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不止一次地聽人說過這樣的話:“我是個簡單直接的人,最討厭復雜的人事關系。”不知道你是否也曾發(fā)出過這樣的感嘆呢?人在職場,免不了會面對各種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比較單純的人,那怎樣才能既不用耗費太多心力跟人勾心斗角,又能把方方面面的關系處理好呢?今天我就告訴你一個特別簡單并且有效的原則。之后再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晚清名臣曾國藩是如何使用這個原則在官場中縱橫捭闔的。
我們都知道,搞好人際關系,是人生中的關鍵要務之一,與身邊的人相處得怎么樣,甚至會決定一個人的幸福指數。富蘭克林曾經說過:“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系?!?/span>
特別是在工作種類不斷細分,需要更多的人協(xié)同合作才能生存和發(fā)展的當今社會,不會處理人際關系,簡直寸步難行。
可是要做到跟人長期和睦地相處,又何談容易。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羅蘭夫人也曾發(fā)出過這樣的感慨,認識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歡狗,因為狗永遠是狗,而人有的時候不是人。”可見,人性是多么的復雜難測。
我自己在處理人際關系這方面也是個小白,以前也羨慕過那些處事圓滑、八面玲瓏、左右逢源的人,甚至曾一度跟著學習模仿,可結果無異于東施效顰,不僅人際關系沒有得到改善,還把自己搞得人不人鬼不鬼的,“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為人處事方式實在是讓人心力交瘁,直到后來真正做回自己,才逐漸走上了正道。
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到的、聽到的、經歷得多了,才慢慢總結出一個道理:無論一個事物看起來有多復雜,它的本質都是簡單的?!兜赖陆洝防镉幸痪湓捊凶觥盀閷W日益,為道日損”。意思是,任何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都是越學越多,越學越亂的;但事物的本質和大道卻是越學越少,越學越簡單純粹的。
處理人際關系也不例外,雖然你每天都可能和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但只要把握住一些簡單的原則,基本就能應對大多數人際關系中的問題,從而將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網絡梳理得清爽有序。
那這些簡單的原則是什么呢?先來看一個模擬實驗。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政治學家阿克塞爾羅德曾經用計算機模擬過一個類似于“重復性囚徒困境”的實驗。
他從世界各地的頂尖編程高手當中征集了14個電腦程序,再加上他自己編的程序,總共15個程序一起玩一個游戲。
在游戲里面,每個程序分別代表著一種“為人處世”的規(guī)則,程序和程序之間可以像人一樣相互競爭或者彼此合作。游戲的目的是要找出在多次博弈之后,最有效的規(guī)則是什么。
這15個程序就好像15個特別精明的人,在競爭與合作中不斷地循環(huán)博弈。在這場充滿信任與欺騙、忠誠與背叛的游戲當中,最終勝出的是一個名叫波拉波特的人設計的程序,它寫的程序規(guī)則非常簡單,只有4行代碼,這4行代碼分別是:
1、正直。在初次跟人打交道的時候,選擇無條件地信任對方;
2、誠信。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從而爭取得到更多的合作機會;
3、原則。如果你背叛我,那我就會懲罰、或者以同樣的方式背叛你;
4、寬容。當你承認錯誤,改過自新之后,我會再次選擇信任你。
從這4行代碼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最終的勝利者,波拉波特的程序有以下3個特征:
第一,你得有規(guī)則,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做人要有原則。
第二,你的規(guī)則要簡單,要有道德、有底線。
第三,你的規(guī)則要具有持續(xù)性和普遍性。
在這里要特別解釋一下什么是持續(xù)性和普遍性。所謂普遍性,就是這個規(guī)則對任何人都適用。舉個例子,比如你借了你父母的錢不還可能沒事,管其他人借錢就不能不還,所以借錢不還這個規(guī)則就不具有普遍性;那什么是持續(xù)性呢?所謂持續(xù)性是指,你的規(guī)則在任何時刻都適用,比如今天別人成功了,你對人好,明天落魄了,你就不理人家了,這種規(guī)則就是沒有持續(xù)性的。
參加這場游戲的其他的程序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心懷鬼胎、坑蒙拐騙,就是欺騙和信任隨機發(fā)生,沒有規(guī)律;最終都被淘汰了。
從這個實驗當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或者說我們把最終勝出的程序的3個特征總結成一句話就是: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只要你能持續(xù)地用一種有道德有底線的簡單規(guī)則,來對待所有的人,久而久之,你就是最終的勝利者。
什么是“持續(xù)地用一種有道德有底線的簡單規(guī)則對待所有人”呢,我們來看幾個案例:
記得有一次聽羅振宇講,他們公司有一名員工,主要工作就是對即將上線的課程產品做最終的審核,而這些課程的作者,大多都是在各行各業(yè)中具有很高聲望的大咖,沒有一個是得罪的起的。放一般人,這活就沒法干了,可是這位做審核的老師多年來一直都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只對作品本身負責,不管課程的作者是大V大碗還是學者教授,只要有不過關的地方,都得拿回去修改;相反就算作者名氣不大,但是作品沒問題,照樣能通過審核。時間長了,大家就知道他從來都是對事不對人,毫無例外。剛開始可能會有些小摩擦不愉快,但最終反而收獲了所有人的信任,使得他幾乎跟每個人的關系都搞得不錯。
看到沒,面對復雜的工作環(huán)境和一群得罪不起的人,只對產品質量和工作結果負責,就是他的簡單規(guī)則。
幾年以前我聽一位投資界的前輩講,他在大學剛畢業(yè)的時候,和另外一位同學一起分到了一家國資企業(yè)。單位的人際關系非常復雜,一個不留神就可能站錯了隊,他自己因為受不了這種氛圍,干了不到一年就離開了。
而他的那位同學呢,也是個典型的理工男,沒什么心機,從來不會巴結領導,更不懂拉幫結派,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鋪在了業(yè)務上,工作中也是對事不對人。因為他這種性格,剛來的頭幾年沒少吃虧,可是在十幾二十年之后,他卻成了這家企業(yè)職位最高,混得最好的人。
同學聚會的時候,別人問他有什么秘訣沒有,他說也沒什么,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因為無論環(huán)境有多么復雜,人心有多么險惡,在工作上,最終評價你的始終都是業(yè)績。對他來說,專心工作,對事不對人,就是他應對復雜環(huán)境的簡單規(guī)則,這個原則讓他贏到了最后。
要說將這個原則運用得最徹底的,還要數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
很多人都知道曾國藩的智商其實并不高,能做到官居一品全靠勤奮,可多數人不知道的是,他的情商其實也不高。
年輕時的曾國藩非常地勤奮自律,可人緣兒卻不是太好,他平時不僅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也以同樣的態(tài)度和方式來對待別人,跟他一起同朝為官的同事只要稍微有一點作風不正,曾國藩就到皇上那參人家一本,有的人甚至被他參到告老還鄉(xiāng)。
在朝廷里幾乎所有的人都不喜歡他,甚至開始組團針對他。曾國藩不明白為什么自己一身正氣,兩袖輕風,勤勤懇懇,到頭來卻搞得上上下下全是敵人,前前后后都是障礙,在官場中舉步維艱。
有一年曾國藩母親去世,根據當時的傳統(tǒng),他必須停職回家,丁憂守孝三年。在這三年的時間里,他進行了深刻地自我反省,最終領悟到了“大柔非柔,至剛無剛”的道家思想,從此開始徹底完成了一次心智模式的轉變。
等到曾國藩復職之后,他便決定放下身段,謙卑下來,“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在跟其他人一起共事的時候,只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只看事情的結果,只要結果對了,過程中出現一些瑕疵或者紕漏也沒關系;別人做事的方式和手段,即使自己不認可,也不再過問;有人在背后使絆子,就忍著;有人捅刀子,只要沒有致命傷,也不追究,自我療愈一下就過去了。時間一長大家就都知道,曾國藩這人就這樣,雖然毛病不少,但是人不壞,和他一起共事,只要結果是好的,就沒什么問題。就這樣,信任和威望也就慢慢地建立起來了。曾國藩的這種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和方式,也被視為官場之典范、后世之楷模。
從曾國藩后來的為人處事的方式當中,我們可以知道,只看結果,就是他的簡單規(guī)則。
當面對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的時候,為什么要給自己設立一個能夠長期堅持并且普遍應用的簡單規(guī)則呢?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別人以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知道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以及該怎么跟你相處才是安全的。一旦你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厚此薄彼、反復無常,就會把你的人設搞復雜,哪怕你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也不免讓人時時警惕、處處提防,難以相處。
我聽過一句很有智慧的話,說真正懂得經營人際關系的人往往是那些對人際關系最不看重的人。這里所說的不看重并非不重視,而是一種不刻意的態(tài)度。因為越是刻意,就越容易丟掉底線,到頭來反倒是千頭萬緒、結成死結、無法拆解。當你不那么重視它的時候,也就不會太在意別人會怎么想,從而越容易樹立起自己的原則。都說人際關系不好處理,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把問題搞復雜了,關于這一點,我始終都堅信那句雞湯式的格言:你簡單,這個世界就對你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