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做的事,維持著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的氣體交換。你知道嗎?時刻在做的呼吸只要換個方式,就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男性和嬰兒呼吸方式多是腹式呼吸,而女性多采用的是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有什么好處?如何正確而有效的做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不會做怎么辦?這些問題在今天都會為您一一解答。
問答一:什么是腹式呼吸?
成年女性平時的呼吸方式一般是胸式呼吸。胸式呼吸短促、效率高,可以盡快讓空氣進入肺部,但呼吸時只有上半部肺泡工作,中下肺葉的肺泡沒有經(jīng)過徹底的擴張與收縮,得不到很好的鍛煉,長此以往,容易使下半部肺葉老化,彈性減退。
與胸式呼吸相區(qū)別的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法,主要是讓橫膈膜上下移動,吸氣時橫膈膜下降將臟器擠到下方,吐氣時橫膈膜上升。腹式呼吸是一種深度呼吸方式,可以吐出較多停滯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對肺功能的改善大有益處。
問答二:堅持做腹式呼吸有必要嗎?
做腹式呼吸,可以為您帶來這些:
1. 擴大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
2. 使胃腸蠕動增強,排空加快,使納食增加,大便通暢,提高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
3. 可降低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性,使內(nèi)分泌和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協(xié)調(diào)地發(fā)揮功能,降低應激水平,緩解緊張焦慮等情緒;
4. 孕期時進行腹式呼吸,能增加肺通氣量和肺循環(huán)血量,使血液中的血氧含量上升,能滿足母體及胎兒在分娩過程中對氧需求量的增加,確保母子的血氧供給,避免并發(fā)癥胎兒窘迫的發(fā)生。
5. 對于盆底肌緊張或痙攣的患者,腹式呼吸可以有效放松盆底?。?/p>
6. 腹式呼吸時,腹壁不斷運動,可以消除腹部多余的脂肪;
7. 有研究發(fā)現(xiàn),腹式呼吸是能緩解女性痛經(jīng)的有效方法,腹式呼吸有效調(diào)動人體的血液流動,氣血循環(huán)得到改善,使女性盆腔血流通暢,在一定程度上使身體得到放松,對于痛經(jīng)有很大程度的緩解作用;
8. 腹式呼吸有利于消除疲勞,減輕壓力,緩解緊張,充沛精力和忍耐力。
問答三:腹式呼吸是腹部呼吸嗎?
腹式呼吸并不等于腹部呼吸。呼吸主要是依靠肺部來完成的,腹式呼吸時,氣體進入肺部,胸腔的容積、形狀增大,隨著吸氣的持續(xù)進行,繼續(xù)增大的壓強通過膈肌下沉轉(zhuǎn)嫁一部分到腹腔,但氣體并不會進入腹腔,隨著呼氣,膈肌上升,壓強減少,腹部形狀還原,要注意呼吸只是改變的腹腔形狀,并沒有使腹腔空間增大或縮小。
問答四:腹式呼吸時腹部需要用力嗎?
很多女性在練習瑜伽時,教練都會進行腹式呼吸的指導,教練可能會說到,吸氣時腹部膨脹,呼氣時腹部收縮。這句有歧義的話,可能會讓有些人在呼吸時,用力的收縮腹部,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腹式呼吸時,腹部的收縮只是相對于吸氣膨脹時的還原,自然還原即可,無需用力收縮。
問答五:如何正確而有效地進行腹式呼吸?
1. 了解腹式呼吸的方法。用鼻子緩慢吸氣,吸氣時,膈肌收縮并向下移動,胸腔擴張,產(chǎn)生負壓,空氣被吸入肺內(nèi),吸氣的同時腹部逐漸隆起,直至無法再吸入多余的空氣,腹肌和盆底肌放松。用嘴慢慢吐氣,呼氣時,膈肌放松,恢復到穹窿狀,腹肌和盆底肌彈性回縮。再吸氣、呼氣。建議吸氣4秒,轉(zhuǎn)入呼氣階段,呼氣6秒。每分鐘6次,每天堅持10-20分鐘。
2. 呼吸時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更好地保證吸氣時胸部不動,腹部鼓起來。
3. 閉目靜心,保持全身放松,將注意力集中于呼吸上。
4. 配合音樂,讓身心更好的放松。
問答六:腹式呼吸總是不會做怎么辦?
學會放松通常比學會收縮還要難,況且肌肉的放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腹式呼吸,吸氣的時候膈肌收縮,腹肌和盆底肌是放松的,利用膈肌收縮產(chǎn)生的力量,腹肌和盆底肌被動擴張,隨著吸氣的進行盆底肌肌電值逐步下降;呼氣的時候,膈肌放松,腹肌和盆底肌彈性回縮,盆底肌電值逐步升高。在整個過程中,腹肌和盆底肌都是不收縮的。
如果你用生物刺激反饋儀SA9800做腹式呼吸時,吸氣的時候應該觀察到盆底肌電的下降,然后呼氣時回升,隨著腹式呼吸的不斷進行,基線逐步整體下降,直至2-4μV。這個過程有的人可能需要學習很多次才會。也可以在做腹式呼吸時,吸氣末做排便動作,此時你可以在生物刺激反饋儀SA9800上看到盆底肌電值的進一步下降,仔細體會一下這種放松的感覺。多多嘗試一下,隨著次數(shù)的增加,相信腹式呼吸絕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
參考文獻:
1. 張萍, 史曉紅, 張浩, 等. 腹式呼吸訓練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 2012,21(02):222-224.
2. 韓麗云 丁涔鐔. 腹式呼吸對緩解女大學生痛經(jīng)的實證研究[J]. 搏擊·武術(shù)科學, 2014,11(11):107-110.