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一爭,行不通 讓一讓,六尺巷
【張英家書】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出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居家過日子,免不了要與左鄰右舍打交道,有時還會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引起矛盾。如果雙方各執(zhí)一端,爭強斗氣,就容易激化矛盾;如果一方氣量大一點,眼光遠一點,就可以化解矛盾,使鄰里關(guān)系更加融洽。在西西河不也一樣嗎?
這里給大家說一說“六尺巷”的典故。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區(qū)的西后街,今屬安徽省榮譽軍人康復(fù)醫(yī)院。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氏住宅,全長100多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巷子由來有著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據(jù)《桐城縣志略》和姚永樸先生的《舊聞隨筆》載:清康熙時,文華殿大學(xué)士、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宅為鄰,中有一屬張家隙地,向來作過往通道,后吳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張家不服,雙方發(fā)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遂馳書京都,向張英告之此事。張英閱罷,認為事情簡單,便提筆沾墨.在家書上批詩四句:“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睆埣业迷?,深感愧疚,毫不遲疑地讓出三尺地基,吳家見狀,覺得張家有權(quán)有勢,卻不仗勢欺人,深受感動,于是也效仿張家向后退讓三尺。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名謂“六尺巷”。兩家禮讓之舉亦被傳為美談。
明清兩代有關(guān)六尺巷的傳說較多,但僅桐城張英六尺巷的故事最有據(jù)可考,有地可尋。桐城六尺巷至解放時仍為張英子孫住宅,且張英一生為人寬厚,晚年歸隱龍眠山時,與鄉(xiāng)民友好相處,或遇挑柴人,都以禮相讓,讓墻的事屬張英,實為可信。
1956年毛澤東主席接見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時,曾引用此詩,旨在告訴蘇聯(lián)當局,國與國之間只有遵守和平友好的準則,才能推進兩國的友好關(guān)系。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流傳廣泛,已成為激勵來者、感化子孫的有形教材。(來源:一元一國學(xué)網(wǎng))
<<讓出三尺又何妨>>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出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清朝有一位安徽籍的宰相,名叫張英。一天,他收到一封家書,說家里因蓋房子與鄰居為地皮鬧起了糾紛,讓張英出面說句話。張英讀過家書之后,沉思了片刻,寫了一封回信,信中寫道:“千里家書只為墻,讓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丝戳诵藕?,深受啟發(fā)和教育,于是主動將院墻向后移了三尺。鄰居見狀后,也隨之將院墻向后移了三尺。這樣一來,兩家院墻之間便空出了一個六尺寬的空道,人稱“六尺巷”。
張英身為當朝宰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莫說三尺土地,即使是讓鄰居搬家,恐怕也不費吹灰之力。但張英不仗勢欺人,不以權(quán)壓人,主動說服家人先行退讓,其寬大的胸懷,為后人所稱道,傳為美談。
俗話說:忍得一時氣,免得百日憂。忍讓,自古被視為美德,也是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內(nèi)容。據(jù)古籍記載,唐朝張公活到一百多歲,長壽的經(jīng)驗就是一個“忍”字。他的族人曾把張公一生忍讓的事跡記錄下來,寫了一部《張公百忍全書》。此書在明末清初廣為流傳,影響頗大。
有關(guān)資料表明:在現(xiàn)代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里,其中一條就是忍,講究寬容,得饒人處且饒人,諒人之短,幫人之短,幫人之過,故而活得瀟灑、長壽。
因此,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應(yīng)學(xué)會謙和忍讓。忍讓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質(zhì)的一種表現(xiàn),是精神結(jié)構(gòu)與心理素質(zhì)完美結(jié)合的高尚風度。忍讓,也屬于人生哲學(xué)的范疇,是為人生者之必修課程。忍下無小,以忍進德,是忍之真諦之所在。古人的偉大與深刻,僅憑造就一“忍”字即可見一斑。心頭上扎著一把刀,刀刃鮮血淋淋,其境遇與滋味,還用言說?
講究忍,推崇忍讓,是華夏民族數(shù)千載文明史的一大特色,亦是我們?yōu)槿颂幨碌那袑嵭枰?。忍半秒風平浪盡,退一步海闊天空!忍確實很難,但其益處愈顯,更何況“小不忍則亂大謀”。
“忍小忿而就大謀”,古來有道不盡的佳話。司馬遷忍辱以成《史記》,孔子困蔡而作《春秋》,文王囚羌里而演《周易》,孫臏含垢而著《兵書》,俱各得不朽傳世。張良圯橋進履,韓信當街鉆胯,姜子牙朝歌賣面,司馬懿帥帳妝幗,均終以或出將入相,或克成大業(yè)……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忍讓又是一種痛苦,是一種考驗,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zhuǎn)變,是人格和品行的高尚境界。同時,忍讓更是一種理智,是感悟人生后的一種智慧,經(jīng)歷挫折后的一種持重。有志者欲成就自己的事業(yè),必須鍛煉、修煉、磨練自己的忍耐力,否則將一事無成?!?div style="height:15px;">


<<千里寄書只為墻 >>
千里寄書只為墻,不禁使我笑斷腸,
你仁我義結(jié)臨近,讓出一墻有何妨!
這是多年韶關(guān)籍宰相張九齡給家里的回信,意思就是張九齡家的鄰居和張九齡家爭一條墻的地方,張九齡家里不服氣,一個堂堂宰相家的墻還居然被人霸占,要張九齡回家處理,張九齡回信是讓出一墻給鄰居,對比當代官方真是莫大諷刺!
【六尺巷簡介】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
在“桐城派”的故鄉(xiāng)——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區(qū)西環(huán)城路的宰相府內(nèi)(省康復(fù)醫(yī)院內(nèi))。六尺巷,東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為宰相府,巷北為吳氏宅,全長100米、寬2米,均由鵝卵石鋪就。
據(jù)《桐城縣志》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zhí)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墻,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兩家的院墻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
毛主席在建國后會見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jīng)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yīng)該謙讓、平等。只是后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了。
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在我們古代已經(jīng)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時候。心胸寬廣、放眼遠處、恭謙禮讓的人無論在何時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橫流、錢、權(quán)當頭的今天,提倡這種美德,似乎更為必要。
這條巷子現(xiàn)存于桐城市城內(nèi),作為中國文化的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以下為《讓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啟示》原文: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全長180米、寬2米的巷道。這條看似尋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過四五分鐘,卻有著一段不平常的來歷。
據(jù)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于都,公批詩于后寄歸,云:“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说脮?,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這里的張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學(xué)士桐城人張英(清代名臣張廷玉的父親)。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yè),時間又久遠,對于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于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后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便是這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張英的寬容曠達讓六尺巷的故事被廣泛傳誦,至今依然帶給人不盡的思索與啟示。
修身為先,大度做人。讓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換萬世流芳。張英的謙遜禮讓,不僅成為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典范,更是中華民族里仁為美、和諧理念的充分體現(xiàn)。六尺巷雖不足200米,但是文化內(nèi)涵卻遠非四五分鐘距離所能承載的。幾百年后的今天,當一些人爭長論短、追名逐利、爭權(quán)奪勢,在虛假的寒暄中,掩藏勾心斗角和爾虞我詐的時候,六尺巷帶來的是觸及靈魂、發(fā)人深省的人生思索,是在世事紛爭中歸于寧靜與平和的精神凈化。讓一點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張英的其言其行蘊含著中華傳統(tǒng)包容萬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更體現(xiàn)出為官者德治禮序、崇德重禮的文化精華。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這便是一代儒臣風范的體現(xiàn)。
治國輔政,清廉為官。自古至今,人們最注重的就是為官者德才兼?zhèn)?。清朝馬其昶所著的《桐城耆舊傳》中這樣描繪張英:三藩叛亂時,“一時典誥之文,皆出公手”。張英歷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文華殿大學(xué)士等職,治國輔政,才學(xué)出眾,被世人稱譽。作為封建官吏能將權(quán)力用于社稷而不肥一家之私,確實難能可貴。張英身為一朝宰輔,卻不恃權(quán)壓鄰,律己從嚴、舍利求義,權(quán)不為己所用,身以德服天下,而現(xiàn)今社會一些官員公然違規(guī)違法、以權(quán)謀私,置社會的道德法律于不顧,可謂相形見絀。我們黨員領(lǐng)導(dǎo)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既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quán)、嚴于律己,又應(yīng)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要始終心存敬畏、慎獨慎微,才能無愧于心,不辱使命。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張英寫給家人的《聰訓(xùn)齋語》中的《立品篇》中專門有一節(jié)說“能容讓”,其中寫道:“欲行忍讓之道,先須從小事做起。”張英的謙遜寬容也在教化后人秉禮處世,清廉為官。據(jù)《桐城縣志》記載,張英次子張廷玉為康熙朝進士,居官五十多年,歷康、雍、乾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學(xué)士兼吏部尚書、軍機大臣,乾隆朝晉三等伯、加太保。張廷玉長子和次子亦官至內(nèi)閣學(xué)士,四子官拜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家學(xué)淵源,善益子孫。父子宰相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稱典范,應(yīng)說是得益于張英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得益于淡泊致遠、克己清廉的家風,得益于“六尺巷”。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民族有著根深蒂固的家國思想、家國情懷,六尺巷的故事彰顯了儒家修身、齊家、仁者愛人的博大內(nèi)涵,更在為官修德方面,留下了最好的文化傳承遺產(chǎn)。黨員領(lǐng)導(dǎo)干部必須知古鑒今,為政以德,正心修身,講規(guī)矩、守戒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充足營養(yǎng),堅持他律和自律相結(jié)合,發(fā)揮禮序家規(guī)、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教化作用,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方騰)
返回騰訊網(wǎng)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