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滋腎化瘀湯
黨參15克 生黃芪15克 當歸10克
赤芍15克 川芎10克 生地10克
女貞子10克 旱蓮草10克 石葦3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益母草30克 白茅根30克桑寄生15克
功能 益氣滋腎,活血清利。
主治 慢性腎小球腎炎、隱匿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水腫消退后,蛋白尿長期不消,同時有乏力氣短,手足心熱,腰膝酸軟,大便干結,小便黃赤等,既有氣虛表現(xiàn),又有陰虛癥狀者;或者有畏寒而手足心熱,或有上半身熱下半身涼,或有口干而飲水不多,或有大便先干后稀等不典型癥狀之一者;脈象沉細或沉弱,舌體稍大但質(zhì)紅或暗紅有齒痕,中醫(yī)辨證屬氣陰兩虛者。
用法 同滋腎化瘀清利湯煎服法,但第一次煎沸后用小火煎40分鐘,第二次煎沸后用小火煎30分鐘。
加減運用 心悸怔忡者,合生脈散,即加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夜尿頻多、小便清長者,加菟絲子15克、復盆子15克;輕度水腫者,加牛膝10克、車前子15克(包煎);瘀血明顯者,加丹參30克、澤蘭10克;納差腹脹者,加砂仁6克、白蔻仁6克;氣虛明顯者,可加大參、芪用量至30克;陰虛內(nèi)熱者,加丹皮10克、地骨皮15克;兼肝陽上亢者,加生龜板15克、生鱉甲15克或加生石決明30克、草決明6克;兼下焦?jié)駸嵴?,去女貞子、旱蓮草,加知?0克、黃柏10克、滑石15克、通草3克。
方歌
益氣滋腎化瘀湯,參芪四物二至嘗;
益母茅根與石葦,寄生蛇草共為方。
按語 氣陰兩虛證是界于氣虛證與陰虛證之間的一個類型,脾腎氣虛或脾氣虛損,日久氣損及陰,可以出現(xiàn)氣陰兩虛證;腎陰不足或肝腎陰虛、肺腎陰虛等,日久陰損及氣,也可以出現(xiàn)氣陰兩虛證,故氣陰兩虛證臨床上比較常見。在氣陰兩虛證中,一般以脾氣虛、腎陰虛為多見,簡稱脾腎氣陰兩虛證。陰陽兩虛證則是氣陰兩虛證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
脾腎氣陰兩虛證由于脾氣虛損,可以兼夾水濕;由于腎陰不足,陰虛內(nèi)熱,熱與濕相合,故多見濕熱。由于病久入絡,可以兼見瘀血,故本方除益氣養(yǎng)陰外,還兼顧活血化瘀及清利濕熱。本方對氣陰兩虛患者,有良好的消除尿蛋白及改善腎功能的作用。本方以參、芪健脾益氣;四物、二至滋養(yǎng)肝腎;寄生以壯腰益腎,白花蛇舌草、石葦清熱利濕;益母草、白茅根活血清利,共奏益氣滋腎、活血清利之效。
典型病例 郝xx,男,24歲,門診病例。曾因慢性腎炎腎病型在本院住院單純中藥治療,水腫消退后出院。出院時24小時尿蛋白定量3.8克,尿蛋白定性(十十十十),紅細胞2~4,白細胞0~1,顆粒管型0~1,常因咽痛反復發(fā)作,影響尿蛋白的恢復。予麥味地黃湯、銀蒲玄麥甘桔湯加味等治療約半年,咽痛基又經(jīng)過半年,尿蛋白穩(wěn)定在(十十),不再繼續(xù)下降,亦未再感冒咽痛。由于患者全身乏力,腰酸腰痛,口干喜飲,大便先干后稀,小便黃赤,脈象弦細,舌質(zhì)暗紅、舌體偏大有齒痕,病情轉(zhuǎn)化,辨證為脾腎氣陰兩虛,兼夾濕熱、瘀血,乃予益氣滋腎化瘀湯治之。服藥3個月,尿檢:蛋白痕跡,鏡檢(一)。以后又多次檢查,尿蛋白(一),乃改益氣滋腎化瘀湯為丸劑常服,以鞏固療效。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