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民間偏方】 口腔病. 耳病類偏方138個
口腔病92個
核桃樹根治牙齦腫痛1
核桃樹根100克(干品減半),加水適量,濃煎、候溫,含漱(即口含藥液,15分鐘后吐掉。如此重復(fù)多次,像是漱口,故稱含漱)。每日3次。輕者1日治愈,重者3日可愈。
扁桃腺炎驗方2
(1)藥方:李子5粒,每粒切成數(shù)片,放大碗中加蜂蜜,10分鐘后可服用。時間:中午一點,此時吃下功效神奇。(2)此方30歲以下不可用。藥方:桃子1粒切成數(shù)片,放在碗中,加些蜂蜜20分鐘后服用。時間:中午一點服用,此方功效奇特。(3)此方60歲以上不可用。藥方:西瓜切成小塊放在大碗之中,加些蜂蜜,30分鐘以后取用。時間:中午一點吃下,一服見效。<扁桃腺炎>
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中藥方劑3
中藥處方(一)
【辨證】熱毒壅阻咽喉。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方名】復(fù)方蒲公英湯。
【組成】蒲公英60克,大青葉30克,黃芩24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劉祥泉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熱毒熾盛,津液耗傷。
【治法】養(yǎng)陰清熱,解毒消膿。
【方名】清咽解毒湯。
【組成】人中臼12克,人中黃10克,馬勃6克,玄參10克,麥冬10克,生地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黃芩6克,薄荷(后下)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戴祖銘方。
中藥處方(三)
【辨證】肺胃積熱,復(fù)感風溫時邪。
【治法】清熱解毒,通腑利咽,排膿生肌。
【方名】通瀉利咽湯。
【組成】生大黃(后下06-10克,軟柴胡6-9克,淡黃芩6-9克,金銀花10-15克,連翹殼10-15克,射干10克,夏枯草10克,蒲公英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福建中醫(yī)藥》。
中藥處方(四)
【辨證】肺胃積熱。
【治法】涼營解毒,清咽利膈,收斂去腐。
【方名】清熱解毒合劑。
【組成】元參10克,生石膏25克,板藍根15克,兒茶5克。
【用法】制成濃縮劑型,每日1劑(50毫升),日服2次。
【出處】北京中醫(yī)學(xué)院東直門醫(yī)院兒科方
化膿性扁桃體炎中藥方劑4
中藥處方(一)
【辨證】熱毒上壅,搏結(jié)于咽喉。
【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名】銀花湯。
【組成】金銀花10克,山豆根10克,蚤休10克,天花粉10克,浙貝母10克,白芷10克,防風10克,赤芍10克,制乳香3克,制沒藥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干祖望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胃火上升,痰熱內(nèi)阻。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方名】山豆根湯。
【組成】赤芍9克,丹皮9克,炙僵蠶9克,牛蒡子9克,山豆根9克,掛金燈9克,菊花9克,金銀花9克,黃芩9克,知母9克,桔梗3克,生甘草3克,射干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張贊臣方
急性扁桃體炎中藥秘方5
中藥處方(一)
【辨證】外感風熱,或感冒風寒,郁而化熱,火熱上攻咽喉。
【治法】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方名】扁桃Ⅰ號。
【組成】九里明12克,一點紅9克,射干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廣西中醫(yī)藥》。
中藥處方(二)
【辨證】風熱乳蛾。
【治法】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方名】柴葛藍草湯。
【組成】板藍根10-30克,葛根10-30克,白花蛇舌草10-20克,柴胡6-10克,連翹6-15克,浙貝3-12克,射干3-10克,荊芥3-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中醫(yī)雜志》。
中藥處方(三)
【辨證】熱毒蘊于肺胃,復(fù)感風邪,熱毒上擾,搏于咽喉。
【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方名】咽喉消腫湯。
【組成】金銀花15-30克,山豆根9-15克,硼砂(沖服)1.5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湖北中醫(yī)雜志》。
中藥處方(四)
【辨證】熱毒蘊結(jié)于咽喉。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方名】加味銀翹馬勃散。
【組成】銀花15克,連翹15克,馬勃10克,射干12克,牛蒡子12克,山豆根6克,板藍根30克,大青葉20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廣西中醫(yī)藥》
慢性扁桃體炎中藥方劑6
中藥處方(一)
【辨證】虛火上炎。
【治法】滋陰降火,清咽解毒。
【方名】滋陰降火湯。
【組成】熟地12克,玄參12克,黃柏10克,射干10克,丹皮10克,青果10克,牛膝6克,山慈茹10克,地骨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徐鴻慶方
慢性咽喉炎中藥方劑7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陰虛。
【治法】滋養(yǎng)肺胃,清利咽喉。
【方名】養(yǎng)陰利咽湯。
【組成】大白芍9克,川百合10克,南沙參10克,北沙參10克,天花粉9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2.5克,嫩射干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急性喉炎中藥方劑8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山嵐瘴氣,居伏膜原,蘊集肺胃,火動痰生,上蒸咽喉。
【治法】疏風透達,清解瘴毒,豁痰開竅。
【方名】達原解毒湯。
【組成】鮮生地15克,京玄參12克,麥門冬10克,浙貝母10克,香白芷10克,花檳榔10克,粉丹皮10克,連翹殼10克,金銀花10克,土牛膝30克,山豆根10克,牛蒡子10克,粉甘草6克,草果仁10克,嫩射干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出處】言庚孚方<喉炎>
急性咽炎中藥方劑9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風熱在表。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利咽。
【方名】疏風清熱湯加減。
【組成】荊芥6克,防風6克,牛蒡子10克,甘草2克,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桑白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10克,黃芩10克,天花粉10克,玄參10克,浙貝母10克,板藍根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中醫(yī)五官科學(xué)》。
中醫(yī)方劑(二)
【辨證】胃腑熱盛。
【治法】泄熱解毒,利膈消腫。
【方名】清咽利膈湯。
【組成】連翹5克,梔子5克,鼠粘子5克,黃芩5克,薄荷5克,防風5克,荊芥5克,玄明粉(沖服)6克,金銀花5克,玄參10克,大黃6克,桔梗5克,黃連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喉科紫珍集》
潰瘍性咽峽炎中藥方劑10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肺胃素熱,上沖咽喉,經(jīng)脈阻遏,氣血凝結(jié),熱邪壅聚,熱盛蘊蒸而肉腐。
【治法】清熱解毒。
【方名】解毒湯。
【組成】升麻9克,生石膏15克,黃連9克,當歸12克,生地4克,丹皮9克,焦梔9克,蘆根9克,公英20克,地丁20克,山豆根15克,連翹15克,大黃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齊強方<咽峽炎>
慢性單純性咽炎中藥方劑11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肺陰不足,虛火上炎。
【治法】養(yǎng)肺陰,順肺氣,清虛火。
【方名】潤肺1號。
【組成】南沙參10克,麥冬15克,桔梗10克,炙紫苑10克,款冬花10克,生甘草6克,光杏仁10克,枇杷葉10克,炙百部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遼寧中醫(yī)雜志》
急性咽喉炎中藥方劑12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肺失宣降清肅之能,邪聚咽喉。
【治法】疏風清熱,輕宣散邪。
【方名】桑青湯。
【組成】桑葉6克,荊芥6克,桔梗6克,菊花10克,金銀花10克,大青葉10克,連翹10克,山豆根10克,馬勃3克,蟬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干祖望方
慢性咽炎中藥方劑13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肺腎陰虛,虛火上擾。
【治法】滋養(yǎng)肺腎,祛濕化痰。
【方名】慢咽湯。
【組成】熟地20克,當歸10克,法夏12克,茯苓15克,桔梗15克,大力子10克,陳皮10克,皂刺12克,重樓1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云南中醫(yī)雜志》。
中醫(yī)方劑(二)
【辨證】七情郁結(jié),痰滯咽中。
【治法】疏氣化痰。
【方名】二四合劑加減。
【組成】半夏9克,陳皮12克,茯苓6克,甘草6克,川樸12克,蘇梗12克,生地9克,玄參12克,沙參12克,南星9克,菖蒲12克,桔梗6克,僵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石家莊市中醫(yī)院方。
中醫(yī)方劑(三)
【辨證】肺腎陰虛,咽喉失其潤養(yǎng)。
【治法】滋養(yǎng)肺腎。
【方名】咽喉甘露飲。
【組成】二冬各12克,二地各9克,二芍各9克,元參6克,元芩6克,石斛9克,杷葉9克,甘草6克,玉蝴蝶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齊強方。
中醫(yī)方劑(四)
【辨證】虛火上炎。
【治法】滋陰涼血,清熱利咽。
【方名】新加甘露飲。
【組成】麥冬20克,生地15克,玄參15克,豆根15克,黃芩10克,杷葉10克,石斛10克,射干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陸寒月方。
中醫(yī)方劑(五)
【辨證】肺腎陰虛。
【治法】養(yǎng)陰清熱利咽。
【方名】利咽湯。
【組成】玄參12克,麥冬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桔梗5克,射干5克,生甘草3克,玉蝴蝶5克,瓜蔞皮10克,蟬衣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黃煌方。
中醫(yī)方劑(六)
【辨證】痰濕結(jié)聚,氣血瘀滯。
【治法】燥濕化痰,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方名】苦酒湯。
【組成】半夏(砸碎)500克,醋2500毫升。
【用法】將醋、半夏入鍋內(nèi)浸泡24小時,煮沸撈棄半夏,加入苯甲酸鈉(量按藥液的0.5%加),過濾,分裝100毫升瓶備用。每次服10毫升,每日1-2次。
【出處】蔡福養(yǎng)方。
中醫(yī)方劑(七)
【辨證】邪熱羈留上焦,化燥灼傷肺陰。
【治法】清熱解毒,利咽豁痰,酸甘化陰。
【方名】二根二白玄梅桔甘湯。
【組成】山豆根9-12克,板藍根15-30克,玄參15-30克,烏梅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白薇9-12克,白蘞9-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四川中醫(yī)》。
中醫(yī)方劑(八)
【辨證】肺腎陰虧,陰虛血熱,復(fù)感風邪,結(jié)于咽喉。
【治法】滋陰涼血疏風。
【方名】滋陰清咽湯。
【組成】生地9克,丹皮9克,天花粉9克,知母9克,麥冬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2克,石斛12克,蟬蛻6克,薄荷6克,桑葉4片,綠萼梅10朵,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斯熾方。
中醫(yī)方劑(九)
【辨證】肺腎陰虛,咽喉失于濡潤。
【治法】滋陰潤肺,清熱養(yǎng)腎。
【方名】百生湯。
【組成】百合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桑白皮10克,玄參10克,麥冬10克,柿霜6克,川貝粉(沖服)3克,甘草3克,蘆根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干祖望方
白喉小偏方14
馬蘭頭25克,加水煎一茶杯,分兩天服完,也可加作料炒,當菜吃;玄參9克,甘草3克,蘆根15克,加水煎服,連服3天。
巧治聲音嘶啞15
拌吃銀耳:
將銀耳泡漲洗凈,撕成條塊狀先用水燙過,再用清水洗凈加醋拌食,每日2次,食量不限,2日好轉(zhuǎn)。
吃煮花生:
將去紅衣花生水煮,飲湯食用,每日3次,食量不限。
冷敷脖頸:
用冷水浸濕毛巾,敷在前頸喉頭處,每次20分鐘左右,每日3-4次。<嘶啞>
治化膿性扁桃體炎16
處方及用法:
生大黃15克(小兒劑量10克),加沸水250毫升沖泡,候溫慢慢咽服。每隔l小時沖泡1次,1劑可連泡4次。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主治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大便秘結(jié),咽喉腫痛等。體虛、孕婦及婦女經(jīng)期、哺乳期忌用。<扁桃體炎>
雙花麥冬治聲啞17
用料:雙花(金銀花)30克、麥冬20克
制法:用開水沖泡上兩藥味。
用法:當茶水喝。<聲啞>
急性扁桃體炎偏方18
金銀花30克,山豆根14克(缺時用板藍根30克代替),硼砂2克(分2次沖服),生甘草10克。每日1劑,分2次,慢慢含服,3天為1個療程。功效:清熱解毒,化痰利咽,主治急性扁桃體炎,局部紅腫疼痛,發(fā)熱頭痛等。
牙痛偏方19
防風荊芥細辛升麻各10克
煎湯,飽后汩痛處,徐徐咽下。
慢性牙周炎中藥方劑20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胃與大腸伏熱,循徑上蒸。
【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化腐生肌,收斂止血。
【方名】固齒散。
【組成】滑石粉18克,甘草粉6克,朱砂面3克,雄黃1.5克,冰片1.5克。
【用法】共研為細面,早晚刷牙后撒患處;或以25克藥面兌60克生蜜調(diào)和早晚涂患處。
【出處】蔡福祥方<牙周炎>
西洋參片治口腔潰瘍21
每次口含西洋參1片,貼于潰瘍面上,或待西洋參軟化后嚼成泥狀敷在潰瘍處15分鐘,每天3次,3至5天治愈。<口腔潰瘍>
白胡椒治牙痛22
白胡椒10克研成末,加酒精調(diào)成糊狀,分4次放入牙洞內(nèi)。
治療鵝口瘡便方23
1.黃柏20克,以食醋浸泡1周,以醋液涂患處,、每日數(shù)次,連用4~5日即可。
2.板藍根10克,水煎后以藥液反復(fù)涂擦口腔,每日5-6次。
3.生香附、生半夏各等量,研末,以雞蛋清做成小餅,貼敷足心。
4.五倍子12克,冰片3克,研末,用以吹入口中,每日2次。
5.金銀花、菊花各15克,甘草、防風各6克,水煎用藥液涂擦患處。<鵝口瘡>
柿霜治口瘡24
用料:柿霜。(柿霜就是柿子曬干后表面上生成的白面)
用法:柿霜均勻涂在患處。每日3-4次。<口瘡>
口瘡25
(即口腔潰瘍)取冰片約1克,蒸氣水半兩調(diào)勻,每日涂患處5次,2天即愈。同時,每次用一個石榴皮燒半碗水服,一日二次,連用3天,以后不復(fù)發(fā)。忌辣物。(注:蒸氣水可用電飯鍋蓋下面的水代替或用雞蛋黃熬油涂)
牙出血26
每次用藕節(jié)半兩,花生紅衣1錢,煎一碗湯,漱口并咽下,一日二次,連用3天有特效。
風火牙痛27
(包括蛀牙痛)小蘇打(或食堿)2克,加蜂蜜調(diào)成糊狀,用棉球蘸后咬在痛處,立止,一日二次,一天可治愈。特效。
牙周炎、牙齦炎28
用一只雞蛋清加等量白酒(是指50度以上的白酒)攪勻,喝一口,含口中,5分鐘吐掉,一日二次(一日一只蛋),2~3天消火止痛,并痊愈。
神經(jīng)性牙痛29
(包括過敏性)黑胡椒10粒,白酒(是指50度以上的白酒)一兩,浸二日后喝一口含住,3分鐘即止痛,5~6分鐘吐掉,一日2次,兩次可愈。此方百試百靈,而且不發(fā)。
西瓜汁治口腔炎30
用料:西瓜汁半杯,食鹽適量。
用法:把食鹽放入西瓜汁中攪勻,用以漱口。<口腔炎>
花椒白酒液治壓疼31
藥物:花椒15克,白酒50克。
用法:將花椒放在白酒中浸泡10-15天,過濾,用棉球蘸藥酒塞蛀孔內(nèi)。
療效:次方法治牙疼,即用即愈。<壓疼>
丁香粉速治牙疼32
藥物:公丁香10粒。
用法:上藥研末。牙疼時將藥末納入牙縫中。
療效:此方治牙疼,一般數(shù)秒即能止疼,重著連續(xù)用2-3次。<牙疼>
含蒜按摩治牙齦腫33
1.口含蒜瓣殺菌。
晚上刷過牙后,取一小瓣蒜放在牙患處,輕咬而不嚼碎,次日洗漱時吐出;
2.按摩左足的上頜反射區(qū),即足背拇指關(guān)節(jié)橫紋前的帶狀區(qū)域。每日兩次,每次按壓60下;
3.在雙足外、內(nèi)踝骨前下方凹陷處的上下身淋巴腺確定反射區(qū),每次強力按壓60下,一日兩次;
4.在雙足背第一、第二跖骨間的凹陷處確定胸部淋巴腺反射區(qū),同樣按壓60下,一日兩次;
5.在左手合谷穴處做配合點壓。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拇指與食指)橈側(cè)的中點處。同樣一日兩次,一次60下。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牙齦腫>
口腔潰瘍中藥方劑34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心脾積熱。
【治法】泄火解毒。
【方名】南黃散。
【組成】黃連(黃連葉可代)20克,大黃40克,南星30克,吳萸20克。
【用法】將四藥曬干研細末,用醋調(diào),敷涌泉穴,用布包好,1日1換,一般2次即可。
【出處】《四川中醫(yī)》
潔齒方35
青鹽、生石膏各15克,制補骨脂12克,花椒(去目)、白芷、細辛各5克,防風、薄荷葉、早蓮草各8克。將藥生曬,研為細末,每天清晨用牙刷蘸藥末,輕輕刷遍全牙,并稍含3—5分鐘,再用清水漱口。本方能固齒止痛。<牙病>
民間方治療牙痛36
1.生地20克,放入100毫升的白酒浸泡24小時。待酒色發(fā)紅后,含酒置于齲齒處,含不住時吐出,連含數(shù)口即可止痛。
2.甜瓜(香瓜)皮6克,水煎,冷后含漱,治風火牙痛。
3.露蜂房20克,煎濃汁含漱,每日數(shù)次。治風火牙痛。
4.五倍子15克,煎濃汁舍漱,每日數(shù)次,治風火牙痛。
5.白礬3克,水煎后取藥液漱口,用于齒問出血疼痛。<牙痛>
牙齒松動方37
生大黃、熟大黃、生石膏、熟石膏、骨碎補、、銀杜仲、青鹽、食鹽各30克,明礬、枯礬、當歸身各15克。藥共研為細末,每晨起先將此藥末涂擦牙根上,然后洗臉,用畢以冷水漱吐。
本方系黃功農(nóng)獻給慈禧太后之方,久用牙齒潔白,至老不松動。<牙齒松動>
潰瘍性口腔炎中藥方劑38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腎水衰憊,虛火上炎。
【治法】滋腎養(yǎng)陰,佐以清虛火。
【方名】六味地黃湯加減。
【組成】生地12克,萸肉6克,山藥6克,丹皮6克,澤瀉6克,茯苓9克,竹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岳美中方
牙槽膿腫中藥方劑39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胃經(jīng)實火。
【治法】清胃瀉火。
【方名】石皮湯。
【組成】生石膏30克,生地15克,丹皮9克,知母9克,黃芩9克,銀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廣西中醫(yī)藥》<牙槽膿腫>
牙病方40
荊芥(不欠火)、土芎、細辛、當歸各等分。藥為細末,過篩,用牙刷浸水沾取藥粉揩齒,不可馬上用水漱去,須口合藥氣人牙內(nèi)良久,方漱為佳。本方祛風行氣??墒寡例X堅固。<牙病>
慢性唇炎中藥方劑41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陰虛血熱。
【治法】清心降火,養(yǎng)陰潤燥。
【方名】養(yǎng)陰清燥湯。
【組成】玉生15克,山藥15克,生地15克,粉丹皮9克,麥冬9克,女貞子15克,首烏15克,蓮子芯9克,梔子9克,黃芩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榮星方<唇炎>
急性牙槽感染中藥方劑42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腎衰精乏,胃熱蘊蒸。
【治法】滋腎陰清胃火。
【方名】育陰煎加味。
【組成】生地15克,玄參9克,寸冬9克,石膏45克,知母9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30克,黃芩9克,白芷9克,懷牛膝9克,大黃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翁候年方<牙槽感染>
牙痛中藥方劑43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陰虛火旺。
【治法】補腎益陰。
【方名】陰虛牙痛方。
【組成】生地24-30克,熟地24-30克,元參15克,骨碎補9克,二花15克,細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盧學(xué)理方。
中醫(yī)方劑(二)
【辨證】陽明熱熾,胃火循經(jīng)上炎;或年老陰液不足,虛熱上浮。
【治法】清胃瀉火,通腑潤腸。
【方名】白玉湯。
【組成】生地15克,麥冬15克,知母10克,石膏(先煎)30克,元參18克,花粉15克,牛膝10克,大黃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廣西中醫(yī)藥》。
中醫(yī)方劑(三)
【辨證】肝膽火旺。
【治法】清肝瀉火,涼血疏風。
【方名】齒靈湯。
【組成】生地12克,丹皮10克,青皮6克,石膏12克,荊芥10克,防風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山西中醫(yī)》。
中醫(yī)方劑(四)
【辨證】胃腑蘊熱,循經(jīng)上蒸。
【治法】清瀉胃火,疏風解毒。
【方名】清胃解毒湯。
【組成】生石膏15-30克,知母12克,谷精草12克,銀花12克,蟬衣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廣西中醫(yī)藥》
牙髓炎中藥方劑44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風火上攻。
【治法】清火止痛。
【方名】牙痛定疼湯。
【組成】生地20克,元參20克,生石膏15克,升麻2克,細辛2克,槐花10克,丹皮9克,地骨皮10克,黃芩10克,川芎6克,白芷6克,荊芥9克,防風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林大同方<牙髓炎>
牙齒松動方45
生大黃、熟大黃、生石膏、熟石膏、骨碎補、、銀杜仲、青鹽、食鹽各30克,明礬、枯礬、當歸身各15克。藥共研為細末,每晨起先將此藥末涂擦牙根上,然后洗臉,用畢以冷水漱吐。
本方系黃功農(nóng)獻給慈禧太后之方,久用牙齒潔白,至老不松動。<牙齒松動>
過敏性唇炎中藥方劑46
中醫(yī)方劑(一)
【辨證】脾胃濕熱,復(fù)受風邪,風熱相搏,結(jié)于口唇而發(fā)。
【治法】散風,清熱,除濕。
【方名】唇風飲。
【組成】防風9克,芥穗9克,薄荷6克,連翹12克,焦梔9克,黃芩9克,生石膏9克,白術(shù)9克,白芍6克,當歸9克,滑石9克,苡仁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齊強方
養(yǎng)陰清熱湯47
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黃芩12克,丹皮12克,玄參12克,梔子10克,桔梗12克,山藥12克,地骨皮12克,女貞子12克,生甘草10克。
功效:滋陰清熱。
主治:復(fù)發(fā)性口瘡,扁平苔鮮,干燥綜合癥等。
用法:水煎服。<口瘡>
牛黃珍珠散48
組成:牛黃1.3克,麝香1克,珍珠1.5克,黃連4.5克,硼砂4.5克,朱砂1.8克,元明粉4.5克,冰片4.5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結(jié)止痛。
主治:口瘡,口炎,急性咽炎等。
用法:上藥混均,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用噴粉器將藥末噴于患處或用探針蘸藥末搽于患處。<口瘡>
口瘡方七49
生地、大青葉各6克,生石膏、花粉各9克,粳米30克,白糖適量。將前4味煎湯,去渣后入粳米、白糖煮粥,日1劑,連續(xù)服食3-4劑。本方適用于虛火上炎所致的小兒瘡疹性口腔炎<口瘡>
口瘡方50
鮮荷葉1塊,鮮冬瓜500克,食鹽少許。將荷葉、冬瓜加水煲湯,食鹽調(diào)味,飲湯食冬瓜。本方除治小兒口瘡?fù)猓噙m用于暑天口渴心煩,肺熱咳嗽,痰黃稠,小便短赤。<口瘡>
復(fù)方連術(shù)湯51
組成:川連3克,蒼術(shù)30克,胡黃蓮10克,人中黃10克,生甘草10克。
功效:清熱化濕,瀉火解毒,健脾護中。
主治:復(fù)發(fā)性口瘡。
用法:水煎服。<口瘡>
口瘡方52
葫蘆瓜500克,冰糖若干。將葫蘆瓜洗凈連皮切塊,加水適量煲湯,用冰糖調(diào)味,飲湯,瓜可吃可不吃。本方對脾胃之熱所引起的口瘡有效。<口瘡>
口瘡方53
西瓜1個,白糖少許。將西瓜肉去籽,切成條,曝曬至半干,加白糖拌勻腌漬,再曝曬至于,再加白糖少許即可。本方常食可治口瘡,以及目赤、熱病消渴等癥。<口瘡>
清胃瀉火湯54
組成:連翹,黃連,當歸,生地,丹皮,生石膏,升麻,大黃,甘草。
功效:清胃瀉火,涼血通便。
主治:實火口瘡。
用法:水煎服。<口瘡>
口瘡方55
番茄數(shù)個。將番茄洗凈,用沸水浸泡,剝皮去籽,用潔凈紗布絞擠汁液。將番茄汁含口內(nèi),盡量多含些時間,1日數(shù)次。本方適用于脾胃積熱型口瘡。<口瘡>
溫中除火湯56
組成:生黃芪30克,黨參20克,白術(shù)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肉桂3克,土茯苓20克。
功效:補中益氣,溫中除火。
主治:元氣虧虛,陰火上炎之口瘡。
口瘡方57
淡竹葉6克,燈心1.5克,人乳汁(或牛乳)100毫升。先煎竹葉、燈心,取汁10毫升,點入乳汁中和勻。每日數(shù)次,不拘多少。本方適用于小兒鵝口瘡、口舌生瘡、小便赤濕、小兒夜啼等癥。<口瘡>
口瘡方58
生地15克,生石膏、粳米各30克。將生石膏煎煮1小時去渣取汁,與生地、粳米煮粥,日1次。本方適用于口舌潰爛、口中熱臭。<口瘡>
口瘡的自治療法59
1.成藥自療法
(1)維生素C片,每次2片,每日3次。
(2)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3)杞菊地黃丸,每次9粒,每日3次。用于慢性潰瘍反復(fù)發(fā)作者。
(4)知柏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3次,用于慢性潰瘍反復(fù)發(fā)作者。
(5)維生素E,每次20毫克,每日3次。
2.驗方自療法
(1)金銀花10克、生甘草3克、開水沖泡代茶飲。
(2)決明子10克、知母1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
(3)野薔薇根30克、生甘草5克、煎湯代茶飲,每日1劑。
(4)麥冬15克、生地20克、石斛30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3次服,每日1劑,連服4劑。
(5)炮姜9克、木鱉子3個、吳茱萸9克。將上藥共研為細末,用水調(diào)勻,貼臍上,以紙蓋之??诏徲置陴幔侵缚谇徽衬ど仙S白色如豆大的潰點,有虛實之分。
(6)干姜(炒黑)9克、黃連15克。上2味為細末,將末搽患處,涎出即愈。本方主治口舌生瘡,不能飲食者,神效。
3.飲食自療法
(1)蓮子30克、白蘿卜250克,共煮服,每日2次,喝湯食蓮。
(2)蓮子芯3克、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日1劑。
(3)綠豆60克、生地30克、水煮后去生地,食豆飲湯,每日1劑。
4.外治自療法
(1)青黛散、錫類散、珠黃散、冰硼散、四藥任取一種敷患處,每日4-5次。
(2)明礬5克加水至100毫升,含漱1-2分鐘。
(3)堅持用濃茶漱口,能促口腔潰瘍面的愈合。<口瘡>
小兒口瘡的分型食療60
脾胃積熱型口瘡癥見唇舌或頰內(nèi)齒齦及軟腭等處有黃白色大小不等的潰爛斑點,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微紅,疼痛不能進食并出現(xiàn)煩躁口渴、小便赤、大便干。宜用清熱解毒之法治療。常用糖漬西瓜肉:將西瓜肉去子、切成條,曝曬至半干,加白糖攪勻腌漬,再曝曬至干,再加白糖少許即可。
心火上炎型口瘡癥見舌上糜爛或潰瘍、色紅疼痛、飲食困難、煩躁常哭、口干欲飲、小便短赤。宜用清心泄熱之法治療。荷葉冬瓜湯:每次用鮮荷葉一塊,鮮冬瓜500克,加水煮湯另加食鹽調(diào)味,飲湯食冬瓜。
虛火上浮型口瘡癥見口腔潰爛、斑點較少、表面色黃白、周圍顏色淡紅、神疲顴紅、虛煩口干,且反復(fù)發(fā)作。宜用滋陰降火法治療。常用冰糖銀耳羹:將銀耳10—12克,加冷開水浸一小時左右,待銀耳發(fā)脹后再加冷開水及冰糖適量,放蒸鍋內(nèi)蒸熟,一頓或分頓食用,每日一次。
小兒口瘡除采用食療外,還應(yīng)加強口腔清潔護理,勤喂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濕潤,減少邪毒在口腔滯留的機會。<口瘡>
口瘡驗方61
五倍子6g,冰片lg,研為細末,敷于患處。傳染性軟疣驗方
五倍子粉10g,雄黃6g,白礬6g,寒水石6g,75%酒精lOOml,浸泡,外擦。<口瘡>
瀉心飲62
組成:生地30克,木通30克,生甘草6克,川連3克,知母9克,黃柏9克,女貞子15克,墨早蓮15克,龜版9克,生熟谷芽各15克。
主治:潰瘍生于舌者。
黃瓜霜治口瘡63
制法:取食用大黃瓜一條,在中部開一個約1-5厘米的方形口,用小勺取出大部分瓜瓤,再將明礬粗末填滿封口,懸吊在陰處待干。不久在瓜皮上就會出現(xiàn)白霜,可分次或干透時取霜,如加少許冰片更好。
用法:取黃瓜霜少許撒于患處即可,一日2次,療效很好。<口瘡>
云南白藥治復(fù)發(fā)性口瘡64
用棉簽蘸藥粉涂敷于潰瘍上,每日3-6次連用3天可痊愈。<口瘡>
小兒口瘡中藥方劑65
中藥處方(一)
【辨證】心脾積熱。
【治法】清泄心脾積熱。
【方名】清熱泄脾散。
【組成】黃連6克,山梔9克,黃芩6克,石膏12克,生地12克,茯苓10克,燈芯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中醫(yī)兒科學(xué)》。
中藥處方(二)
【辨證】脾胃積熱。
【治法】清熱解毒,通腑瀉火。
【方名】涼膈散。
【組成】黃芩6克,連翹6克,梔子6克,大黃6克,芒硝(沖服)3克,竹葉10克,薄荷3克,白蜜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口瘡>
口臭66
蘆葦根(鮮、干均可)一兩,煎湯一碗,加冰糖適量內(nèi)服,早晨空服,連服一星期。清火解毒,治內(nèi)熱胃火。
扁桃體炎67
(嗓子兩側(cè)紅腫、疼痛、一般多發(fā)于著涼后)黑木耳一兩,炒干磨成細粉,每次用半湯匙與蜂蜜一湯匙調(diào)勻口服,一日2次,連服5天永不再發(fā)(此方在發(fā)病時用)。忌吃辣物。
音啞、咽喉炎68
(咽部干燥疼痛、有異物感,急、慢性均可)胖大海2個,蟬衣3只加一茶杯開水泡好后加半兩蜂蜜攪勻,每日分幾次漱喉并慢咽下,每日一劑,連用15天,忌吃煙酒、一切辣物和有刺激性食物。
口腔潰瘍簡方14則69
雞蛋雞蛋打入碗內(nèi)拌成糊狀,綠豆適量放陶罐內(nèi)冷水浸泡十多分鐘,放火上煮沸約1.5分鐘(不宜久煮),這時綠豆未熟,取綠豆水沖雞蛋花飲用,每日早晚各一次,治療口腔潰瘍效果好。
六神丸取六神丸1支(30粒)碾碎成粉,加2毫升涼開水浸透成稀糊液備用。用前先清潔患者口腔,然后用細長棉簽蘸上六神丸液涂于潰瘍面,以餐前1~15分鐘用藥為佳,每天3次,睡前加用1次。一般用藥5分鐘即可起到止痛效果。小潰瘍1。2天可痊愈,潰瘍面較大者5天痊愈。
云南白藥用云南白藥外敷口腔潰瘍創(chuàng)面,一日2次,一般2~3天痊愈。
全脂奶粉選用全脂奶粉,每日2至3次,每次一湯匙,加少許白糖,開水沖服,晚間休息前沖服效果更佳。一般2天潰瘍癥狀即可消失。
西瓜西瓜半個,挖出西瓜瓤,擠取汁液,瓜汁含于口中,約2~3分鐘后咽下,再含新瓜汁,反復(fù)數(shù)次。
維生素C將維生素C藥片1~2片壓碎,澈于潰瘍面上,閉口片刻,每日2次。
甲氰咪胍服將甲氰咪胍1~2片研成細末,用棉簽蘸藥粉涂于潰瘍面上,10分鐘內(nèi)不要飲水,每日2次。
六味地黃丸口服六味地黃丸每日2~3次,每次6~8克。
濃茶我國明代藥典《本草綱目》稱:“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則上清矣,”據(jù)研究,茶含單寧,具有收斂作用,濃茶漱口可促使口腔潰瘍愈合。
慶大霉素用消毒棉簽蘸取慶大霉素4萬單位2毫升注射液輕涂口腔內(nèi)潰瘍面,數(shù)分鐘后再涂一次,每日4次,即三餐后和睡前,漱口后涂上藥液,一般2~3日即愈合。
西紅柿西紅柿汁含口中,每次含數(shù)分鐘,一日多次。
柿霜從柿餅上取柿霜,用開水沖服或加入粥中服用。
芭蕉葉采鮮芭蕉葉適量,將其用火烤熱貼敷于口腔潰瘍處,每日2~3次。
95%乙醇用棉簽沾上95%乙醇,輕壓口腔潰瘍點,并輕輕轉(zhuǎn)動棉簽除去潰瘍面上的腐敗組織,每天2~3次,每次20~30秒。治療口腔潰瘍,絕大多數(shù)在2—3天愈合。<口瘡>
治療小兒口瘡的偏方70
黃柏30g,薄荷9g,青黛3g。
制用法:共研細末,每次用2g涂患處,日3次。
療效:2—3天痊愈。<口瘡>
治療小兒口瘡的偏方71
吳茱萸30g,醋30毫升。
制用法:將吳茱萸研成細粉,用醋調(diào)成糊狀,涂兩足心涌泉穴,每日1次。
療效:治療多例,2-3次痊愈。<口瘡>
新加三才封髓湯72
組成:天門冬10克,生地黃15克,太子參10克,鹽黃柏10克,砂仁6克,生甘草3克,藿石斛10克,潤玄參10克,蓮子心5克。功效:滋陰清熱,降心火。主治:虛火上炎所致的口瘡。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髓湯>
口瘡方73
灶心土、竹葉等量。將灶心土煎水澄清,清液煎竹葉,取汁,代茶飲。本方適用于心脾陰液不足,虛火妄動上炎口舌的口腔潰爛。<口瘡>
口瘡方74
銀耳10-12克,冰糖適量。將銀耳洗凈后放碗內(nèi),加冷開水浸,以浸過銀耳為度,泡浸1小時左右待銀耳發(fā)脹后揀去雜物,再加冷開水及冰糖適量,放蒸鍋內(nèi)蒸熟,一頓或分頓食用。食銀耳飲汁,每日1次。本方對虛熱型口瘡尤宜,經(jīng)常食用對體質(zhì)虛弱者有滋補作用。<口瘡>
口瘡治療系列75
1急慢性咽炎的主要癥狀及治療:
癥狀:急性起病是咽部干燥,灼熱,疼痛,吞咽時疼痛加重,嚴重時伴有發(fā)熱,頭痛,食欲不振和四肢酸痛等。
慢性起病是咽部異物感,發(fā)癢,灼熱,干燥,微痛等分泌物或多或少,但粘稠常引起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清除分泌物時可引起惡心,空咽時堵塞感,頸部發(fā)緊。咽部間或有固定位置的疼痛,有時表現(xiàn)為咽部有貼樹葉感,蟲爬感,搔癢感,細棍帶窗感,痰粘著感或成小球樣在咽部上下活動,全身伴有精神憂郁,生疑,啖氣,失眠。
治療:
(1)西醫(yī)無特效治療方法。
(2)中醫(yī)治療:首選吹喉散局部噴藥,每天兩次。
(3)內(nèi)服中藥:
a:涼血活血清咽利喉
處方咽炎一號(元參生地丹皮知母黃芪穿山甲川貝)等二十多味。
b:疏肝和胃清利咽喉
處方咽炎二號(白術(shù)云岑陳皮半夏紫蘇穿山甲貝母)等二十多味
適應(yīng)于咽部有異物感,輕則如有痰團或小樹葉,重則如有痰阻塞葉之不出咽之不下咽喉不痛但有時發(fā)緊,飲食吞咽順利胸悶氣短甚至胃脘痞悶夜間咽喉干燥舌苔薄白。
c:針刺或射頻治療。
d:預(yù)防與鍛煉身體。
注意衣食起居增強抗病能力戒煙酒忌辛辣節(jié)房欲少冷飲避粉塵。
治療鼻咽齲齒慢性扁桃體炎等養(yǎng)成每日大便一次本病預(yù)防良好。2急性喉炎:
是喉粘膜的急性炎為常見呼吸道急性感染性疾病之一,常繼發(fā)于急性鼻炎、急性咽炎,男性發(fā)病率較高,發(fā)生于兒童則病情多較嚴重,此病多發(fā)于冬季、春季。
病因:
感染:一般認為多發(fā)于傷風感冒后,先有病毒入侵,繼發(fā)細菌感染,常見細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流感桿菌,卡他球菌等。
職業(yè)因素:過多吸入生產(chǎn)性粉塵,有害氣體(如氯、氨、硫酸、硝酸、毒氣、煙熏等),亦可引起喉部粘膜的急性炎癥。使用嗓音較多的教師、演員、售票員等,如發(fā)聲不當或使用聲帶過度,聲帶急性炎癥的發(fā)病率較高。
外傷:異物、檢查器械的損傷喉部粘膜,也可繼發(fā)急性喉炎。
煙酒過度、受涼、疲勞致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易誘發(fā)本病。
臨床表現(xiàn):急性喉炎多繼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也可為急性鼻炎或急性咽炎的下行感染。故多有鼻部及咽部的炎性癥狀。起病時有發(fā)熱,畏寒及全身不適等。
聲嘶:是急性喉炎的主要癥狀,輕者發(fā)音時音質(zhì)失去園潤、清亮,音調(diào)變低、變粗,重者發(fā)聲嘶啞,嚴重者只能作耳語,甚至完全失音。
喉痛:患者感喉部不適,干燥,異物感,喉部及氣管前有疼痛,發(fā)聲時喉痛加重,但不妨礙吞咽。
咳嗽多痰:因喉粘膜發(fā)炎時分泌物增多,常有咳嗽,初起時干咳,至晚期則有粘膿性分泌物,因較稠厚,常不易咳出,粘附于聲帶表面而加重聲嘶。
檢查:
間接喉鏡下可見喉部粘膜彌漫性充血、腫脹,聲帶亦呈紅色,有時可見聲帶有粘膜下出血,聲帶邊緣因腫脹而變厚。兩端較窄呈梭形,發(fā)聲時不能閉緊,其表面常附有粘稠分泌物。室?guī)А㈣紩掫乓嗫娠@著充血腫脹。
治療:
吹喉散:直接噴灑于聲帶,喉癥部位,每日兩次。去腐生肌,消炎止疼,活血逐瘀,通經(jīng)活絡(luò),斂瘡排膿,化痰軟堅,行氣散結(jié),鎮(zhèn)靜安神,止咳化痰,清熱解毒。去除刺激因素:戒除煙酒。注意聲帶適當休息,減少發(fā)聲,禁止大聲叫喊,糾正發(fā)音方法。積極治療鼻咽、下呼吸道感染,使呼吸道通暢減少鄰近器官病變的分泌物對喉部的刺激。3中醫(yī)治療口瘡:
口瘡,就是口內(nèi)生瘡,也叫口腔潰瘍,邊緣色紅,中心是黃綠色的潰爛點,疼痛劇烈,流口水,常伴口臭、口干、尿黃、大便干結(jié)等癥狀。輕的口瘡只潰爛一二處,重的口瘡可擴展到整個口腔,甚至引起發(fā)燒和全身不適。
中醫(yī)認為口腔潰瘍病因較復(fù)雜,與自身免疫機能低下、內(nèi)分泌功能紊亂、遺傳因素、精神過度緊張、疲勞等有關(guān)。只要查明原因,對癥下藥就有一定的療效,中醫(yī)分析復(fù)發(fā)性口腔潰瘍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血虛性口腔潰瘍:此病多發(fā)生在口唇、舌根、兩頰部,潰瘍面常呈灰白色,周圍輕微紅腫,此愈彼起,綿延不斷,愈后無痕跡,伴潰瘍處疼痛難忍及頭部疼痛,并頭痛牽拉眉棱骨疼痛,月經(jīng)量增多,神疲乏力,心悸、夜寢不安等癥狀,系由于身體血虛,加之月經(jīng)周期血更虛甚,是因血不能濡養(yǎng)頭腦產(chǎn)生頭痛。通過中藥辯證施治可達到治愈目的。
二、肝火旺型口腔潰瘍:此型常好發(fā)生口唇、牙齦、舌尖及兩頰部,潰瘍呈黃白色,周圍紅腫,數(shù)量多時甚至融合成片,疼痛劇烈,同時可出現(xiàn)頭頂部痛、頭暈、目眩、易怒、口苦等癥。屬人體素質(zhì)肝陽偏亢,經(jīng)行陰血下注沖住,使陰血虧虛而不能上抑肝陽而致頭痛及口腔潰瘍,平時注意加強降肝火,服龍膽瀉肝湯治療有痹益之效。
三、血瘀型口腔潰瘍:潰瘍面色澤呈淡灰白色,有發(fā)展快、愈合慢之特點。女性往往在月經(jīng)前及月經(jīng)期間,口腔粘膜中突然發(fā)生數(shù)枚潰瘍,局部劇烈疼痛,頭痛位置固定不變,月經(jīng)色呈紫黯,有瘀斑,如長期不治,易導(dǎo)致病情加重。在防治女性月經(jīng)期口腔潰瘍過程中,還需要保持心情愉快,注意勞逸結(jié)合,堅持按療程服藥,避免過度疲勞,飲食要清淡,多吃水果、新鮮飯菜,多飲水。治療過程中,以不吃辛、辣、發(fā)味類食品為上策。
有些復(fù)發(fā)性潰瘍與胃腸功能紊亂、某些營養(yǎng)缺乏、機休免疫力降低、口腔衛(wèi)生不良或精神因素有關(guān),治療可采取綜合性措施。除外敷、內(nèi)服藥物外,還需要注意口腔衛(wèi)生,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勞累,多喝開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治療:
吹喉散局部用藥
內(nèi)服中藥:清熱解毒中藥。4聲帶小結(jié):
也稱聲帶結(jié)節(jié),歌唱者小結(jié),是慢性喉炎的一型,由炎性病1變形成。病因:多由長期用聲過度或用聲不當所至。常見于大班上課的教師,超過其自然音域而歌唱的高音歌唱家,病變位置多在聲帶膜部的中點,亦是發(fā)高音時聲帶振動部的中點位置。初起為粘膜下的小血腫,后經(jīng)機化,逐漸發(fā)展成為小結(jié)。
臨床表現(xiàn):早期時發(fā)高音破裂,亦稱發(fā)“毛”,用聲易疲勞而不持久,發(fā)低音無變化以后逐漸加重,由多數(shù)音破裂(沙)而明顯漏氣(啞)。聲嘶亦從間歇性發(fā)展為持續(xù)性。
檢查:喉鏡檢查示聲帶前、中1/3的交點的游離緣,二側(cè)對稱性突起,早期如紅色柔軟的息肉樣變,并有水腫。病程長者,呈蒼白小突起,半透明,表面光滑,基部可見少數(shù)小血管,發(fā)音時兩側(cè)小結(jié)相貼而妨礙聲帶閉合。
5喉息肉:
常發(fā)生于一側(cè)聲帶的前中1/3處的邊緣,稱為聲帶息肉,
病因:由于長期發(fā)聲不當,或始于一次強烈發(fā)聲之后,亦可繼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是喉部的慢性病變。
病理:初起時,在聲帶膜部的邊緣、上皮下的潛在間隙中,有組織液積聚,出現(xiàn)局部水腫,血管擴張和出血,繼而逐漸呈蒼白水腫樣半透明玻璃樣變性或纖維增生,形成橢圓形或園形聲帶息肉,分局限性和廣基性2型。
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聲嘶,其程度視息肉大小和類型而異。小的局限性息肉僅有輕微的聲音改變,基底廣的息肉聲嘶較重,音調(diào)低沉而單調(diào),不能唱歌,甚至失音。大息肉可致喉鳴和呼吸困難。
檢查:喉鏡檢查,局限性聲帶息肉多在一側(cè)聲帶的前中1/3部,基底小而有蒂,半透明淡紅色或黃白色園形或橢圓形腫物,自聲帶邊緣長出,可隨呼吸上下活動。有時可懸于聲門下在呼氣時才窺見。廣基型可見基底寬廣的半透明灰白色或淡紅色腫塊,常發(fā)于一側(cè),兩側(cè)均有者少見。6慢性扁桃體炎:
慢性扁桃體炎多由急性扁桃體炎反復(fù)發(fā)作或因隱窩內(nèi)引流不暢、窩內(nèi)細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變成慢性炎癥,患急性傳染病(如猩紅熱、麻疹、流感、白喉等)后可引起慢性病變。鼻腔及鼻竇感染,也能伴發(fā)本病。本病的發(fā)生機理,尚未清楚,下列二種解釋為目前較為普遍的論點。
(一)、由于反復(fù)急性發(fā)作,機體抵抗力減弱,即是免疫反應(yīng)下降,形成慢性病變。
(二)、出現(xiàn)自身變態(tài)反應(yīng),
臨床表現(xiàn):本病的特點是常駐有急性發(fā)作史,而平時多無明顯自覺癥狀,患者有時訴咽內(nèi)發(fā)干、發(fā)癢、異物感、刺激性咳嗽、口臭等輕微癥狀,如扁桃體過度肥大,可能出現(xiàn)呼吸、吞咽、或語言共鳴的障礙,由于經(jīng)常咽下炎性分泌物,刺激胃腸,或隱窩內(nèi)細菌、毒素等被吸收引起全身反應(yīng)。導(dǎo)致消化不良,頭痛、乏力、低熱等。檢查:扁桃體和舌腭弓呈慢性充血,隱窩口可見黃白色干酪樣點狀物,這些點狀物有時需用壓舌板擠壓舌腭弓才能自窩內(nèi)排出,扁桃體大小不定,兒童、青年多屬增生者,扁桃體肥大,成人扁桃體多已縮小,但表面可見瘢痕,凹凸不平,與周圍組織常有粘連,患者下頜角淋巴結(jié)腫大。
并發(fā)癥:人體可能受扁桃體隱窩內(nèi)細菌和毒素的影響,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yīng),產(chǎn)生各種并發(fā)癥,如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風濕熱、心臟病1、腎炎、長期低熱等。因此,慢性扁桃體炎常被指為全身感染“病灶”之一。至于如何把“病灶”和全身性疾病聯(lián)系起來,目前尚無客觀確切的方法。
治療:中醫(yī)中藥
(一)吹喉散直接噴灑在扁桃體病變部位,每日兩次
(二)針刺排膿
(三)內(nèi)服中藥
(1)風熱型: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2)痰熱型:清熱宣肺化痰利咽7急性扁桃體炎:
為腭扁桃體的急性非特異性炎癥,往往伴有程度不同與范圍不一的急性咽炎。是一種很常見的咽部疾病,中醫(yī)稱為“乳娥”。稱急性扁桃體炎為“爛乳娥”“喉娥風”。多發(fā)于兒童及青年,在季節(jié)更替、氣溫變化時容易發(fā)病。病因:受涼、潮濕、過度勞累、煙酒過度,有害氣體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有慢性病灶存在等。
臨床表現(xiàn):分為二型
(一)急性卡他性扁桃體炎,病變較輕,炎癥僅限于表面粘膜,隱窩內(nèi)及扁桃體實質(zhì)無明顯炎癥改變。其癥狀與一般急性咽炎相似,有咽痛、低熱和其他輕度全身癥狀。檢查時可見扁桃體及舌腭弓表面粘摸充血腫脹,扁桃體實質(zhì)無顯著腫大,表面也無滲出物。(二)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炎癥起始于隱窩,繼而進入扁桃體實質(zhì),使扁桃體明顯腫脹,重者可出現(xiàn)多發(fā)性小膿腫,隱窩內(nèi)充滿由脫落上皮、纖維蛋白、膿細胞、細菌等組成的滲出物,并自窩口排出,本病起病急,局部和全身癥狀都較重,咽痛劇烈,吞咽困難,痛常散射到耳部,下頜角淋巴結(jié)腫大,有時感到轉(zhuǎn)頭不便,全身常有惡寒高熱,幼兒可因高熱而抽搐,嘔吐或昏睡,檢查時可,見扁桃體有大,周圍充血,隱窩口有黃白色膿點。連接膿點可連成假膜,但不超過扁桃體范圍,易于拭去,不留出血創(chuàng)面,如扁桃體實質(zhì)內(nèi)有化膿病變,可在表面看到黃白色突起。
治療:中醫(yī)中藥
(一)吹喉散直接噴灑在扁桃體病變部位,每日兩次
(二)針刺排膿
(三)內(nèi)服中藥
(1)風熱型: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2)痰熱型:清熱宣肺化痰利咽<口瘡>
治療小兒口瘡的偏方76
南星30g,醋適量。
制用法:將天南星研成細粉,用醋調(diào)成糊狀,臨睡前涂兩足心涌泉穴,男左女右,外用紗布包扎,每次12小時。
療效:治療多例,均愈。<口瘡>
甘露飲77
組成:熟地15-20克,生地12-15克,麥冬10-15克,天冬10-15克,石斛10-15克,枇杷葉9-12克,枳殼6-9克,茵陳10-20克,黃芩6-12克,甘亓3-6克。功效:養(yǎng)陰清熱,化濕斂瘡。主治:口瘡。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三次服。<甘露飲>
口瘡方78
紅柿不拘多少,糯米50克,蜂蜜少許。將紅柿下篩取汁,和糯米煮粥,調(diào)和蜂蜜,做餐食。本方適用于熱病口煩渴,于咳咯血,口瘡舌爛。<口瘡>
清化散79
組成:川芎(酒洗)45克,大黃(酒蒸)45克,子黃芩(酒炒)45克,黑丑(炒)30克,薄荷25在,滑石粉30克,檳榔片38克,枳殼25克,連翹30克,赤芍(微炒)30克。功效:清火解毒,消積導(dǎo)滯。主治:小兒口瘡。用法:依法炮制,共研極細面。周歲小兒每次0.5克,2-3歲1-1.5克,隨年齡增大酌增,白水和服。<清化散>
口瘡偏方80
組成:煅爐甘石2克,人中白(煅)1克,青黛2克,冰片0.3克,枯礬0.5克。
功效:燥濕收斂,化腐生肌,清熱止痛。
主治:口瘡。
用法:上藥共為極細末,放瓶中收貯,將藥末搽于患處,1日1次。<口瘡>
雞內(nèi)金治口瘡81
雞內(nèi)金(雞肫皮)10克或適量(視口瘡面積大小而定),研末外用,每日至少3次。(據(jù)《大眾醫(yī)學(xué)》)白果仁龍眼肉治眩暈白果仁3個,龍眼肉7枚,加水同煎,每日空腹燉服,主治眩暈、眼黑。<口瘡>
紅糖治鵝口瘡82
藥物:紅糖適量。
用法:用紅塘涂擦患處,每天數(shù)次。
療效:此方治鵝口瘡,一般2-3天即愈。<鵝口瘡>
治療小兒口腔潰瘍83
取新采摘茶葉(地面最老的葉子),1次50克水煎外用。用法:以煎液漱,口,每日3次,每日1劑。連漱3~4天即愈。<潰瘍>
蔡氏潰瘍散84
組成:硼砂30克,赤石脂20克,兒茶30克,血竭3克,朱砂3克,珍珠粉1.5克,冰片1克,薄荷霜1克,荸薺粉10克,柿霜4克。
功效:清熱解毒,化腐生肌,消腫止痛,收濕斂瘡。主治:口瘡。用法:將藥研末,裝入噴粉器內(nèi),噴于患處,或于竹筒,日3次。<蔡氏潰瘍散>
白礬治口腔潰瘍85
用料:白礬10克,白糖10克。
制法:將白礬和白糖加熱融化。
用法:用棉棒蘸白礬涂抹患處。每日2次。<潰瘍>
小兒口瘡各種治療方法86
小兒口瘡
小兒口瘡是一種小兒常見的口腔疾患。它以口腔內(nèi)唇頰、上腭粘膜、牙齦及舌邊等處出現(xiàn)數(shù)量及大小不等的淺黃色或灰白色潰爛面,并見周圍紅赤疼痛為特征。本病常由脾胃積熱、心火上炎、虛火上炎幾種情況所引起。常用的臨床有效偏方如下。
[方一]
番茄數(shù)個。將番茄洗凈,用沸水浸泡,剝皮去籽,用潔凈紗布絞擠汁液。將番茄汁含口內(nèi),盡量多含些時間,1日數(shù)次。
本方適用于脾胃積熱型口瘡。
[方二]
西瓜1個,白糖少許。將西瓜肉去籽,切成條,曝曬至半干,加白糖拌勻腌漬,再曝曬至于,再加白糖少許即可。
本方常食可治口瘡,以及目赤、熱病消渴等癥。
[方三]
葫蘆瓜500克,冰糖若干。將葫蘆瓜洗凈連皮切塊,加水適量煲湯,用冰糖調(diào)味,飲湯,瓜可吃可不吃。
本方對脾胃之熱所引起的口瘡有效。
[方四]生地15克,生石膏、粳米各30克。將生石膏煎煮1小時去渣取汁,與生地、粳米煮粥,日1次。
本方適用于口舌潰爛、口中熱臭。
[方五]
淡竹葉6克,燈心1.5克,人乳汁(或牛乳)100毫升。先煎竹葉、燈心,取汁10毫升,點入乳汁中和勻。每日數(shù)次,不拘多少。
本方適用于小兒鵝口瘡、口舌生瘡、小便赤濕、小兒夜啼等癥。
[方六]
鮮荷葉1塊,鮮冬瓜500克,食鹽少許。
將荷葉、冬瓜加水煲湯,食鹽調(diào)味,飲湯食冬瓜。
本方除治小兒口瘡?fù)猓噙m用于暑天口渴心煩,肺熱咳嗽,痰黃稠,小便短赤。
[方七]
生地、大青葉各6克,生石膏、花粉各9克,粳米30克,白糖適量。將前4味煎湯,去渣后入粳米、白糖煮粥,日1劑,連續(xù)服食3-4劑。
本方適用于虛火上炎所致的小兒瘡疹性口腔炎。
[方八]
紅柿不拘多少,糯米50克,蜂蜜少許。將紅柿下篩取汁,和糯米煮粥,調(diào)和蜂蜜,做餐食。
本方適用于熱病口煩渴,于咳咯血,口瘡舌爛。
[方九]
灶心土、竹葉等量。將灶心土煎水澄清,清液煎竹葉,取汁,代茶飲。
本方適用于心脾陰液不足,虛火妄動上炎口舌的口腔潰爛。
[方十]
銀耳10-12克,冰糖適量。將銀耳洗凈后放碗內(nèi),加冷開水浸,以浸過銀耳為度,泡浸1小時左右待銀耳發(fā)脹后揀去雜物,再加冷開水及冰糖適量,放蒸鍋內(nèi)蒸熟,一頓或分頓食用。食銀耳飲汁,每日1次。
本方對虛熱型口瘡尤宜,經(jīng)常食用對體質(zhì)虛弱者有滋補作用。<小兒口瘡>
玉竹封髓丹87
組成:玉竹9克,天冬9克,干地黃9克,黃柏(鹽水炒)4.5克,砂仁3克,炙甘草3克,蜂蜜。
功效:益陰增液,補土伏火。
主治:口腔潰瘍。
用法:水煎服。<口瘡>
口臭偏方88
平素有口臭的疾患者, 如癥狀較輕, 不妨用霍香3g、 薄荷1.5g、 白菊花6g、 綠茶少許、 沸水泡代茶飲服。 具有芳香悅脾, 生津止渴化濁之妙, 帶來清新的口氣。
口臭偏方89
腎陽不足: 口臭、 形體消瘦、 腰膝酸軟、 口燥咽干。
治則: 養(yǎng)陰滋腎
方藥:左歸飲加減:熟地10克,山藥20克,杞子10克,山芋10克,丹皮10克,麥冬10克,龜板10克烊沖,杜仲10克。
口臭偏方90
腸腑實熱: 癥見便秘口臭, 小便短赤, 心煩, 舌紅苔黃或黃燥, 脈滑數(shù)。
治則: 滋陰清熱通便
方藥: 小承氣湯加味: 生大黃15克, 白芍10克, 枳實10克, 厚樸10克, 霍香10克, 生地20克, 檳榔10克。
口臭偏方91
胃火灼盛: 癥見口臭、口干, 牙齦紅腫, 消谷善饑,舌紅苔黃少津,脈滑數(shù)。
治則: 消熱瀉火
方藥: 清胃散加減: 黃蓮6克, 生地20克, 丹皮、 霍香10克、 蘇梗10克, 犀角20克 ( 先煎 ) 。
口臭偏方92
肺胃郁熱, 外邪凝滯, 肺胃郁熱上攻, 而致口臭, 鼻干燥, 咽紅腫疼痛, 涕黃, 苔少, 舌紅, 脈細數(shù)。
治則: 清熱瀉火
方藥: 蘆薈湯加減: 蘆薈10克, 甘草5克, 麥冬10克, 桑枝10克, 赤芍10克, 桔梗6克, 薄荷5克, 荊芥10克, 黑山桅10克, 辛夷10克。
耳聾偏方18個
耳聾偏方1
治耳聾,北細辛3克研末,將黃蠟化開和成丸,如綠豆,紗布裹住,塞耳內(nèi),2~3次愈。
耳聾偏方2
治耳聾立效,干地龍入鹽,貯在蔥尾內(nèi),為水點之。
耳聾偏方3
治耳聾,黃魚腦(火內(nèi)燒存性)研細末,用菜油調(diào)后,滴人耳內(nèi)。
耳聾偏方4
治耳聾,小蝎49個,同生姜49片(如蝎大)炒,以姜干為度,研末,溫酒沖服,過一二時辰,再進1服,至醉不妨,次日耳中如聞笙簧即愈,腎虛者2服亦愈。
耳聾偏方5
耳聾開竅奇方治耳聾,活鯽魚腦髓在飯鍋上蒸出油,用茶匙挑油滴人耳內(nèi),數(shù)次,自然開竅。
耳聾偏方6
秘傳耳聾方,附子5~6枚,以淳醋微火煎5~6宿,稍冷可入耳,以綿裹塞耳中即瘥。
耳聾偏方7
治耳聾,鯉魚膽汁滴人耳內(nèi),立效。
耳聾偏方8
治耳聾,上好新鐵片3塊,咬于口內(nèi),用好磁石于兩耳,靜坐其耳忽鳴而通。有頃刻通者,有坐數(shù)日通者,其效甚驗。
耳聾偏方9
治耳聾,牡荊子,180毫升,酒240毫升,將牡荊子侵入酒中7日,去滓,注意飲之,耳耷30年之久者亦治。
耳聾偏方10
治積年耳聾,用驢生脂和生姜搗,綿裹塞耳。載醫(yī)說,妙不可言。勿飲酒,啖濕面、蔬菜、雞、豬之屬,能盡1月為佳,不能戒,無效,
耳聾偏方11
治耳聾,巴豆1粒去皮慢火炮之極熱,納大蒜中(大蒜1瓣一頭開一坑),以新綿裹定,塞耳中,不過3~4次效。
耳聾偏方12
治少年耳聾,木耳3克醋炒,白糖拌食。
耳聾偏方13
治病后耳聾,生石菖蒲取汁滴之。
耳聾偏方14
治腎虛耳聾方。烏骨雄雞1只,無灰酒1000毫升。
耳聾偏方15
治卒然耳聾氣閉,用蚯蚓入鹽放蔥管內(nèi),化水點之,立能聽聞無恙。
耳聾偏方16
治耳聾,取鼠膽汁內(nèi)耳中,不3次愈。
耳聾偏方17
治耳聾,用生烏頭1味,掘得乘濕削如棗核大,塞耳中,日夜更換塞之,不3日愈。
耳聾偏方18
治耳聾,綿裹珍珠,塞耳內(nèi)。
神經(jīng)性耳聾中藥方劑19
中藥處方(一)
【辨證】外傷所致氣血瘀滯。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luò)開竅。
【方名】血腑逐瘀湯加減。
【組成】生地9克,枳殼9克,當歸9克,赤芍9克,川芎9克,桔梗6克,柴胡6克,甘草6克,桃仁6克,紅花6克,懷牛膝20克,絲瓜絡(luò)20克,路路通10克,石菖蒲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
【出處】蔡福養(yǎng)方<耳聾>
耳鳴、耳聾偏方13個
耳鳴偏方1
治耳鳴,骨碎補燒去毛,用鹽水炒,為末,煨豬腎,食腎。
耳鳴偏方2
治耳鳴,生地黃截斷塞耳,日十易之,以瘥,或用紙裹,微火中煨之用良。
耳鳴偏方3
治耳鳴,骨碎補削成細條,火炮,乘熱塞入耳朵里。
耳鳴偏方4
治陰虛相火動,耳聾有聲響,黃柏用人乳泡透,炒如揭色研細末,以黃酒打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耳鳴偏方5
冶耳鳴,鹽五升,熱布裹,蒸,枕耳,冷復(fù)易之,亦治耳痛。
耳鳴偏方6
治耳鳴,豬皮100克,蔥50克,食鹽適量,蒸服,連用3天,每天1劑。
耳鳴偏方7
治耳鳴,核桃肉、黑芝麻等量,同搗,每服1匙,連續(xù)服用多日。
耳鳴、耳聾偏方8
治耳鳴耳聾,苦參磨水滴之。
耳鳴、耳聾偏方9
治耳鳴耳聾,龜尿滴入,即老耳亦可獲效。
耳鳴、耳聾偏方10
治耳鳴耳聾,蒼耳去刺炒研,酒泡服。
耳鳴、耳聾11
用烏龜尿滴入耳內(nèi),一次二滴,一日一次,連用7~10天。(取烏龜尿法:用一只鏡子,對烏龜頭照,即撒尿,最好用荷葉接)。又方:口含鐵片,耳處放一磁鐵,聽5分鐘,每日2次,連用20天,此方對先天性耳聾無效。
銀杏干葉治耳鳴12
堅持長期喝銀杏干葉茶,可治耳鳴癥。方法:取2至3片銀杏干葉,泡茶喝一天。需提醒的是,銀杏干葉有一定毒性,因此第一遍茶水不能喝。
百合散治耳鳴13
取百合90克研成粉末,每次用溫水沖服9克,每日兩次,對陰虛火旺所致的耳鳴及聽力減退療效較好。
其它耳病15個
蟲入耳1
用貓尿二滴,滴入耳中,蟲子會自動出來。(提取貓尿法:用一瓣大蒜頭去皮,擦貓鼻子,貓即撒尿)。
中耳炎2
(耳內(nèi)長期流水、流膿、脹痛)鮮韭菜汁5錢,加入明礬半錢,溶化后滴入耳內(nèi),一次1~2滴,一日2次,連用5天。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中藥方劑3
中藥處方(一)
【辨證】熱毒壅盛,上犯耳竅。
【治法】祛膿消炎,通絡(luò)開竅。
【方名】冰麝散Ⅱ號。
【組成】冰片9克,麝香0.5克,樟丹12克,枯礬9克,龍骨15克。
【用法】共研極細末,裝瓷瓶內(nèi)密封備用。用時先取雙氧水洗凈患耳膿汁,拭干后吹上冰麝散Ⅱ號少許,每日用藥1次。
【出處】齊強方
急性外耳道濕疹中藥方劑4
中藥處方(一)
【辨證】肝經(jīng)濕熱,兼挾風邪。
【治法】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方名】治急性外耳道濕疹方。
【組成】苦參6克,蒼術(shù)10克,鹽黃柏10克,白蘚皮10克,地膚子10克,蒲公英10克,車前子(包煎)15克,當歸10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葛英華方
航空性中耳炎中藥方劑5
中藥處方(一)
【辨證】氣滯竅閉。
【治法】調(diào)理氣機,升清開竅。
【方名】升清流氣飲。
【組成】升麻3克,青皮6克,黃芪10克,木香3克,蘇葉10克,烏藥6克,柴胡3克,大腹皮10克,川芎3克,蔓荊子6克,菖蒲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干祖望方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中藥方劑6
中藥處方(一)
【辨證】風火濕熱或污水灌耳而誘發(fā)。
【治法】清熱解毒消炎。
【組成】苦參15克,冰片6克,香油(食油亦可)30克。
【用法】將香油用鍋勺盛之置火上,燒沸,即將苦參放入待其焦黃即撈出,再將冰片放入攪勻,待涼備用。每日滴耳3次,每次2-3滴。
【出處】候秋來方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中藥方劑7
中藥處方(一)
【辨證】肝膽濕熱,循經(jīng)上蒙清竅。
【治法】清肝膽濕熱。
【方名】龍膽瀉肝湯加減方。
【組成】膽草12克,焦梔9克,黃芩9克,柴胡12克,生地12克,車前子6克,澤瀉9克,木通9克,雙花15克,當歸12克,甘草12克,赤芍12克,連翹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齊強方
急性中耳炎中藥方劑8
中藥處方(一)
【辨證】風熱邪毒上壅耳竅。
【治法】行血疏氣,清泄熱毒。
【方名】加減普濟消毒飲。
【組成】連翹9克,黃芩9克,板藍根12克,炒天蟲4.5克,銀花12克,桃仁6克,玄參9克,川連3克,大力子9克,陳皮4.5克,炒蒼耳子4.5克,蟬衣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滲出性中耳炎中藥方劑9
中藥處方(一)
【辨證】風熱挾濕,遏阻清竅。
【治法】宣透滲濕,調(diào)氣開郁。
【方名】消水方。
【組成】麻黃6克,杏仁10克,苡仁10克,桔梗10克,遠志10克,木通10克,防風7克,防己7克,蟬衣5克,制南星4克,木香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同時閉目捏鼻鼓氣10余次。又以兩手掌磨擦至發(fā)熱時分掩兩耳門,一按一松20次左右。每日2次。
【出處】《江蘇中醫(yī)雜志》
耳道瘙癢可以這樣治10
用酒精棉簽在兩個耳道內(nèi)擦拭幾下清理耳道(不要太向里,以免碰著耳膜)。之后,用新棉簽擦第二次,并將酒精擠入耳道內(nèi),揉一揉耳屏,即可止癢。幾天后,耳屎便會自行脫落。<耳道瘙癢>
石榴花治中耳炎11
石榴花適量焙干,加少許冰片研細末,涂入耳內(nèi)。<中耳炎>
蒲公英治中耳炎12
藥物:鮮蒲公英全草
用法:上藥洗凈涼干搗成糊狀取汁。將耳道污物清洗干凈滴入藥汁,每天3次。3~5歲每天用蒲公英3株,6~10歲每天用5株,10歲以上每天用7株。<中耳炎>
耳病的偏方13
桑葉滴耳劑
藥物:新鮮桑葉數(shù)片
用法:上藥洗凈搗爛取汁,將桑葉汁滴如耳內(nèi)1-2滴,每天3次。<耳病>
耳病偏方14
蒲公英治中耳炎藥物:鮮蒲公英全草
用法:上藥洗凈涼干搗成糊狀取汁。將耳道污物清洗干凈滴入藥汁,每天3次。3-5歲每天用蒲公英3株,6-10歲每天用5株,10歲以上每天用7株。<耳病>
耳痛、耳鳴藥方15
藥方:甘蔗2尺多長,選在甘蔗中部那段效力比較強,沾些甘草粉。時間:上午十一點吃下。<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