說明原子核中的核子也是有軌道磁矩的,即核子存在運動狀態(tài)。在磁場中,核自旋磁矩與磁場相互作用產生的附加能量為(取B沿z軸正方向):
由于
??當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在磁場中時,就會因核自旋磁矩與磁場相互作用產生塞曼分裂,裂距
因此共振條件即為:
由于核磁子本身極小,發(fā)生共振吸收的電磁波波長應在米的量級上。
??有機化合物多以、、為主要組成元素。與豐度較大的是
??要注意到,當化合物處于磁場中時,核所感受到的磁場并不等于外磁場。這是由于核外的電子會對磁場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不同原子所處化學環(huán)境不同,受到的屏蔽自然也存在差異。通過實際共振時磁場強度與標準值的差,與標準表進行比對,即可判斷原子所處化學環(huán)境。新的方法也在不斷開發(fā)和完善中:
封面圖ID:76081931
作者不是Chem Aurum,而是hzw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