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年味兒
文/韓英
進了臘月,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讓我想起了故鄉(xiāng)的過年。我的故鄉(xiāng)是繁峙縣最東邊大山深處里的一個小村莊,我在這個小村莊生活了十幾年,留有很多美好的記憶,小時候故鄉(xiāng)的年味兒特別的濃厚,腦海里仍然留有很多過年的美好記憶。“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吃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臘八是年前一個重大的節(jié)日,臘八一過就越發(fā)能嗅到年的味道了,日子仿佛也加快了步伐,不覺著就到了臘月二十幾了,年的腳步也越發(fā)的近了,民間流傳有這樣的民謠: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是先輩們流傳下來的,并不一定就非得按照這個章程來,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了起來,打掃屋子,置辦年貨,安頓過年了。臘月二十三,是中國北方地區(qū)的小年,也是祭灶日,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民間傳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臘月二十三的傳統(tǒng)習俗是吃糖瓜,這天早上要在灶王爺神位前供奉上各種各樣的麻糖,寓意可以黏住灶王爺?shù)淖彀?,在天庭稟報工作的時候,不好的事情不要說。小時候吃麻糖時非常開心,麻糖是用蔗糖和芝麻制作成的,咬一口香酥脆甜,吃到嘴里很黏牙很甜,我們經(jīng)常被粘住了牙,卻也笑的合不攏嘴。過完二十三就更加忙活了,家家戶戶打掃屋子,糊窗戶,殺雞煮肉燉魚,做各種各樣的年味兒美食,趕集置辦年貨。打掃屋子這天,為了能趕在天黑前打掃完,母親早早做好了早飯,吃過早飯后就張羅著開始打掃,姐姐哥哥和我也幫忙,把家里的大大小小的東西一件一件的都搬出去,放在院子里。屋子里只剩下了洋柜、平柜、立柜,小院子里,合廊道里的物品擺放的滿滿的。搬完東西后母親就會讓我們先去爺爺奶奶家或者別人家串門,自己一個人開始打掃。母親把土炕上的漆布卷起來,漆布下是羊毛氈,羊毛氈非常容易吸土,上邊掛滿了塵土,母親把氈子鋪在一捆干柴禾上,用木棍使勁兒拍打,塵土怎么打都打不完。父親站在炕上,平柜上,板凳上,拿著一把笤帚把仰層、墻壁上的灰塵,“落落網(wǎng)”都打掃干凈。把白灰和水拌成糊狀,用一個小掃帚蘸著白灰糊刷在墻上,刷完墻就變得白白的了。鍋臺灶火門也熋的黑黑的,母親拿出一個盛有白灰的小碗,兌點水攪稀,用小刷子把灶火門也刷的白白的。到了天快黑的時候總算是打掃完了,我們就一起上手把院子里的物品搬回家里,忙碌了一天,打掃家這項工作總算是完成了。我家的窗戶是分上下兩部分的,下邊一部分是安裝的玻璃,上邊是木頭窗欞檔子,父親把上邊的舊的麻紙扯掉,刷上漿糊,把裁剪好尺寸的新麻紙往上一蒙,再用手往過一捋就糊好了,這時母親就讓我去拿窗花,我家立柜子的抽屜里放著一本書,里邊夾著一小沓剪紙窗花,母親小心翼翼的拿出來,這些剪紙窗花很靈巧,五顏六色的,有蝴蝶、花兒、胖娃娃、生肖動物等各種造型,我和母親把紅紅綠綠的窗花貼在麻紙中間的空格子上,新糊的窗戶被點綴的更加漂亮了,窗外的陽光透過,像雪一樣白,很是透亮。 記憶中,每年到了年前的半個月的時間里,父親就很忙很忙,不是為了自己家的事情,而是為村民們寫過年的春聯(lián),我們方言叫作“對子”,小時候過年的對子都是手寫的,村里人們家家戶戶的對子都是讓我父親給寫的。父親是村里的小學老師,他自學毛筆字,村民們都稱贊寫的好,流傳開以后,村民們就都找我父親寫對子了,自我記事以來每年都是。父親在村西頭的希望小學的一樓打開一間教室,把地上的大火爐子生起來,搬幾張桌子拼在一起,碗中倒入半碗臭臭的濃黑的墨汁,放上幾枝不同粗細的毛筆。我總喜歡去看父親寫對子,村民們拿著從門市上買好的大紅紙,父親一問家里總共要貼幾幅對子,心里立馬就有了盤算,知道該怎么割大紅紙了,用刀子裁剪分割好紅紙,再疊出格子印,展開鋪在桌子上,父親手握毛筆蘸上碗里的墨汁,筆尖落在了鮮紅的大紅紙上,如行云流水般,不一會兒就寫好了一副對子,寫好的對子鋪滿了一地,等待晾干。寫完一家的接著寫下一家的,每天都是天黑后父親才收工,回家后先清洗毛筆頭,然后洗被紅紙染得滿是紅色的手,母親發(fā)牢騷的說:一天忙到晚給別人寫對子了,自己家的事卻一件也指望不上。父親就說,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都也意不過,能給寫的就給寫了。父親還把村里東西閣樓還有廟上的對子都也寫好了,就這樣一直好幾天,全村的對子全部寫完,都已經(jīng)到了臘月二十八,這才有空開始忙活自己家里的事情。晚上閑下來的時間,父親就會拿出箱子里的二胡,首先要調(diào)整一番,擰動琴軸來控制琴弦的松緊調(diào)音,然后放一點松香在二胡的琴桶上,等火爐子里的火杵燒紅,一燙松香就冒出了白煙,散發(fā)出了松香獨特的氣味,一切準備工作就緒,我也坐在一旁等著看父親拉二胡,父親戴上了指套,琴弓在琴弦之間拉動,幾個指頭撥動,就發(fā)出了好聽的聲音,父親拉了幾首歡快的曲子,一首“豬八戒背媳婦兒”拉的歡快動聽,悠揚的二胡聲縈繞在街道的上空。我覺得二胡真是個神奇的物品,僅僅通過幾根弦就能拉奏出好聽的曲子。遺憾的是當時父親覺得會拉二胡也沒有什么用,也就沒有把這門技藝傳授給我們,以至于現(xiàn)在父親的這門手藝失傳了。過年前,母親要把床單被罩,還有全家人換下來的衣服都進行一次大清洗,整整放了一大盆子,母親把一大盆子衣服跨到腰上,到村里的小河去清洗,小河有一處暖水泉,水溫也不冷,很適合冬天洗衣服。我去小伙伴家玩完回到家的時候,院子里已經(jīng)晾滿了母親洗的干干凈凈,香噴噴的衣服了。清洗完衣服,下午就能去趕集了,趕集是過年的一件很隆重的事情,我開心地跟著母親和鄉(xiāng)鄰們到村子西邊的綜合門市趕年集,門市上放滿了各種各樣的年貨,母親挑選著糖果,我端詳著各種各樣的炮,有二踢腳、鞭炮、擦炮、摔炮等各式各樣好看的花炮。我都很喜歡卻也不舍得多買,我心儀的還有可以打出塑料子彈的玩具手槍,好一頓軟磨硬泡之后,母親終于答應(yīng)給我買了一把玩具手槍,帶著趕集買好的東西,回家的路上還一直模仿著電視劇里警察拿著手槍的樣子,一邊和小伙伴們玩耍一邊吃著糖果,開心的不得了。我們家喂養(yǎng)了幾只雞,到過年的時候已經(jīng)長得很肥了。過年殺年雞,父親是不敢動手的,反而是母親膽子很大,從雞窩里順手抓一只肥大的雞,左手揪住兩個雞翅膀,右手拿著菜刀,我也不敢去看,只聽得雞拼命的叫著,忽然就不叫了,母親已經(jīng)殺好了雞,燒開水褪雞毛,不一會兒就拾掇干凈了,放在鍋里燉著了,飄散出了香味。母親又在院子里的小土灶上做燒豬肉,這是她從姥姥手里學到的手藝,我像個小饞貓一樣守在一邊觀看,母親把煮好的大塊豬肉放進油鍋里,發(fā)出了“呲呲”的聲響,母親趕緊用鍋蓋蓋住了油鍋,讓我離得遠點,剛出鍋的燒豬肉外焦里嫩,酥脆金黃,母親給我揪了一小塊兒,吃起來香而不膩,剛出鍋的燒肉顏色金黃,色香濃郁,香味飄到了街上,鄰居們都稱贊母親手藝好。母親又準備炒瓜子,在家里的火爐上放上炒瓢,把生瓜子放進去,用木板翻炒,淋入一點鹽水,還囑咐我要不停的翻炒,不一會兒干炒瓜子就做好了。走到街上,嗅嗅鼻子就會聞到空氣里飄散著各種肉香的味道,家家戶戶都在煮肉燉魚,做各種年味美食。過年這幾天,大人們忙里忙外的安頓,最開心的還是我們小孩子了。我把一掛鞭炮拆開,把主火捻上編著的細繩纏開,鞭炮就一個一個的脫落了下來,我把衣服口袋里裝滿了一兜小鞭炮,摔炮,擦炮,手里拿著一根燃著的香,就蹦蹦跳跳的去找我的小伙伴一起玩炮了。摔炮用力往地上或者石頭上一摔就會炸響,擦炮就和火柴一樣,盒子上的擦紙一擦就點燃了,扔出去一會兒就會炸響了,還有“吱兒吧”炮,點燃以后發(fā)出“吱兒”像哨子一樣的聲音,嗖的一下直竄上了天,接著“叭”的一聲,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吱兒吧”炮,還有我最喜歡的點燃后就“噼里啪啦”,我們把它叫做“小神鞭”。頑皮的我們總能想出多種多樣的玩法,手里拿著一個小鞭炮,用香火頭點燃,聽見“呲”的一聲,立馬扔出,接著很亮的“叭”的一聲,這種玩法緊張刺激,如果有不響的鞭炮也不舍得扔,總要想辦法把它重新點燃。我們找來各種小瓶蓋子,有塑料藥瓶蓋子,酒瓶蓋子,罐頭瓶蓋子,把小鞭炮放在地上,扣上蓋子,只露出一小點捻,用香火頭一點,“呲溜”的一聲,我們嗖的一下跳遠,“叭”的一聲響,瓶蓋子被炸飛了天。我們還發(fā)明了“延時炮”玩法,就是把香放在小鞭炮的捻上,等到香燃到捻的時候,就自動點燃引爆了;還有連環(huán)炮響法,就是把好幾個鞭炮的捻搓成一股,點燃后就噼里啪啦的連著炸響了,或者撿一個二踢腳的半截炮樁子,把好幾個鞭炮整齊的塞在里邊,只要點燃一個,剩下的幾個就都會陸續(xù)的引燃爆炸;把點著的小鞭炮丟進大飲料瓶子里,瓶子里就憋滿了白色的濃煙,一捏瓶身就吐出了白煙,冒出濃濃的硫磺味。兜里的炮響完就跑回家再去裝一兜繼續(xù)玩,村莊里會不間斷的聽到鞭炮的聲音,過年的鞭炮帶給了我們無盡的歡樂。臘月初,奶奶家喂了一年的大肥豬,宰殺后分散的賣給鄉(xiāng)鄰們,奶奶特意為我們留下了一些豬大腸,快過年了,哥哥和我去爺爺家的次數(shù)也勤了,像兩個小饞貓一樣想著找點好吃的,每次一去,奶奶就知道我們是來蹭吃的。奶奶有一個很小巧的三足小炒鍋,哥哥把炒鍋放在火爐子上,倒上一點油,先把肥腸放進去煸炒一會兒,奶奶把自己做好的豆腐切好了小塊,放進了鍋里翻炒,不一會兒就冒出了香味,哥哥告訴我說這叫“肥腸溜豆腐”,那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菜名,我和哥哥早已經(jīng)饞的快流出口水了,也不怕燙,急忙夾一塊吃進嘴里,咬一口下去,油汁就流了出來,肥腸吃起來有嚼勁兒,豆腐軟嫩,特別香,吃完后小嘴上也是油啦啦的,那種香味我現(xiàn)在還記憶猶新。除夕,我們老百姓們習慣叫作小年。小年的習俗就是早上要做一鍋大米撈飯的,等我睡醒的時候,母親正在撈白米,用笊籬接著,米湯就流到了盆里,白米繼續(xù)倒進鍋里,把鍋中的米湯都空出來后,再燜幾分鐘,水分全部吸干,一鍋白騰騰,香噴噴的白米飯就做好了。母親用小碗盛上一碗,在米飯上放幾顆糖果、核桃、辣椒,供奉在灶王爺神位前,我想應(yīng)該是祈求五谷豐登吧。吃過早飯后就要貼對子了,父親已經(jīng)把寫好的對子排列好了順序,就把貼對子的任務(wù)交給了哥哥和我,母親負責出漿糊,把炒瓢放在火爐上,倒上水,加入面粉,用筷子攪拌,咕嘟幾分鐘,白白的稠糊糊的漿就出熟了,放一個小笤帚頭,我雙手端著炒瓢,跟在哥哥的身后,哥哥貼對子,我負責觀看是否貼的周正,大紅的春聯(lián)一貼上,就充滿了喜慶的年味兒了。家里也要貼上新的天地爺、灶王爺、財神爺畫像,我總要虔誠的默念一遍畫像上邊寫的字,灶王爺上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天地爺上邊寫著“天地三界十方真宰”。貼好后母親交給了我個小任務(wù),去找些干凈的細沙子,分別裝進幾個罐頭瓶子中,當做插香的用,弄好以后我又去找出黃標紙,裁剪好折疊成整齊的長方形。還有一件重要的傳統(tǒng)習俗就是要放置家族先祖的牌位,我們鄉(xiāng)下叫作“樹”,我想應(yīng)該就是寓意著根祖吧,用專門的印版翻印在紙張上,折疊成牌位的樣子,寫好先祖的名諱,粘貼在木板上,按輩分排列好,擺上香爐,酒水,供奉一些水果,每頓飯吃飯前都是要先給先輩牌位下先夾上點供奉的,然后才可以開飯,這是留下來的傳統(tǒng)習俗,告誡晚輩們要不忘先祖。母親又開始忙碌著蒸貢品饅頭,剛出鍋的小白饅頭,母親用筷子頭蘸上顏料,在中間輕輕一點,就落下了一個圓圓的小紅點,看起來很是可愛。隨后蒸貢菜,是由五樣菜品組成,大概有針金(黃花菜)、白菜、粉條、豆腐、葫蘆等,用來在初一早上供奉神靈和先祖。父親在院子里打掃衛(wèi)生,把所有的垃圾都清掃倒掉,打掃的干干凈的。再去村北的后山上,捅一些柏樹枝,用來在旺火上用。搭旺火也有講究,要等傍晚沒人再來的時候搭,父親劈了些干木材,不一會兒就搭好了旺火。天黑了,一切也安頓的差不多了,我們小孩子們穿著新衣服,三五成群的在大街上一塊玩耍,玩一會兒就跑回家里觀看春晚,僅有的幾個電視頻道,也可以收看到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當那歡樂祥和的春節(jié)序曲響起,拉開了春晚的序幕,一家人坐在一起觀看歡樂的晚會節(jié)目。充滿了歡聲笑語。到了十點多的時候,就感覺夜已經(jīng)很深了,大年初一早上五點左右就被鞭炮聲叫醒了,兩眼還是瞌睡的睜不起來呢。但也開心的穿好了新衣服,院子里父親已經(jīng)點著了旺火,燃旺了就往上加一些柏樹枝,噼里啪啦的燃的越旺,再放進去一些疊好的金色元寶,祈福新的一年財運亨通,旺火火苗直竄,旺氣沖天,傳說柏樹枝燃燒時發(fā)出噼里啪啦的響聲,可以驅(qū)邪避禍,嚇走年獸。接著是到村里的廟里去給神靈磕頭上香燒紙響炮的,這是流傳下來的習俗,祈福全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路上和鄉(xiāng)鄰們互道新年的問候。廟上回來以后,我就在院子里圍著旺火玩耍,地上鋪滿了燃放完的紅色的鞭炮碎屑,我尋找著把沒燃著的鞭炮撿拾起來。看著旺火的火苗沖天的的往上躥,柏樹枝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響,開心的不得了,母親還準備了幾顆土豆放進旺火堆里,等旺火熄滅就可以吃烤土豆呢。從大年初一開始燒香磕頭的任務(wù)也就交給了我,我在天地爺,灶王爺,財神爺神像還有先祖的牌位前都燒紙上香磕了頭。這時母親也已經(jīng)點著了土灶里的柴禾,開始忙碌了起來,先把貢品熱好,用小碟子放好,放上兩根香當做是筷子,放到神靈前。接著母親就開始了包餃子。父親讓哥哥帶著我去爺爺奶奶家磕頭拜年,父親早已經(jīng)吩咐好我們,磕頭的時候要響亮的說出:給爺爺奶奶磕頭。我們就按照父親教給我們的,先給老祖宗磕頭,然后給爺爺奶奶磕頭,一邊磕頭一邊說:給爺爺奶奶磕頭,爺爺奶奶高興的笑著說起來吧,就會給我們過年的壓歲錢。東方的天空泛起了魚肚白,天色漸漸變亮,家家戶戶的煙囪炊煙徐徐升起,空氣中還飄散著燃放完鞭炮的硫磺味兒,家家戶戶都在煮餃子。母親煮好了餃子,再簡單炒幾個菜,把雞鴨魚肉端上飯桌,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餃子,共祝新年快樂,其樂融融。吃過大年初一早上的餃子,這個年也就跨過來了。吃過早飯后,全家人穿得整整齊齊的到小河灘的東南方向,燒香磕頭,迎接喜氣,祈福在新的一年里,喜氣連連。各家各戶也就不用再那么忙碌了,可以有閑暇時間串門了,開啟了悠閑歡樂的正月時光。初五,俗稱“破五”,家中供奉的先祖牌位也要在這一天送走了,吃過午飯后的下午,父親就委派給我和哥哥去送走先祖的牌位,我們小心的把木板上的紙牌位弄下來,拿上一些香紙,錢垛,幾個二踢腳,到東南方向的大馬路上,點幾炷香,燒些錢垛,跪著磕幾個頭,最后再響幾個大炮,就算是把先祖送走了。過完破五,就不用再忌諱出行活動了,人們開始張羅正月十五的玩意兒了,一直到正月滿了,過完二月二,這個“過年”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結(jié)束了。大人們的忙忙碌碌,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熱鬧的鞭炮聲,空氣中的鞭炮的硫磺味,各種年味兒美食的香味兒,大紅的春聯(lián),喜慶的大紅燈籠,家人團聚在一起的年夜飯,還有那央視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共同匯聚成了年的味道。年夜飯的飯桌上沒有那么多琳瑯滿目的菜品,小孩子們也沒有那厚厚的壓歲錢,但是卻也很開心,當今時代過年充滿了電子化網(wǎng)絡(luò)化的元素,是當今的年味兒少了,還是我們已經(jīng)不再是過年的主角了,小時候年味是一種期盼,長大后年味是一種回憶,故鄉(xiāng)的年味兒,是我永遠忘記不了的。超過5000人已經(jīng)關(guān)注訂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