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諾媽
首發(fā):諾媽家有男寶(aihuagushi)
歷數(shù)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最令家長感到頭疼的問題莫過于:孩子不聽話!
家長不允許的事,孩子非要做;家長督促孩子趕緊辦,孩子偏偏又磨蹭?!安辉S!”“不可以!”“快去!”“馬上!”家長的禁令一道道,可落在孩子身上就像打水漂。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哪怕叱咤職場風云的父母,也常常束手無策,敗下陣來:
孩子,你為什么偏偏要對著干!
為什么孩子總喜歡喝家長對著干呢?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出問題,得從家長身上找原因。
看懂親子矛盾背后的問題,也許你就能明白孩子的叛逆,那些對抗行為背后,不過藏著孩子的迷茫和無助。
關于手機
孩子的洪水猛獸,家長的減壓神器
有個12歲的女孩,給媽媽寫了一封信,媽媽認真讀完,感覺淚水上涌,于是把信發(fā)在了朋友圈。
原來,這是一場由于手機引發(fā)的親子矛盾。女兒勸媽媽不要貪玩手機,結(jié)果母女鬧了不愉快。女兒說的有理有據(jù),特別是在信的末尾的呼吁,簡直就是對父母靈魂的拷問:“你們應該自己先做到少玩手機,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更好地監(jiān)督我呀!如果國王自己不能做到法則,叫公民怎樣信任于他,遵守他的法則呢?”
在親子矛盾中,有一種雙標叫做:手機是孩子的洪水猛獸,卻是家長的減壓神器。
有多少家長看到孩子拿起手機,不是眉頭一皺,就是大聲呵斥:作業(yè)寫完了嗎?又貪玩了不是!
家長不允許孩子辯解,一轉(zhuǎn)身,自己拿起手機卻又沉迷。喊不應,叫不停,美其名曰,那是忙于工作,忙于交往人際。
對此,孩子氣憤又無奈:爸爸媽媽總是玩手機,卻不許我們玩,但沒辦法,他們是大人啊!
家長的“雙標教育”,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當孩子越來越不服氣,“對著干”的情況也便越演越烈。
關于犯錯
孩子不可饒恕,家長情有可原
孩子毛手毛腳,孩子闖禍不斷……面對犯錯的孩子,很多家長常常氣得不打一處來。輕則言語警告,重則皮肉挨揍一頓,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張記性,不犯錯!
但是很遺憾,家長們會發(fā)現(xiàn),其收效甚微,該犯的錯,孩子一個不落!
于是家長內(nèi)傷:這孩子,擺明了就是對著干嘛?
有一次,兒子同學來家玩,我有意無意挑起話題,幾個男孩義憤填膺,吐槽起各自父母?!拔覌尠?,簡直就是專制暴君,有些事情,不允許我犯錯,自己犯錯卻一點沒事?!?/p>
我心生好奇,一追問,孩子就如竹筒倒豆子般各自“揭露”父母的惡行: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父母立馬跳起來指責“怎么那么毛手毛腳啊”,但是自己做家務不慎碰到花瓶,卻自我安慰:碎碎平安;規(guī)定孩子從戶外回來必須換鞋才能入室,自己卻在上班趕不及又忘記帶東西的情況下,直接穿著外鞋跑進臥室……一樁樁,一件件,都是血淚的控訴?!皯{什么他們犯錯可以原諒,我們犯錯就是不可饒???”
孩子的心聲里藏著委屈,藏著怨氣,落實在行動力,也便多了“不愿意”。
“對著干”,是孩子們的情緒出口。
關于買玩具
孩子浪費可恥,家長理所應當
前些天,在商場逛街,看到一個賴在玩具店鋪不肯走又嚎啕大哭的孩子。
“我想要買那個奧特曼嘛!為什么逛街都買你的東西,不可以買我想要的玩具?”
孩子急得跺腳發(fā)脾氣,看著媽媽絲毫不肯松口的樣子,于是哭了起來。
在大人的心目中,孩子總是那么貪婪,家里的玩具一堆堆,可孩子總嫌不夠,出門一次,看到一個,還是想要。
為了杜絕孩子買玩具,父母和孩子斗智斗勇:出門前提前約法三章“出門不可以買玩具”;帶孩子逛街,遠遠繞過玩具商鋪;實再躲不開的,那就堅決不同意。
孩子哭鬧,父母呵斥,乍一看是孩子不講理,如果仔細分析,父母也毫不在理。
指責孩子多買一個玩具是浪費可恥,可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消費沖動?媽媽衣柜里的衣服永遠少一件,爸爸的煙酒每日不能斷,唯獨孩子不可以!
父母若無法換位思考理解孩子,哪怕面對孩子提出的合理需求,都會促成“對著干”的表現(xiàn)。
關于講道理
孩子是頂嘴,父母是教誨
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們不可避免地發(fā)現(xiàn):越來越無法教育自己的孩子。每每自己話音剛落,孩子就會有各種理由進行反駁。曾經(jīng),那個言聽計從的乖乖娃,去哪了?
失落感和憤懣感不由讓父母們怒火躥起:閉嘴!做你該做的事情去,不許頂嘴!
與此同時,孩子卻不得不認真、耐心,一遍遍重復聽父母的教誨。在聽教誨的過程中,但凡表現(xiàn)出一點點不耐煩,父母就會勃然大怒。
這世上,有多少“聽不見”的家長,就有多少“對著干”的孩子。
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不懂父母,相互無法理解的主體,也便常常進入對立面。
尾 聲
別讓“”雙標教育”,傷了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手表定律,即:一個人戴多個手表,每個手表時間不一,結(jié)果佩戴者自己都不清楚準確的時間了。
給自己一個時間,給孩子一個時間,父母常常用雙標要求孩子,孩子的委屈不被父母理解,久而久之,也便漸漸不信任父母,繼而產(chǎn)生逆反心理,甚至以激烈而極端的行為來對抗父母。
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人的全面發(fā)展取決于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于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環(huán)境。”
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領路人,是孩子每個人生岔路中的明燈。只有一路享受父母平等和尊重的愛的教育,孩子才能夠用尊重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